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物理教案(31篇)高一物理教案(一):物理教案第一课时 力 重力高中物理第一册教案(新教材)第一章 力第一课时 力 重力教学目的知识目标正确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能作力的凰示和力的示意图.知道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对力分类,能正确区别各种实际力的类别.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会分析一般物体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的关系.思路方法目标分类方法.(力的分类,矢量和标量)等效方法.(重心概念
2、)分析综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教学重点难点点拨力的物质性是各种形式力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任何一个力必定和两个物体发生联系,而且这两个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一个力时,首先要搞清该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作用总是要产生一定的效果,它只能从受力物体上体现出来,而且这个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相联系,力的图示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个力三要素情况.地球周围的物体,总是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重力,它与该物体所处的环境和运动状态无关物体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看,这个作用相当于作用于一点.这个点就
3、是整个物体的重力作用点.亦为物体的重心.上述处理方法是“等效思想方法”的应用.用悬挂法找重心,要注意其局限性,它只适用于薄板状物体.教具弹簧、弹簧秤、木块、海绵、水盆、不规则的薄板、细线、曲尺教学过程讨论引入师:请阅读p高一物理教案(二):热力学第二定律高二物理教案学习目标1. 知道自然界中热侍导的方向性。2. 初步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并能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第二类永动机不能制造成功的原因。3. 能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自然界中的能量转化、转移以及方向性问题。学习重、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师生讨论知识链接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 。2.机械能能否
4、全部转化为内能,那么内能能否全部转化为机械能?举例说明学习过程用案人自我创新自主学习1. 阅读P56思考与讨论提出的问题,体会热传导的方向性。说说你对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自然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这名话的理解。2. 热机是一种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热机包括热源、工作物质、冷凝器几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为:热机从热源吸收热量Q1,推动活塞做功W,然后向冷凝器释放热量Q2。根据能量守恒三者关系为:我们把热机做的功W和它从热源吸收的热量Q1的比值叫做热机的效率,用 教type=#_0000_t75 ole=表示,即 。思考:热机的效率能否达到100%,为什么?3. 第二类永动机:只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
5、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引起其它变化的热机。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第二类永动机可能研制成吗?说说你的理由。4. 热力学第二定律(1) 两种表述:(这是按照热传导的方向性来描述的)。(这是按照机械能与热能转化过程的方向性来描述的)。说明:(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实际上它们是等效的。(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是它揭示了大量分子参与的宏观过程的方向性,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3)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区别:例题与习题例1下列哪些过程具有方向性( )A热传导过程B.机械能向内能转化过程C.气体的扩散过程D.气体向真空中的膨胀
6、例2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B. 没有冷凝器,只有单一的热源,能将从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做或,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的热机是可能实现的C. 制冷系统将冰箱里的热量传给外界较高的温度的空气中不引起其它变化D. 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练习1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热机中燃气的内能不可能全部转化成机械能B. 电流的能不可能全部转化成内能C. 在火力发电机中,燃气的内能不可能全部变成电能D. 在热传导中,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例3下列说法正确
7、 的是( )A. 第二类永动机和第一类永动机一样,都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B. 第二类永动机违背了能量转化的方向性C. 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守恒的,所以不用节约能源D. 自然界中的能量尽管是定恒的,但有的能量便于利用,有的能量不便于利用,帮要节约能源例4关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内能可以与其它形式的能相互转化,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则指出内能不可能完全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帮这两条定律是相互矛盾的B. 内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只是会产生其它影响,帮两条定律并不矛盾C. 两条定律都是有关能量的转化定律,它们不但不矛盾,而且没有本质的区别D. 其实能
8、量守恒定律已经包含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高一物理教案(三):【学习目标】1、根据实例归纳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特点,知道它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知道它与一般曲线运动的关系。2、理解表征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利用各物理量的定义式,阐述各物理量的含义及相互关系。3、知道圆周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普遍性。用半径、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揭示生活、生产中的圆周运动实例。从而对圆周运动的规律有更深刻的领悟。【阅读指导】1、圆周运动是_的一种,从地上物体的运动到各类天体的运动,处处体现着圆周运动或椭圆运动的和谐之美。物体的_的运动叫做圆周运动。2、在课本图211中,从运动学的角度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_。3、在圆周
9、运动中,最简单的一种是_。4、如果质点沿圆周运动,在_,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5、若在时间t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通过的弧长是s,则可以用比值_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这个比值代表_,称为匀速圆周运动的_。6、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它的线速度就是_。这是一个_量,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圆周运动中任一点的线速度方向就是_。因此,匀速圆周运动实际是一种_运动。这里所说的匀速是指_的意思。7、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_的比值,即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叫做匀速圆周运动的_,表达式是_,单位是_,符号是_;匀速圆周运动是_不变的运动。8、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_叫做周期,用符号_
10、表示。周期是描述_的一个物理量。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经过一个周期后会_。9、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是_。10、任何一条光滑的曲线,都可以看做是由_组成的,_叫做曲率半径,记作_,因此我们就可以把物体沿任意曲线的运动,看成是_的运动。【课堂练习】夯实基础1、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B、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C、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D、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角度相等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下列哪些物理量是不变的( )A、速率 B、速度 C、角速度 D、周期3、某质点绕圆周运动一周,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相对于
11、圆心是静止的B、速度的方向始终不变C、位移为零,但路程不为零D、路程与位移的大小相等4、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线速度大小为3m/s,角速度为6 rad/s,则在0.1s内物体通过的弧长为_m,半径转过的角度为_rad,半径是_m。5、A、B两质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它们通过的弧长之比sA:sB=2:3,而转过的角度之比 =3:2,则它们的周期之比TA:TB=_,角速度之比 =_,线速度之比vA:vB=_,半径之比RA:RB=_。6、如图所示的传动装置中,已知大轮A的半径是小轮B半径的3倍,A、B分别在边缘接触,形成摩擦转动,接触点无打滑现象,B为主动轮,B转动时边缘的线速度为
12、v,角速度为,试求:(1)两轮转动周期之比;(2)A轮边缘的线速度;(3)A轮的角速度。能力提升7、如图所示,直径为d的圆筒,正以角速度绕轴O匀速转动,现使枪口对准圆筒,使子弹沿直径穿过,若子弹在圆筒旋转不到半圈时,筒上先后留下a、b两弹孔,已知aO与bO夹角60,则子弹的速度为多大?8、一个大钟的秒针长20cm,针尖的线速度是_m/s,分针与秒针从重合至第二次重合,中间经历的时间为_s。第1节 描述圆周运动【阅读指导】1、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圆的。2、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通常不能看作质点;物体各部分的轨迹都不尽相同,但它们是若干做圆周运动的质点的组合;做圆周运动的各部分的轨迹可能不同,但轨迹的圆
13、心相同。3、快慢不变的匀速(率)圆周运动。4、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等。5、S/t,单位时间所通过的弧长,线速度。6、质点在圆周运动中的瞬时速度,矢,圆周上该点切线的方向,变速,速率不变的。7、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所转过的角度,角速度,=/t,弧度每秒,rad/s,角速度。8、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T,匀速圆周运动快慢,重复回到原来的位置及运动方向。9、V=R。10、一系列不同半径的圆弧,这些圆弧的半径;物体沿一系列不同半径的小段圆弧。高一物理教案(四):教学目标:1、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个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了解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同一的电磁场。2
14、、了解电磁场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3、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以及赫兹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贡献。体会两位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一、伟大的预言说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那年,麦克斯韦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诞生,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和物理天赋,他从小热爱科学,喜欢思考,1854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精心研读了法拉第的著作,法拉第关于“场”和“力线”的思想深深吸引了麦克斯韦,但麦克斯韦也发现了法拉第定性描述的弱点,那就是不能定量的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关系。因此,这位初出茅庐的科学家决定用他的数学才能来弥补。1860年初秋,麦克斯韦特意去拜访法拉第,两人虽然在年龄上相差四十岁,在性情、爱好
15、、特长方面也迥然各异,可是对物质世界的看法却产生了共鸣。法拉第鼓励麦克斯韦:“你不应停留在数学解释我的观点”,而应该突破它。说明:麦克斯韦学习了库仑、安培、奥斯特、法拉第、亨利的研究成果,结合了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最终建立了经典电磁场理论。说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能产生感应电流,我们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流呢?一定是有了感应电场,因此,麦克斯韦认为,这个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实质是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电路中的电荷就在这个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移动,产生了感应电流。即使变化的磁场周围没有闭合电路,同样要产生电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这是一个普遍规
16、律说明:自然规律存在着对称性与和谐性,例如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既然变化的磁场能够产生电场,那么变化的电场能否产生磁场呢?麦克斯韦大胆地假设,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问:什么现象能够说明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例如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发生变化,那么螺线管内部的磁场要发生变化)说明:根据这两个基本论点,麦克斯韦推断:如果在空间在空间某区域中有不均匀变化的电场,那么这个变化的电场能够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引起新的变化的电场.这样变化的电场引起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又引起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由近及远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二、电磁波问:在机械波的横波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
17、播方向之间有何关系?(两者垂直)说明:根据麦克斯韦的理论,电磁波中的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互相垂直,而且两者均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电磁波是横波。问:电磁波以多大的速度传播呢?(以光速C传播)问:在机械波中是位移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在电磁波中是什么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呢?(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三、赫兹的电火花说明:德国科学家赫兹证明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场的理论板书设计一、伟大的预言1、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2、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由近及远传播形成电磁波二、电磁波1、电磁波是横波,E和B互相垂直,而且两者均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垂直÷2、电磁波以光速C传播)3、电磁波
18、中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三、赫兹的电火花赫兹证明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场的理论高一物理教案(五):物理教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并能用来解答有关的问题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并能用来解答有关的问题能力目标体会学习运动学知识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为了引导学生逐渐熟悉数学工具的应用,教材直接从加速度的定义式由公式变形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紧接着配一道例题加以巩固意在简单明了同时要让学生自然的复习旧知识,前
19、后联系起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是本章的另一个重点推导位移公式的方法很多,中学阶段通常采用图像法,从速度图像导出位移公式用图像法导位移公式比较严格,但一般学生接受起来较难,教材没有采用,而是放在阅读材料中了本教材根据 ,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 ,并利用速度公式 ,代入整理后导出了位移公式 这种推导学生容易接受,对于初学者来讲比较适合给出的例题做出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与解答,便于学生的理解和今后的参考另外,本节的两个小标题“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位移和时间的关系”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体会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研究物体的位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有了公式
20、就可以预见以后的运动情况教法建议为了使学生对速度公式获得具体的认识,也便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可以从某一实例出发,利用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加速度的概念,猜测速度公式,之后再从公式变形角度推出,得出公式后,还应从匀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中,加以再认识对于位移公式的建立,也可以给出一个模型,提出问题,再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对于两个例题的处理,要引导同学自己分析已知,未知,画运动过程草图的习惯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两个公式的建立及应用教学难点 :位移公式的建立主要设计:一、速度和时间的关系1、提问:什么叫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叫加速度?2、讨论:若某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2m/s,加速度为
21、 ,则1s内的速度变化量为多少?1s末的速度为多少?2s内的速度变化量为多少?2s末的速度多大?ts内的.速度变化量为多少?ts末的速度如何计算?3、请同学自由推导:由 得到4、讨论:上面讨论中的 图像是什么样的?从中可以求出或分析出哪些问题?5、处理例题:(展示课件1)请同学自己画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未知,指导同学用正确格式书写二、位移和时间的关系:1、提出问题:一中第2部分给出的情况若求1s内的位移?2s内的位移?t秒内的位移?怎么办,引导同学知道,有必要知道位移与时间的对应关系2、推导:回忆平均速度的定义,给出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合
22、 ,请同学自己推导出 若有的同学提出可由图像法导出,可请他们谈推导的方法3、思考:由位移公式知s是t的二次函数,它的图像应该是抛物线,告诉同学一般我们不予讨论4、例题处理:同学阅读题目后,展示课件2,请同学自己画出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未知、进而求解探究活动请你根据教材练习六中第(4)题描述的情况,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看看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量和记录,实际做一做,并和用公式算得的结果进行对比。物理教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高一物理教案(六):1、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2、知道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4、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
23、的平均速度。【学习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学习难点】平均速度计算【指导】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链接】【自主探究】知识点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阅读】P15 “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A级 1、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_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 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 表示,_的大小表示 ,_的正负表示【思考与交流】1、汽车在沿_轴上运动,如图13l表示汽车从坐标_1=10 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_2=30 m处,则_ = ,_是正值还是负值?汽车沿哪个方向运动?如果汽车沿_轴负方向运动,_是正值还是负
24、值?2、如图13l,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怎么表示?3、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 m处,第1s末到达该标记点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知识点二:速度【阅读】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问题。实例: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约翰
25、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写了奥运会纪录。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试举例说明。【思考与交流】1、以下有四个物体,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20 100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10 100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 250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 500A级1、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 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 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2、速度公式v=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
26、1 , ?/s或?s1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 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 的方向 , 位移是矢量,那速度呢?问题:我们时曾经学过“速度”这个量,今天我们再次学习到这个量,那大家仔细比较分析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速度”跟学习的“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知识点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一般来说,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不一定时时一样,所以由v=_/t求得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t内的 快慢程度,称为: 速度。平均速度的方向由_的方向决定,它的_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所以平均速度是_量。1、甲百米赛跑用时12.5秒,求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那么我们来想一想,这个速度是不
27、是代表在整个12.5秒内速度一直都是这么大呢?2、前面的计算中我们只能知道百米赛跑中平均下来是每秒8米,只能粗略地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如果我想知道物体某个时刻的速度如10秒末这个时刻的速度,该如何计算呢?【思考与交流】教材第16页,问题与练习2,这五个平均速度中哪个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速度?总结:质点从t到t+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_/t中,t取值 时,这个值就可以认为是质点在时刻的瞬时速度。问题: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哪些是瞬时速度?1、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2、经过提速后,列车的速度达到150km/h。3、由于堵车,在隧道中的车速仅为1.2m/s。4、返回
28、地面的太空舱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5、子弹以800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高一物理教案(七):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物理教案设计高一物理教案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精品源自:物理教案大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会解答有关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
29、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教法建议1、要通过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必须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2、对于向心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点是向心力只是根据力的方向指向圆心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或者说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并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力第二点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第三点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3、让学生充分讨论向心力大小,
30、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4、讲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并指向圆心的变速运动,在这里还应把“向心力改变速度方向”与在直线运动中“合外力改变速度大小”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再结合无论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物体都具有加速度,使学生对“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学设计方案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教学重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教学难点:向心力概念的引入主要设计:一、向心力:(一)让学生讨论汽车急转弯时乘客的感觉(二)展示图片1链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
3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册98页(三)演示实验: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绳的拉力作用(四)让学生讨论,猜测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探究?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性实验(用向心力演示器实验)演示1:半径r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质量m的.关系演示2:质量m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r的关系演示3:质量m和半径r一定时,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给出进而得在(五)讨论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向心力究竟与半径成正比还是反比?提醒学生注意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中的k应为常数因此,若m、为常数 据知与r成正比;若m、v为常数,据可知与r成反比,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
32、向心力与半径r成正比还是成反比二、向心加速度:(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二)讨论匀速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是否为恒量:vT f探究活动感受向心力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橡皮塞或其他小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依次改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体验一下手拉细绳的力(使小球运动的向心力),在下述几种情况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增大或减小,向心力是变大,还是变小;改变半径r尽量使角速度保持不变,向心力怎样变化;换个橡皮塞,即改变橡皮塞的质量m,而保持半径r和角速度不变,向心力又怎样变化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做圆周运动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体高一物
33、理教案(八):高一物理教案匀速圆周运动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笔者整理的高一物理教案匀速圆周运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二、能力目标: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再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三、德育目标: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
34、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教学重点: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推理归纳法、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学步骤: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一、导入新课(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
35、圆周运动二、新课教学1、匀速圆周运动(1)用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卫星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棗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线速度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b:线速度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3)线速度的大小4)线速度的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6)得到:匀速圆周
36、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2)角速度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b:出示阅读思考题1)角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2)角速度等于和的比值3)角速度的单位是c:说明: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3)周期、频率和转速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b:出示阅读思考题:1)叫周期,叫频率;叫转速2)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3)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c:阅读结束后,学生自己复述上边思考题。(4)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a:过渡: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b:用出示思考题一物
37、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1)它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_,用T表示。它在周期T内转过的弧长为,由此可知它的线速度为_。2)一个周期T内转过的角度为_,物体的角速度为_。c:通过思考题总结得到:d:讨论1)当v一定时,与r成反比2)当一定时及v与r成正比3)当r一定时,v与成正比(二)例题讨论(用课件出示)三、分组探究利用网络资源探究“神州飞船”,把学生大体分成两组,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我利用校园网设计一个专题栏目,把网上有关神州飞船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口头语
38、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高一物理教案(九):目标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目标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2. 培养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德育目标养
39、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通过让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教法建议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
40、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 初中英语,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41、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高一物理教案(一十):运动的描述初三物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指的是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其核心是参照物的
42、选取,理解它的关键是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来辨别那个是研究对象那个是参照物,本节课运动的描述是运动和力的第一节,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二、学习目标及分析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分析: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就是指让学生明白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看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都必须选一个标准物体,这个标准物体就是参照物。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就是指借助参照物的基础上的判定,可学生对于参照物并没有意识,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完成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
43、。三、问题诊断及分析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对知识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本节的内容及特点,采用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逐步深化提问,学生分析、论证、归纳得出结论,而后实例分析应用来使三维目标得到落实。五、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通过引导学生想想身边的各种运动,教师讲解分子运动、地壳运动,体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2、讲授新课一、机械运动问题一:足球场上正在进行比赛,场上哪些物体是运
44、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所熟悉的运动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运动与静止的概念。)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是静止的。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它们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改变。2、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不是,球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虽然没有改变,但是随地球的运动,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在改变,因此也在运动着,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结论: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机械运动实质上是物体位置的变化。二、参照物课堂活动请同学们把物理课体放在桌子上,课体上放一铅笔盒,推动课体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观察现象。问题二:根据实验现象看看选取不同物体作为参考标准时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设计意图:得出描述物体运动必须
45、要选一个参考物。)选取桌子作标准,铅笔盒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选取课本作标准,铅笔盒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选取铅笔盒作标准,课本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学生描述结论结论:描述物体运动的情况首先要选定一个标准参照物所选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结果不同。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选定参照物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没有发生位置改变改变运动没改变静止什么是参照物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而选作标准的一个物体或一组相对位置不改变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研究地面上的物体,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小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
46、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运动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无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静止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观察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六、板书设计第1节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1.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2. 机械运动实质上是物体位置的变化。二、参照物1.什么是参照物?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三、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1.选定参照物2.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没有发生位置改变改变运动没改变静止高一物理教案(一十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2
47、、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一)基本概念: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二)基本技能: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
48、出弹力的图示。二、重点难点分析: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
49、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如所示的简单图示: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高一物理教案(一十二):波的反射和折射高中物理教案1、知识与技能(1)知道波面和波线,以及波传播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2)知道波发 生反射现 象时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道反射波的频率,波速和波长与入射波相同(3)知道折射波与入射波的频
50、率相同,波速与波长不同,理解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掌握入射角与折射角的 关系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惠更斯原理,波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教学难点:惠更斯原理教学方法:课堂演示,flash课件一.引入新课1蝙蝠的“眼睛”:18世纪,意大利教士兼生物学家斯帕兰扎尼研究蝙蝠在夜间活动时,发现蝙蝠是靠高频率的尖叫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的。这种尖叫声在每秒2万到10万赫兹之间,我们的耳 朵对这样频率范围内的声波是听不到的。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蝙蝠发出超声波,然后借助物体反射回来的回声,就能判断出所接近的物体的大小、形状和运动方式。2隐形飞机F117:雷达是利用无线电
51、 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设备。由于无线电波具有恒速、定向传播的规 律,因此,当雷达波碰到飞行目 标(飞机、导弹)等时,一部分雷达波便会反射回来,根据反射雷达波的时间和方位便可以计算出飞行目标的位置。雷达确定目标示意图由于一般飞机的外形比较复杂,总有许多部分能够强烈反射雷达波,因此整个飞机表面涂以黑色的吸收雷达波的涂料。一.波面和波线波面:同一时刻,介质中处于波峰或波谷的质点所构成的面叫做波面波线:用来表示波的传播方向的跟各个波面垂直的线叫做波线二.惠更斯原理荷兰物理 学家 惠 更 斯1.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发射子波的波源,而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包络面
52、便是新的波面。2.根据惠更斯原理,只要知道某一时刻的波阵面,就可以确定下一时刻的波阵面。二.波的反射1.波遇到障碍物会返回来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反射2.反射规律反射定律:入射线、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反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i)和反射角(i):入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反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 叫做反射角反射波的波长、频率、波速都跟入射波相同波遇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总存在反射三.波的折射1.波的折射: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波的 传播方向发 生了改变的现象叫做波的折射2.折射规律:(1).折射角(r):折射波的波线与两介质界面法线
53、的夹角r叫做折射角2.折射定律:入射线、法线、折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 与折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波在第一种介质中的速度跟波在第二种介质中的速度之比:当入射速度大于折射速度时,折射角折向法线.当入射速度小于折射速度时,折射角折离法线.当垂直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属折射中的特例在波的折射中,波的频率不改变,波 速和波长都发生改变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由惠更斯原理,A、B为同一波面上的两点,A、B点会发射子波,经t后, B点发射的子波到达界面处D点, A点的到达C点,高一物理教案(一十三):物理教案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a.
54、知道能的转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普遍的,并能举一些能的转化的例子b. 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它来说明一些简单的问题C. 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本节内容是对本章及以前所学物理知识从能量的观点进行了一次综合、深化和再认识教材首先分析自然界中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能量,并分析一系列熟知的能量转化的事例,指出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最后阐述了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教法建议建议一: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实验规律,列举能量转化的实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守恒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对这些实例中的能的转化进行具体分析建议二:在教学过程 中,应重点强调定律的两个方面:转化与守恒另外还要强调该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可列举19世纪的自然科学史对学生进行教育“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示例课 题能量守恒定律教学重点能量转化与守恒教学难点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知识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能量的多样性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二、能的转化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做功的过程是能的转化的过程三、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可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专业英语复习题练习卷附答案
- 主管实复习测试题
- 公会礼品供货合同范本
- 2025河北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2025四川省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科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与实践
- 2025年抚州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原理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中山大学
- 急危重症护理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宴会公司合同范本
-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 IATF16949-过程审核检查表-(含审核记录)-
- 食品防护评估表
- 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整理
- (74)-17.3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 浅谈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影像学诊断
- SMT失效模式分析PFMEA
-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课件
- 家校共育-助孩子成长-家长会课件
- 叉形件工艺及车床夹具设计说明书
- GB/T 5916-2008产蛋后备鸡、产蛋鸡、肉用仔鸡配合饲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