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若干思考_第1页
优化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若干思考_第2页
优化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若干思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优化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若干思考基于保学专业与非关学专业良性互动的视角刘向锋杜莉摘 要:医学院校专业设置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和行业发展要求,在医学院校中设置人量的非医学专业将会对学 校办学定位、医学特色、招生就业和服务血向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怎样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医学专业和非医学 专业的陆性互动已经成为更学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保持更学特色,拓宽专业覆盖面,加强对新设专业的评估是推 动医学院校科学发展必由之路和垂要举措。关键词: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特色发展加强课程和专业建设,发展特色专业是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的重要保障。自99年高校实行 扩招以来,办学规模的扩人和在校生数量的增加为学校专业规模的扩展创

2、造了机遇。许多高校专业尤 其是新兴专业或热门专业设置也呈现逐步扩张的态势,新上专业增长过快过多的状况引发了许多业内 人士的担忧和思考。特別是具有医学特色背景的院校也纷纷扩大专业规模,设置了许多非医学属性的 专业。部分非医学专业的设置并不是基于促进医学学科科学发展的需要,而是迎合市场需求,进一步 扩充学科门类,达到扩大学校办学规模z冃的。但医学院校的专业结构和学科门类有自己的特殊性, 既要适应医学教育发展规律,也要与经济社会需求相吻合。专业设置不仅仅是检验一个学校的办学定 位和服务面向问题,而且也是对办学传统和专业特色的继承和弘扬。面对于许多医学院校设置非医学 专业愈演愈烈的事实,医学院校的发展

3、何去何从,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一、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随着部属医学院校全部并入综合大学,地方医学院校的专业设 置问题就成为大家研究的对象。据统计,截至到2007年,全国共有地方医学院校(不包括独立院校) 共有56所,地方屮医类院校(不包描独立院校)共有23所,共计79所。所有的地方医学院校都设 置了医学相关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尤其是非医学类专业的开设已经达到了 45门,其屮开设比较多的 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英语、汉语等专业,有12所院校开设了地域色彩较浓的专业,如俄语、电 了商务、口语等。非医学专业的设置对医学院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发展、办学特色和招生就业等方面 带来很人的影响。特别是那些非

4、医学专业设置比例较人的高校,其办学定位的界定和发展思路的确定 己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56所医学院校开办专业数为72个,而非医学专业达36个,占开办专业 数的50%;平均每所院校开办专业数为12个,开办的非医学专业数为4个,所占比例为33. 3%,如表(一)所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医学院校中开设非医学专业已经常态化,并随着高校办学口主权 的扩大,这种势头呈上升的趋势。表(-)地方页学类综合院校专业设置情况专业类型开办专业数累计开办专业数平均每所院校开办专业数开办的所冇专业7269412开办的目录内专业164307开办的医学相关专业20722开办的非医学类专业361914资料來源:教育部20

5、07金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大金二、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在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设置呈现上升态势的情况 下,有关医学院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特色、资源分配、课程建设和招生就业等方面争论不绝于耳,就 设置非医学专业所产生的效应在短时间内还难以估量,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验证,但存在的问题已经 显现。(一)办学定位难以准确界定。医学院校的发展是基于医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支撑得以存在的。 建校之初,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数占全部专业数的比例高达8090%,医学行业背景色彩浓厚,并在 校名前冠之“医学或医药”二字,从而确立医学专业的特色地位。随着非医学专业设置数量逐步增 加,医学院校的办学定位势必受到冲击

6、。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专业发展定位具有如下共同特征:“以医 学学科为主,积极发展医学相关学科,逐步形成多学科渗透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 体系。”这种类型的专业定位把非医学专业界定为医学相关学科,实际上,在医学院校有很多新上专 业与医学专业并不搭界或关联性不大,比如:英语专业、电子商务及公共事业管理等等。部分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数所占比例过大的现状将会对学校的发展定位带来很大的负而影响。一般情况下, 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数比例不少-t40%,才能称z为医学院校,否则,医学的背景和特色将名存实亡。 忖前,部分学校为了适应学科专业的发展,从学校易名和发展定位等方面大做文章,学校发展出现 t “特

7、色不特,优势不优”的状况。由此,学校的办学传统和优势资源将会发展到遗失殆尽的境地, 学校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譬如以下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设置比例都超过50%,如表(二)所示。 中医类院校非医学专业比例都超过40%,如表(三)所示。中医类院校非医学专业设置比例比上述医 学院校低,这也是由中医类院校的行业背景和办学特色决定的。但以上院校都面临着办学定位重新 界定的问题,否则,学校的发展将会出现不伦不类的境况。表(二):非医学专业设置比匝较大的地方医学院校(不包括屮医类院校)学校专业数医学目录内专业医学相关专业非医学专业的设置数量构成比数量构成比数量构成比温州医学院281132. 93310. 71

8、1450. 00潍坊医学院16850. 0000. 00850. 00泰山医学院29620. 6926. 902172. 41滨州医学院13646. 1500. 00753. 85广东药学院18527. 78316. 671055. 56资料來源:教育部2007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人全 衣(三):开办非医学专业较多的地方中医类院校学校专业数医学目录内专业医学相关专业非医学专业的设置数量构成比数量构成比数量构成比天津中医药大学16850. 0016. 25743. 75辽宁中医药大学11545. 4519. 09545. 45南京中医药大学15426. 67426. 67746.67 (一江两屮

9、医学院19736. 84315. 79947.37(二河南中医学院12650. 0018.33541.67(二山东中医药大学18527. 78527. 78844. 44资料來源:教冇部2007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大全(二)学科发展出现两极分化。非医学专业设置过多,将会对医学专业学科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专业的存在是以学科为基础,学科水平代表着专业水平,因此,高校往往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专业 建设的重中z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校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实力的增强。医学院校把医学 及相关学科作为重点发展和培育对象,这是由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传统优势决泄的。一般来讲, 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培育需要经过儿代

10、人共同的努力才能奠定独特的学术地位。相比较而言,非医学 专业设置时间短,基础薄弱,没能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再加上,受财力有限和学术环境等因素 的制约,地方医学院校很难在短时间内能引进新兴学科的人师级人才,新上非医学专业的发展出现 后劲乏力和生存空间萎缩现彖。非医学学科发展如果不能借助医学学科优势实现交义融合,将会出 现学科发展的失衡状态,学科z间不能形成良性互动,两极分化严重,优者更优,弱者趋弱,直至 消失。(三)专业设置出现肓从现象。高校持续扩招使原來的专业设置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致使许 多医学院校也不断拓展学科专业覆盖面和服务领域,原有学科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呈现多科性、“非特色化

11、”的趋势。但在增设、调整专业过程中又存在较大盲目性,许多医学院校不顾办学条件和 师资情况大量设置热门专业,抢占市场,迎合市场的需要。同时,受资源限制的影响,为了争夺教育 资源,地方医学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是为了生存发展需要的无奈z举(学生规模大,相应的获取的资源 多),缺乏必耍的专业论证和行业人才需求分析,造成了极大资源浪费。而市场的需求和生存发展 的压力己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事实上,高校培养人才,自身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周 期,一个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通常需要46年,这实际是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而齐级主管部门在管 理上乂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非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难以保证。受

12、行业背景的影响, 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难以与其他综合类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同台竞争,造成大量非医学专业毕 业生不符合市场需求,就业力不强,造成大量学生失业。三、推动医学院校特色发展的相关举措。医学院校的科学发展既需要保持自身特色,乂要拓宽 专业覆盖面,避免专业单一,服务面窄,缺乏竞争力,这就要加强专业评估和课程建设,切实拓宽医 学院校的发展之路。(-)保持医学特色是医学院校生存之本。医学院校根源于医学,社会影响力主要在医疗一卫生 事业等相关领域,培养人才的工作领域在医学行业,科学研究和服务而向的最大平台也在医学领域。 医学院校z所以能跻身高校“国家队”和省级院校重点发展行列,正是曲于国家振兴

13、医学教育的需求和 学校自身的医学特色。如果盲目追求综合化发展,导致原有阵地、特色和品牌丢失,则会有生存之忧。 因此,以服务医疗卫生事业良好发展为己任,保持医学特色是医学院校的生存之本。同时还应看到, 特色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应不断加强符合医学领域需求的传统学科方向建 设;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和催生引领医学专业发展的新兴学科方向,形成新的特色。只有这样,才 能始终保持在医学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二)拓宽专业覆盖面是医学院校强校z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原来的卫生主 管部门已不存在或不再承担管理和指导高校的责任;医学院校的学科专业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立 了一大批

14、与医学专业不相关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医疗卫生事业的比例也显著降低。因此,除个 别学校外,多数医学院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学院校。同时,由于当前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和相 互渗透已成为整体发展趋势,如果医学院校的发展仍然受到学科专业单一、服务面狭窄的束缚,则很 难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竞争环境。拓宽学科覆盖面和服务面向、实现办学方向由 单一学科向特色鲜明的多学科转型成为医学院校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拓宽学科覆盖面的过程屮 绝不能盲1=1追求“大而全”,而要在保持原有医学特色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滚动式拓宽 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医学特色学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滚动式地拓

15、宽发展既为社会发展所需耍乂能 与医学特色学科形成互补和支撑的新兴学科。对与医学专业相关性不大的新兴专业要做出必要的调整 和撤俏,促进学校特色专业持续健康发展。对涉及医学基础类、办学历史较长、教学力量较强,但社 会需求较少、暂时就业悄况不理想的传统专业,如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建议实行按人类招生, 教学后期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实行按专业方向培养,同时拓宽专业覆盖面、发挥学科优势、加强专业的 改造、增强适应性,满足社会需求。(三)加强新上专业评估是医学院校发展之道。近几年出于扩招的需要,各个地方高等医学院校 均增设了一大批新专业。为了确保新上专业的办学水平,应实行“分类指导,重点发展”的指导原则,

16、加强对新上专业的检查与评估。对新增设的医学相关专业重点考核其对医学特色专业的支持力度,切 实增强自身生存能力和服务面向。对非医学专业的增设要重点评估学术环境和师资条件,尤其是考察 其与医学学科交叉融合的力度以及对医学学科发展的贡献大小。对那些与医学学科相关性较大,并能 催生新兴交义学科的专业耍创造条件积极增设,为学校创建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做准备。而对一些与 医学学科关联性不人,师资条件缺乏的非医学专业要及早做出调整,限制招生,直至撤销,避免有限 资源的浪费。同时,要科学设置考核体系,既能体现统一性,标准化,乂达到“分类指导,以评促建” 的目标。参考文献:1陈煜.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航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 22(5): 26-292罗维东行业背景高校“非特色化”趋势须扭转n.中国教育新闻网.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