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家训文化_第1页
国学与家训文化_第2页
国学与家训文化_第3页
国学与家训文化_第4页
国学与家训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学大讲堂系列课程1 1、国学、国学与家训文化的智慧与家训文化的智慧-国学国学与家训与家训文化(开篇)文化(开篇)2 2、古代、古代家训家风的智慧之家训家风的智慧之夫妻搭档篇夫妻搭档篇3 3、古代、古代家训家风的智慧之家训家风的智慧之子女成长教育篇子女成长教育篇4 4、古代、古代家训家风的智慧之家训家风的智慧之家庭风水篇家庭风水篇5 5、古代、古代家训家风的智慧之家训家风的智慧之兴家立业事业篇兴家立业事业篇6 6、古代、古代家训家风的智慧之家训家风的智慧之邻里朋友关系处事篇邻里朋友关系处事篇7 7、古代、古代家训家风的智慧之家训家风的智慧之家庭孝道立德篇家庭孝道立德篇8 8、古代、古代家训家风

2、的智慧之家训家风的智慧之礼仪仁爱篇礼仪仁爱篇9 9、古代、古代家训家风的智慧之家训家风的智慧之家庭健康养生篇家庭健康养生篇10 10、古代、古代家训家风的智慧之家训家风的智慧之家庭婆媳亲戚关系篇家庭婆媳亲戚关系篇国学国学古代家训文化古代家训文化一、什么是国学一、什么是国学 二、如何认识国学二、如何认识国学- -学习国学学习国学 三、国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三、国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四、古代家训文化四、古代家训文化一、什么是国学一、什么是国学“国学热”的兴起,深层次的根源毫无疑问与中国在新世纪全面崛起有关。换言之,在我们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对话的时候必须有自由的平台和载体,要在传播自己的思想时,赢得广大

3、人们的认同,即找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 国学一词 ,本指国家一级的学校。 “虞之上庠xing,夏之东序,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汉后之太学,隋后之国子监,皆为国学”。 唐会要:“贞观五年以後,太宗数幸国学、太学,遂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4、 假如一定要给“国学”下个简明扼要的定义,即“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具体地说,“国学”包含有三个层面:第一、它是一种知识体系 第二、它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第三、“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天”“道”“德”在强调价值理念为“国学”核心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国学”综合性与整体性的特征,不能把“国学”收缩为单纯的精神、理论层面,而应该系统梳理“国学”演变的轨迹,区分“国学”的原生态与次生态,界定“国学”的“道”与“术”的关系。依据 隋书经籍志所最终确定的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 ?复振 汉书艺文志所系统构建的六艺、诸子、诗赋等六略之学 ?回归以经

5、典传承为中心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经” ?回归以全人培养为宗旨的礼、乐、书、数、射、御的“六艺”? 二、如何认识国学二、如何认识国学“国学”如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它的软肋,也有它的局限性 “国学”的不少内涵有的本身就是落后腐朽的,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三纲思想 。孙子兵法鼓吹“因粮于敌”、主张“掠于饶野”“掠乡分众”,提倡在战争中对敌方实施“堕其城、毁其国” 本来是正面积极的内容,但随着时空变化,时过境迁,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已无法应对时代的挑战,而成为了历史的惰性与包袱。譬如孙子兵法所提倡的原始民本观“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传统的文化理念,在许多情况下

6、,是知行割裂的 。如孙子兵法乍读之下,会觉得它很爱兵,体恤士卒,视如爱子,“视卒如婴儿”、“视卒如赤子”,云云 。其实在孙子的眼里,士卒不过是牛羊而已,“若驱群羊,驱而来,驱而往”,所以,可以“上屋而抽其梯”,能够“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不存丝毫怜悯之心,只有赤裸裸的敲骨吸髓,还美其名曰“慈不掌兵”。三、国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三、国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学习和弘扬国学,我提倡“三纲九目”:第一,要强调“三个回归”,即回归文本,回归主流,回归核心。第二,要完成“三个沟通”,即沟通古今,沟通中外,沟通知行。第三,要实现“三个超越”,即超越文本,超越四部,超越国界。民国的国学教育与国学研究可以

7、分为三大类 : 第一类就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完全是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理念、中西文化汇通的角度进行科学的研究,用科学方法来整理国学,借鉴西方学术、理论、文化及其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进行综合性研究。特点是求真务实 .第二类是以无锡国专为代表。那里注重国学教育的博雅性,不但践行“文以载道”的理想精神,也注重“游于艺”的艺术陶冶,追求“全人”人格的滋育培养。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均有较高的造诣,那里出来一大批人,比如饶宗颐、钱仲联、冯其庸、王句常 等。特点是崇尚博雅 还有就是马一浮,他搞复性书院,强调“六艺”为一切学术之本,就是坚守原则,比较传统的做法。特点是追求纯粹 今天学习弘扬国学,应该有全新的理念与

8、方法。要做到两个“超越”:第一,超越单纯的汉族畛域 第二,超越经史子集为什么后来国学变成大家觉得无用的了为什么后来国学变成大家觉得无用的了 汉书艺文志,实用之学与理论之学是结合在一起的,“七略”实际上只有“六略”。第一略通论,对下面六艺略就是理论指导,就相当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诸子略,就是中国的学术学派;诗赋略,就是文学创作;兵书略,就是用于指导战争实践的理论及其相应的操作方法;术数略、方技略,这些都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但经史子集里淡化了这些操作、实践性的东西 西周时期的“六艺”,是培养“全人”人格的,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有精神思想的指导:“礼”“乐”,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化技能的掌握

9、:“书”“数”,也有军事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射”“御”。但孔子之后的“六艺”却变成了纯粹的课本、书本知识。 如何学“国学”?目的何在?古人说,学贵在立志,明道。 孟子里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朱熹也说过,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国学的本质就是一些哲学思想,学习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自我,提高自我,从而达到培养自己德行的目的。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又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三字经开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孟子的思想。然后说为什么到后来人们都各有不同的品性呢?是因为“习相远”。 学习的关键,在于

10、专心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 学习的重要性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学什么 ?“亲师友,习礼仪”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国学那么多书不知道从何看起。一开始是训诂和句读 ,然后上小学 。小学是国学入门前的准备工作。学些什么内容呢?当然有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处事的礼节,音乐,射箭,骑马等。书呢,不光是书法,还教你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 。比如“王”。还有就是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古人读书是很看重真正按着去做的。比如朱熹就有句话,叫“致知为先,力行为重”。照着去做是很重要的,从小时候就要培养。 论语开篇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第二

11、章为政篇里,孔子有个学生叫子夏,他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答了两个字:“色难。”色难即时时对父母和颜悦色,从脸色上表示恭敬 什么是仁?孔子也只是说:“已所立而立人,已所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太多的大道理。大道理在书的后面。你要真正去身体力行,才能切身体会出道理来。小学做事,大学明理。古人小学后,大学开始读经 。读孝经论语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第一)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为政第二)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第四)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12、”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经读熟了之后,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读四书了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先读大学,大学是一个间架,告诉你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如何去格物致知,如何去诚意修身,大学没有具体说。所以大学是个纲领,是个条目 再去看论语孟子中庸,以至其它的经书 论语读通了,便读孟子 。孟子这本书好读又难读。之所以说它好读,是因为它把论语里孔子要说而未说的义理都申发了出来。说它难读,是因为要想读懂孟子,有很多历史的知识,文化的语境,需要了解。 中庸不好读,讲的都是精细的东西。主要内容有经有权。世上的事情,有的东西是规律,是不可以改变的;有的东西是权

13、宜,是可以改变的。那么怎样把握这个度,怎样找到万事万物中间的那个平衡点四书读熟了,就可以看六经了。诗书礼易春秋 (礼有两本,一本是周公旦写的周礼,一本是汉代的叔侄两人,戴德和戴圣,编写的礼记 )六经内容,三字经里有简略的介绍。比如说易经,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尚书呢,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 。周公旦作周礼,主要内容是六官:天地春夏秋冬。礼记有戴德写的大戴礼和戴圣写的小戴礼。我们今天看到的礼记就是小戴礼。诗经有风,雅,颂。为什么说诗经是四诗呢?因为雅有大雅和小雅。春秋有三传,公羊,左传,彀梁,最有名的就是左传。六经熟读了之后,就可以看诸子了。诸子有一定了解之后,就可以开始看史书了 基于生存的

14、需要,中华民族很早就懂得了人人相和对于集体生存的重要性。 “和谐社会”,其实导源于先民的生存环境中。 孔门弟子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美”(论语学而) 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和,是中国人的最早的生存意识与道德。 探索中华文化之魂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灵魂不死的观念到了仰韶文化阶段趋于成熟。在最早的山顶洞人时期,我国的古人类就已经萌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屈原楚辞招魂中有“魂兮归来,反(返)故居些”的哀辞图腾观念的发达 。墓葬反映出人们对自身归宿的关注,图腾则说明人们重视自己的来源。 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慎重对待亡灵,追寻远祖,老百姓的道德

15、就会变得厚重。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相传炎帝神农氏率领其部落始作耒耜li s、教种五谷,遍尝百草、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炎帝为民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炎帝墓在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鹿原陂。黄帝则率领其部落养蚕治丝、始作衣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定历法,并发明指南车,备尝险夷,艰苦拓殖,将中华原始文明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清华大学的张岂之教授曾说:“原始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体说,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即儒家文化)的物质基础。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成为楚文化(即道家文化)的物

16、质基础。儒家的原创性文化厚重、扎实,提高了人的道德价值。道家的原创性文化飘逸、清俊,提高了人的审美价值。两河(黄河、长江)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由她们哺育出的两大体系的原创性文化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 ”张先生的这些概括是很精彩的。 中国传统文化,一旦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和磨洗,为民族所认同与熟识,变成元典,也就具有了永恒性。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最深层的意蕴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只要中华民族还存在,这种传统就是在解体中再生,在扬弃中发展,因为它具有内在的永恒性与超越性。中国古代周易中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文明的发展与演变既有变易的一面,更有相通的一面,片面强调其中

17、的一面都有悖于和谐相生的精神。 人生境界论的第一个方面人生境界论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人格的学说是关于人格的学说 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的高低,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就是仁义礼智这些基本的道德素养,君子与庶民正是在这一点上加以区分的 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还与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操守联系起来,它并不玄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判断,不管时代

18、如何发展,这些基本的道德底线是不会改变的 人生境界论第二个方面指心灵境界。人生境界论第二个方面指心灵境界。 ,儒家非常强调心灵境界的向上,主张真善美的统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孟子在论述人格境界时曾经说过:“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尽心下)这种人格境界的划分依据其实就是尽心而知天,具有神秘的心灵体验意义,已经非常接近宗教信仰了 人生境界论的第三个方面,还指胸襟器度人生境界论的第

19、三个方面,还指胸襟器度。 程颢有一首著名的诗秋日偶成中咏叹:“闲来夫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首诗抒发了这位历经世故,学问洞达的哲学家胸怀宽敞,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从做学问的角度来,国学强调人品与学问的一体化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说:“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则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人生境界论的第四个方面,指人生品味与人生境界论的第四个方面,指人生品味与趣味趣味 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 北宋黄庭坚说过:“余尝为

20、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凡一种趣味事项,倘或是要瞒人的,或是拿别人的苦痛换自己的快乐,或是快乐和烦恼相续的,这等统名为下等趣味。”这因此,趣味问题显然与国学中的人生境界中的价值判断直接相关。老子与庄子这些道家人物,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老庄认为人之所以不能取得自由,不能摆脱“人为物役”的悲剧,原因在于人的自由本性受制于各种外物的束缚,只有将这些束缚人的“假我”、“非我”统统扔掉,人类才能走向自然,实现自身价值。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假托颜回之口提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道) 谓坐忘。”庄子用“心斋”、“坐忘”的心理特征说明人生境界

21、的实现。 老子与庄子所确定的这种人格本体主义在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其特点便是从思辨走向了现实的人格严肃主题。 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宗不主张离开日常生活去思索佛性,而是力主禅境存在于日常的生活实践之中,强调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中皆有佛性在内,这是具有东方文化特点的泛神论思想 所谓“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即是这种心理觉悟现象的表现。顿悟是禅宗独特的精神领会方式,由于它是主观和个体性的,又不脱对象的感性形式,心灵具有极大

22、的创造性,与审美精神的释放不谋而合。禅宗常用三种境界来说明悟的境界。 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以喻精神的漂流,没有得到禅境的指引 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形容已经破除法执与我执,即超脱了客观性相与主观痴迷,使精神获得一定的自由但尚未悟道 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形容在顿悟中获得永恒的体验高峰,这虽是一霎那间的顿悟,但却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永恒,禅境即是这种高峰体验的思想。 无量寿经上云:“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华严梵行品中云:“了知境界,如幻如梦,”佛教认为,世界皆妄,人对于世界的感受是由心念之妄所产生的幻觉。 大乘起信论中就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

23、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心念为人的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的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的境界,因为它们是由人的主观感觉所赋予的心念,故而没有自性。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宝绘堂记) 哲学境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指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纵观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文化,这一概括是很到位的。

24、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专为人民币服务)、四种境界的实质是什么? 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为人民服务)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 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近代以来先进人物对传统文化大致有这么两种态度:一种是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或者政治革命的立场出发,围绕着改造国民性,将人生观建设与启蒙教育结合起来。代表人物主要有梁启超、章太炎等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中写成的新民说中提出,中国所以积弱积贫,受外国列强的欺负,除了

25、统治者的昏庸腐败之外,还在于中国人的素质太差,表现为“愚陋、怯弱、涣散、混浊”等等,从民力、民智、民德三方面可以明显地看出 “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另一派先进人物则是王国维等人。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还特意将人生境界与词学境界等同起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

26、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有人效仿“三境界”划分法,又归纳整理出许多“三境界”来,列举如下: 有人研究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发现了学习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乐之”。 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为知、为己、为人三境。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炒股的三种境界 股市如人生,炒股即做人,贪婪、恐惧、多疑、浮躁,人性的弱点都在股市中暴露无遗。可以说,炒股的过程就是锻炼人性的过程。当你的性格变得勇敢、冷静、专注、不悔时,你就达到了成功的顶峰。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第一境界:

27、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初入股市的股民新鲜好奇,谦虚好学,大部分希望通过自己的小聪明,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开始因为什么也不懂,所以小心翼翼,偶尔赚几个小钱,也赚得糊里糊涂,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搞明白这股市涨落的规律,做第二个巴菲特、杨百万! 第二境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终于看懂了K线图,明白了成交量,知道了波浪理论,但好运气却不再光顾。每日盯着电脑屏幕数波浪,查找各种技术指标,追涨杀跌,博取差价。有时也能刀口舔血赚一把,更多的是亡命奔逃,伤痕累累。有的人天天打听小道消息、市场传闻,听著名股评家推荐所谓黑马,可是买了就套,卖了就涨,着急又上火,资金渐少事小,连人也瘦

28、了三圈。 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你发现一只基本面不错的股票,盘子不大,股价却尚在低位,但不是当前热点也没有人推荐。“古来圣贤皆寂寞”,像海虹、亿安这类大牛股,在灯火阑珊处徘徊时,又有谁去寻她千百度呢?达到这第三境界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古代家训家风文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古往今来,有无数思想家从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高度来探讨、研究家庭问题。历朝历代,都存在着大量社会问题,而其中有不少都是由家庭问题引发的。促进家庭稳定和幸福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家训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家训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方法之一。关于家训的说法很多,有人做过统计和专述,有包括家范、家戒、家教、家规、家法在内不下70种说法,然而其中被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还是 “家训”。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出现,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史记鲁周公世家载,西周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由于周公旦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