关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1页
关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2页
关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3页
关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为你了这篇关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赴屯溪区、休宁县、徽州区和歙县调研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调研组实地观察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创新性开展情况,深入了解了全市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下步建议。现将调研情况如下。 一、根本情况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面积13881平方公里,包括安徽省黄山市全境、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总人口2

2、00万。xx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工程入选xx年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xx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公布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首批公布的七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我市作为保护区核心区域,近年来一直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那么,深入实施科学可持续开展战略,注重原生态、原真性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展经济、开展旅游和文化创新深度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持续完善工作机制。根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保护区和管理条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试点保护工作条例徽州文化

3、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工程保护工作条例等,结合黄山实际,先后出台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方法黄山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标准性文件,深入推进落实非遗保护利用工作机制。 2.全面做好普查登记。全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涉及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间传统知识等工程,包括世界级2项(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和程大位珠算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非遗 ),国家级21项,省级63项,市级127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3人,省级154人,市级658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省级传习基地(所)27处,省级非遗传习基地5处,市级传习基地85处。

4、现存的非遗种类和数量均列全省第一。 3.深入落实保护措施。成立黄山市非遗保护中心作为保护区常设机构运行。设立专项资金作为保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开设“非遗贷”、“徽艺贷”等个人循环贷款,重点支持非遗企业生产和经营。成立黄山市文房四宝协会、徽菜烹饪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扶持建立徽派雕刻博物馆、徽墨文房博物馆等博物馆集群,依托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行知学校等非遗传习基地,开设相关课目,多渠道加强对非遗传承的保护和扶持,增强传承人的技能培训,致力培养非遗特色人才,进而带动行业兴起。 4.着力打造文创品牌。积极开展非遗品牌赛事和专题展示。组织了两年一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歙砚技能大赛

5、等非遗品牌活动。举办“徽匠神韵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明月清风故宫博物院藏新安八家书画展”等专题展览。打造了歙县徽州古城非遗夜市、屯溪黎阳in巷非遗购物节等知名景区旅游品牌工程。通过专题宣传、实物展示、活态展演等多种方式,积极推介我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 二、存在问题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系统繁复的大工程,目前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1.工作经费仍缺乏。资金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拔付和政府财政投入,我市作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域,“十三五”规划中建设资金需求约3亿元,我市每年争取和投入经常性非遗工作经费仅有12

6、50万元左右,“十三五”期间共争取到资金仅550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非遗各项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且吸引社会资本较少,群众参与度低,文化消费比重仍然不高。 2.保护力度尚不够。主要是受市场经济影响,非遗工程中经济效益好的,保护传承的积极性高、效果好;经济效益低的,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应尽的保护。现今社会对非遗工程的保护意识依然较为淡薄,局部非生产性的工程,特别依靠是口传心授的非生产性的非遗工程,传承的老艺人或知情人数少,年事高,技艺正面临着失传,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的风险。加上自然性损坏、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等原因,造成文物破坏消亡的速度加快,保护形势严峻。 3.?专

7、门人才较匮乏。目前,非遗保护基层组织机构仍较薄弱。局部区(县)专门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或健全,且没有专门工作人员,保护工作队伍存在数量缺乏、质量不高、流动性大、根底薄弱等问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非遗保护工作的需要,亟需建立一支对非遗工作充满热爱,具有非遗专业知识和技能,愿扎根、拼命干、肯钻研、能创新的队伍。 4.市场活力还不高。非遗传统工艺的开发虽然被开始重视,但是适应市场需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机制仍处于探索之中。大多数非遗传承人擅长的是非遗传统的技艺,制作的是传统的产品,产品创新、研发和营销的精力、经验严重缺乏。受传承主观、客观等多方面制约,大多非遗工艺还是属于家庭作坊的生产

8、模式,仅仅停留在个性化的消费阶段,没有条件形成大规模公司化经营,导致有些非遗工程只是以静态被动接受的方式存续着,没有在市场中激发活力。 三、工作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我市非遗门类众多,分布面广,文化表现形式不同,自身传承开展规律也不尽相同。因此,要针对各地非遗门类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展规划,成立相应机构,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财政每年经常性非遗工作经费要适度倾斜,加大对非遗保护资金的投入,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且要按照财政年度收入比例逐年调整增幅。同时,也要鼓励吸收多渠道投资,形成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为非遗传

9、统工艺保护和振兴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撑。 二是要进一步培养专业队伍。要从非遗传统工艺传承开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落实相关人才政策措施,支持和推进生产性示范基地和传习研学基地建设,为非遗工程传承人带徒授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载体。要加强对专业人才和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培训,引导他们深入开展非遗技艺的探索研究,通过不断实践创新,促进他们成长为更具实力和活力的非遗传承群体,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非遗传统工艺产品。 三是要进一步营造社会气氛。要加大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及新兴自媒体平台,创新传播形式,丰富宣传话题,切实提高民众对非遗保护的亲进度和参与度。还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搭建非遗展示平台,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亮点,尽可能多的吸引社会关注,从而全面提高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形成非遗保护自觉性。 四是要进一步开展非遗产业。把现代技术与数字经济融合进去,进一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