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分析_第1页
五味子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分析_第2页
五味子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分析_第3页
五味子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分析_第4页
五味子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分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五味子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摘要:五味子不仅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作用,而且也是近年来新兴果品之一。本文概述了五味子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其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关键词:五味子;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s567:a:1674-0432(2014)-01-88-21生物学特征五味子为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柔软,不易折断,幼枝红棕色或绿色,老枝灰褐色,皮孔明显,全株近无毛。单叶互生,叶柄细长,叶片广椭圆形、近圆形或卵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有疏浅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花黄白或粉红色。花被69片轮生,长圆形,花药5枚,心皮1450个,离生,

2、幼时聚成圆锥状,花后花托延生成穗状。浆果球形,熟时红色、桔黄色或白色,内含种子12粒。种子肾形,种皮光滑,深褐色或红褐色,坚硬,千粒重25克左右。花期56月,果期89月。2繁育技术研究目前,五味子新品种的选育主要采用选择育种,首先选择优良株系,再结合高效无性繁殖技术进行扩繁,最后上升为品种。1999年,我国选育出第一个五味子新品种“红珍珠”,2011年再次选育出五味子新品种“嫣红”。近10年以来,随着五味子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日趋成熟,在吉林省的通化、长白、柳河、集安、靖宇、蛟河等市县推广面积已达近万亩。由于无性繁殖技术的研究还没有完全成熟,应用推广较缓慢,因此实生苗建园是产业发展现实所需,同

3、时其又制约着五味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生苗建园的缺点主要是株系间差异较大、抗病性及果实品质参差不齐,不利于规范化的栽培管理和果实品质的提高。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近年来选出的优良品种和品系,在丰产性、抗病性及果实品质等性状上都有较大提高,同时栽培技术及无性繁殖效率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成果推广面积较小成为制约五味子产业发展的又一因素,因此实现五味子品种化建园及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将对五味子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2.1苗木繁殖近年来,有关五味子苗木繁殖的研究越来越多,方法也从单一的实生育苗发展到嫁接育苗、扦插育苗、压条繁殖、横走茎繁殖及组培苗繁殖等多种育苗方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某些方法和技术

4、已经趋于成熟,或在原有基础上有显著提高。2.2种子育苗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科研人员就已经开始对五味子实生育苗进行研究和探索,逐渐认识到实生育苗的关键是通过何种技术或方法打破五味子种子的深度休眠,完成后熟作用。唐盘昌(1981年)认为五味子种子在2025下,沙藏后催芽率较低温下保湿条件高,而梁鸣(1995年)则认为在315下采用变温处理后,层级时间缩短,种子发芽裂口率高。此外还有采用化学方法进行种子预处理,如刘德旺报道(1990年),当年采收的种子,用浓硫酸浸泡7分钟,清水冲洗干净后用500微克/克的赤霉素溶液处理24小时,以沙为基质,在23温箱中培养15天,发芽率可达85%。据陈建军(199

5、1年)、王良信资料(2002年),用1%硫酸铜溶液浸种后,再进行层积处理,可以使层积时间缩短3个月左右。目前生产上普遍应用的方法是艾军、李爱民等人都提出的低温湿润层积+暖湿层积催芽。此法具有容易操作、符合种子在自然条件下的萌发过程、风险小、成本低、效果好等特点。2.3嫁接育苗嫁接育苗技术是果树无性繁殖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在五味子苗木繁殖上已趋于成熟。李爱民(2001年,2003年)采用硬枝劈接的方法实现嫁接苗成活率达到88%,但此技术有诸多不易操作之处,推广应用受限。艾军(2006年)经过多年的研究在五味子嫁接方法和成活率上实现重大突破,嫁接方法不仅有硬枝劈接,而且还在绿枝嫁接、芽苗嫁接等技术

6、上实现突破,使成活率达到95%以上,五味子嫁接育苗技术已趋于成熟,这将有利于实现良种化的进程。2.4扦插繁殖柳丽(1991年)、李爱民(1996年)研究认为naa处理效果较iaa和iba好;绿枝插条和硬枝插条诱导生根率高达85%以上。林昊(2010年)分别从激素、扦插时间、基质等3个方面研究了五味子扦插,认为iba处理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达80%,扦插的最佳时期为六月份,扦插最佳基质为珍珠岩+草炭(11)。由于abt生根粉用在林业和果树上有较好的诱导生根的效果,因此有研究认为50ppm的abt效果最佳,生根率达73.6%,但也有研究认为150ppm的abt一号生根粉效果最佳生根率达87%(陈建

7、军,1991年)。尽管扦插繁殖成功的报道很多,但目前五味子种植业利用此技术大面积育苗及推广的实例还没有,因此,扦插育苗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2.5组培苗繁殖近年来,随着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成熟,很多果树及药用植物都通过离体快繁技术实现工厂化育苗。五味子离体快繁技术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不曾间断过,虽然通过愈伤组织再分化芽苗途径具有增殖系数高等优点,但仍存在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周期较长,获得不定芽速度较慢、且愈伤组织长期连续增殖极易发生退化和变异等缺点。基于以上问题,科研人员分别从外植体选择、诱导分化培养基和诱导生根培养基三个方面研究。张晓薇(2009年)、张佳(2011年)认为愈伤组织诱

8、导的最佳外殖体为嫩茎段,但所使用的培养基均未诱导出根。王艳玲(2009年)、孔春雨(2009年)主要针对五味子诱导分化进行研究,并筛选出适宜的培养基。自1999年以来,陈雅君报道了五味子生根诱导获得成功,之后kim(2005年)、顾地周(2009年)、白鹏(2010年)、陈丽静(2011年)相继报道了以成熟种子的胚和再生芽苗的节段进行生根,并筛选出生根效果佳的培养基,为五味子工厂化育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2005年)第一次报道了五味子体细胞的胚胎再生,其以早期的心形胚为外植体,在合子胚再诱导技术上有较大突破,为木脂素的生物转化奠定了基础。endprint参考文献1孙成仁.北五味子与华中五味

9、子分布区订正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1):10-12.2郑太坤,宋家宝.北五味子调查j.科学通报,1980,14: 665-669.3常仁龙,臧皓,孙佳明.等.北五味子资源调查及可持续利用研究.全国第八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2008:106-110.4郑明善,全炳武,金明植.等.北五味子的栽培与利用概述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1,23(2):129-134.5李爱民,王玉兰,艾军.等.北五味子新品种“红珍珠”选育报告j.特产研究,2000,(4):31-35.6唐盘昌.北五味子干种子催芽育苗技术j.中药通报, 1981,(6):56.7梁鸣,周德本,周围.北五味子种子育苗技术

10、的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5,(2):19-22.8刘德旺.北五味子快速育苗j.植物杂志,1990,(6):11.9陈建军,孟维洋,张英伦.北五味子种子快速催芽育苗研究初报j.中药材,1991,14(11):11-13.10艾军.五味子栽培与贮藏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李爱民,王玉兰,艾军.北五味子嫁接苗的培育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1,(3):28.12柳丽.北五味子扦插繁殖试验j.特产研究,1991,(2): 49,50.13李爱民,王玉兰,孙宪忠.等.北五味子初夏扦插繁殖研究j.特产研究,1996,(1):26-27.14林昊.北五味子扦插技术及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座果率影响研究m.延边大学,2010.15赵国栋,王西燕,廉士启.等.北五味子全光照喷雾嫩枝扦插试验初报j.吉林林业科学,1995,(6):13,14,25.16陈建军,李俊清,高光栋.等.北五味子硬枝扦插育苗研究初报j.中药材,1991,14(1):11,12.17张晓薇,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