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火车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_第1页
福清市火车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_第2页
福清市火车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_第3页
福清市火车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_第4页
福清市火车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总则第1条 规划背景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太拔镇院田村历史渊远,民族文化底蕴浑厚,是杭城第一古村落,为最精美的客家古民居、最古朴的梦里老家、最典型的客家文化、最美丽的朦胧诗发祥地,2012年12月院田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补充完善传统村落信息档案,有效保护院田村村宝贵的自然、文化资源及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科学引导、适度发挥院田村在未来经济、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受上杭县太拔镇人民政府委托,由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和厦门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接了上杭县太拔乡院田村保护发展规划编制任务,将本规划作为院田村保护与管理的依据。第2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

2、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 年 7 月起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国家建设部)7、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8、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2012)9、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3)10、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11、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07)1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2014)13、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9 年 8 月 2 日修订)14、福建省

3、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4 年 9 月)15、福建省村庄规划导则(2011 年)16、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整治导则(2014)17、福建省村庄整治技术规程(DBJ/T13-179-2013)18、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 年,国家旅游局)19、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国家旅游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21、上杭县总体规划(2002.12);22、上杭 县"十 二 五"旅游发展规划,23、上杭 县旅游发展总体规 划 22、上杭县太拔乡总体规划(2012-2030)23、上杭县青水畲族乡院田村少

4、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划 24、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规范。第3条 规划属性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上杭县青水畲族乡沧海 传统村落村镇建设指导性文件。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本 规划。 第4条 规划原则1.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2.坚持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原则。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协调发展原则。4.延续沧海村传统聚落功能的传承性原则。5.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6.分类保护原则。7.立足长远,远近结合,逐步实施原则。第5条

5、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南至青水村,北至孔陵路-官印山,西以对面山-上光坑-后岬墘等一系列山体的山脊线为界,东以虎形山-打石湾-后门 坑为界。本次规划不仅包括沧海村居住聚集地,还将周边作为自然环境的部分绿化山地纳入控制范围,总面积 38.24 公顷。第6条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的确定,主要考虑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接轨,与太拔镇乡域体系规划接轨,以更好地指导村镇协调发展,保护和发展沧海 畲族传统村落。本规划在根据以上原则确定规划期限的同时,也不过分强调时间节点,考虑为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留有一定的弹性。本次规划的期限为 20142030 年,其中近期规划期限为 20142016 年,中期规划期限为 20

6、172020 年,远期规划期限为 20212030 年。第7条 规划目标规划的目标是切实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历史景观与风貌特色,保护、延续和提升历史文化价值,改善传统村落的居住环境,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防灾救灾设施,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使沧海村在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第二章 保护框架第8条 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1. 村落历史格局价值(1)龙盘虎踞,负阴抱阳的聚落选址与格局沧海村四面环山,南面为村落主入口,虎头山从东南角探入,守住村落水口,对面山-下篮岬以及后门坑山体对冲,犹如双龙戏珠(化 龙桥),扼住村落水尾,苏坑溪自南向北贯穿而过,水流清澈,与周边的群山构筑了沧海村

7、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2)巧用地势,逐水而居的建筑布局 沧海村因四面环山,大多沿山脚向阳面修建住宅,中间平地作为农田耕种。建筑或逐水而居,沿苏坑溪展开;或依山就势,层层叠叠;绿色的稻田、碧水溪流、白墙灰瓦与葱茏的山体形成错落有致的田园聚落风光。(3)独一无二,闽中明清畲族乡土建筑的杰出代表 沧海传统建筑以畲族风格为代表和独特地域文化相结合,传统建筑大多始建于唐、宋、明、清时期,木构框架,建筑为传统“合院式门楼围屋格局” 形制布局,依地理条件,房屋沿龙脉山脚而建特色,错落有致,以木构竹蔑白灰粉墙构架为重要特点,柔美卷棚青砖 青瓦大屋面,飞檐翘角,在各地罕见。是闽中地区典型合院护拢形制对

8、称格调的代表之一,是闽中少数民族典型传统建筑特色的代表。 清华大学建筑学专家考察时评价:“古建森林,多看维妙”,堪称中国民间乡土建筑的瑰宝。2. 特色文化与民俗艺术价值(1)区域要冲,文化多元繁荣 沧海历史上是青水政治、经济的中心,文化兴盛,人才辈出,历史以来曾出过五品官二名,丈田官一名,地理师三名,万金十三名,探花一名,贡元八名。沧海地处闽中西要地,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较早时期的宗教文化、山歌文化、饮食文化、古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等主题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层次丰富、缤纷繁荣,与汉文化兼收并蓄,多元交融。(2)红色抗战文化特色突出 沧海村是在北上抗日期间发挥过巨大作用的永安红色

9、文化形成、发展、壮大的重要场所。1929 年至 1934 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 农红军第十七军、第十九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有多支部队曾几度途径青水畲族乡驻扎开展革命活动,宣传北上抗日,开展打土豪、分 田地活动,掀起了红色革命斗争浪潮,而后挥师北上,沧海村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的第一个少数民族乡村。1934 年,朱 德的一支主力军总部设在沧海附近,其中工农红军第十七军从沧海经过,在龙长坊、龙昌坊等民居停留住过两次,在民居墙壁上留有大 量红军标语,在全国少数民族乡中极为罕见。(3)民俗文化风情浓郁 院田村是青水畲族乡历史文化相对集中的传统村落,传统黑狮舞十八般武艺、传统织绣、民间剪纸、

10、七仙鼓乐、唢呐曲牌、大腔曲艺、山歌文化、舞龙灯、传统特色美食 100 多种类,素有“家家酿酒、户户飘香”习俗,家家都有民间艺人,户户都有酿酒设备,历史上曾是“银坊”、“粉坊”,“豆腐坊”、“腌菜”系列,“养殖”名村等畲族民间传统文化。有迎龙灯、传统礼仪、七星鼓、水 碓、廊桥戏馆、农耕美食、打黑狮十八武艺、“畲族山歌”、大腔曲等丰富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如原生态畲族山歌古朴动听, 曾在 CCTV 音乐频道民歌世界栏目展播;打黑狮获邀参加上杭县申报 2006 年度中国魅力城市进京展示,并在福建省第五届少数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二等奖,而声名远扬。沧海村是上杭县民俗特色村,闽中西文化生态圈,

11、目前已成为福建省民间艺术成员单位, 香港中国宗祠文化研究会特约会员单位。第10条 保护要素及保护框架1.保护要素本次规划从人工环境和物质形态要素、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确定各项保护要素,并针对各要素重要的特点分别采取有效的 保护措施,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充分的展示。分类分项要素名称人工环境和物质形山水空间格局虎头山、对面山、上光坑、后岬墘、后门坑、打石湾、下篮岬、苏坑溪态要素历史街巷格局三横两纵格局(车行)三横:下车碓路、洋中-洋面路、车碓头-大家圆路两纵:下篮岬-沧海路、桥亭头路步行古官道两条:龙归路-溪边路-孔陵路、东发堂-龙昌坊卵石路(300 年)省级文保单位化龙桥、龙长坊、龙昌坊

12、、龙德堂市级文保单位东发堂建议历史建筑积庆祠、龙归祠、长盛堂遗址众安堡遗址历史环境要素红军标语祭祀建筑:民主庙、土地公庙官印山、水车碓古桥:化龙桥传统建筑院落前半月池石旗杆遗址、水车碓遗址、古酒井遗址古树名木:古枫树、古红豆杉人文环境和非物质历史及民俗文化乡土建筑文化、畲族文化、乡土生态文明文化、耕读文化、民俗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文化化、宗教文化、宗族文化、方言俗语、食俗、婚俗历史人物故事传统戏曲工艺代表性戏曲工艺:大腔戏(国家级非遗项目)、大腔傀儡戏(省级非遗项目)、打黑狮(省级非遗项目)地方代表性工艺传统织绣、民间剪纸、七仙鼓乐、唢呐曲牌、山歌文化、舞龙灯传统民间特色小吃米仔汤、九重粿、

13、鹤算龟龄2.保护框架保护框架的结构包括节点、轴线、区域三部分,其相互间的有机关系共同构筑村落景观特色。本次规划形成了“九区七轴四节点” 的空间保护格局。(1)节点人们感觉和识别村落环境空间的重要参照物。如村落南主入口、洋面桥村落中心绿化广场、化龙桥等。(2)轴线村民及外来游客体验村落自然人文环境的主要脉络。包括了如畲族传统建筑博览轴、苏坑溪滨水景观轴(含部分古官 道)、村庄历史发展轴、自然山水景观轴等 7 大轴线。(3)区域指具有某种典型特征或共同特征的地段或区域。由沧海畲族古村落历史文化特征和现状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形成的区域 特色风貌,所构成的地段特征及景观特色。包括了以下九大区域:行政商业中

14、心区位于村落洋中区,由村委会、老人活动中心、卫生所等公共设施及传统商铺集中形成的区域,设置游客服务点。 农家休闲体验区位于村落西北靠近南主入口,利用现状现代形式民宅打造休闲农家乐。 宗族追根区位于村落南端,积庆祠为沧海村钟姓最早的一座建筑,龙归祠是际头村、汀海村所有的钟姓的总祠。因此,以积庆 祠、龙归祠为主要建筑,形成具有祭祀意义的水口空间,可在此追溯钟氏客家祖先艰辛的发展历程,祭拜先祖。红色文化展示区位于村落中部,以龙长坊、龙昌坊为代表,展示北上抗日期间的革命历史遗存,将其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的主要基地。畲族文化展示区位于村落中部,龙德堂处于村落中心地带,是畲民族代表性的建筑,门前宽敞空

15、坪,给畲族婚礼表演等民俗文 化带来空间。因此,以龙德堂为代表建筑,在南侧的长庆堂、长发堂传统民居前方建设小型的畲族广场,并在长庆堂、长发堂内进行具 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畲族文物和史迹的收集、整理、保护、展示。传统民俗活动区位于村落水尾化龙桥,以化龙桥戏台为核心,集中了龙兴宫、土地公庙、民主庙、长旺堂、水车碓等一大批各 具特征的传统建筑,从中可透射出传统村落的民俗社会形态;同时,化龙桥及其戏台为村落举办“傩面舞”等民俗仪式与祭祀活动创造 了条件。驿路寻踪区位于沧海居住聚落外围的东北角,沿着龙归路-溪边路-孔陵路古官道寻踪至龙壮坊(开发为特色驿站旅舍),作为 驿路上休憩的小站,在此观赏洋洋洒洒、开阔的

16、田园景观。生态农业观光区位于村落外围的北端,是沧海村主要的农业种植用地,一片平坦、开阔的绿色风景线,苏坑溪蜿蜒其间,在此 将领略到可耕可读的乡村自然环境。旅游服务中心区位于村落外围的西北角,711 县道两侧,是村落北部的主入口。设置旅游观光车及外来车辆停车场,入口广场 及游客管理中心。第三章 保护区划与保护控制要求第11条 保护范围的划定本次规划根据沧海古民居遗存性质、内涵、分布及其相关历史环境的分析,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景观协调 区三个层次进行保护管理,总面积约 38.24 公顷。第12条 核心保护区范围的划定核心保护区是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历史建构物和传统风貌

17、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区 因沧海村落格局呈带状分片,较为分散,因此核心保护区划分为大小两片区。大片区东面为龙德堂-龙长坊-龙归祠一线及其向东延伸至东发堂,向西至苏坑溪西岸外拓 8 米,南至龙太堂-兴仁堂,北至众安堡遗址-化龙桥-长兴堂一带。规模:7.19 公顷。小片区为长盛堂、发盛堂、余庆堂 3 处传统建筑集中区。规模:0.59 公顷。第13条 核心保护区范围的控制要求1.不得进行除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展示工程、必要的村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之外的任何可能影响古民居建筑群本体、 总体格局和相关环境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2.该区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

18、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 坏性的影响;3.凡在本区内执行任何一种保护和更新模式,其方案须经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县文物行政部门中的专门机构审定同意,方可执行;4.所有推荐历史建筑一律不得拆除;传统风貌建筑允许修缮和原样翻建,修缮与翻建要求尽可能采用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对多户 人家住于一栋建筑的情况,以保持建筑原有内部格局为前提,多余住户迁出另行安置;5.区内已有危害古民居建筑群本体及整体环境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应根据其危害程度在不同时限内予以拆除。6.以规划中重点保护古民居建筑特征为参照,对区内影响整体景观风貌的建筑进行立面、风格、高度整饬。对与

19、传统风貌严重冲突 的建筑物、构筑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个别建筑可拆除重建。新建建筑应严格控制建筑形式、高度、体量、材料、色彩及比例、尺 度;鼓励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布局和传统造型,鼓励采用地方材料、运用传统工艺。其建筑层数不得超过文保单位建筑檐口 高度,沿主要街道的建筑不得超过 2 层(建筑檐口高度不得超过 6.5m),造型、色彩、尺度、材料等应与古村传统风貌相协调。7.文物保护单位按有关法规保护,推荐历史建筑一般外部按历史风貌要求保护整修,内部可进行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更新改造,改 善使用条件。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努力改善原有的设施条件,提高人居生活环境质量并延续具有地域特色的人

20、文景观和民俗风情; 8.对于核心保护范围内部的园林绿地以及水系进行整治规划,不得擅自建造有碍景观的破坏性建筑,历史延续至今的庭园绿地和菜 园地应予以保护、修缮;9.各种基础设施管线(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等)应尽可能埋地敷设,不得影响沧海古民居建筑群整体景观风貌。拆除一切有损 村落传统风貌的构筑设施,拆除户外杂物房、牲畜棚、旱厕等;10.区内各种展示、宣传标识等形式,应体现古民居建筑群历史文化内涵,并与整体环境风貌相协调,标识设立或安装位置不应影响 整体景观风貌。第14条 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的划定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核心保护区范围以外,综合考虑景观、风貌完整性等,允许建设但应严格控制其建(构)筑物

21、的性质、体量、高 度、色彩及形式的区域。因沧海村四面环山,建设控制地带东西两面至山脚外扩 15 米,南至青水村界,北至龙壮坊-众安堡-后坑垅一线。规模:13.17 公顷。第15条 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的控制要求1.不得建设任何对古民居建筑群本体和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的项目和设施。2.不得进行任何有损古民居建筑群整体环境和历史景观风貌的建设活动。3.严禁开山采石,大规模垦山造田,侵占农田,改变河道,污染水源等一切破坏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4.新建项目应对古民居建筑群及相关环境的干扰程度进行评估,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要求办理报批程序。5.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应以文物古迹用地、居住建筑用地、

22、农林种植、公共设施用地用地为主。6.以区内现有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为最高限,超出部分应予以搬迁。7.区内新建建筑规模、风格、色彩均应以重点保护古民居建筑特征为参照,并不得影响整体景观风貌,檐口高度不得超过 6.5 米。8.拆除区内严重影响整体景观风貌的建(构)筑物,对区内建筑进行整饬改造,整饬后建筑以重点保护古民居建筑特征为主,主要 为小青瓦、白灰墙、坡屋面、翘屋脊,白墙等传统材料外墙。檐口高度不得超过 6.5 米。9.展示服务设施应以满足游客最基本需求为主,不得建设与古民居历史文化价值展示无关的设施。10.区内各种展示、宣传标识等形式,应体现古民居建筑群历史文化内涵,并与整体环境风貌相协调,标

23、识设立或安装位置不应影响 整体景观风貌。11.区内相关历史环境的修复应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绿化植被应尽可能采用历史植被品种或当地特色植被品种。第16条 环境协调区范围的划定环境协调区是在建设控制地带之外,为保护村落传统格局和与之休戚相关的自然环境,划定环境协调区以保证风貌、景观的一致性 和完整性。区域范围东至后门坑-打石湾-虎头山山脊线,西至对面山-上光坑-后岬墘山脊线;南至青水村村界南扩 300 米;北至沧海桥 711 县 道。规模:27.75 公顷。第17条 环境协调区范围的控制要求1.保护古民居建筑群所依托的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充分展示村落选址特征。2.严禁开山采石,大规模垦山造田,破

24、坏植被,乱砍滥伐,侵占农田,改变河道,污染水源等一切破坏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 活动。保持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点,增加植被;保护好水体和村落风水林。3.不得建设任何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的项目和设施。4.区内新建建筑应符合历史文化氛围和具有地域特征,其色彩、体量、风格应与古民居建筑群历史风貌、整体环境风貌相协调。5.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应以居住建筑用地、农林种植用地、绿化用地为主,可做适当的体验性旅游开发,严格限制各种有污染和不良 环境影响的建设。第18条 单个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划定序号名称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 1化龙桥以建筑外屋檐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20 米以建筑外屋檐为起点,

25、东面向外延伸 50 米至孔田至孔陵墓山;南面向外延伸 29 米至洋面河墓山脊;南面向外延伸 39 米至钟少华、钟祝雄农堤边;西面向外延伸 10 米至钟祝祥农田;田;西面向外延伸 20 米至钟祝祥、钟垂迭农田;北面向外延伸 50 米至水碓房。北面向外延伸 60 米至钟杰清农田。2龙德堂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10 米至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60 米至钟杰和、钟杰和农田;南面向外延伸 16 米至村道;钟育堡农田;南面向外延伸 58 米至长庆堂;西面西面向外延伸 45 米至钟祝得农田;北面向向外延伸 55 米至洋面河堤;北面向外延伸 25 米至外延伸 15 米至龙德堂右护厝外墙。钟

26、育堡、钟少华、钟祝雄农田。3龙昌坊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12 米至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34 米至钟祝旗钟祝旗农田;南面向外延伸 14 米与龙长坊农田;南面向外延伸 26 米至龙长坊;西面向外延交界;西面向外延伸 17 米至钟祝煜农田;伸 62 米至洋面河堤边;北面向外延伸 38 米至长发北面向外延伸 2 米与长发堂交界小路。堂。4龙长坊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30 米至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50 米至龙长坊龙长坊后背山;南面向外延伸 10 米至龙长后背山山脊;南面向外延伸 20 米至龙长坊后背山坊后背山脊尾;西面向外延伸 19 米至钟祝脊尾和钟祝煜农田;

27、西面向外延伸 34 米至洋面河煜农田;北面向外延伸 12 米与龙昌坊交界。堤;北面向外延伸 25 米与龙昌坊交界。第四章 保护规划第19条 山水格局保护1.山形水势的保护(1)严格保护虎头山、对面山、上光坑、后岬墘、后门坑、打石湾、下篮岬等山体轮廓线、制高点等自然景观特征,严禁开山采石、 挖沙取土等破坏山体景观的行为。对于已破坏的山体,通过山体修补、梯级绿化等生态修复手段恢复自然山形山势和植被。(2)河流水系应尊重其本来的面目,不得随意更改流向和河道的既有尺度;不得随意占用驳岸,河流两侧设置 5-8 米宽的生态绿化 防护带。不得向河内投放影响生态环境的任何杂物、垃圾及化学制剂并严格控制上游水源

28、的质量;禁止河道渠化,应采用生态驳岸;须 进行防洪工程建设的,堤岸应采取毛石或卵石砌筑、坡度自然、绿化过渡,尽可能保持亲水性。2.农田林地的保护(1)严格保护农田的用地性质达到总量平衡和占补平衡,保护和利用相结合,避免过度开发利用农田林地。(2)保护农耕种植的生产方式,谨慎更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之成为 500 年客家耕读文明的载体。(3)严格保护山体植被和古树名木,严禁山体植被的破坏,在保护的基础上可成片成团种植观赏林木和风水林。(4)保护农田,严禁旅游服务设施任意侵占农田;保护山体的绿化,加强苏坑溪两岸的绿化,改善滨河步道,既有利于村民的耕作, 又改善了旅游环境。第20条 村落格局保护

29、1.村落规模的保护 应维持村落现有建筑密度及人口密度,有利于保障传统生活氛围的延续,保护村落历史风貌。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除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展示工程、必要的村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之外的新建、改建、扩建工 程。2.村落空间格局的保护沧海村的建筑依山逐水而建,形成“川”字格局,村落呈环状围合形态。禁止在村落内进行任何破坏、改变自然山体形态的建设行 为,严格保护、修缮青瓦坡屋面,保护古村整体的天际轮廓线。保护古村内文保民居建筑、古桥、宗祠、和宫庙的空间格局,严禁随意改变其原功能;不得随意改变其历史原貌与历史信息。 保护村内街巷、滨水空间网络的完整性、连通性。3.街巷格局的保护(1)古官

30、道的修复与利用沧海村现有步行古官道两条,龙归路-溪边路-孔陵路大部分已翻新建设,但违反修旧如故的原则,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反对道路修整 宽度一刀切、位置走直线的做法,应按照原有的路面宽度、位置、材质进行维修。东发堂-龙昌坊 300 年卵石路段目前仍是田间石径,风 貌犹存,应在规划中将其纳入村落旅游休闲步道体系,崭露历史风采。(2)步行系统的完善 沧海村内目前没有完善的步行系统网络,很多景点无法顺畅连通,应总体规划旅游线路,加强可达性和通达度,提升文物古迹的环境品质和价值。步行系统尽量采用村落原有铺砌材料与方式,步行道两侧尽可能地多留绿化,造就优美的村落空间环境。(3)街巷家俱 街道小品,如果皮箱

31、、公厕、标牌、广告、招牌、路灯等,应有地方乡村特色,不宜采用现代城市的做法。门头、墙界石、树木及反映居民生活之特色庭院、特色空间(如门头空间、桥头空间)应予以恢复、保留,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建筑应予以更新或拆除。(4)车行交通 沧海古村落内部保持其传统步行及摩托车通行的特色,小汽车交通应限制在村落外部,防止其对村落路面和空气环境的破坏,以及对旅游交通的不安全影响。车行道路仅供消防使用和紧急状况下通车。第21条 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沧海核心保护区内现存的古桥、古树、农田、半月池、卵石路、宫庙、水车碓等等,都是传统村落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这些要素,本次规划制定了保护、修整、更新、废弃、修复等方

32、式加以保护与整治。1.保护适用范围:现存自然历史环境要素。即:苏坑溪、半月池以及名木古树等。 措施要求:尽可能维持其历史自然原状。2.修整适用范围:现存人工历史环境要素。即:古官道、宫庙、化龙桥等。 措施要求:原址保留,按照历史形貌、传统工艺、传统材料进行修复性整治,包括周围环境。3.更新适用范围:需要改造的传统和非传统环境要素。 措施要求:原址改造,按照使用功能要求和视觉协调效果进行。4.废弃适用范围:形貌不协调的人工环境要素,对村落风貌造成明显不和谐作用的列为首批考虑对象。如养殖家禽的棚屋及一些临时搭盖 构筑物等。措施要求:原址废弃,包括清除。 5.修复适用范围:现已不存在的历史环境要素或

33、者不完整的环境要素。如古酒井遗址、石旗杆遗址、水车碓遗址等。 措施要要求:修复要有充分历史文献依据,并尽可能在考古勘查工作的配合下进行;允许原址重建,提倡使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形式。第22条 建筑分类保护与整治对古村内建筑物提出分级保护与整治措施。 1. 保护对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和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要依据文物保护法进行严格保护, 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护的根本原则按照法定程序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属于保护建筑共涉及:4 幢,建筑占地面积 2105.46 平方米。 2. 修缮 对历史建筑和建议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所进行的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加固和保护

34、性复原活动。即对与传统风貌不符合的部分给予改造;对破损部分,例如门窗栏杆檐口屋顶等使用原材料与原工艺对历史进行必要的修复与加固,以保证历史建筑与风貌建筑的延续性 和完整性。属于修缮建筑共涉及 3 幢,建筑占地面积 1501.12 平方米。3. 改善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建筑原有的院落形式、外观样式、内部结构、建筑材料及雕刻工艺等。 在保证木构架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可对建筑内部进行适当改造,增加必要的现代化设施,改善居住条件。属于改善建筑共涉及:13 幢,建筑占地面积 3489.61 平方米。 4. 保留对于与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的其他建筑,其建筑质量评定为“好”的,

35、可以作为保留建筑。 属于保留建筑共涉及:5 幢,建筑占地面积 1462.13 平方米。5. 整治改造对那些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或质量很差的其他建筑,可以采取降层,整治沿街立面和第五立面等措施,使其在高度、体量、样式、色 彩方面与周边历史环境相协调。对与传统风貌严重冲突的建筑物、构筑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个别建筑可以进行拆除重建。新建建 筑应传承历史文脉,鼓励创造能够代表畲族历史文化特色的新建筑形式,使其符合历史风貌要求。属于整治改造建筑共涉及:32 幢,建筑占地面积 7525.08 平方米。 6. 拆除严重影响村庄传统风貌的建筑、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安全的建筑应予以拆除。例如

36、违章搭盖建筑、临时建 筑、早期破旧的土木建筑、烤烟房以及牲畜棚等。第23条 建筑高度控制高度控制规划是在充分研究和分析传统特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建筑情况和用地规划,确定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点以及各古 村内外部空间景观通廊的高度控制要求。对于重要的文物建筑,由于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一般都比较重要,往往也是所在区域内的 景观控制点,要严格限制其周围的建筑高度,以保证这些重要建筑物在该区域内的控制性主导地位。假定文物建筑的底层标高为±0.00m。1.核心保护区的高度控制文物古迹本身及其附属建筑的建筑高度控制为原高。2.建设控制区的高度控制建设控制高度为 2 层(檐口高度控制为 6.5

37、m)。3.环境协调区的高度控制规划视其保护性质和内容以及周围具体现实情况,建筑控制高度为 3 层(檐口高度不宜超过 9 米,建筑总高不宜超过 10 米)。 4.其他在视点与视景连线上的建筑高度除了要符合以上高度限制条件外,须依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在上述控制范围内,对于已经建成的妨碍视线景观的建筑,规划建议采取拆迁和降层等方式进行改造。新建或改建的建筑风格在体 量、色彩上与邻近的历史建筑应相协调。第24条 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保护1.保护原则(1)“有形化”原则。(2)整体保护原则。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对其本身及其生存空间实施整体保护。(3)活态保护原则。为遗产传承人和传统文

38、化营造出一个更宽松、更适合其成长的生态环境。应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通过 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利用传承,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推动村落文化发展。(4)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开发利用。与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成为特色的旅游名片,又成为 地方产业的特色。2.保护措施(1)组织力量,对沧海村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的记录、建档、认定等措施予以保存。(2)建立专题展示馆等各种静态展示和“参与、体验、娱乐”的动态模式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保护。对已经消失的历史场景或事物, 借助有关历史记载进行复原,重现历史面貌。 (3)加强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全面研究和抢救整理工作,成立民间

39、文化研究机构,充分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如:传统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岁时习俗、节令习俗、宗法习俗、营造习俗、婚丧习俗等民俗文化。(4)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文化的展示和宣传,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进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创作,开发具有民间和地方文 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拓展民间民俗文化旅游服务。第五章 村庄建设规划第25条 性质与定位沧海古村落定位为“田园沧海、魅力畲乡”,以畲族古建遗存和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的兼有民俗和休闲功能的传统村落。第26条 村庄人口规模预测规划预测沧海村村域近期至 2016 年总人口约 767 人,远期至 2030 年总人口约 829 人。第27条 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沧海村

40、现状村庄建设用地 8.42 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146m2/人,规划远期至 2035 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调整至 120m2/人,村庄 建设用地面积为 10.01 公顷。第28条 土地利用规划1.村庄总体布局 沧海村总体上形成“一心两轴三片区”的功能结构。一心即由村委会、老人活动中心、特色商铺、中心绿化广场、卫生所构成的行政商业中心。两轴即贯穿村落南北的苏坑溪绿化生态景观轴、贯穿村落中部东西向的村庄历史发展轴。 三片区即旅游服务区、畲族古民居及红色文化游览区、田园游览区。2.村庄住宅用地规划村庄住宅用地 4.3 公顷,占建设用地 11.24%。 规划保留村内建控地带范围内原有居住建筑,局部

41、增加住宅用地;对村域范围内整体环境综合整治,保留仓海村原有建筑的风貌格局,保持村落特色文化的延续性。建筑形式以坡屋顶、翘屋脊为主,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白、灰为主色调,建筑的组合尽量避免呆 板、千篇一律。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村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采取集中布置方式,以节约用地,同时方便村民的使用,形成全村的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2.68 公顷,占建设用地 26.77%。1、行政办公设施:规划保留现状村委会,占地面积 600 平方米,并对建筑进行外立面整治,与整体风貌相协调。2、文化设施:原有老人活动中心拆除,规划在村洋中路永吉堂旁边;将长旺堂进行功能置换,结合化龙桥规划非

42、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心;将龙德堂-龙昌坊一线 5 处古建、长盛堂、东发堂进行功能置换,规划成为畲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展示中心。3、医疗设施:保留现有的卫生所,占地面积 1500 平方米。4、文物古迹:规划保留村内现状文物古迹用地,包括龙德堂、龙昌坊、龙长坊、化龙桥等,同时整治周边环境,按照文物保护级别 要求,保护各文物古迹。5、宗祠用地:村内宗祠用地 4 处,规保留现有的民主庙和土地公庙,整治建筑周边环境,对损毁部分进行修缮;积庆祠、龙归祠进 行功能置换,规划成为祭祀、崇宗敬祖的活动中心。6、规划范围共设置 4 处公共厕所,对周边环境进一步整治、美化;保留现状各垃圾收集点(箱),并按服务半径、

43、结合村道路进一 步完善,覆盖全部村庄居民点范围。4.商业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0.12 公顷,占建设用地 1.2%。规划拟将永吉堂进行功能置换,建设沧海村特色商业服务中心,并结合旅 游发展及村庄服务需求,在村内重要节点如广场、居住节点设置小型商业服务设施。 特色餐饮、住宿结合东部新建住宅设置农家乐等体验区。5.绿地与广场用地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 0.84 公顷,占建设用地 8.39%。规划结合村内整体整治的开发,主要沿苏坑溪两侧的游线设置,在重要文物古 迹、推荐历史建筑、村落主要出入口等周边开辟绿地、广场,规划在范围内共设置有 5 处的广场,并结合重要旅游节点为村民、游客提 供集会

44、、集散空间、休闲绿地,以提升村内整体综合环境。第29条 道路交通规划1.规划原则(1)保护古村落原有的空间格局和比例尺度,对村庄道路进行适当的功能调整。(2)尊重古村落原有的历史性土地划分和交通模式;(3)充分保证古村落内外应有的交通可达性,打通内部尽端路,强化集散功能,做到“路路相通,户户相连”,新开辟的街道或巷 道应该是原有网格的延伸与发展。2.交通路网规划规划区的道路分成过境路-即 711 县道、村庄干路、村庄支路和村庄步道四个等级。711 县道现状路幅宽度 5 米,规划拓宽为 10 米。村庄干路规划宽度 5 米,串联各功能区,满足居民摩托车出行、旅游电瓶车、步行和消防车等的使用要求。非

45、必要情况下,禁止小 汽车进入,以保障村庄环境的景观风貌不被破坏。村庄支路规划宽度 4 米,为居住用地尽端路。 规划古村落内以步行交通系统为主,在人流集散点设置公共广场,满足居民和游客休憩交往的要求。3.公共停车场规划 规划外来机动车辆主要停靠在村北停车场,结合村庄北主入口设置,古村落内不设置停车场,换乘电瓶车或步行入村。停车场位于核心保护区外围,避免机动车的引入造成保护区风貌的破坏。用地面积约 2200 。第30条 绿地景观规划1.绿地景观规划(1)结合村落主入口设置绿化广场,作为门户景观节点。(2)充分利用周边山体支脉作为视线对景,引入村落形成山水景观轴线。(3)在现有村落公共绿地基础上结合

46、公共服务设施扩大绿地面积,设置中心绿化广场。(4)利用文物古迹点如化龙桥、毁弃遗址及规划公共设施用地等设置公共开放绿地。(5)结合景观步道两侧设置绿化带。结合山体绿地进行公园建设,并设置观景平台。(6)绿化种植应多采用单株及多株观赏树种的传统手法,避免使用大片草坪绿化。(7)强化“近人尺度”的庭院绿化,种植单株观赏植物形成视线吸引点;提高村民的生态意识,提倡村民对各自的庭院进行自赏绿 化布置,为村落内部的老屋旧巷增添绿色的生机。2.水系景观规划(1)整治村落内东发堂、长盛堂半月池周边环境,梳理村落内的灌溉水渠和排洪渠,形成古村内独特的开放式水域系统。(2)村落内部苏坑溪作为生活岸线进行设计,在

47、两侧设置 5-8 米绿化景观带。位于村落北部穿过大片农田的苏坑溪两岸预留 8 米生 态岸线,对溪流的原生态状态进行保护。3.绿化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严格保护村域内所有古树名木,对村域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应由乡人民政府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古树名木的档案和标志, 进行拍照、挂牌,标明树名、学名、科属和负责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加强养护管理。(2)严格保护村落周边山体绿化与山体轮廓,特别是成片林区,严禁随意进行任何性质的建设,应广泛绿化,加强水土保持。(3)充分保护和维持水体原有的历史景观风貌,通过对村庄生活环境的改善,提高村民和游客的卫生意识,加强对河道水系的管理 和清洁工作,对苏坑溪加以整治和

48、疏通,保证水上景观视线通廊的清洁与畅通。对苏坑溪的渠化驳岸进行整治,设置生态驳岸,修复溪 流原有生态群落。 第31条 基础设施规划1.给水工程规划(1)用水量计算经计算,沧海村远期最高日用水总量约为 456m3/d。日变化系数按 1.6 计、时变化系数按 2.2 计。(2)水源选择近期采用地下水、泉水供水。 沧海村地下水水质很好,而且水量丰富,近期沧海村用水量不多,可以集中开采地下水。 远期由集镇统一供水本村位于集镇的东北方向,离集镇 1.5 公里,待远期自来水管敷设好之后,可以统一由集镇自来水厂统一供水。(3)管网布置 对现状村庄内部的给水管道进行改造整治,使给水管网尽量沿着道路敷设,主干管

49、网尽量呈现环状布置,支管呈放射式布置,尽量使用户能就近接管引水。(4)消防规划室外主干管上每隔 120m 设室外消防栓,保护半径不大于 150 米,消防栓用水量 15L/s,采用低压制。给水管网水压应保证灭火时, 最不利点消防栓的水压不小于 10m 水拄,流量不小于 15L/s。2.排水工程规划 规划采用分流制,雨污分流。3.污水工程规划(1)污水量预测本区污水主要来自村庄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取 0.85 的排供系数,则本区最高日污水总量 388m3/d,日变化系数取 1.6,则平均日污 水量为 242m3/d。(2)污水系统规划规划按照每一户(或者邻近几户)设一座化粪池的要求收集生活污水,考虑

50、效果的维护,污水停留时间按 24 小时,清淤间隔按 360 天进行一次。污水管道采用一般 HDPE 塑料排水管,沿道路或者房前屋后埋设,结合尘落地形地貌,重力流自流排放,接至污水处理站。(3)管网布置污水管道沿道路和建筑物周边平行敷设,并尽量减小管道的敷设埋深。接入主干污水管道的地块污水支管为 d300。污水管道布置于 道路的西、北侧,敷设在车行道下,埋深控制 0.7-3.5m。4.雨水工程规划(1)暴雨计算 采用上杭县暴雨强度公式采用下列公式2635.188(1+0.536LgTe)q=(L/s.hm)(t+8.508)0.789其中, P :管道设计重现期,取一年;t : t1 + mt2

51、 雨水汇水时间;t1 :地面集水时间,根据不同情况一般取 5-15 分钟;t2 :管道内雨水流动时间;m :管道延缓系数,暗管一般取 2.0。(2)雨水系统布置 雨水系统主要是结合现状排水沟进行梳理整治,不做大的调整。主要根据现状排水沟进行梳理,采用排水明沟、暗沟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改造,尽量避免改变现状风貌。 雨水主要布置形式是:村落建筑区内一般采用矩形的小型排水沟、道路排水边沟收集雨水;出建筑区外一般利用现状排水渠、灌渠整理后排水,可以是梯形、复合断面形式,尽量保留其原有尺度。5.电力工程规划 (1)负荷预测沧海村总用电负荷 540kW,按照年利用小时数 4800 小时,折合人均用电量 450

52、0kWh/人.a。(2)设施设置需增配 23 处变压器。配变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原则配置,一般公用三相柱上变压器容量不超过 315kVA,在合作社、 公建集中区等负荷密集区配备 315kVA 变压器外,其它区域按照低压线路供电长度不宜超过 500 米来配置变压器。(3)配电网络及线路敷设规划 10kV 电源回,由太拔镇市政电力网引入,为保证沧海村供电可靠性,该线路与周边 10kV 线路形成多分段单联络接线,主干 导线截面选用 240 平方毫米,中压线路供电长度不宜超过 1015 公里;低压配电网一般采用树状辐射式结构,低压线路长度不超过 500米,主干线截面一般不宜小于 50 平方毫米

53、;导线应采用绝缘导线,线路一般采用架空线方式,在景观需求及主要节点处、排灌区采用下 地敷设,架空线路一般沿道路架设,高低压线路宜采用同杆并架的架设方式;电力线路不应穿过村庄住宅、危险品仓库等地段,应避开 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滑坡的地区;电力电线应减少交叉、跨越,禁止从学校跨越,供电回路宜将工业线路和农业线路分开接户线 采用铜芯绝缘导线,导线截面应根据用户负荷确定,一般不小于 10 平方毫米。6.通信工程规划(1)通信业务量预测固话需求量为 230 门,移动通信用户 288,数据通信用户 115 线,有线电视用户 180 个终端。(2)网络及设施设置通信主干网采用光缆网。农村通信设施一般采用

54、多接入方向发展,通信用户按照 300-600 户设 1 处光电交接间,全村需设电信光节点 1 处,有线电视广电接点 1 处,通信交接间应采用多家运营共同使用原则设置,通信交接间面积按照 25 平方米预留;移动通信基站视信号情况按照半径 500 米设置;村庄通信设施设置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滑坡的地区,应便于架设、巡察和检修。(3)通信管道 本区乡村主干道路上需规划通信管道,沿电力线路走向另一侧敷设,电信、有线电视、移动、通等通信管道应综合建设形成综合管道以减少重复建设。一般主干布设 46 孔,次干预留 24 孔。7.燃气工程规划 沧海村近期采用液化气瓶装供应,部分家庭可以考虑利用沼气。远

55、期由太拔镇燃气系统供应。规划远期气源主要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作为补充。第32条 环卫设施规划在后坑垅(停车场以西)设置垃圾处理站。规划 2 处垃圾收集点,即进村的南入口、中入口附近偏僻处各设置一处垃圾收集点,占地面积约 30 平方米/处。规划村内垃圾箱的设置间距建议为:主街道 70 米,次街按 120 米设置。以 150 米服务半径布置公共厕所,规划在入口停车场边设立一处,村内设立 3 处,局部结合公建进行设置。第33条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水资源保护(1)注重水源涵养和水系保护,维护自然水系的形态、水量、水质。(2)制定水资源使用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2.水土流失防治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保护途径,防止水土流失。重点防治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景观协调区内的山坡地,通过历 史环境保护与修复和各种管理措施制止毁林毁草、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