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初探_第1页
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初探_第2页
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初探_第3页
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初探_第4页
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初探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初探    崔治+肖卫初+王奕翔摘 要: 以政校行企深度融合为出发点,以构建科学系统的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最终目标,综合考虑政、校、行、企各方诉求设计合理的政策保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最终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模型,从而拓展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关键词: 地方高校 校企合作 长效机制一、研究意义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延伸,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有力补充和有效保障1。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2、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必须继续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试点工作,重视行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的互惠共赢、协同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教育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指出:“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毫无疑问,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使之达到深度融合的程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之长效化和常态化,是培养具有现代工程素质的各类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更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道路

3、2。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功能,更要有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这种内在双驱、相互吸引的结果,必然使高等工程教育与社会经济更加紧密结合与互动。作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力军的地方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上,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较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二、研究现状综述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的高等教育工科领域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即校企合作3。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发展,英德日等国开始重视校企合作这一先进的教育培养模式,使校企合作这个

4、概念成为发达国家工程教育领域的共识,并逐渐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4。所谓校企合作,我国教育界给出的定义是高等院校主动邀请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环节和人才培养过程,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和企业的实践资源,将校内的课程教学和企业的实践实训有机结合,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需求5。显然,校企合作并非一个简单的动词,它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教育运行机制。一般认为,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不仅局限于工业企业,还包括与学校所设专业关联度较高的企事业单位和各级各类部门6。校企合作是让高等院校和企业紧密结合,有效互动,使高等教育和现代经济生活深度融合。国外教育界在探索校企合作体系与

5、机制方面起步较早,但因为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领域有各自的国情,使得国外教育界推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范式。一是由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方式,比如两德统一后实行的企业学校双元制和英国实行的企业学校工读交替制;二是由学校主导的校企合作方式,比如美国实行的学校企业合作制和俄罗斯实行的学校企业培训基地制7。我国关于高等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初期8。2002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各工科类院校要以“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经济危宗旨”作为办学方向;2005年,国务院提出工程教育要“推行工学结合、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教育指导性方针。如何引导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进

6、行理论结合实际的探索,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研究如何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文獻9指出,高等教育,尤其是承担高等工程教育的地方高等院校在办学时一定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地方产业,必须坚持依托行业企业,争取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产学研基地建设等环节,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分享企业的人力智力资源,真正创建“行业企业主动参与、高校智库人才服务、校企双方互惠双赢、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校企合作新体系。文献10提出应用型高等教育要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形成政校企共建、共管的产学研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国内关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大多停留于理论的介绍与梳理,对实践有一定的促进作

7、用,但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为:(1)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校企合作的双方都存在过多的看重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发展的不足。部分学校把校企合作看成一种用来解决高校扩招后出现的资源短缺或就业困难的手段,没有站在教育家的角度,将校企合作当作深化改革的立足点,缺少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勇气。部分企业仅仅将校企合作当作向政府要政策要优惠的凭借,没有长期参与、真正参与的动力。(2)行业企业自身利益缺乏保障,合作积极性不高,难以主动合作。(3)从法律层面看,尚无完善的法律条文来规范校企合作中双方各自的责权利;从政府层面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政策,没有统一的校企合作政府保障机制。三、对研

8、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的思考1.研究目标我们的研究以政校行企深度融合模式为出发点,以构建科学系统的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在对国内外高校校企合作经验进行学习,对省内开设有电子类专业的高校校企合作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相应的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和优势共享机制,最终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模型,从而拓展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服务。2.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涵盖以下几点:(1)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研究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和内在原动力,借

9、鉴激励理论的研究成果,从企业参与高等工程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出发,研究相关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基于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探索政校行企自主参与校企合作的途径,建立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2)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校企合作政策保障机制。在目前政府参与校企合作实际情况的研究基础上,探索政府在管理和协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指导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企合作政策保障机制。(3)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和行业企业共享优势资源的激励保障机制。研究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各方不同的资源配置情况,探索政校行企各方的共存共赢机制,促使各方的技术、人才、管理与文化等资源实现良性流动,

10、最终实现各方密切合作,互惠共赢,共享优质资源,共建长效机制。四、结语地方高校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力军,肩负着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电子类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要求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社会对电子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把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校门,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企业实践为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才能丰富专业内涵,提高专业的活力并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董美玲.中美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动因、方式、成效和环境的比较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4(04):113-121.2刘克寅,宣勇.高校与

11、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匹配规律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校企合作创新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4):50-56.3颜军梅.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8):27-31.4左家奇.“三重融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3):126-130.5刘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07):87-90.6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7-23.7竺柏康,石一民.地方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6):136-138.8方晓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