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及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实证研究_第1页
盈余管理及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实证研究_第2页
盈余管理及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实证研究_第3页
盈余管理及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实证研究_第4页
盈余管理及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实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盈余管理及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以盈余管理的视角考察2008-2009年我国上市 公司薪酬契约的有效性,结果发现:高管薪酬增加额与正向 的盈余管理正相关;高管薪酬的增加幅度与盈余管理增加的 幅度正相关。说明盈余管理可以解释髙管薪酬的增加,盈余 操纵行为损害了薪酬契约的有效性。关键词:盈余管理薪酬契约有效性一、引言契约理论认为一个有效的薪酬契约作用一是激励代理 人努力地工作;二是抑制代理人利己机会主义行为。薪酬契 约的第一种功能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但是其第二种功 能的实证检验较少,且研究方法和结果值得商榷。有关中国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契约的盈余管理研究文献较少。王克敏、 王志超(

2、2007),周泽强、杜兴强(2009)均实证发现:上 市公司高管薪酬水平与盈余操纵行为相关,且受到可操纵应 计项目的显著影响。上述两篇文章的被解释变量均为高管薪 酬的绝对值,而本文认为用相对值衡量薪酬的变动会更加符 合现实客观。有学者认为,目前阶段还不具备研究基于薪酬 契约的盈余管理问题的条件,因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体 系尚不成熟和完善(牛建军、李言、岳衡,2009)o但我国 上市公司现代薪酬体系近十年的发展,在社会舆论监督及国 资委、证监会等相关政策的出台背景下,已经取得巨大进步 并正在不断完善。所以,在此背景下研究薪酬契约的有效性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假设 本质上说

3、,实证研究高管薪酬契约, 是一种检验代理理论中激励机制的科学方法。jensen and meckling (1976)指出,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原因在 于:信息不对称总存在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的提供 方较使用方掌握更多的“内部资源和信息”,影响“沟通的 有效性”。为减少企业的代理成本,引入契约作为一种公司 治理机制,它将高管的个人收益与企业绩效紧密挂钩,以便 最大程度统一高管与股东的目标。然而,薪酬契约的作用也 是相对的。周嘉南,黄登仕(2006)研究发现:高管具有强 烈的自利动机,他们会利用其影响力左右企业的业绩,以达 到目的,其薪酬一业绩敏感度越高,自利动机越强。由此, 代理人会

4、在机会主义的驱动下,做出利己的盈余管理行为。 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一分为二必然会使得 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相分离。但是,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并不 掌握在公司控制权的管理层手中,这种情况下,管理层更看 重的是,如何在任期内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关心也很难 有动力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由于委托代理双方的利益目标 不一致,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因素,这正好给高管们提供了操纵盈余从而提升薪酬的空间和可能。基于契约理论的角度, 企业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契约联合构成的有机整体。契约 缔结各方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他们的目标不可能一致,况且契约本身也存在不完备性,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矛盾冲突,

5、即所谓的“契约摩擦” o为了减少这种摩擦,管理层便会进行自利行为的盈余操纵,即通过操纵 会计盈余数额来影响分配,使所完成的契约最大化自身利 益。综上,可以看出:薪酬契约企业中各种契约的一个典型 代表,高管们有动机、也有影响力去左右这一契约向着自身 利益发展。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高管薪酬增加额与正向的盈余管理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2:高管薪酬增加幅度与盈余管理增加幅度正相关(二) 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高管年度薪酬一般由两部 分组成:基本薪酬c1+绩效薪酬c2。假设r为高管薪酬一业 绩的敏感系数,q为相关业绩指标。可以得到:c=cl+rxqo 那么高管第t年与t_l年的薪酬差为

6、:ct-ct-1二(cl, t_cl, t-1) +rx (qt-qt-l)o又假设基本薪酬cl在t和t-l年间 稳定,则有:ct-ctl=r x (qt-qtl)o可以看出,企业业 绩只与薪酬差额呈相关关系。基本薪酬不随业绩变化而变 化。故本文认为,将年度高管薪酬的差额作为对象去研究高 管薪酬才符合现实,且结论可信度较髙,而前人的研究直接将高管薪酬额作为被解释变量,这一点多少损害了文章的可 信度。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如下实证模型:adcompi, t= a + 3 xdai, t+y xcontrolvariablesi, t+ £(1)其中 adcompi, t= (compi

7、, t-compi, tt) /asseti, t-1, comp为前三名高管的年薪总额,asset为期末总资产, dai, t+为i公司t年度的正向盈余管理,controlvariables 为各解释变量。a为模型截距项,b、v是回归系数,£ 为残差项。为了消除高管薪酬的计算偏差,本文构建了第二 个实 证模型: adcompi , t二 a+b xaddai , t卄 y xcontrolvariablesi, t+ e (2)addai, t+表示addai, t为正,即i公司t年度的盈余 管理相比上一年有正向的增幅。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依照 理论分析可知,高管只有通过正向的盈余

8、管理才能提高自己 的薪酬水平。若要找到经理层通过盈余操纵提升自己薪酬水 平的证据,只能对正向盈余管理的公司中进行研究。所以本 文采用正向dai, t+作为研究对象,即(da>0),它代表i 企业t年正向盈余管理。相关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毛新述、戴德明(2009) 研究发现,自2007年1月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整体 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幅度提升了。据此,本文将 2008年至2009年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剔除金融行业 的公司、da和adda值为负的样本、数据缺失的样本,另外, 采用winsorize的方法处理异常值,剔除了小于1%分位数和 大于99

9、%分位数的数据。本文中的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 数据处理使用spss17. oo三、实证检验(一)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主要针对可操控性应计 利润da的对应分析,相关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 出,从整体而言,在样本年度内,上市公司可操纵应计利润 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为负,说明管理层进行了负向的盈余管 理。这与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相吻合,因为新会计准则规定 了我国上市公司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越来越多的上市公 司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管理层有强烈 的动机将企业所持有的金融资产转变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并且从中获得巨大的投资收益(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 琳,2009)o 200

10、9年的da均值为正,但t检验失败。adda 的统计结果显示:上市公司2009年的正向盈余管理的动机 相比2008年有整体的提升,增幅最大到达了 1.2354,且均 值通过1%显著性水平。正向盈余管理da+的全样本、分样本 以及两年差额的平均值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整体样 本下,2008年正向盈余管理的公司占全体公司的比重为 0. 303, 2009年为0.51,且2009年盈余管理幅度上升的公 司占比高于2008年,为0. 64 o可见,上市公司在2009进行 正向盈余管理的动机相比2008年变强了。(二)相关 性分析从表(3)中各变量之间相关系数所示结果可以看出: 两个模型的被解释变量

11、adcomp与解释变量da+和adda+之 间均在5%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并且adcomp与各个控制变 量之间也在不同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统计检验。该表的结果 说明,本文的研究假设得到初步证实。下文对多元回归的结 果进行检验和分析会进一步得到更精确的结论。(三)回归分析相关分析为本文的假设提供了初步的 证据,在这一部分,将分别就模型(1)和模型(2)进行更 深入的回归分析检验,以进一步验证本文的研究假说,结果 如表(4)所示。由于观察到模型的正态概率图存在异方差 现象,表中数据为经过white异方差修正的回归结果。左半 部是模型(1)经white异方差修正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正向的盈余管理d

12、a+与高管薪酬增长adcomp显著正相关,表 明高管薪酬的增长可以用正向的盈余管理来进行解释,这不 仅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也说明经理层具有以自利为目的 而操纵盈余的动机。右半部分列示了模型(2)经white异 方差修正的回归结果,该模型使用增加额来衡量被解释变量 与解释变量,使得回归系数的统计显著更有意义。adda+与 adcomp在5%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在模型(1)基础上进一 步证明了本文的研究假说,揭示出管理层基于薪酬契约的盈 余管理动机,更具说服力。根据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 得到:独立董事比例、公司业绩水平与高管薪酬呈显著正相 关;上市公司的成长机会越好,说明主营业务收入会持续增

13、 长,从而高管薪酬的增幅越大。企业规模与上市公司高管薪 酬的增长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显著 为负,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越高,其控制权越大,会明显地 抑制高管薪酬增长;流通股比率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 负,反映了中小股东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管行为的监督作用, 也说明流通股股东亦具备一定的能力,可以起到抑制高管薪 酬过快增长的作用。除此以外,回归结果中两个模型的f值 均通过了 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d-w值分别为1.8940和 2.2135,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根据上述分析,在消除模 型的共线性、异方差以及自相关等问题后,本文所提出的研 究假设均得到验证。高管们所进行的正向盈余管

14、理可以解释 其薪酬的增长,这说明上市公司高管能通过盈余操纵来破坏 薪酬契约的有效性。(四) 稳健性检验 本文还进行了稳健性测试,以检验 研究结论的可信度,结果如表(5)所示。具体做法是:利 用董事薪酬的变动额作为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选择董事薪 酬作为稳健性测试变量是因为:一般情况下,领取薪酬的董 事身兼经理或副经理等高级职务;而且国资委作为大多数国 有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在这些国有企业中,董事长实际上只 是充当代理人角色。那么,经过上述两点分析,其实上市公 司年报中所列示的董事薪酬体现的是一种委托代理机制,将 其作为研究薪酬契约的变量是合理的。从表中可以看到:模 型(1)中解释变量da+的回归系

15、数仍然在5%的显著性水平 下为正;模型(2)的解释变量adda+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与被解释变量adcomp正相关。稳定性检验结果说明,髙管 会基于薪酬契约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论断是可信的,同时 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也表现较为稳定,同前文的分析呈现出 一致性,这证实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四、结论契约有效性的研究是委托代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范 畴,而将盈余管理问题与契约有效性的研究相结合,是考察 高管是否具有基于薪酬契约的盈余操纵动机的一个新思路。 本文发现已有关于薪酬契约的实证研究模型及变量设计的 不足之处,经过修正,使模型更适合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 研究。从实证结果可以得出本文的研究

16、结论:高管薪酬增加 额与该年度正向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相较上一年度,高管 薪酬的增加幅度与盈余管理增加的幅度显著正相关。本文研 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高管盈余管理行为,其 强烈的自利动机和行为会严重损害薪酬契约的有效性。参考文献:1 薄仙慧、吴联生: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 应:盈余管理视角,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2 杜胜利、翟艳玲:总经理年度报酬决定因素的实证 分析,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3 杜兴强、王丽华: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 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1期。4 毛新述、戴德明: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 余管理,会计研究2009年第12期。5

17、 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 管理世界2007年第7期。6 牛建军、李言、岳衡:经验式会计研究在中国的发 展演进:十年梳理,中国会计评论2009年第9期。7 刘斌等:ceo薪酬与企业业绩互动效应的实证检 验,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8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 济研究2000年第3期。9 夏立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 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3年第2期。10 张俊瑞、赵进文、张建: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 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9 期。11 周嘉南、黄登仕: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报酬业绩 敏感度与风险之间关系的实证

18、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 4期。12 周泽强、杜兴强:高层管理人员薪酬与盈余成分 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财贸研究2009年第2期。13 叶建芳等: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 理,会计研究2009年第3期。14 burgstahler d. and dichev i. earnings management to avoid earnings decreases and loss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7.15 core j. e. and guay w. r. the other side ofthe trade-off :the impact of risk on executivecompensation :a revised comment 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 working paper, 2002.16 jensen m. and w. meckling. theo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