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荡通气在ARD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_第1页
高频振荡通气在ARD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_第2页
高频振荡通气在ARD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_第3页
高频振荡通气在ARD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_第4页
高频振荡通气在ARD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频振荡通气在ard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作者:作者:杜微刘大为石岩王小亭【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机械通气 ards早期病理生理学改变以肺部渗出为特征肺部病变特点是非均一性的,实变范围其至 可占整个肺野的70%80%,由此形成了“小肺”的理论基础。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 induced lung injury , vili)的概念由此成为讨论热点,"小肺”的"小潮气量通气策略” 也被证实明显降低死亡率约9% u)o但是,传统的常频机械通气(cv)过程中应用肺保护策 略就能拯救所有的ards患者吗?目前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

2、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hfov)已成为治疗严重肺部病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重耍补救方法。1 hfov降低vili的潜在好处和机制1.1真正的小潮气量策略vili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肺气压伤、肺容积伤、肺萎陷伤、生 物伤(2);相应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应达到下述要求:应使更多肺泡处在开放状态(维持一 定呼气末肺容积水平),以减少肺萎陷伤;为了避免吸气末肺容积过高,就必须限制潮气量 和吸气末压力,以减少容积伤和气压伤,也就是在机械通气过程屮使所令的肺泡在一个“安 全窗”内(避免肺泡塌陷和过度扩张)一恢复ards病变肺泡通气的均一性。hfov利用阻塞 活塞泵

3、产生的高频振荡压力把co2排出以满足通气的要求,活塞泵的摆动其参数表达为振 幅压力(a p),高流速的气体在通过人工气道、气管、支气管时,气道阻力对高流速气体携 带的能量产生明显的衰减后,再把振荡的压力传到远端气道,因此大多数研究推测hfov 产生潮气量极小,从而避免了肺泡过度扩张。hfov产生的潮气量与设定的三个参数相关: a/ap呈正相关、频率呈负相关,另外也与吸气时间呈正相关。而这一理论现在回临少部 分研究的挑战,例如sedeek等人在成年羊的ards模型中设定hfov的参数同成人相似, 给予i:e比例1 : 1、p60cmh2o、频率4hz,而实际获得的vt为4.4 ml/kg,这似乎

4、比 预期要高,但仍充分满足小潮气量的要求(3。1.2完全的气道压力限制hfov工作的原理:无论吸气述是呼气均能维持一个较高且恒定 的气道平均压(mpaw),呼吸机木身是一个密闭环路系统并没有提供新鲜气体,只有持续的 偏流气体约560 l7min通过管子流入连通到振动活塞和病人z间,偏流的量和环路中的阻 力阀共同控制环路中的mpaw,而hfov同其他通气模式不同的是活塞泵的摆动在呼气时产 生了真空,故而是主动地呼气,无论吸气还是呼气均能维持较高的mpaw,也就防止了肺泡 在呼气末的塌陷,这也是hfov的主要特点之一 (4h由于mpaw直接取决于临床更生的 设定,也就能更明确的限制气道平台压力,山

5、于hfov的mpaw可以比常频机构通气(cv) 时设置得更髙,就可以打开更多的肺泡。而在所有的机械通气模式下都一样,想最大限度地 提高氧合水平取决于最佳肺复张以及随之带來的肺内分流改善,这也就是hfov比cv能 进一步提高氧合水平的原因。充分限制气道压并能述一步打开更多的肺泡,这是hfov同 cv相比真正潜在的优势。2谁可以从hfov中获益尽管hfov的应用目前还没显示可以降低ards患者的死亡率,但一些亚组的分析提示部 分患者可以获益,根据bollen等(5)报道:hfov治疗组和cv治疗组死亡率无差别,但 去除apache ii评分的差异,显示患者基线01(01二pawxfio2x 100

6、/pao2)高者应用hfov 死亡率低,有效统计学差异值为oi>30,提示:皋础呼吸状况差者能从hfov屮更人获 益。paehl等比较了 30名肺外源性(如脓毒症、胰腺炎)ards患者和肺内源性(如肺炎、肺挫 伤)ards患者,发现肺外源性ards患者能通过hfov更好地改善pao2/fio2指数(6), 这可能能用gattinoni的肺外源性ards患者有更多可复张的肺组织的理论来解释(7)。 通过应丿ijhfov提高pao2/fio2指数的患者可能是在前期应丿ij cv时间较短者,最近一篇 系统性冋顾文章显示hfov之前应用cv的持续时间长短在死亡者和存活者之间有明显差 异,

7、早期应用hfov者能更多获益(8)o在多因素分析中,调整apache ii评分因素后, hfov z前应用cv每多一天大约可增加20%的死亡率。而另外三个前瞻性和一个回顾性的 研究已确定在hfov之前应用cv的持续时间长短可以作为预测死亡率的独立因子。综上 可以看到,在hfov之前cv应用时间较短者和基线01高者可能从hfov应用中获益。 就此,应在第一吋间识别需应用hfov的ards病人。尽管目前ards患者由cv过渡到 hfov的病情严重程度标准和指征还不很清楚,但有些研究中心的参选标准为在cv吋:(1) 应用 peep>15 cmh20 fi02&gt:60%和/或

8、 spo2<88%;(2)平台压(pplat)>30 cmh2o;(3) 平均气道压(map)>24 cmh2o;aprv模式时phighn35 cmh2o (6)。如果患者满足上述 条件,通常在1224 h过渡到hfov通气。3最佳hfov参数的设定3.1初始参数设定初始参数设定如农1,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调整参数。衣1初 始参数设定3.2最佳的mpaw最佳的nipaw需要满足儿个条件:满意的肺通气、最人的气体交换、避免 肺泡过度扩张或者通气不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降至最低。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给了 比cv吋平均气道压(map)高25cmh2o,随即

9、根据临床情况调幣,每3060 s ±升12 cmh2o,如果有必要,最髙其至可以加至4045 cmh2o以获得目椒spo288%, fio2w 60%),对丁-需要高mpaw时(mpaw235 cmh2o)才能维持氧和,是增加mpaw还是增加fio2, 这相对于肺保护策略的理念该如何选择目就还不清楚(8)o3.3最佳的ap水平ap多数会初始设丁-6090 cmh2o,而a p的上下波动通常是患者病 情的反映,如果ap自行上升,可能为气道阻力的增加,包括支气管痉挛、气管插管插入左、 右上支气管,胸壁顺应性、肺顺应性的上升等。而4p的上下波动与患者自主呼吸的出现、 给予cuff leak

10、也是有关的,所以有的临床供生甚至将ap的变化作为床旁的监测手段之一(9)。不同临床情况a p水平的变化及处理方法见表2。表2不同临床情况时a p的变化及 治疗方法4 hfov血临的问题4.1气胸hfov报道的相关并发症主要就是气床伤和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这是hfov和 cv同样面临的问题。气胸发生比例各个研究报道各不相同,mehta等人(10)研究报道仅 2名患者(8.3%)发生气胸,而h其屮一名患者气胸发生可能与气管插管进入右主支气管有关。 而随后mehta等(11)另-个大规模冋顾性研究,包括156名应用hfov的患者,气胸的 发生率要更髙(21.8%),而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关于其他hfov

11、和cv的研究门2)。揺 hfov 联合rm的研究(13)中有关气胸的发生也没这么高,不同研究的气胸发生率报道不同, 可能是不同的研究中心所用的通气策略是不同的,以及入选的患者人群也是不同的所致。 像各种形式的正压通气一样,张力性气胸可能继发于“容积伤”,而在icu更需警惕中心静 脉置入(颈内、锁骨下静脉)、胸腔穿刺术后的患者。hfov通气治疗中与cv不同的是,张 力性气胸发现会较困难,成为hfov治疗小的挑战,呼吸机背景噪音很强,听诊中没有真 实可靠的呼吸咅,呼吸机亦不会有可靠的报警信号,如杲发觉临床情况有变化,如视诊发现 胸廓不对称扩张,或一侧胸壁不振动,触诊发现皮下气肿,或者不明原因ap突

12、然上升,就 需警惕是否有气胸的发生,需要迅速评估气管插管位置、血流动力学参数、胸引管位置,仅 根据临床情况来判断hfov过程屮发生气胸较难,如果时间许可或患者临床情况相对稳定, 可先拍胸片,明确气胸的确存在再进行有创性操作干预。如放置胸管后,则需要重新调整 mpaw、ap、hz等参数,支气管胸膜痿的痿口的大小则口j以通过胸管漏气量來评价,同时 参数调整后漏气量的改变应记录,气体漏出量是可以通过hfov参数的调整降至最低的, 处理措施包括:满足基本通气和氧合需求条件下,最高的hz、最低的mpaw、最低的ap 和最短的吸气时间(it%)等(14)。4.2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hfov应川通常会导致cv

13、p和paop升高,同时伴有co轻度下 降(11, 12, 15)。而derdak的一项随机试验中,2h内平均cvp从基线14 mmhg升至16 mmhg, paop 从 16 mmhg 升至 18 mmhg,相应的 co 从 7.4 l/min 降至 7.0 l/min (15); 另一篇david等(16)的研究与此和似,应用hfov还包括sv1下降。口j能的解释是hfov 通气吋持续较高的mpaw虽然维持肺泡开放,但导致胸腔内压升高,cvp和paop的一上升 可能与mpaw的升高有关,而co的下降可能源于静脉冋心血量的减少。但是这些研究中 co的下降并不伴有血压下降或心率增快,可能凶为这些

14、研究中co通常在正常或者超正常 的范围(16),所斑 hfov治疗中通常需要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上腔静脉的建立监 测cvp,而循环不稳定的患者需要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co,如果没有co的监测,心率和 血压的波形则十分重要,如出现随呼吸波动的血压、脉氧波形提示co可能不够,需要更生 的特殊干预(17)。在一些低血容量的患者,脉氧波形会受振动频率的影响,而与此相似的 cvp、paop的波形也会有类似改变,短暂的关闭振荡活塞已获得正确的cvp和paop的 读数也至关重要。容量的状态有时需要容量负荷试验协助判断,血压、cvp和paop等相 应动态的改变都比静态的指标更能反映循环内容量状态,尤其需要用

15、较高的mpaw的低血压 患者。而在hfov通气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并不是很高,很多研究没有报道,有一篇研究报 道在hfov通气中仅有3名患者因低血压退出研究(17.6%),而且其中1名还是因为术后活 动性出血而致低血压,与hfov无关18)。4.3镇静在hfov通气时需要比在cv通气 时更深度的镇静、镇痛治疗,甚至应用肌松剂使患者失去自主呼吸,这需要持续给予患者镇 静剂甚至肌松剂,从而有可能导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icu和总住院时间延长。所以在高频 通气时给予镇痛、镇静治疗时止确患者评估以及目标指导治疗是很关键的。(1)患者评估: 在cv通气时患者表现出焦虑、i詹妄等状态,通过疼痛量化评分等方法协助

16、判断,而这些传 统的评估方法在深度镇静、肌松的情况下使用很困难,需要仔细观察一些疼痛的非特异特征 如:血部肌肉扭曲、无法解释的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19);以及制定间断停约唤醒计划 以发现患者是否存在疼痛(19)。(2)客观的ii标指导治疗:传统有很多的镇静评分系统如 ramsay评分等可避免过度镇静,而应用肌松剂后镇静评分则很复杂,bispectral指数町以持 续客观地把脑电信号变为100 0范围分值,这在hfov通气镇静治疗中广为应用,尽管 肌松剂可以医源性减少肌肉活动而导致bis评分的误差,但目前bispectral指数在肌松患者 屮仍普遍应丿ij,进一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这需要bisp

17、ectral装置从方法学上进一步改进 (20)。4.4湿化、雾化气道不足 在hfov通气时与cv不同的是高气体流速和超大的分钟通气量 通气,足够的气道湿化是非常重要的,气道黏液浓缩可以导致干燥的分泌物把人工气道阻塞, 这也常是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现paco2上升的一个原因,临床上难以控制的高碳酸血症 也需要除外此类情况,但是这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是很高(12,。在derdak等(16) 的研究中,因为人工气道阻塞而导致需要重新更换的比例在hfov和cv中是相似的,大 约5%。hfov环路内流速驱动的雾化装置日前还没研制出,而目前应用的气溶胶发牛装置 却给环路内带来了额外的流速,导致实际的mpa

18、w和4p和医生所设置的不符,所以在雾化 吋,呼吸治疗师通常需要降低偏流以维持恒定的mpaw (21)。在hfov通气吋,湿化、雾 化气道不足这些困难是传统的cv通气时所没有的,而频繁的气道内吸引、胸部物理治疗、 或少量液体向气道内缓慢滴注等方法目前仍不是很清楚是否能弥补这种不足。现在,市于hfov仍存在一些不足并没有作为所有ards患者的常规通气模式,而仅在传 统的常频通气最大限度调整参数也不能维持患者基本氧合、通气要求时,作为-种补救性通 气模式拯救ards患者生命。在肺保护性通气第略深入人心的今夭,hfov通气机制能最 人程度趋近于该理念,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hfov能通过减少vili来进一

19、步降低ards患 者的死亡率,但这还需要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來证实。hfov技术理想应用时机、嚴佳开始时 机、最适患者的筛选、行之有效的床旁监测手段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1 sedeek ka, takeuchi m, suchodolski k,et al.open 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with pressure control ventilation, 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 and intratracheal pulmonary ventilation results in similar gas

20、 exchange, hemodynamics, and lung mechanics (j) .anesthesiology, 2003;99:110211.2 ranieri vm, suter pm, tortorella c,et al.effect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n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ama, 1999;282:5461.3 paehl j,

21、roubik k, waldauf p, et al.normocapnic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affects differently extrapulmonary and pulmonary forms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adults (j) .physiol res,2006;55:1524.4 gattinoni l, pelosi p, suter pm, et al.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caused by pu

22、lmonary and extrapulmonary disease.different syndromes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15&311.5 bollen cw, uiterwaal pm, van vught aj.systematic review of determinants of mortality in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j)crit care, 2006;10:r34.6

23、 derdak s.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for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adult patients (j) .crit care med, 2003;31:s31723.7 chan kp, stewart te, mehta s, et al.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for adult patientswith ards (j) .chest, 2007; 131: 190716.8 higgins j, estetter b,

24、holland d, et al.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in adults:respiratory therapy issues (j) .crit care med, 2005;33(suppl):s 196s203.9 demory d, michelet p, arnal jm,et al.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following prone positioning prevents a further impairment in oxygenation (j) .crit ca

25、re med» 2007;35(l):106 11.10 mehta s, lapinsky se, hallett dc, et al.prospective trial of 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 inadul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j) crit care med, 2001 ;29:13609.11 mehtas, granton j, macdonald rj, et al.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in adults:the

26、toronto experience (j) .chest, 2004:126: 51827.12 pellicano a, tingay dg, mills jf, et al.comparison of four methods of lung volumerecruitment during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 j ) intensive care med, 2009;35(l 1):19908.13 ellsbury dl, klein jm, segar jl: optimization of high frequency

27、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forthe treatment of experimental pneumothorax (j) .crit care med, 2002;30:11315.14 david m, von bardeleben rs,weiler n, et al.cardiac function and haemodynamics duringtransition to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j) .eur j anaesthesiol 2004;21:94452.15 derdak s, mehta s, stewart te, et al.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for acute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adul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2; 166:8018.16 scanlan cl, spearman cb, sheldon rl.egan' s fundamentals of respiratory care (m) .sixth e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