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企业认证漏洞评审团认可申报材料即过关_第1页
高新企业认证漏洞评审团认可申报材料即过关_第2页
高新企业认证漏洞评审团认可申报材料即过关_第3页
高新企业认证漏洞评审团认可申报材料即过关_第4页
高新企业认证漏洞评审团认可申报材料即过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新企业认证漏洞 评审团认可申报材料即过关2010年08月09日07:46南方网高凌云我要评论(2) 字号:T|T 科技部某官员一句“高新技术企业至少有五成靠造假获得称号”,揭开了“伪高新”产业链的盖子(见本报8月4日相关报道“伪高新”如何骗取税收优惠)。尽管大多数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否认“半数高新技术企业靠材料包装,骗取税收优惠”的说法。但记者大量暗访后发现,在企业、中介、评定机构组成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这个链条上,确实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监管灰色地带,并造就了一批“伪高新”。有消息证实,国家发改委酝酿已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在今年8月左右陆续出台,此规划被认为是促进我国经济

2、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而广东省也在大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仅深圳市政府就表示会有195亿资金扶持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广东省LED产业每年有5亿投入;非官方的消息是广东省物联网相关扶持资金会超过20亿。动辄数十亿资金由政府真金白银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指出,如果在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上出现如此多的灰幕,势必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甚至不利于整个珠三角产业升级。现象:中介成为造假关键环节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定为25%,还取消了各种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很多企业失去了避税的途径。几个月后,科技部、财政部、国

3、家税务总局在2008年4月14日共同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获证企业可享15%的优惠所得税率,有效期三年。办法的出台,无疑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称呼,成了很多企业避税的天堂。据一位已经“金盆洗手”的原中介人员冯飞(化名)向本报记者爆料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核,主要是组织评审团看申报材料,只要材料符合申报条件,那么获得高新认证就十拿九稳。而这就是整个造假链条的最大漏洞。有多位参与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核团的专家也对记者表示,在认定过程中,都是随机抽样,隐去申报单位名称等方式,很难造假,也从来没有人去拉关系、说情、“做工作”,且认定结果还要公示。因此,在最后的认定环节并没有做假

4、。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评审员看到的材料,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绝大部分都能满足认证的条件。“企业已经在申报材料制作环节全部搞定,后面的审核程序,完全可以按照三公(公开、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进行,企业根本就不需要去做评审团的公关工作。”上述爆料人解释了其中的“窍门”所在。据悉,目前获得高新技术身份的企业中,约有三成是自己组织材料直接向主管部门申报,近七成的企业,都是通过中介环节来运作,而中介就是这条生态链上造假发动机。在记者调查中,几乎所有中介都向记者明示“我们在上面有硬关系,百分之百成功”,有中介称4万元可制定七个专利,如果知识产权难申请到的话,可以买专利,还可以在软件版权上做文章(中介如何造假

5、详见前文)。不过,广东省科技厅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确实有大量中介环节存在,这也是认定工作的需要,不能因为中介多,就得出中介造价泛滥的论断。“媒体报道中引用的科技部官员称五成高新技术企业都是靠造假获得称号是不准确的。”原因:中介环节缺乏有效监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游戏规则中,存在着很大的瑕疵,为中介造假提供了便利。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有门道的人要做高新认定中介。”爆料人员冯飞告诉记者。但让这个曾经的中介至今都搞不明白的是,这个漏洞如此之明显,却没有人去补漏。对于那些“伪高新”和“准伪高新”企业来说,通过与中介合谋,企业只要付出很小的代价,就能获得10%的税收优惠;而中介则轻松

6、赚取“服务费”。两者付出的成本都很低廉,但获取的利益却十分丰厚。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造假被发现,企业得到的处罚,不过是5年不能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介得到的处罚,也不过是5年内不得从事中介服务工作。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去年广东省只有一家企业造假被发现。显然,这一数据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中山大学港澳珠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就告诉记者,他前段时间在珠三角看到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其实就是个加工企业,将不锈钢做成炊具卖到国外。“根本就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怎么就成了高新技术企业。”“那么多中介造假,又有几家中介被处罚了?就算被剥夺资格,大不了另外开一家公司,换个法人不就搞定了?”冯飞指出,“造假的好处明摆着,

7、事情即使败露(几率很小),受到的惩罚也如此之轻。所以,造假才是正常的,不造假才不正常。”对中介监管不力是事实(这点从网络上到处存在的中介广告就能窥斑见豹)。监管不力背后的尴尬事实是,谁会有动力来监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工作,是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方组成工作领导小组共同负责,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科技部。一不愿具名的专家指出,让科技部自己监管自己,显然不现实;税务部门也没有精力来监管这块业务。“造假能造就繁荣景象,打假是吃力不讨好。不如你好我好大家好,反正亏的是国家的财政,纳税人的钱。”官方:广东高新企业占比很少,造假不多对于“五成高新技术企业都是靠造假获得称号”这一说法,广东省科技厅相关工

8、作人员告诉记者,没有大量的实验报告和调查数据就说五成高新企业是造假,是不客观的“假高新企业肯定是有,但是不多。”该人士指出,2008年前,广东省自己可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当时认定的数量在六七千左右。2008年调整后,由国家制定标准,地方遵照执行。截至目前,近三年的时间广东省重新认证了3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有60多万企业,而被评为高新的只有3000多家,这个比重是很少的。该人士强调,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到这个时代,还是有实力的。不能盲目地和微软、IBM等相比,美国的工业历程比中国要发展早得多,也成熟得多,国家要按自己的标准、发展历程评价,耐心地一步步扶持自己的“孩子”。中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

9、衡,高新企业的政策也是针对特定的国情发展阶段,综合全国各地的标准而制定的。对于高新企业的判定,广东省科技厅也有自己的清理、监督等机制,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强监管。科技部也在不断地发现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及时调查情况进行改进。相关主管部门绝对不可能“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造假。相关职能部门会对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的公司反复进行抽查、检查,并且财政、税务部门对高新企业也盯得很紧,一个个看,检查严格。高新企业税收减免,会影响政府的税收,政府这是忍痛割爱。政府依旧绝对支持真的高新企业发展,加大创新扶持。地理论见“伪高新”的根源在机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存在利用中介大量造假的现象,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

10、中心主任黎友焕表示,“伪高新”不仅仅是企业和中介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政府主管部门,在认定机制设置不合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应该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企业产值占比来确定。黎友焕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存在造假,这都是公开的秘密了。有什么办法能堵住这个漏洞?一方面,是要管好源头,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将机制理顺,推出一套行之有效且能很好监控的认证程序;另一方面,应该有更明确的高新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高新技术就是高技术和新技术,不能随便一个产品一个技术就被认定为高新技术,市场上充斥着很多电子产品,它们并不具备高技术和新技术的特质,却并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相关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中山大学港

11、澳珠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也表示,“伪高新”这个现象早就有,制度不完善,为企业和中介提供了漏洞可以钻。“因为有这种支持政策,企业和地方都可以得到利益,所以有冲动去做假。”“伪高新”的存在,会造成不公平竞争,从而对广东省产业升级带来负面影响。“前段时间在珠三角看到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其实就是个加工企业,将不锈钢做成炊具卖到国外,这算哪门子高新。”要避免这种现象,还要靠政府把关,将标准订得严格一点,也要有严格的考核和严厉的处罚措施配套,让企业和中介不能造假,不敢造假。广州市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代友告诉记者,如果高新技术企业存在大量造假的话,那么不利影响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它的产品、产值等都会进入到

12、政府统计,那么这就会给这个行业带来虚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行动起来,彻查哪些是高新企业,哪些不是,将那些不是高新技术的企业揪出来。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施行后,国家为了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制订了两个新标准:一是取消了地域界限,对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统一认定标准,共同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取消了高新技术产品目录,配套制定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本次调整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门槛、加大了优惠力度,加强了扶持的针对性,扩大了扶持范围。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主要是降低税率、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减免转让技术收入等。近期,笔者带领相关人

13、员深入基层和企业,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过程、企业的日常经营、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如何加强后续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问题(一)缺乏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初审联合机制。根据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规定,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省科技、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组成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受理,对受理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含复审、更名等)申请材料按属地原则交各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进行核实,并会同当地税务、财政部门商同形成统一意见后,在规定时间内向省认定办公室报送核实情况

14、。市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目的一致,但初审阶段的具体工作中如何形成合力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项目申报、税收、财务研发评价上缺乏一个清晰的标准尺度,一定程度上存在共识与合力之间的盲点与困惑,使认定前的初审程序流于形式。(二)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性指标不足。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除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以外,同时还对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具有大专文凭以上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数的比例,研发人员所占的比例等都给予明确的规定。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所有企业在研发费用归集、科技人员比例方面均存在不

15、同问题。一是研发费用核算指标不足。由于工作指引设定的研发费用核算范围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企业在进行研发费用核算的时候存在极大的障碍,无法明确研发费用的归集。工作指引设定的研发费用包括:企业为实施研究开发项目而购买的原材料等直接投入、 科技人员工资、执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用、设计费用、装备调试费、因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所发生的费用摊销、 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办公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其他费用。在财务核算中,“研发费用”会计科目记载的与研发活动相关的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指定费、图书资料等前期投

16、入和专利申请费用。企业在财务核算时对在研发活动中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列入“制造费用”或“生产成本”;从事研发活动的在职人员工资列入“应发工资”科目;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有关折旧费列入“制造费用”, 因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所发生的费用摊销计入“无形资产摊销”,这些支出都与非高新技术项目混合在一起。企业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时填报的研发费用数据是从各个会计科目中筛选剔除,无法真正准确核算,甚至有的企业为了达到认定办法规定标准,编造虚假数据。二是科技人员与研发人员比例不足。根据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必须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总数

17、的10%。调研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企业存在比例不足的问题。例如:某企业2008年职工总数为50人,科技人员为5人,占职工总数10%,其中研发人员3人,占职工总数6%,与申报材料中数据有很大差异。(三)关联企业存在利用研发费用避税的问题。利用研发费是关联企业进行避税的主要方式之一,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委托开发或购进先进技术,即关联企业一方委托另一方进行研发,包括实验、技术开发或从关联企业一方购进先进技术等。按照新所得税法及相关政策,对委托方和购买方而言可以享受加计扣除优惠,对受托方和卖方而言可以享受技术转让所得免税或者其他技术类优惠。二是合作开发,即关联企业在集团层面进行某项技术的联合研发,进而

18、共同享受该项技术带来的预期效益,达到收入和利润转移的避税目的。(四)参与鉴定工作的中介机构存在违规操作行为。参与高新技术鉴定工作的中介机构在为企业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时,未按照工作指引和认定管理办法要求规范操作,鉴定报告存在严重虚假成分。有的企业申报材料中所附大专文凭人员是指公司所有具有大专文凭职工,并没有限定于科技人员范围内;有的企业其研发费用单一、额度小,特别是土地租赁费,企业的申报材料及数据均为中介机构一手操作,中介机构存在为谋取自身利益而弄虚作假的嫌疑。(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续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税务机关在对高新技术企业日常管理中,发现有的企业名不符实,如果按照税法及相关政策规定落

19、实税收优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税款流失。有的企业账务不健全,税务机关鉴定其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为核定征收,如果以此为由不予落实税收优惠是否违反税法规定。如果向认证机构提出复审请求,其复审程序、提供依据、准备材料等各种事项均没有明确规定。由于缺少具体操作规程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主管税务机关对如何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征管存在困惑。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管理对策(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宣传,使企业全面了解认定管理办法中的具体规定并熟练掌握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二是举办对内对外培训班。举办由科技、财政、税务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高新技术企业

20、知识及政策解读培训班,全面了解和掌握高新技术企业在各部门中享受的优惠政策和管理重点,以便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工作。对外举办实务操作培训班,按照工作指引要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尽早申报,帮助暂时存在问题的企业整改解决,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并持续发展。(二)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核有效机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前的初审对申报资料是否完整、真实、有效起着关键作用,建议建立健全科技、税务、财政部门联合审核机制,制定详细的包括程序、时间、内容、分工在内的认定前审核方案,根据企业申报的材料,按照对口业务分解到各个部门,通过会计帐薄、财务报表、工资表、所得税申报表等资料核算相关数据,检验高新技术(服务)产品收

21、入、科技人员比例、研发费用归集是否认定管理办法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从源头上及时遏制。必要时应深入企业进行实地核实。(三)督促企业加强和完善研发项目制度化建设。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工作指引的规定,企业在进行高新技术认定后,如果科技、税务、财政等管理机构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及其相关税收政策落实产生争议的,有向认定机构申请复核的权利,以确定企业是否应继续保留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在取得高新资格后,仍应继续保持企业认定高新的各项条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期满后重新复审时,仍需要提交研发费用等各项资料。通过认定的企业应当及早对研发活动、研发费用等予

22、以制度化,使得有关高新认定的要求能够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得以体现。一是机构管理方面。建议企业在已有的研发组织基础之上建立完善的研发中心,将企业研发活动统一管理。二是人员管理方面。在人事管理上,建议企业将有关科技、研发人员单独汇总管理,建立相关人员的花名册,准确统计研发人员、科技人员以及外聘专家的基本情况、参与研发项目及工作时间。三是财务管理方面。首先要求企业健全账务,能够独立核算,其次根据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并将各种研究开发费用项目按照办法规定准确归集实际发生额。申报的研究开发费用不真实或者附报资料不齐全的,不得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

23、主管税务机关有权对企业的申报额进行合理调整。同时要求企业建立产品销售明细账,能正确单独核算高新技术(服务)产品收入,对不能准确单独核算的,不得计入高新技术(服务)产品总额中。(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落实工作的后续管理。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一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台帐,台帐内容包括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企业职工总数、科技和研发人员数量及所占比例、应纳税额以及减免税额等,主管机关应不定时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人员变动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台帐。二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关联企业及关联业务往来台帐,对关联业务往来价格、费用标准等实行备案管理。拓宽关联交易管理信息来源渠道,加强关联交易行为调查

24、,审核关联交易是否符合独立交易原则,防止企业利用关联方之间适用所得税政策及盈亏情况的不同而转移定价和不合理分摊费用。三是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时要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复印件)、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重点审查资格证书是否由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部门审批发放、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如有疑问,应及时与认定部门协调沟通,如确属认定失误,应提请纠正,并取消其优惠资格,补征税款。四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纳税评估和检查。(五)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主管税务机关在日常征管过程中,应加强对从事鉴定工作的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如发现高新技术企业未达到高新技术标准,而中介机构与

25、企业共同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的,查实后,逐级上报省认定办公室,建议取消其参与认定工作资格。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形势下,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日益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有多大,它的发展水平和变化态势怎样,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来源:中华会计网校作者:近几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全国共有53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还有一定数

26、量的地方各级政府设立的开发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鱼目混珠的现象。在相当一部分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批准范围过大,认定过多过滥,审批不够严格。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税务机关在审批减免税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以及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和宏观经济的扭曲。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影响目前,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费用扣除方面,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对于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和为此购置的仪器设备可以在税前列支;软件开发生产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在计算应纳税所

27、得额时准予扣除;社会力量资助科研机构研发费用可税前抵扣。营业税方面,财政印、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军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之日起免征所得税两年。这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乃至壮大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税收优惠政策越多,税制就越复杂,税制的漏洞就越多。以美国为例,由于利益集团活动频繁,导致税收优惠条款层出不穷,因此税制极为复杂,这也导致了美国税务代理业的发达。对谋求

28、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经营者来说,既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待遇,又不必真正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是他们的首选目标。因此,在利益的驱动下,促使企业寻求各种途径,来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对税务机关参与新技术企业认证工作的可行性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把关上。如果不能做到正确的把关,那么税收优惠就必然蜕变为税收漏洞。因此,严格按标准筛选高新技术企业,严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关,做到认定准确、标准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目前,在一些地方实行这样一种办法:由税务机关组织专门人员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把关工作,与相关部门一道采取联合认证、一票否决或采取最终认定的

29、办法。这种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制度创新。它建立在三个有利的基础上:1.从宏观上,能有效制约管委会的自利行为,强化税务机关在执行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职能和责任税务机关在审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减免税过程中,往往发现: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既不高,也不新。这并不是说税务人员同时也是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家,而是从常识出发,就可以作出这种判断。税务部门明知这部分企业名不符实,但是又无职权过问,同时也缺乏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只能照章办事,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税款流失。因此,通过让税务部门参与认证,可以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减少乃至杜绝这种情况发生,摆脱税务部门的被动局面。而且,从税务部门自身来说,组织收入是一项重要的业绩指标

30、,所以税务部门倾向于从严把关,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减、免税,这将对管委会的追求自身规模最大化的意图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从而促进了认证工作的客观、公正。2.与其他相关部门相比,税务部门能比较有效区分高新科技产品与高新科技行业之间的关系高新技术产品往往可以划分为几道明确的工序,对于一部分高新技术产品来说,并不是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高深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术。因此目前有些企业虽然生产出高新技术产品,但是它们与高新技术行业沾不上边。这可以说是一个悖论,也是高新技术行业在我国现阶段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现象。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一些外资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料,然后在国内加工。国外来的原料虽然是中间产品,但却是名符其实的高

31、新技术产品;在国内生产出来的虽然是高新技术的终端产品,但是这道工序却不过是劳动密集型的简单操作工序。以集成电路为例,其中只有一道工序需要高度清洁的环境,就在美国进行生产,而其他的工序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就可以移到中国进行生产,并形成了最终产品。这样,既利用了国内充足的劳动力,节省了成本,又享受了国内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说,随着全球化的扩展,每个国家都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的加工厂,但是,这种做法却使我们处在不利的境地。相对于其它部门来说,税务部门比较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较低。因为高新技术企业往往都集中在开发区。这种集中除了行政设置的原因外,还是一种行业现象。比如集中在美国加利弗

32、尼亚州硅谷的半导体工业;集中在纽约的投资银行业;以及集中在好莱坞的娱乐业。这种行业集中现象,按照一个世纪以前的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马歇尔的解释,一是有利于专业的供应商队伍;二是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三是有利于知识外溢。对于税务部门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的集中还有另外的好处,那就是有利于掌握税源,降低管理费用,有利于强化征管力量,更有利于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对其它部门来说,比如工商局,这种益处和重要性相对要打折扣。因此,通过税务部门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工作,可以相对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为解决上述高新技术行业中的新现象提供了可能。3.与设立中介机构进行认证相比,税务机关参与认证具有相对优

33、越性高新技术产业是个快速发展的行业,知识的更新替代速度很快。一些目前处在前沿的科技,过了几年,可能就落伍了。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是经常变动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也是如此。这对税务部门提出了挑战。税务部门能否赶上科技发展的潮流,是胜任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工作的关键因素。有些地方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提出成立一个中介机构。这个机构由科技领域的专家组成,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工作。这显然也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建立在信任专家的基础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机构的性质也有待于确定。如果把它做为社会中介机构,它做出决定并不具有行政上的权威性,其次,它可能利用自己在认证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来寻租,来谋利;如果把

34、它当作政府的智囊机构,辅助决策,这就无形中多出一个机构,有可能造成认证的成本过高。因此,两者相比,让税务部门参与认证具有相对优势。只要税务部门加强参与认证工作的税务人员对当今科技发展的认识,让他们充分掌握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就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的企业有可能大批涌入我国,根据WTO的基本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这些国外企业将享受国内企业同样的待遇,如果象现阶段一样,稍微与高新技术沾边的就能享受优惠政策,那么,外国在华投资企业也将顺理成章地享受这种政策,国家财政方面承受的压力将是巨大的。税务机关做为国家的聚财部门,又直接履行减免税的具体实施环节,

35、应该对此有强烈的责任感,以更积极的态度关注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工作。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施行后,国家为了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制订了两个新标准:一是取消了地域界限,对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统一认定标准,共同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取消了高新技术产品目录,配套制定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本次调整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门槛、加大了优惠力度,加强了扶持的针对性,扩大了扶持范围。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主要是降低税率、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减免转让技术收入等。近期,笔者带领相关人员深入基层和企业,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过程、企业的日常经营、优

36、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如何加强后续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问题(一)缺乏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初审联合机制。根据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规定,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省科技、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组成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受理,对受理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含复审、更名等)申请材料按属地原则交各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进行核实,并会同当地税务、财政部门商同形成统一意见后,在规定时间内向省认定办公室报送核实情况。市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目的一致,但初审

37、阶段的具体工作中如何形成合力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项目申报、税收、财务研发评价上缺乏一个清晰的标准尺度,一定程度上存在共识与合力之间的盲点与困惑,使认定前的初审程序流于形式。(二)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性指标不足。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除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以外,同时还对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具有大专文凭以上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数的比例,研发人员所占的比例等都给予明确的规定。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所有企业在研发费用归集、科技人员比例方面均存在不同问题。一是研发费用核算指标不足。由于工作指引设定的研发费用核算

38、范围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企业在进行研发费用核算的时候存在极大的障碍,无法明确研发费用的归集。工作指引设定的研发费用包括:企业为实施研究开发项目而购买的原材料等直接投入、 科技人员工资、执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用、设计费用、装备调试费、因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所发生的费用摊销、 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办公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其他费用。在财务核算中,“研发费用”会计科目记载的与研发活动相关的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指定费、图书资料等前期投入和专利申请费用。企业在财务核算时对在研发活动中直接消耗的材料、

39、燃料和动力费用列入“制造费用”或“生产成本”;从事研发活动的在职人员工资列入“应发工资”科目;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有关折旧费列入“制造费用”, 因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所发生的费用摊销计入“无形资产摊销”,这些支出都与非高新技术项目混合在一起。企业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时填报的研发费用数据是从各个会计科目中筛选剔除,无法真正准确核算,甚至有的企业为了达到认定办法规定标准,编造虚假数据。二是科技人员与研发人员比例不足。根据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必须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总数的10%。调研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企业存在比例不足的问题。例如:某

40、企业2008年职工总数为50人,科技人员为5人,占职工总数10%,其中研发人员3人,占职工总数6%,与申报材料中数据有很大差异。(三)关联企业存在利用研发费用避税的问题。利用研发费是关联企业进行避税的主要方式之一,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委托开发或购进先进技术,即关联企业一方委托另一方进行研发,包括实验、技术开发或从关联企业一方购进先进技术等。按照新所得税法及相关政策,对委托方和购买方而言可以享受加计扣除优惠,对受托方和卖方而言可以享受技术转让所得免税或者其他技术类优惠。二是合作开发,即关联企业在集团层面进行某项技术的联合研发,进而共同享受该项技术带来的预期效益,达到收入和利润转移的避税目的。(

41、四)参与鉴定工作的中介机构存在违规操作行为。参与高新技术鉴定工作的中介机构在为企业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时,未按照工作指引和认定管理办法要求规范操作,鉴定报告存在严重虚假成分。有的企业申报材料中所附大专文凭人员是指公司所有具有大专文凭职工,并没有限定于科技人员范围内;有的企业其研发费用单一、额度小,特别是土地租赁费,企业的申报材料及数据均为中介机构一手操作,中介机构存在为谋取自身利益而弄虚作假的嫌疑。(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续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税务机关在对高新技术企业日常管理中,发现有的企业名不符实,如果按照税法及相关政策规定落实税收优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税款流失。有的企业账务不健全,税

42、务机关鉴定其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为核定征收,如果以此为由不予落实税收优惠是否违反税法规定。如果向认证机构提出复审请求,其复审程序、提供依据、准备材料等各种事项均没有明确规定。由于缺少具体操作规程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主管税务机关对如何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征管存在困惑。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管理对策(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宣传,使企业全面了解认定管理办法中的具体规定并熟练掌握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二是举办对内对外培训班。举办由科技、财政、税务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及政策解读培训班,全面了解和掌握高新技术企业在各部门中享受的优惠政策和管理重点,以便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工作。对外举办实务操作培训班,按照工作指引要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尽早申报,帮助暂时存在问题的企业整改解决,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并持续发展。(二)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