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尿液化学检查_第1页
第十章 尿液化学检查_第2页
第十章 尿液化学检查_第3页
第十章 尿液化学检查_第4页
第十章 尿液化学检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章 尿液化学检查1尿液化学一般检查(1) 尿液酸碱度测定:尿液酸度是反映肾脏调节机体内环境体液酸碱平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简称为尿液酸度。常分为可滴定酸度和真酸度两种。前者可用酸碱滴定法进行滴定,相当于尿液酸度总量,后者是指尿液中所有能离解的氢离子浓度,通常用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pH值来表示。 1)检测原理:指示剂法为湿化学反应方法,常选择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作为酸碱指示剂;试带法为干化学反应,可用肉眼与标准色板比较,也可用仪器判读结果,其原理实质亦为酸碱指示剂反应;滴定法通常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对尿液标本进行滴定,根据NaOH消耗的用量求得尿液可滴定酸度;pH计法则使用pH电极直接精确地测定

2、尿液pH值。 2)参考值:在正常饮食条件下,晨尿多偏弱酸性,多数尿标本pH5.56.5,平均pH6.0。随机尿pH4.58.0。尿可滴定酸度为2040mmol24h尿。 3)临床意义:生理性变化:尿液pH易受摄入食物影响,进食富含蛋白质食物可使尿pH减低,而多量摄入蔬菜、水果等含碱性物质较多的食物,可使尿pH增高;进餐后尿液pH值可一过性增高,称之为碱潮;其它生理活动如剧烈运动、饥饿、出汗、应激状态等及某些药物均可引起尿液pH 变化。病理变化: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痛风等疾病尿pH减低;碱中毒、严重呕吐、尿路感染、使用某些药物以碱化尿液等情况,尿pH增高。 (2) 尿液蛋白质检查:蛋

3、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或超过l00mgL、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称之为蛋白尿。尿液蛋白质检查,是最重要的尿液化学检验项目之一。 1)蛋白尿的病理性、生理性划分:病理性蛋白尿其生成原因、机制和临床所见,均与肾脏疾病有关,包括: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因受到炎症、毒素、免疫、代谢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滤出较多的血浆蛋白,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概念的提出,对临床上判断肾小球损伤严重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损伤较轻,蛋白主要成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为49万的中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的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毛细

4、管壁有严重受损,以大和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同时存在为特点的蛋白尿,提示临床预后较差。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近曲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的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指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而产生的蛋白尿,其特点是在尿液中,蛋白以小相对分子质量2M和中相对分子质量清蛋白为主,但大、中、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均增多。溢出性蛋白尿指血液循环中,出现了大量以中、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的异常蛋白质,经肾小球滤出后,原尿中的含量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最大能力,而大量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典型情况如BJP。组织性蛋白尿指由于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组织破坏或分解、炎症或

5、药物刺激分泌等的蛋白质,进入尿液中所形成的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是指由于机体内、外环境各种因素引起机体生理反应性增多所产生的尿蛋白,尿蛋白定性试验一般不超过+,定量0.5g/24h,包括:功能性蛋白尿指机体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生理状态时,引起肾血管痉挛或充血等暂时性功能性的改变,而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暂时性、轻度的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也称为直立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直立体位,使前突的脊柱压迫肾静脉,或因直立过久肾脏下移造成肾静脉扭曲继而肾静脉淤血,淋巴、血流循环受阻所引起的蛋白尿。特点是:卧位时,尿蛋白阴性,起床活动或站立过久后,尿蛋白阳性,平卧休息后,

6、又为阴性,多见青少年。偶然性蛋白尿指由于偶然因素,尿液中混入了多量血液脓液、粘液或生殖系统排分泌物,致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而造成的蛋白尿。摄入性蛋白尿可能是进食摄入,也可能是输注摄入,尿蛋白偶然被检出。妊娠性蛋白尿与机体处于妊娠状态有关,分娩后蛋白尿消失。2)检测方法原理及评价: 尿液蛋白定性最常用的方法有试带法、加热乙酸法和磺基水杨酸法。试带法运用的是pH指示剂的蛋白误差原理;加热乙酸法运用的是酸性环境(pH4.7)加热煮沸使蛋白变性、凝固的原理;磺基水杨酸法又称磺柳酸法,运用的是在略低于蛋白质等电点的酸性环境中,尿蛋白带正电荷氨基与带负电荷磺基水杨酸根相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沉淀的原理。 方法

7、原理评价试带法pH指示剂的蛋白误差原理对清蛋白较敏感,对球蛋白的敏感性仅为清蛋白1100l50,可漏检BJP 周蛋白。快速、简便、易于标准化,适于健康普查或临床筛检加热乙酸法加热加酸使蛋白质变性原理特异性强、干扰因素少,对清/球蛋白均敏感,但敏感性较低,约0.15gL磺基水杨酸法生物盐类反应原理操作简便、反应灵敏、与清/球蛋白、糖蛋和BJP均能反应;敏感度高达0.050.1gL,推荐为确证试验3)参考值: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1gL;或0.15g24h。4)临床意义: 生理性蛋白尿见上述。 病理性蛋白尿在临床有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之分。肾前性蛋白尿可见于浆细胞病;血管内溶血性疾

8、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大面积肌肉损伤;酶类增高等。肾性蛋白尿主要指肾小球性蛋白尿和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以肾病综合征为典型病例: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少量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尿蛋白含量高,定性多在+范围,定量常为3.510gd,最高可达20gd。肾小管性蛋白尿以肾小管间质病变为典型病例,尿蛋白含量较低,定性多在+范围,定量一般低于2g/d。肾后性蛋白尿可见于泌尿、生殖系炎症反应;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等。 (3) 尿液糖检查:糖尿即尿糖定性试验阳性的尿液。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葡萄糖在通过肾小球后可完全被重吸收,当滤过液糖浓度超过肾小管最大重吸收能力时,未被重吸收的糖,就出现在尿

9、液中。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即肾糖阈,亦即临床上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水平(8.88mmolL)。尿液中是否出现糖类,取决于血糖浓度、肾血流量和肾糖阈三方面的因素。1)检测原理: 常用试带法作为尿糖定性的筛检试验。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作用下,供氢体(如碘化钾)氧化脱氢,从而使供氢体显色。不同的供氢体,反应后的呈现颜色不同。2)方法评价: 葡萄糖过氧化物酶法不与乳糖、半乳糖、果糖及还原物质发生反应,因而反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同时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自动化分析,但假阳性、假阴性不可避免。强氧化性物质或低比密尿液可引起假阳性,尿液中含有高浓度酮体、VitC、阿司匹林或标本久置,

10、可引起假阴性。3)参考值: 定性试验:阴性。定量:0.565.0mmol24h。4)临床意义:尿糖检测是糖尿病筛检、诊断、病情判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临床上血糖增高性糖尿又分为摄入性糖尿、应激性糖尿、代谢性糖尿和内分泌性糖尿。代谢性糖尿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分泌失常,糖代谢发生紊乱引起高血糖所致。典型病例为糖尿病。血糖正常性糖尿又称肾性糖尿,主要由于肾小管对滤过液中葡萄糖重吸收能力减低、肾糖阈减低所致,常见于家族性肾性糖尿、新生儿糖尿、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引起的后天获得性肾性糖尿。2尿液化学特殊检查(1) 尿液微量清蛋白测定:微量清蛋白尿是指清蛋白超过正常水

11、平但低于常规试带法可检出范围的尿液。尿液中出现微量清蛋白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特点。 1)检测原理:尿液微量清蛋白尿用磺基水杨酸法、加热乙酸法及试带法基本不能检出,常采用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免疫比浊方法进行测定。放射免疫法是以放射性核素为标记物的免疫分析法,是标记抗原(Ag*)和非标记抗原(Ag)对特异性抗体(Ab)的竞争结合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利用某种固相载体表面作平台,用酶标记抗原或抗体。尔后加入酶反应底物,使底物发生酶促颜色反应,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免疫比浊法是将抗原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快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出现浊度后测定。2)参考值: 成人:(1.27

12、7;0.78)mg/mmolCr或(11.21±6.93)mg/gCr。3)临床意义: 尿微量清蛋白检测主要用于早期肾损害的诊断,尤其当尿清蛋白排泄率持续超过20g/min 尿,常常作为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全身性疾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2) 尿液蛋白电泳: 尿蛋白电泳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亦称尿蛋白SDS盘状电泳。将尿蛋白定性检查阳性的尿液标本与已知相对分子质量的标准蛋白质一起进行SDS盘状电泳,通过对照比较,可以判断蛋白组分的性质和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并进行蛋白尿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分析。1)检测原理:尿蛋白可与十二烷基硫酸钠反应,形成带有负电荷的复合物;聚

13、丙烯酰胺交联网具有分子筛效应,因此,尿液蛋白质中各种蛋白组分在向正极移动的过程中,可通过泳动速度将蛋白质按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顺序彼此分离,分离出蛋白区带。2)参考值:各相对分子质量的尿蛋白均显微量蛋白区带,主要以清蛋白区带为主。3)临床意义:尿蛋白电泳主要用于蛋白尿的分型。见表?尿蛋白SDS盘状电泳检查分类特征及常见疾病: 类别相对分子质量(万)电泳特征常见疾病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尿17主要在清蛋白及其以下区带急性肾盂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慢性间质性肾炎早期、重金属及药物引起的肾损害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尿510主要区带在清蛋白及其附近各类原发性、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高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尿

14、5100主要区带在清蛋白以上同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尿混合型蛋白尿1100低、高相对分子质量及清蛋白区带均有慢性肾炎晚期、严重间质性肾炎累及肾小球,以及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肾衰竭 (3) 尿液酮体检查:尿酮体是尿液中乙酰乙酸(占20)、-羟丁酸(占78)及丙酮(占2)的总称。丙酮来自乙酰乙酸,为不可逆反应,而后者与-羟丁酸之间还原-氧化反应则为可逆反应。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当糖代谢发生障碍、脂肪分解增高,酮体产生速度超过机体组织利用速度时,可出现酮血症,酮体血浓度一旦超越肾阈值,就可产生酮尿。1)检测原理:检测方法主要有试带法、湿化学法、和片剂法。试带法、片剂法检测原理均基于传

15、统的湿化学亚硝基铁氰化钠法,即在碱性条件下,亚硝基铁氰化钠可与尿中的乙酰乙酸、丙酮起反应呈现紫色,而不与-羟丁酸起反应。Gerhardt湿化学法其原理是高铁离子(Fe3+)与乙酰乙酸的烯醇式基团发生螯合,形成酒红色复合物。 由于标本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均具挥发性而易变以及试剂的不稳定性,尿酮体的检测方法均可产生假阴性结果。因此,新鲜尿标本以及阴性和阳性对照是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2)参考值: 定性:阴性。定量:酮体(以丙酮计)170420 mg/L;乙酰乙酸20 mg/L。3)临床意义:尿酮体检查主要用于糖代谢障碍和脂肪不完全氧化疾病或状态的诊断,强阳性试验结果具有医学决定价值。糖尿病酮症酸中

16、毒:首先尿酮体检查有助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诊断(尿酮体阳性),并能与低血糖、心脑疾病乳酸中毒或高血糖高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尿酮体阴性);其次尿酮体检查也用于临床的治疗监测,但应充分了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不同病程酮体结构的组成及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如早期病例中,主要酮体成分是-羟丁酸(一般试带法无法测定),而乙酰乙酸很少或缺乏,此时测得结果可导致对总酮体量估计不足。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缓解之后,-羟丁酸转变为乙酰乙酸,反而使乙酰乙酸含量比急性期早期增高,此时易造成对病情估计过重。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剧烈运动、饥饿、禁食(包括减肥者)过久、饮食中缺乏糖类或饮食为高脂肪,感染性疾病、伤寒、败

17、血症,严重腹泻、呕吐包括妊娠反应性等情况,均可出现酮尿。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等,也可出现尿酮体阳性。(4) 尿液胆红素检查:血浆中已检测出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胆红素三种。成人每日产生的胆红素中,约有75 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另有25 主要来自骨髓内未成熟红细胞的分解及其它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解产物。未结合胆红素因其内氢键的卷曲结构而具有疏水亲脂的性质,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膜。未结合胆红素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相对分子质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中排出。-胆红素反应性与结合胆红素相似

18、,是未结合胆红素与清蛋白通过非酶促反应形成的共价结合物,通常在血浆中含量很低。正常人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很低,滤过量极少,因此尿中不能检出胆红素。当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超过肾阈值时,结合胆红素即从尿中排出,尿胆红素试验可呈阳性反应。1)检测原理:重氮法反应原理为:在强酸介质中结合胆红素与二氯苯胺重氮盐起偶联反应,生成红色的复合物。氧化法反应原理为:用氧化剂将胆红素氧化为胆绿素,呈现绿色为试验阳性。干化学试带法多采用重氮反应原理,并常作为定性筛检试验。在尿液pH较低时某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引起假阳性反应;VitC浓度达1.42mmol/L和亚硝酸盐存在时,可因其抑制重氮反应而出现假阴性。2)参考值

19、:定性:阴性。3)临床意义:尿胆红素检测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黄疸类型的鉴别诊断。胆汁淤积性黄疸:又称阻塞性黄疸,因胆汁淤积使肝胆管内压增高,导致毛细胆管破裂,结合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而逆流入血由尿中排出,故尿胆红素阳性。肝细胞性黄疸;见于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如急性黄疸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败血症等。因肝细胞损伤,致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受损。肝细胞摄取血浆中未结合胆红素能力减低,使UCB在血中浓度增高,但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UCB转变为CB。肝内的结合胆红素一部分经毛细胆管排泄,一部分经已损害或坏死的肝细胞反流入血,致血中CB增高并经肾排出,则尿胆红素试验

20、呈阳性。在病毒性肝炎黄疸前期,当血清总胆红素增高或黄疸不明显时,尿胆红素阳性为最早出现阳性的检测指标之一,阳性率达86,因此尿胆红素的检测有利于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 溶血性黄疸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UCB,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排泄能力;同时,由于溶血性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UCB在血中潴留而引起黄疸。但肝细胞将UCB转变为CB,并经胆管排泄均正常,因而血液中并无CB存在,故尿胆红素阴性。溶血性黄疸可见于各种溶血性疾病。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有四种,见下表。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机理尿胆红素Dubin-Johnson综合征肝细胞对CB

21、及某些阴离子向毛细胆管排泄发生障碍,使血清CB增高,阳性otor综合征肝细胞对摄取UCB和排泄CB存在先天性障碍,使血液中UCB及CB增高阳性Gilbert氏综合征肝细胞摄取UCB功能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使血中UCB增高阴性Crigler-Najjar综合征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UCB不能形成CB阴性(5) 尿液尿胆原和尿胆素检查:结合胆红素排入肠腔转化为尿胆原,从粪便中排出为粪胆原。大部分尿胆原从肠道重吸收经肝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再排入肠腔,小部分尿胆原从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排出后即为尿尿胆原。无色尿胆原经空气氧化及光线照射后转变成黄色的尿胆素。1)检测原理:尿胆原湿化学E

22、hrlich法采用基于尿胆原在酸性溶液中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樱红色化合物的原理。尿胆原试带法检测原理基于尿胆原湿化学Ehrlich法。尿胆素湿化学Schleisinger法采用在无胆红素的尿液标本中,加入碘液,使尿中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当其与试剂中的锌离子作用时,形成带绿色荧光的尿胆素-锌复合物的反应原理。 尿胆原检测已成为尿分析仪试带法分析项目组合之一,用于疾病的尿筛检检查。送检标本多提倡新鲜尿标本,尿胆原尚未氧化成尿胆素,故尿胆素测定临床上已甚少应用,但当尿胆原为阴性时应用意义较大,应该选用湿化学Schleisinger法进行测定。2)参考值:尿胆原定性:阴性或弱阳性(120稀释后

23、阴性)。尿胆原定量:男性:0.303.55mol/L,女性:0.002.64mol/L,儿童:0.132.30mol/L。尿胆素定性:阴性。3)临床意义:尿胆原检查并结合血清胆红素、尿胆红素、粪胆原等检查,主要用于对黄疸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见表?正常人及不同类型黄疸实验室鉴别。表?正常人及不同类型黄疸实验室鉴别黄疸类型血清胆红素(mol/L)尿粪便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颜色尿胆原尿胆素尿胆红素颜色粪胆原粪胆素正常人17.117.13.4浅黄120阴性阴性阴性黄褐正常溶血性黄疸增高增高轻度增高或正常加深强阳性阳性阴性加深增高肝细胞性黄疸增高增高增高加深阳性阳性阳性正常或变浅减低或正常阻塞

24、性黄疸增高正常或轻度增高增高加深阴性阴性阳性变浅或白陶土样减低或消失(6) 尿液血红蛋白检查:血红蛋白为含血红素的色素蛋白,当有血管内溶血时,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若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则血浆存在大量游离血红蛋白,当其量超过1 000mg/时,血红蛋白可随尿液排出。其尿液特点为外观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隐血试验阳性。1)检测原理:化学法主要基于血红蛋白内的亚铁血红素具有弱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催化过氧化氢和受体色素原脱氢发生分子结构改变,呈现颜色变化的反应原理,借以识别微量血红蛋白的存在。试带法检测原理基于传统的湿化学法。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采用

25、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方法原理测定尿液中血红蛋白。试带法目前使用较为普遍,游离血红蛋白、完整红细胞均可产生阳性反应,但影响因素较多。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尿液被氧化剂污染或尿路感染时某些细菌产生过氧化物酶,可致结果呈假阳性;大剂量的VitC或其它还原物质可竞争性抑制反应导致假阴性;同样,甲醛也可使反应出现假阴性,大量亚硝酸盐则可延迟反应。2)参考值:阴性。3)临床意义:尿血红蛋白测定有助于血管内溶血疾病的诊断,其溶血的原因可以来自于红细胞破坏(心脏瓣膜修复术后、大面积烧伤、剧烈运动、急行军、严重肌肉外伤)、生物因素(疟疾感染、梭状芽胞杆菌中毒)、红细胞膜缺乏(蚕豆病)、不稳定血红蛋白疾病、免疫因素

26、(血型不合输血)等几个方面。(7) 尿液肌红蛋白检查:肌红蛋白是横纹肌、心肌细胞内的一种含亚铁血红素单链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6万1.8万,其结构及特性与血红蛋白相似。当肌肉组织受损伤时,肌红蛋白可大量释放至细胞外进入血循环,因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可迅速通过肾小球滤过而由肾脏排出。尿中肌红蛋检查阳性,称肌红蛋白尿,其外观呈深红色、不透明的酱油色、深褐色等,镜检无红细胞,隐血试验阳性。1)检测原理:肌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用联苯胺或邻联甲苯胺等化学法隐血试验方法检出。另外也可采用肌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或放射免疫检测,其灵敏度、特异性均较好。2)参考值:定性:阴性。定量:

27、4mg/L。3)临床意义:肌红蛋白尿检测主要用于判别机体是否发生肌肉损伤。阵发性肌红蛋尿易见于剧烈运动后,如马拉松长跑、空手道等,典型的情况是患者有肌肉疼痛或痉挛,排出棕红色尿(天之内),试带法血红蛋白测定即可阳性,并可出现蛋白,少量RBC,血清清晰但增高,23天后减低。各种创伤如挤压综合征、子弹伤、烧伤、电击伤、手术创伤等。组织局部缺血如心肌梗死早期、动脉阻塞缺血。询问病史、血清(浆)生化检查、尿液理学、尿沉渣显微镜镜检等,有助于区别血尿、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血尿、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的鉴别见表?表?血尿、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的鉴别类别血 浆尿 液颜色镜检蛋白血尿颜色:正常正常、茶色

28、、粉色、红色、棕色红细胞:多量,红细胞管型:多量显著增高血红蛋白尿颜色:粉色(早期)珠蛋白:低粉色、红色、棕色红细胞:偶见,血红蛋白管型:偶见,含铁血黄素:较迟出现有或无肌红蛋白尿颜色:正常,珠蛋白:正常,肌酸激酶:显著增高,醛缩酶:增高红色、棕色红细胞:偶见浓稠棕色管型:偶见有或无 (8) 尿液本周蛋白检查:本周蛋白是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Lc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即本周蛋白尿。本周蛋白在pH4.9±0.1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至90100时可再溶解,而温度减低至56左右,又可重新凝固,故又称为凝溶蛋白

29、,此为本周蛋白的重要特性之一。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相对分子质量为2.3万,二聚体相对分子质量为4.6万,乙酸纤维素蛋白电泳时可在2至球蛋白区带间出现“M”带,大多位于区带及-区带之间;SDS-PAGE蛋白电泳可见到突出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区带。本周蛋白不能与抗重链或抗Ig的抗血清起反应,但能与抗(Kappa)和抗(Lambda)抗血清起反应,据此可将其进一步分型。本周蛋白主要通过两种机制损伤肾功能:肾小管对本周蛋白具有重吸收及异化作用,当本周蛋白通过肾排泄时,本周蛋白可在肾小管内沉淀,进而引起肾小管阻塞,抑制肾小管对其他蛋白成分的重吸收,损害近曲、远曲小管,因而导致肾功能障碍及形成蛋白尿;其次

30、,轻链相对分子质量小,且具有肾毒性,可直接损害肾小管细胞。1)检测原理:热沉淀-溶解法反应原理基于本周蛋白在56凝固,100溶解的特性。对-甲苯磺酸法基于对-甲苯磺酸法能沉淀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本周蛋白,而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清蛋白和球蛋白不起反应的原理。蛋白电泳法基于蛋白电泳的基本检测原理。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均与免疫学反应原理和电泳基本原理相关。检测尿本周蛋白最佳方法是电泳法或免疫固定电泳法。2)参考值:各法均阴性。3)临床意义:尿本周蛋白检测主要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巨球蛋白血症及其他恶性淋巴增殖性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尿免疫电泳或免疫固定电泳可发现约5

31、0%80的患者尿本周蛋白阳性,用试带法筛检蛋白尿时可漏检本周蛋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可出现本周蛋白单克隆轻链。/的比率为21。99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诊断时有血清M-蛋白或尿M-蛋白。早期尿本周蛋白可呈间歇性排出,半数病例每日大于4g,最多达90g。80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尿中有单克隆轻链。70以上原发性淀粉样变性患者血和尿中发现单克隆蛋白,诊断时89患者血或尿中有单克隆蛋白。其它疾病如重链病2/3病例有本周蛋白尿,此外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移癌、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癌等患者尿中也偶见本周蛋白。 (9) 尿液2-微球蛋白测定:2-微球蛋白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仅11 800的蛋白质,是体

32、内除成熟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外的所有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膜上人类白细胞抗原的轻链蛋白组分,因电泳时出现于2区带而得名。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且不和血浆蛋白结合,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入原尿,其中99.9 由近端肾小管以胞饮形式重吸收,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分解破坏,因此仅有微量2-M自尿中排出。1)检测方法: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特定蛋白检测仪法。2-M为肾小管性蛋白尿,用试带法筛检常为阴性,用加热乙酸法可为阳性。2)参考值:尿2-M0.2mg/L,或370g/24h。 3)临床意义:尿2-M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肾脏早期损伤时肾小球和近端肾小管功能。根据2-M的肾排泄过程,尿2-M增高较敏感

33、地反映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M大量向血浆分泌,是该病最重要的且能反映病情进展、肿瘤大小、疗效和预后的可靠指标。 (10) 尿液Tamm-Horsfall蛋白测定:Tamm-Horsfall蛋白(THP)为尿中粘蛋白的一种,是一种肾特异性蛋白质,可作为Henle袢升支与远曲小管的抗体标志。正常人可有少量THP排入尿中,当各种原因如梗阻、炎症、自身免疫性疾患等引起肾损伤时,尿中排出量增多,并与肾受损程度相一致。THP为管型的主要基质成分,其多聚体是肾结石基质的重要前体物质。在高浓度电解质、酸性环境或尿流缓慢时,THP易聚合而沉淀,当沉淀在远曲小管形成时便构成透明管型,如

34、与其它有形成分共同沉淀则成为其它管型。1)检测方法: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2)参考值: 成人29.842.9mg24h尿,随机尿0.91.7g/mol肌酐。3)临床意义:Tamm-Horsfall蛋白作为远端肾小管定位标志物,其在尿中含量增高提示各种原因的该段肾小管病变。其持续维持较高水平者易于形成尿结石。尿中THP测定有助于对泌尿道结石患者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效果的判断。 (11) 尿液1-微球蛋白测定:1-微球蛋白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仅26 000的糖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广泛分布于体液及淋巴细胞膜表面。血浆中1-M以两种形式存在,游离型或与IgG、清蛋白结合型。结合型1-M不

35、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游离型1-M可自由通过肾小球,但约99被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以胞饮形式重吸收并分解,故仅微量1-M可从尿中排泄。1)检测方法: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特定蛋白检测仪法。2)参考值:成人尿1-M15mg/24h尿,或10mg/g肌酐。3)临床意义:1-M的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肾脏早期损伤时肾小球和近端肾小管功能。尿1-M增高,是反映和评价各种原因包括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所致早期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的特异、灵敏指标。与2-M相比较,1-M不受恶性肿瘤的影响,酸性尿中不会出现假阴性,故结果更为可靠。血清和尿中1-M都增高,表明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受损。 (12) 尿液纤

36、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查: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在纤维蛋白溶酶作用下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FDP有X、Y、D、E四种碎片,X、Y碎片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而D、E碎片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正常人尿液中无FDP。尿中FDP来源主要有三:肾脏及泌尿道局部炎症时,渗出的少量纤维蛋白(原)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经纤维蛋白溶解酶作用产生FDP排入尿中;因肾小球病变,肾小球内局部凝血、微血栓形成,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致FDP碎片被排入尿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原发性纤溶性疾病,因血液中FDP增高,尿液中出现FDP。1)检测方法:胶乳颗粒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参考值:胶乳颗粒凝集试验:阴

37、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8±17)g/L。3)临床意义:FDP检测主要用于血栓与纤溶性疾病等的诊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时,尿FDP阳性并进行性增高,提示肾小球内有局部凝血、微血栓形成和纤溶变化;尿液FDP含量增高,可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性疾病、泌尿系统感染、肾移植排斥反应、肾肿瘤等。(13) 尿乳糜液和脂肪检查: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若同时混有血液称乳糜血尿;尿液中出现脂肪小滴则称脂肪尿。若合并泌尿道感染,则可出现乳糜脓尿。乳糜尿的形成是因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未经正常的淋巴道引流入血而逆流至泌尿系淋巴管中,引起该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曲张破裂,乳糜液流入尿中

38、所致。乳糜尿中主要含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酸盐及少量纤维蛋白原、清蛋白等。1)检测原理:基于脂肪特性,用乙醚等有机溶剂抽提乳糜微粒、脂肪小滴,再用脂溶性染料苏丹对乙醚提取物进行染色。若出现大小不等的桔红色脂肪球为乙醚试验阳性。2)参考值:阴性。3)临床意义:乳糜尿临床已少见,其检查主要用于:临床常见疾病提示,如先天性淋巴管畸形、腹腔结核、肿瘤压迫或阻塞腹腔淋巴管或胸导管等。丝虫病诊断,丝虫在淋巴系统中引起炎症反复发作,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使腹部淋巴管或胸导管广泛阻塞,致使较为脆弱的肾盂及输尿管处淋巴管破裂,出现乳糜尿。 (14) 其他化学物质检查:1) 免疫球蛋白、尿补体C3:免疫球蛋白是一组具有

39、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分为IgG、IgA、IgM、IgD、IgE分为五类。补体是具有酶活性的一种不耐热球蛋白,补体C3主要由吞噬细胞和肝脏合成,在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与旁路激活途径中起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尿液内不可能出现IgG、IgA、IgM和补体C3。肾小球疾病时,因毛细血管壁增厚、变形、断裂、结构破坏,通透性增高,尿液内可出现以上成分。尿液中免疫球蛋白通常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和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免疫球蛋白、尿补体C3的检测主要用于协助蛋白尿的分类及选择性评估。2)溶菌酶:是一种能溶解某些细菌的酶类,相对分子质量14 00015 000万,可从肾小球基底膜滤出,但90以上被肾小球

40、重吸收,因而尿液中很少或无溶菌酶。尿液中溶菌酶常用光电比浊法和琼脂扩散平皿法进行检测。参考值为 02mg/L。检测尿溶菌酶有助于判断肾小管的功能。3)尿N-乙酰-D-氨基葡萄糖酐酶(NAG):NAG是一种高相对分子质量的溶酶体水解酶。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NAG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因而AG是肾小管功能损害最敏感的指标之一。参考值为NAG18.5UL。检测尿NAG可用于监测药物的肾毒性,有助于早期上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但NAG增高可见于各种肾病,因而特异性较差。4)淀粉酶:主要来源于胰腺和腮腺,为一种水解酶,能水解淀粉、糊精和糖原。胰腺分泌液中的胰淀粉酶不需要激活就具有活性,当胰腺有炎性病变或胰

41、液排出受阻时,胰腺的淀粉酶可从胰管管壁及胰泡逸出,吸收入血而随尿排出,故血液和尿液中含量均增高。尿液中淀粉酶常用碘淀粉比色法(Somoggi)、对硝基苯酚麦芽七糖法和染色淀粉法测定。参考值为 Somoggi 法:8406240u/L。七糖法:8.353.8IU/mmolCr。尿液淀粉酶检测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其它急腹症的鉴别诊断。5)胱氨酸尿:胱氨酸尿症是一种先天性、家族性、遗传性常染色体隐性代谢疾病。主要原因是患者肾小管对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鸟氨酸的重吸收障碍,导致尿中这四种氨基酸的排出量增高。由于胱氨酸难于溶解,易达到饱和,故易析出而形成结晶,反复发生结石、尿路梗阻合并尿路感染;

42、严重者可形成肾盂积水、梗阻性肾病,最后导致肾功能衰竭。常用显微镜镜检法、硝普盐法和层析色谱分析法来检测尿液中胱氨酸。参考值为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定量:胱氨酸、半胱氨酸83830mol/24h。其重要临床意义在于定性呈明显阳性或定量结果增高,可诊断胱氨酸尿症。6)苯丙酮尿:苯丙酮尿为较常见的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的氨基酸代谢紊乱疾病。苯丙氨酸是人类的一种必需氨基酸,正常情况下苯丙氨酸在苯丙氨酸羟化酶作用下生成酪氨酸并进一步代谢。苯丙酮酸尿症患者,由于肝内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或不足,不能使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只能在转氨酶作用下生成苯丙酮酸。游离苯丙氨酸及苯丙酮酸在患者血液、脑脊液和体内蓄积,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并影响体内色素代谢。患儿因脑细胞受损而智力发育不全,因色素代谢紊乱而皮肤及毛发颜色变浅。大量的苯丙酮酸可自尿内排出,有特殊鼠臭气味。常用三氯化铁法作为定性筛检方法,确证试验可采用荧光法、层析法、色谱法。血清和尿液苯丙酮酸检测阳性对苯丙酮酸尿症有诊断价值。7)酪氨酸尿:酪氨酸尿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