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牙周联合病变70例的临床治疗分析_第1页
牙髓牙周联合病变70例的临床治疗分析_第2页
牙髓牙周联合病变70例的临床治疗分析_第3页
牙髓牙周联合病变70例的临床治疗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牙髓牙周联合病变70例的临床治疗分析【摘 要】目的:探讨根管治疗牙髓牙周联合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牙髓牙周联合病变 患者70例(100颗患牙,前牙23颗,前磨牙27颗,磨牙50颗)。结果: 所有患者完成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前牙的恰填率明显高于前磨牙与 磨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管治疗牙髓牙周联合 病变冇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也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关键词】牙髓牙周联合病变;根管治疗;恰填率牙髓牙周联合病变多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多发病率老年人,细菌是重 要致病因素,引起牙髓牙周联合病变的途径有经牙体感染

2、、牙周感染和血 源感染三个方面【1-2l牙髓牙周联合病变多表现为牙齿发生的剧烈疼痛, 在夜间发作加剧,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更会影响患者的情绪【3】。其 在治疗中,多采用根管进行治疗。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根管治疗牙髓牙周 联合病变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牙髓牙周联合 病变患者70例(100颗患牙),入选标准:符合牙髓牙周联合病变的诊断 标准;原发于牙周病,x线片示牙槽骨破坏达根尖1/3左;无严重身体疾 病与精神疾病;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最小18岁, 最大78岁,平均年龄48. 52±

3、2. 36岁;发病位置:前牙23颗,前磨牙27 颗,磨牙50颗。1. 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都采用根管治疗,选择日木马尼公司的g型钻进行根管冠部 预处理,同时釆用不锈钢根管锂常规法扩锂到根管工作长度,使根管成连 续的圆锥状,主尖锂预备至40#,根尖4 mm的根管锥度大于0. 020充填 采用天津达雅鼎医疗器械公司的牙胶尖加法国赛特力公司的氧化锌丁香 油糊,进行侧向加压法充填根管。1. 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的患牙在治疗前于根管充填后拍摄x线片,评价根管预备和 根管充填的质量。根管充填质量:恰填:根管封闭严密,根充材料距根尖 w2伽;欠填:根管封闭不严密,根充材料距根尖2 mm以上;超填:根 充材料超出

4、根尖。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数据多组间对比采用卡方分析,p<0. 05代表差异显著。2结果所冇患者完成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牛。经过观察,前牙的恰填率明 显高于前磨牙与磨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o见表1。3讨论在牙周炎的伴发病变中,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是较常见的,其感染和病变可互相影响和扩散,导致联合病变的发生。从发病机制上分析,由牙髓 病引起的牙周病变表现为深牙周袋、溢脓、牙艳骨吸收、牙齿松动,多局 限于个别牙,邻牙的牙周基本正常或病变轻微,牙髓无活力或活力异常【4】。从发病机制上来说,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可发病于前牙、前磨牙与磨牙, 病情较

5、为复杂,治疗困难。过去因治疗方法受限,导致许多患牙无法保留 而拔除,导致比较严重的预后【5】。在临床治疗中,决定牙周牙髓联合病 变可治疗效果的是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通常是在牙周上上药或洗牙,但 这种治疗只是治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根管治疗牙体才髓病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 程,同时最好在60分钟内完成治疗。应竭力避免使根尖周组织受到附加 的刺激,临床医师应根据病例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以提高充填效果 【6】。本文所有患者完成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前牙的恰填率明显高 于前磨牙与磨牙,对比差异冇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计划屮还 包括口腔卫生指导和定期复查,这样可保证治

6、疗的长期效果。总z,根管治疗牙髓牙周联合病变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治疗是一个 长期过程,需要加强口腔卫生指导与未出。参考文献:1 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20-137.2 赵佛容,陈经山,倪红梅,等口腔护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2010: 21-22. 孙钦峰,杨丕山残根残冠根管治疗术后引发急性炎症的研究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 10 (10): 578-579.4 陈伟,段劲,杨健根管峡部的发生率及英临床意义j口腔医 学研究,2007, 23 (5): 590-591.5 cheung gs, yang j, fan b. morphometrie study of the apical anatomy of c-shaped root canal system sin mandibular second molarj. int endod j, 2007, 40 (4): 239-2466 ng yl, mann v, gulabivala k. outcome of seco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