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区水土保持规划_第1页
赣榆区水土保持规划_第2页
赣榆区水土保持规划_第3页
赣榆区水土保持规划_第4页
赣榆区水土保持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赣榆县水土保持规划(20052030年)赣榆县水土保持规划(20052030年)审核:项目负责人:主要编写人员:赣榆县水利局二八年五月二日目录前 言31 基本情况41.1 自然条件41.1.1地理位置41.1.2地形地貌41.1.3水资源41.1.4 土壤与植被51.1.5气候特征51.2社会经济情况6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72.1水土流失现状72.1.1水土流失分布与特点72.1.2水土流失成因72.1.3水土流失带来的主要问题82.2水土保持现状92.2.1总体现状92.2.2近年来水土保持的主要特点92.2.3现状水土流失区治理情况92.2.4主要经验教训总结102.2.5存在的主要

2、问题113 规划依据、原则和目标133.1 规划依据133.2 规划原则143.4 规划范围153.5 规划水平年163.6 规划目标164 水土保持分区及总体布局185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195.1 预防保护与监督管理规划195.1.1 预防保护原则与目标195.1.2 预防保护的位置、范围与面积195.1.3 预防保护措施205.1.4 监督管理措施215.2 生态修复225.2.1 生态修复原则与目标225.2.2 生态修复措施235.3 综合治理方案245.3.1 坡耕地治理245.3.2 低质量林地治理方案255.3.3 荒草地治理255.3.4 沟壑、护岸治理255.3.5 矿山

3、治理275.3.6 面源污染防治275.3.7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85.3.8 典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295.4 水土保持监测规划305.4.1 监测目的305.4.2 监测站网布设305.4.3 监测内容305.4.4 监测方法316 环境影响评价326.1 评价范围326.2 环境保护目标326.3 工程对环境的影响326.4 环境保护措施336.5 评价结论337 投资估算348 效益分析359 近期实施意见及远期展望379.1 近期实施意见379.2 远期展望3710 组织管理3910.1 组织领导措施3910.2 技术保障措施4010.3 投入保障措施4110.4 机制保障措施

4、42前 言赣榆县地处江苏省东北部,与山东省日照市相临。根据2001年水土流失遥感普查资料及近年来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至2005年赣榆县水土流失面积131.3km2,其中轻度流失119.0 km2,中度流失12.3 km2。主要河流青口河源出山东莒南县书院村北之草沟,在山东三界首村南入赣榆县境,流经小塔山水库,向东自下口村入海,为我县的母亲河,小塔山水库是我县县城的饮用水水源地,因此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对保护赣榆县西部丘陵地区的土地资源、保护赣榆县饮用水水源、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对配合赣榆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

5、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县开展了多项小流域治理工作,夹谷山水土保持试验站在水利局的领导下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因此,在总结以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的前提下,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可以使赣榆县水土保持工作得以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规划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本规划通过对赣榆县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的分析和探究,分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土保持的需求,提出赣榆县近期、远期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确定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不同措施总布局,制定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和监督管理措施,为我县的小流域治理和水利建设服务。 1 基本情况1.1 自然条件1.

6、1.1地理位置赣榆县地处江苏省东北部,县境东临黄海,西与山东临沭县毗邻,南以新沭河为界,与连云港、东海县相望,北与山东省日照市、莒南县接壤。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高低起伏较大。地形多种多样,呈带状分布,由山区、平原、沿海三大区域组成。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539119°1807,北纬34°413035°0739。全县总面积1427.27km2,耕地面积67800hm2,人口107.69万人。1.1.2地形地貌赣榆县因受第四纪以来垂直升降和断裂构造控制,形成从西北到东南依次为低山丘陵、剥蚀堆积垄岗洼地、山前倾斜平原及近代海积平原四种类型的地貌,地势

7、由高到低,山、丘、坡、平、湖、洼顺势而下,层次分明,紧相连接。地质地貌主要由地层构造演变而成,其中低山丘陵区由东北的马站至西南抗日山前的班庄、欢墩,大致呈东北西南向分布,范围为柘汪、石桥、金山、厉庄、黑林、班庄、城头、塔山、门河、沙河、欢墩11个镇,山丘区面积52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4.75km2,是我县水土保持治理的重点地区。1.1.3水资源赣榆县全年平均水资源储量5.54亿方,人均538方,低于全省水平。每年的降雨在时空分布上也不均匀,多数集中在夏季的68月份,由于拦蓄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用水,水资源短缺现象比较严重。境内河流源高流急,汛期洪水泛滥成灾,造成水土流失,春秋

8、季节雨水偏少,旱灾频繁发生。据水资源调查分析,全县中等干旱年缺水2.4亿方,特殊干旱年缺水4.5亿方。1.1.4 土壤与植被赣榆县丘陵山区成土母质为花岗片麻岩的残损物或洪积物,为地带性棕壤土,土层厚度在0.20.8米不等,含砂量高,土壤比面积小、肥力低,保蓄水能力差,不利于植被的恢复生长。据土壤普查资料分析,全县山丘区土壤养分普遍偏低,其中有机质含量低于1%的就有29.1万亩。根据成土母质的不同,全县丘陵山区土壤类型分为棕壤土、砂礓黑土、潮土3种类型,5个亚类,9个属,25个土种。其中棕壤土分布较广,面积21.25万亩,占山丘区耕地面积的37%。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因素,赣榆县的自然

9、植被履盖率较低,不少荒山荒坡基岩裸露,树木稀少。因为土层瘠薄,草类植物生长较差,每逢汛期山洪暴发,就会引起较重的土壤侵蚀,造成水土流失。1.1.5气候特征赣榆县地处暖温带南缘,东濒黄海,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海洋过度区,季风环流显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受北方南下季风侵袭,以寒冷、少雨天气为主;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控制,天气炎热多雨;春秋两季处于南北季风交替更换期,形成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937毫米,蒸发量1119.5毫米。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丰枯年际变幅较大,容易形成干旱和洪涝灾害。1.2社会经济情况赣榆县丘陵山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及西部13个乡镇,行政区域总面积74

10、6.6 km2,其中水面161.2 km2,低山丘陵面积529 km2,全区耕地面积56.9万亩,人口45.5 万人。从当前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应当进一步调整,压缩粮地面积,适当增加林果、蔬菜、油料、中药材等高经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中压缩水稻面积,增加用水量少的甜玉米、夏花生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旱作物面积。丘陵山区的人均占有耕地1.25亩,人均占有粮食54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346元;国民生产总值12.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98亿元。上述表明,赣榆县丘陵山区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发展潜力很大,需要进一步开发。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2.1水土流失现状赣榆县低山丘陵面积529

11、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4.75km2。根据夹谷山水土保持试验站1982年的测试资料分析,全县丘陵山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657吨/ km2 年,高于我省其他丘陵山区。2.1.1水土流失分布与特点我县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状况大致分为轻度、中度两种流失类型。轻度流失为山下缓坡地,土地一般为较好的梯田和缓坡耕地,其分布范围为石桥龟山山区,厉庄平山、银山周围,黑林大部,城头西北部,班庄北部,欢墩东南部。面积为119km2。中度流失为坡度较大的山地及植被差的岭头,土壤侵蚀严重。主要分布在夹谷山、祝其山、横山、大徐山、大吴山、芦山、怀仁山等地。面积为12.3km2。2.1.2水土流失成因造成我县丘陵山区

12、严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其中社会因素占主导地位。自然因素有:(1)降雨 山丘区多年平均降雨为904.7毫米,降雨量的70%集中在夏季,暴雨集中,强度大,雨水降落在有坡度的地面上,在短时间内形成径流,使泥砂沿坡面运动,造成以面蚀和沟蚀为主要形式的水土流失。(2)地形 山丘区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达300米。以夹谷山和大吴山为中心向东、东南倾斜,形成较大的地面坡度,加剧了这些地区的水土流失。(3)植被 山丘区土壤瘠薄,草类植物生长缓慢或无法生长,植被覆盖率较低,不少荒山陡坡裸露土壤面积大,受雨水直接冲刷,水土流失严重。(4)土壤 重粘土壤比疏松土壤在降雨、坡度相同的条件下,流失量少

13、,而我县山丘区主要土质为棕壤土,粘粒少,团粒结构粗,土壤抗蚀能力弱,土块遇水迅速崩解,土粒在水中极易分解悬浮,随水流失,淤积下游河道或水库。 (5)社会因素 主要在没有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这一环节上。建国以来,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单一农业经营特别是粮食生产占主导地位,其他各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水土保持工作遭受干扰。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跟不上,农、林、牧、副、渔发展失调。农民种田存在短期经营思想,不顾生态平衡,乱垦滥伐,毁林种粮,人为破坏导致了新的水土流失。2.1.3水土流失带来的主要问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历史原因,部分地区急功近利的乱砍滥伐,毁林(草)种粮

14、,盲目开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展,造成当地土层变薄,土地贫瘠,农民广种薄收,生产发展缓慢,制约了山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2水土保持现状2.2.1总体现状赣榆县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龙泉河、怀仁山、红领巾、神泉河4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2003年8月,赣榆县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2.2.2近年来水土保持的主要特点通过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我县丘陵山区水土资源状况有了一定好转,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经

15、济发展速度加快,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我县各级政府对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十分重视,从各方面给与大力支持,始终把上级主管部门扶持的水保建设项目看作发展当地经济的难得机遇而给予高度重视,优先安排,县、乡两级政府把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作为近年来赣榆县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2.2.3现状水土流失区治理情况自1983年以来,赣榆县累计投入2616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4172万立方米,先后完成了50条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0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程度达到70%,25度以上坡耕地已逐步退耕还林还草,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9%,山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昔日荒山秃岭

16、如今变成了“花果山”。2.2.4主要经验教训总结(1)加强领导,部门密切协作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赣榆县委以赣委发200228号文下发了关于开展生态示范县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水利、农业、国土、环保、绿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本着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的原则,做好本单位、本行业应承担的防治任务。(2)明确思路,合理编制规划从县内山丘区实际情况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科技先行,因地制宜,开发和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则,制

17、定符合山丘区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治理规划。(3)五大体系,促进山区发展建立了水保技术上的“五个体系”。一是以建设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骨干工程体系,二是以建设坡改梯、旱改水为主的高标准农业生产体系,三是以建设经济林为主的深度开发多种经营体系,四是以建设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生态防护体系,五是以建立水土保持试验、预防监督为主的服务体系。(4)治水先行,突出生态建设水是农业的命脉,在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建设中,全县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水源工程建设,以治水为切入点,全力营造山、水、林、路相协调的生态环境。全县上下大搞绿色通道、观光农业工程,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5)搞好预防监督,巩固治理

18、成果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人为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着力抓好水土保持预防监测与监督,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和生产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依法实行监督管理,规范开发建设行为;做好水土流失监测,为规划治理提供科学依据。2.2.5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县丘陵山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经济水平在全县还相对滞后,国民经济生产水平与沿海及平原湖区仍有一定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旱水源不足。我县中等干旱年份,缺水2.4亿方,特殊干旱年缺水4.5亿方。受旱范围80%为丘陵山区。一些小的水库塘坝,水浅库容小,又缺少可靠的补充水源和完整的补水线,干旱年份库塘基本干涸,一遇较大旱情,农业就会明显减产

19、。(2)水利基础设施较差。丘陵山区的水利建设投入较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不少水库灌区沟渠不配套,建筑物不配套,设备不配套;提水灌区建筑物工程年久失修,机电灌溉设备老化,未能发挥设计效益。(3)水土资源利用不尽合理。长期以来,受种种因素影响,山丘区耕地以种植粮食为主,有些冲田地也改种水稻,不仅成本大,效益低,而且大量占用了宝贵的山区水资源,影响了其他作物的灌溉,总体效益偏低。一些25°以上的坡耕地被开垦种粮,不但效益低,还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4)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当前我县丘陵山区还有水土流失面积124.75km2需要治理,在已初步治理的290km2面积中,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0、治理标准,巩固治理成果。但不少山区在开采黄砂、花岗岩、大理石等生产活动过程中,只顾企业利益,不注重水土保持,造成水土流失,不仅淤积了河道和库塘,影响排水和农业灌溉,而且恶化了生态环境,破坏了旅游资源,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5)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我县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山岭坡度大,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难度高,单位治理面积需要资金高于其他地区。另外,我县丘陵山区经济还不发达,地方财政经费不足,群众自筹资金数量有限,完成工程项目资金配套难度很大,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大力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3 规划依据、原则和目标3.1 规划依据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中华人民共

21、和国水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0)全国生态环境规划;(10)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1)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12)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13)淮河流域防洪规划;(14)全国山洪防治规划;(15)全国重要城市水源地保护规划;(16)全国预防监督纲要;(17)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与信息化建设规划;(1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 15772-1995);(19)

2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 16453.1-16453.6-1996);(20)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 15774-1995);(21)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程(SL 335-2006);(22)水土保持经济计算规范(SD 139-85);(2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24)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25)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文);(26)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保2003236号);以及各地最新完成的水土保持有关调查与规划成果,流域综合规划指导性文件,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和工作大纲,水利部发布的第

23、二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公告及淮河流域相关研究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3.2 规划原则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从保障山区群众的粮食供给安全和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出发,从提高群众生产条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实际需要出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坡耕地、园地、经济林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大力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实现水土流失治理,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2)坚持预防为主原则。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从预防新的水土流失发生入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水土流失防治

24、的关系,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有效地保护水土保持设施,将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对发生水土流失潜在危险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内的开发建设活动,逐步推行采取必要限制措施。(3)坚持突出重点与综合防治并举的原则。在整治国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顺应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4)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深化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法制,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水土保持投入和管理等良性运行机制,促进水土保

25、持事业全面发展。(5)坚持政府引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原则。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鼓励与支持社会公众参与水土保持的各项活动。3.4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整个赣榆县水土流失区,赣榆县总面积为1427.27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31.3km2。3.5 规划水平年本规划的现状水平年为2005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规划时段:近期为2008-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3.6 规划目标水土保持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制定赣榆县水土流失防治的目标为:(1)近期目标(20082020年)

26、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制度的实施力度,监督“三同时”制度、竣工验收制度的到位程度,基本遏制人为活动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在丘陵山区进行坡耕地改造,恢复林草植被,严格控制陡坡开垦活动,现有的坡度在20º以上的陡坡耕地根据不同地质及现状条件分别采用退耕还林或保土耕作的方式进行治理;对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各治理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度均达到80以上。(2)远期目标(20212030年)基本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逐步实现水土保持的动态监测;开发建设项目产生的的新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达到点准、面广、到位

27、、效果显著等特点;两大水库及饮用水水源地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得到全面的开展,库区范围的水土流失现状得到有效治理;矿山等开挖山体活动的遗留坡面基本得到整治;加大生态修复的力度和范围,全县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建设生态赣榆。4 水土保持分区及总体布局5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按照预防监督、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监测预报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总体布局。其中综合治理措施中包括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5.1 预防保护与监督管理规划5.1.1 预防保护原则与目标围绕“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配置、统筹兼顾”的原则,继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

28、法队伍建设;把思想统一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上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监督,加强监督工作法制化建设,加强正规化、规范化建设;实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制度和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制止陡坡开荒、乱采乱挖、乱倒滥弃等行为。5.1.2 预防保护的位置、范围与面积规划预防保护区域为整个赣榆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县境东临黄海,西与山东临沭县毗邻,南以新沭河为界,与连云港、东海县相望,北与山东省日照市、莒南县接壤。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高低起伏较大。地形多种多样,呈带状分布,由山区、平原、沿海三大区域组成,总面积1427.27km2,

29、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19 km2,中度流失面积12.3 km2。5.1.3 预防保护措施(1)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宣传“预防为主、全面规定、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进一步营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2)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配套法规体系、监督执法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强化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坚决制止随意破坏植被、开垦陡坡等行为,有效遏制各类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3)加强对现有水土保持设施的保护,加强封山育林力度,做好天然林保护工作,提高生态林的建设速度。(4)需开垦25°以下陡坡地和5°20°直接面向水库蓄水区荒坡

30、地的,依照法律规定,要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经批准开垦的山坡地,应修建成水平梯田或采取等高种植、整治排水系统以及其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禁止顺坡耕种;对属于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禁止开垦的陡坡地范围,要划定并公告其具体范围,加强监督管理;在20°25°直接面向水库蓄水区的山坡地上造林时,必须在坡脚保留一定宽度的保护带,采取修筑反坡水平阶、鱼鳞坑、水平沟、穴垦或带状方式整地,禁止采用全坡面全垦方式整地;(5)在5°25°低丘缓坡地进行整地造林,抚育幼林,复垦茶桑、板栗、樱桃等,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6)禁止在河流两岸、干线公路两侧、崩塌

31、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进行取土、挖砂、采石、挖砂等生产建设活动。(7)对小(二)型以上水库,要加强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以及植被的保护。(8)搞好城镇水土保持规划。以城镇总体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为指导,以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为依据,将水土保持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贯穿于城镇的各项开发建设活动之中,城镇周边尽量减少开挖面,城镇开发建设项目不宜规划在坡度太陡的区域,做到预防、监督和治理相结合,软覆盖和硬覆盖相结合,绿化美化相结合。(9)凡从事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均需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可作为下一阶段水土保持设计、施工的依据,在主体工程初步设计、招标设计及施工图

32、设计中应包括水土保持内容,遵循生态效益优先、措施优化和土石方综合利用,少弃少占的原则,并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5.1.4 监督管理措施(1)强化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坚决制止随意破坏植被、开垦陡坡等行为,坡耕地应修建成水平梯田或采取等高种植、整治排水系统以及其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禁止顺坡耕种(2)对开发建设项目要加强管理力度,抓住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三个环节工作。(3)农业、林业、能源、交通等有关部门和大中型工矿企业要积极支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认真完成本行业、本单位应承担的防治任务。(4)城镇开发建设中的新占地、

33、城乡一体化等项目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审批;(5)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理,弃土弃渣应集中定点堆放。(6)严格控制开山采石,加大裸岩裸地治理力度。(7)有效保护治理成果,落实管护责任,使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持续发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5.2 生态修复5.2.1 生态修复原则与目标(1)原则第一、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第二、以人为本,生态为重的原则;第三、尊重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第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第五、生态修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的原则;第六、政府协调,公众参与的原则。(2)目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今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

34、发展方向。2008年2020年,以山地丘陵区为重点,以轻度和中度水土流失的疏林地为主要对象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加强封禁管护力度,结合生态移民,重点做好供水水源水库上游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使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强度减轻,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各治理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度均达到80以上。从2021年2030年,使新增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均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5%以上,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水土流失强度进一步减轻,部分水土流失区域达到无明显侵蚀,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5.2.2 生态修复措施(1)以禁促修丘陵地是赣榆县发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土地

35、类型。根据2001年水土流失遥感普查资料及近年来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赣榆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31.3km2,其中轻度侵蚀面积119.0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0.6,中度侵蚀面积12.3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4。通过赣榆县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实践,对轻、中度水土流失的疏林地,采取措施封山育林,禁止在封育区内垦植、采伐、开采矿石、挖砂取土等活动,封育区边界设标志,并明确管护责任,落实到人,为植被修复提供良好的条件。(2) 以移促修对生态环境恶劣、居民分散的边远山区,通过移民并村,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扶贫项目,实行集中安置。在生态脆弱的地区,生态移民是比较有效和必要的措施。(3) 以建促修通过基本

36、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解决人们的吃饭和烧柴问题,促进生态修复,确保“封得住”。(4)以调促修通过大力宣传、典型引导、示范推广,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效益农业,改变单一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调整种植品种,发展当地适宜的经济价值较高的特色林果业,使封禁治理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有机结合,促进封禁治理的实施。5.3 综合治理方案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综合各部门相关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趋势,在生态移民的基础上,分析造成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原因,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设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达到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5.3.1 坡

37、耕地治理5.3.1.1 现状赣榆县现有坡耕地2337hm2,其中小于5°有103 hm2, 5°5°有hm2,5°5°有hm2。5.3.1.2 坡耕地治理方案(1)水土流失轻微的缓坡耕地该类坡耕地坡度较缓,有一定的土壤层,可以采用土地整理的方式进行整治,以2的反坡进行阶梯式梯田建设。针对陡坡耕地,不能进行规模的坡改梯整治,可以采用退耕还林、还草和保土耕作两种方式进行治理。()坡面径流调控坡耕地缺少水土保持设施,也是导致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坡耕地的治理上,配套坡面水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还能提高坡面水系的利用率,提高立地条件。坡

38、面水系整治工程即为“引、蓄、排”三者的贯穿结合,主要由排水沟、截水沟、蓄水池、沉砂池几部分组成,有些坡降较大的终沟段可以修建若干跌水等消能设施。5.3.2 低质量林地治理方案针对低质量林地采取造、补、封、管、育并举的营林生产措施,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逐步对现有低质量林地进行改造,以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进而提高林地的水土保持效果。5.3.3 荒草地治理对于土层较厚、坡度较缓地带可营造适宜生长的大樱桃、苹果、茶桑、板粟等经济作物。同时修建水平带、水平沟、水平阶,以减少水土流失。对于坡度较陡地带可采取挖鱼鳞坑等整地方式,沿等高线种植乔、灌木树种混交水土保持林。同时可修建截水沟,拦截坡面径流

39、,以减少水土流失。对土层浅薄地带可采取种草护坡固土,适当种植水土保持林或乔木树种。5.3.4 沟壑、护岸治理赣榆县西部属于丘陵区,土层相对较薄,沟壑侵蚀主要在风化层和松软基岩或裂隙中,主要是采取谷坊工程、拦砂坝工程、塘坝工程等措施。(1)谷坊工程在沟底比降较大(5%10%以上)的沟段可根据地形规划修建谷坊工程,巩固并抬高侵蚀基准面(沟床),防止沟底下切,相应地稳定沟坡,防止沟岸扩张。必要时可以采取沟头防护、修整沟坡、修建护坡(岸)以及植物护岸等措施。(2)拦沙坝工程在沟底比降较缓(小于5%)的沟段,修建拦沙坝,不仅能巩固沟床,稳定沟坡,制止沟蚀,而且能拦泥淤地,变荒沟为良田,同时还能迅速有效地

40、为河流减少泥沙。(3)塘坝工程在沟中有泉水露头的沟段,修建塘坝或小水库,蓄水灌溉,缓洪减峰,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农田洪涝灾害损失的作用。在沟道狭窄处修筑塘坝,以拦截径流泥沙,减轻水流对沟壑的冲刷,制止沟头前进。(4)护岸工程护岸工程主要针对凹岸顶冲段,采用干砌或浆砌块石护坡,局部须强化的堤岸适当采取混凝土护坡,大部分河段结合水土保持措施,采用自然土质岸坡,种植湿生植物,并尽量保留两岸滩地的植被和水生植物,达到生态护岸的效果。通过护岸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治河岸坍塌、水土流失等破坏生态环境现象产生,同时,通过生态治理,合理搭配湿生植物,做好灌、草、藤的层次结合,形成具有生态效果的景观河道。5.3.

41、5 矿山治理矿山整治包括在生产矿山整治、废弃矿山整治和废矿渣场整治。严格控制开山采石,加大裸岩裸地治理力度。对于开采石矿、风化石矿,各窑厂取土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或填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备案,在水保工程实施完工后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水保工程验收。5.3.6 面源污染防治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乡镇,尤其在水源附近的区域,水土流失的流失源除了径流冲刷的大量泥沙,也携带着一定量的化肥、农药以及农户的生活垃圾,在这些水体污染源的作用下,会导致水体混浊、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差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目前,作为赣榆县城区饮用水源的小塔山水库,已经着手开展了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控制了规模牲畜的饲养

42、、配套了水土保持措施综合治理以及生态修复、天然林保护等措施,在保护水源、确保饮用水安全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在总结小塔山水库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经验的同时,同时在赣榆县重要小型水库等水源地推广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为赣榆县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又一有力保证。本规划在赣榆县面源污染区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开展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有:(1)加大宣传可以通过广播教育、公告栏连载等多种宣传方式,加强全民对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防止、减轻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广大农民成为治理面源污染的主体;积极转变观念,做到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和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相结合。(2)推广技术、

43、科学施肥不科学的施肥是造成面源污染的间接因素之一,在农户间需要全面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合理化肥用量,推广旱稻种植,从而减少化肥流失,减轻面源污染。(3)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因地制宜,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推荐使用沼气等实用技术,对农村集中排放的生活污水和禽畜污染排放物进行无害化初步处理。(4)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划定禽畜规模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对养殖场的废水进行治理。对农村家庭养殖户进行适度规模集中,形成沼气化为纽带的农牧复合系统,提高粪尿综合利用率和治理率,减轻对环境的压力。(5)建设生物缓冲带根据水库、河流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在下游建设林草缓冲带,可以将污水中的氮和磷等化学成分被植物和微

44、生物作为营养成分直接吸收,又可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微生物对磷的过量积累作用从水中去除,对净化水质,维系河道及库塘周边生态系统具有现实意义。(6)加强部门合作在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中,加强与农业、环保、林业、国土、建设等有关部门的合作,积极探索面源污染防止措施体系。5.3.7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检验标准提了出来,这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水土保持工作要在确保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控制、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等统筹进行考虑,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绿化美化、景观建设一并进

45、行规划和整治。5.3.8 典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主要体现在山体开挖边坡、新修道路或临时道路的路堤路堑边坡、堆料场、弃渣场等区域,在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中,要针对各个开发建设项目不同的施工特点,结合施工区域的地质环境特点,合理分析,规划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并要求实施到位,主要措施有:(1)对施工遗留边坡根据不同边坡特性,可以采取放坡、削坡开阶、植物护坡、综合护坡等坡面治理措施;坡面治理工作要严格做好“上拦、中截、下堵、外排”等工程措施有机结合;坡面复绿可以利用植草、小灌木以及藤本植物护坡;(2)弃渣场、堆料场基本属于临时性施工占地,可以采取块石或装土草袋进行周边防护,并做好

46、临时性的排水布置,施工期间严格遵循“先拦后弃”的原则,在施工结束后,即是进行土地整治,恢复其原有的土地使用功能;(3)各开发建设项目在破土动工前,编制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并严格按照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对项目区进行水土流失进行治理;(4)各乡村农民建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必须有水土保持措施,要求严禁向溪流、河谷倾倒弃渣。5.4 水土保持监测规划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是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水土保持技术体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保证水土保持工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应视为水土保持的耳目。5.4.1 监测目的主要是进行有量化概念的对水土流失消长(发生、发展、消失)过程的监测监控和预报,及时准确地为

47、政府控制水土流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流域、支流进行定期量化观测,检验治理措施的成效及治理对生态环境,江河和侵蚀土地的变化规律和重大影响。5.4.2 监测站网布设根据统一安排,在各重点防治区取具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设立一个固定的监测点,通过动态监测,调整工作对策,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5.4.3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包括各水土流失因子,即降水、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类型、覆盖度、水土保持措施等。重点预防保护区的监测项目主要包括:降水、地形、地貌、植被类型、结构状况,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数量、质量,水土流失的分布、面积、强度和流失量的变化发展情况,以及治理措

48、施总体效益、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等。在重点监督区,以主要矿区、采石场为主要布控点,在主要矿区、采石场的弃土、弃渣区布设径流小区面积约100200m ,主要观测该区的土壤流失量、流失规律。在布设小区的同时,可选择不同的弃土、弃渣区,按照不同坡度类型,面积大小分别均匀布设一定数量的测桩,一般在每年初布设,汛期结束后,测量其土壤流失厚度,以推算土壤流失量。在利用小区及测桩测定土壤流失量的同时,每年应测定各矿区的开挖范围,裸露土地面积、弃土、弃石方量的多少,以推算全矿区的年土壤流失量。重点治理区主要监测各项综合治理采取的水土保持工程、植物措施逐年的变化、水土流失治理的进度、治理效果及典型水土保持工程的水

49、土保持效益等。5.4.4 监测方法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结合赣榆县水土保持技术力量,规划赣榆县水土流失监测以实地调查监测和场地巡查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通过实地定期观测、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相关资料分析、询问等方式来获取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的数据。6 环境影响评价6.1 评价范围(1)水域评价范围:各重点项目实施区附近水域,主要包括小塔山水库、石梁河水库赣榆区域及青口河、沙汪河、柘枉河、龙河、朱稽河等河流以及海堤建设工程等。(2)各农垦项目、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改造等各重点项目实施区。6.2 环境保护目标(1)评价区域内的水文情势变化导致的水质改变,不应劣于水体现状水质。(2)各重点工程完成后评价区

50、水土保持现状不劣于现状。(3)区域生态系统基本不受损坏。6.3 工程对环境的影响(1)各重点工程完成后,对温度、风速、河流水质、气温及其他气候的影响。(2)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包括坡面水系治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布置、配套排灌渠道和植物措施,能起到很好的蓄水保土作用,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调节功能。(3)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区域土石方开挖回填基本平衡,不会产生弃渣;本工程使用的主要是人工施工和机械施工,机械械油量不大,油污染不会有什么问题。6.4 环境保护措施(1)在下暴雨等恶劣天气时,停止施工,以减少水土流失,混浊下游水域以及机械滴油污染下游河道等问题。(2)只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施工卫生条件,如配置

51、厕所、垃圾堆放等环卫设施,加强施工人员教育等,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及有机污染的问题不会太大。6.5 评价结论(1)通过规划项目实施后,能一定程度改善生态环境,林木、作物的立地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户的生活水平。(2)部分重点项目区通过坡改梯、保土耕作、坡面水系整治、合理配套排灌渠道,可以彻底改变坡地零乱开垦的现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控制坡耕地造成的轻、中度水土流失。(3)在生态修复区域,通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有机结合,能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在工程措施的施工期间,对环境会带来少许不利影响,通过加强施工期间的管理,落实环保、水保措施,是完全可以避

52、免的。因此,不存在制约工程兴建不利因素,工程从环保、水土保持角度分析是可行的。7 投资估算8 效益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主要从保土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体现。(1)保土、保水效益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流失区植被恢复速度加快,提高了植被根系的固土功能,增加了土壤的下渗能力,进而降低了土壤的可蚀能力,减轻了坡面径流的侵蚀能力。根据赣榆县部分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资料,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不同的保土、保水抗蚀能力,各项措施的保土效益,通过治理赣榆县水土保持现状有明显的改善,对减轻河道水库淤积、改善水质、对河道水库充分发挥防洪兴利等作用具有显著的效果。(2)生态效益近期规划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

53、,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为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植被复盖度大幅度提高,较少水土流失的同时有利于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和生态平衡;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的涵蓄量,改善小气候和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优化区域景观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城乡环境状况的改善;改善河库水质,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保证。(3)社会效益本规划近期不仅达到生态修复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目的,在减少河库淤积,消减洪峰、减轻洪涝灾害的基础上,还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立地条件,合理调整了山区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各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改善居民环境质量,提

54、高当地的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进一步建设生态城市、完成城乡一体化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保障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9 近期实施意见及远期展望9.1 近期实施意见(1)坚持预防为主,生态优先;(2)以小流域为中心的生态修复工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要山、水、林、路统一规划,治山、治坡、治沟统筹兼顾,做好各项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与当地农耕措施综合配套,通过治

55、理、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五位一体,全面提高水土流失治理力度;(3)各项工程措施施工期间,要严格做好监督、管理、防护工作,使之得到质和量的保证;(4)生态自我修复、补植封禁封育区域,要“封得住,禁得严”, 通过设立标牌和标志碑、修建工程围栏以及植物围栏等措施,保证生态修复的步伐;(5)在开展生态移民的过程中,要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政策帮扶,市场运作,梯度推进,整体搬迁的总原则,促进生态移民的有序进行;(6)做好项目实施区所在乡镇的宣传工作,确保各流域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9.2 远期展望通过近期项目的实施,2021-2030要充分统计近期水土保持治理的成果,总结经验,在近期取得成绩的基础上,

56、加大对赣榆中、轻度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力度,并对典型强度以上水土流失区采取必要的水土流失治理,综合运用坡面水系整治、生态修复等有效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达到建设生态赣榆的目标。10 组织管理10.1 组织领导措施(1)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效益长远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赣榆县政府首先从全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执行基本国策的要求,充分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建立相关水土保持工作的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水土保持管理职能,将水土保持工作作为本行业的重点来抓,

57、通过各种媒体、水土保持周报、村板报等多种形式,继续加大做好水土保持宣传力度和广度,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增强广大公民和法人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树立保持水土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家园的自觉性;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交通、环保、农业、林业、建设等有关部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政府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为子孙后代着想,做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带头人。(2)健全法制、完善政策第一、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适时总结多年来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实施的经验和教训。第二、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制度和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竣工验收制度,强化监督,严格执法,狠抓落实,依法查处违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行为。第三、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土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