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号线测量监理细则_第1页
二十一号线测量监理细则_第2页
二十一号线测量监理细则_第3页
二十一号线测量监理细则_第4页
二十一号线测量监理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土建工程监理2标 矿山法隧道监控量测监理细则第1章 编制说明本监理实施细则是根据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土建施工监理规划、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图等文件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并结合本工程的专业特点等进行编制,是用以指导测量监理工作具体实施的操作性文件。1.1 工程概况及专业工程特点1.1.1 工程概况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西起广州市天河区,依次经过萝岗区、增城市,止于增城市荔城区增城广场。二十一号线线路初期全长约61.6km,其中地下线长约40.1km,穿山隧道6.8km,地上线14.7km;共设21座车站,其中地下车站17座,高架车站4座,共有7座换乘站;

2、平均站间距约3.03km,最大站间距6.715km,为朱村至象岭区间,最小站间距0.895km,为黄村至世界大观区间。全线设置一段两场,在萝岗区水西村南侧设水西停车场,在增城市山田村东侧设象岭停车场,在萝岗区与增城交界处,镇龙站北侧设镇龙车辆段。本区间线路主要沿广汕公路路侧或路中敷设,地势总体平坦,中间穿越西福涌。该段广汕公路已完成道路改造,改造后路宽4055m,设置双向8车道。道路红线为80m,暂无远期道路横断面布置方案。路侧现状建筑物较为密集。区间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混合地层,上覆土层存在砂层,地质条件较差。出入场线从象岭站接出,与正线并行,斜跨广汕公路后下坡转为路基段,路基段沿山坡向

3、南进入矿山隧道,穿山进入象岭停车场,区间隧道大部位于直线段,本段隧道设一处平曲线,曲线半径500m。隧道长410.5m,设计起点里程:RK1+822,设计终点里程:RK2+232.5。隧道全部位于32.371的下坡上。隧道出口50米处设置4台射流风机。本隧道暂无地质资料,根据广汕公路及附近地质孔,地质相对较好。综合考虑建筑限界、施工难以程度、工期、造价等因素,断面形式确定为单洞双线马蹄形隧道,隧道采用喷锚构筑法进行设计,为复合式衬砌结构,即以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和钢架为初期支护,以模筑钢筋砼衬砌为二次衬砌组成。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设半封闭防水隔离层。隧道采用喷锚构筑法进行施工,即根据新奥法

4、原理,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施工支护措施加固围岩,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开挖后及时支护、封闭成环,使其与围岩共同形成联合支护体系,有效抑制围岩过大变形。洞口段采用15米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目前暂缺地勘资料,洞口土质或易坍塌的软弱围岩地段采用超前支护及CRD法开挖;洞身采用超前支护及三台阶四步开挖。矿山法隧道施工场地设置在停车场侧靠近峒口区域。主要用做材料存放及加工、施工机械停放、渣土存放及运输通道、生活与办公场地。1.1.2 专业工程特点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土建工程监理2标工程全线的测量工作存在以下特点 :(1)沿线的地质条件复杂,特别是在珠江河道一带,河道较宽,超过测量有

5、效视距,为保证全线安全准确贯通,测量精度要求较高。(2)沿线有高层开发楼群、河道及民房、学校住宿区,地铁施工沿线的地表沉降变形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地下测量工作要保证万无一失,除了要进行施工放样,贯通测量以外,还要进行变形监测等专项工作。(3)盾构机掘采用自动导向系统,对其自动化程度高,专业性、准确性和稳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4)测量工作内容多,既有地面控制测量、施工放样、变形监测,又有地上地下联系测量及贯通测量等。1.2 测量监理工作依据(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2)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3)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

6、1-1999;(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5)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2009;(6) 广州市轨道交通施工测量管理细则(第三版);(7)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8)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GB/T12897-2006;(9)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2007;(10)城市测量规范CJJ8-99;(11)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12) 与本工程相关的设计文件、图纸以及技术资料等;(13) 本工程监理合同及监理规划;(14) 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等。注:本细则为一般情况下的管理规定,如果业

7、主或当地政府有其他特殊规定时,按其规定和要求执行。第2章 监理工作范围及控制重点2 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2.1隧道监控量测的质量重点(1)监控量测工作必须紧接开挖、支护作业,按设计要求和实际围岩情况进行布点和监测,量测数据须及时分析处理,及时调整支护参数或施工决策。(2)隧道工程监测的主要项目:1)洞内观测、周边收敛量测、拱顶下沉量测;锚杆、钢架、内力二衬后净空变化等;2)洞外观测、地表下沉量测、建、构筑物下沉、倾斜量测、地下水位量测、附近地下管线监测等;3)明挖段监测:防护结构位移、倾斜、土压力、钢支撑应力等;4)其他监测:有害气体、瓦斯含量、放射性、地温等。监理人员应审核施工单位的监测方案、

8、并监督实施,确保量测项目、测量仪器、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等,符合设计和工程的要求。监理应参与数据的分析、判别,反馈意见,优化设计参数,实施动态管理。2.2监控量测的监理要点监控量测工作监理应把握下列要点:a熟悉设计图纸和文件,了解施工现场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情况,调查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情况。b审查承包商的现场调查资料。c审查承包商的施工监测方案。d检查承包商的监测人员配备和资质情况,检查承包商监测仪器、监测仪表的精度指标、型号、数量,仪器检测合格证,检测仪表标定情况。e按施工合同和设计图纸的要求,检查监测项目、内容和监测频率。f检查承包商的监测点位布设、检查观测记录,应进行复测抽查。g

9、定期收集测量资料,审核测量成果,督促施工单位加强控制桩复测。 3 监理工作流程施工单位 施工过程 监理单位参加设计交底;熟悉设计资料及隧道地质条件;监理单位施测人员准备;测量仪器准备(检定、校正);审核施工单位施测人员资质及仪器检定、校正情况设计工程、地质资料交底;熟悉设计资料及隧道地质条件;施测人员准备;测量仪器准备(检定、校正)监控量测准备编制监控量测方案监控量测方案设计审核、批准监控量测方案监测点布设 设置监测点旁站监控设点 见证测量过程;平行抽测或复测监控量测监控量测作业确认监测资料;参加分析、评估,确认评估结果数据整理;分析、评估监测结果数据整理;分析、评估监测情况信息反馈施工;必要

10、时采取应急处理检查施工情况、应急处理情况指导施工;必要时应急处理 4 监理工作控制要点、目标及监控手段4.1监测方案制定 开工前应根据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等,进行监控量测设计。监控量测设计包括:量测项目、量测仪器、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及量测人员组织等。(1)监测项目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1、监控量测必测项目如下表:序号监测项目测试方法和仪表测试精度备 注1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地质罗盘2二次衬砌前净空变化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隧道激光断面仪、全站仪)0.1mm全站仪采用非接触观测法3拱顶下沉水准测量方法,水准仪、钢尺1mm一般进行水

11、平收敛量测4地表下沉水准测量方法,水准仪、水准尺1mm浅埋隧道必测(H02b)5二次衬砌后净空变化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隧道激光断面仪、全站仪)0.01mm6沉降缝两侧底板不均匀沉降三等水准测量1mm沉降缝两侧底板(或仰拱填充层面)沉降7洞口段与路基过渡段不均匀沉降三等水准测量1mm洞口底板(或仰拱填充层面)与洞口过渡段的沉降注:H0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最大开挖宽度。2、选测项目应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开挖方法及其他特殊要求,有选择地进行。选测项目如下表:序号监测项目测试方法和仪表测试精度备 注1地表下沉水准测量方法,水准仪、水准尺1mmH02b时2隧底隆起水准测量方法,水准

12、仪、水准尺1mm3围岩内部位移多点位移计0.1mm4围岩压力压力盒0.001MPa5二次衬砌接触压力压力盒0.001MPa6钢架受力钢筋计0.1MPa7喷混凝土受力混凝土应变计108锚杆杆体应力钢筋计0.1MPa9二次衬砌内应力混凝土应变计0.1MPa10爆破振动观测爆破振动记录仪邻近建筑物11围岩弹性波速度弹性波测试仪注:H0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最大开挖宽度。(2)量测断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必测项目的量测断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可根据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开挖方法等按下表的规定实施:围岩级别断面间距(m)每个断面测点数量净空变化拱顶下沉51012条基线13点10

13、301条基线1点30501条基线1点注:1 洞口及浅埋地段断面间距取小值。2 各选测项目量测断面的数量,宜在每级围岩内选有代表性的12个。3 软岩隧道的观测断面适当加密。 (3)量测项目的量测频率量测项目的量测频率应根据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的距离而定。量测频率表位移速度(mm/d)量测频率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量测频率52次/d(01)b2次/d151次/d(12)b1次/d0.511次/23d(25)b1次/23d0.20.51次/3d5b1次/7d0.21次/7d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 (4)变形监测等级划分、精度要求和适用范围应按下表规定的要求:变形监测等级垂直沉降监测水平位移

14、监测适 用 范 围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点高差中误差(mm)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mm)±0.3±0.1±1.5 线路沿线对变形特别敏感的超高层、高耸建筑、精密工程设施、重要古建筑等以及有高精度要求的监测对象±0.5±0.3±3.0线路沿线对变形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地下管线;建设工程的支护、结构,隧道拱顶下沉、结构收敛和运营阶段结构、轨道和道床以及有中等精度要求的监测对象±1.0±0.5±6.0 线路沿线一般多层建筑、地表及施工和运营中的次要结构等以及有低等精度要求的监测对象(5)围岩稳定性的综

15、合判别1、按变形管理等级指导施工:变形管理等级管理等级管 理 位 移(mm)施 工 状 态UU0/3可正常施工U0/3U2U0/3应加强支护U2U0/3应采取特殊措施注:U为实测位移值;U0为最大允许位移值。2、根据位移变化速度判别:变化部位位移变化速度围岩状态判别净空变化持续5.0mm/d急剧变形状态水平收敛(拱脚附近)0.2mm/d基本达到稳定拱部下沉0.15mm/d3、根据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来判别:围岩位移速率判别式围岩稳定状态不断下降时du2/d2t0趋于稳定保持不变du2/d2t0不稳定不断上升时du2/d2t0进入危险状态(6)监测项目的控制值监测项目的变形控制值应根据工程周围环境

16、、地质条件、支护结构形式等综合考虑,目的是保证工程结构和周围环境的安全,一般由设计单位给定,也可由施工单位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提出,报监理、业主审查批准。地表及道路沉降应控制在30mm以内,重要管线沉降应控制在10mm(或管线部门要求确定)以内,连续墙顶最大水平位移不大于0.0025H(H为基坑深度)并不大于30mm,支撑轴力不大于设计轴力的80%,周边建筑物倾斜率不大于0.2%。4.2监测技术要求1)变形监测控制网的等级、精度要求及观测主要技术要求、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等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4-200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17、T8-97)的规定。2)监控量测工作必须紧跟开挖、支护作业。按设计要求及施工技术指南的规定布设监测点,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或增加量测的内容。3)变形监测基准点应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之外,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注意保护,严防爆破损坏,并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查。4)变形观测工作基点应选在靠近观测点并便于观测的位置。5)变形观测点的初值应提高一个观测精度等级,并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6)应力应变传感器应进行标定,并有完整记录。7)观测使用的测量仪器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检校,观测中固定仪器、观测人员、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8)原始记录清晰整洁,不允涂改。9)量测数据应及时处理,并将结果反馈给设计,结合地质预报作出评

18、价,优化设计参数,实施动态管理。4.4监测报告监测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a监测点平面(剖面、断面)布置图。b原始观测记录。c变形、应力观测成果表。d位移(变化量)时间(位置)曲线图、变形等值线图。e变形分析、评价、预报。f建议采取的措施。g技术总结。4.5监理见证检测与平行测量项目表施工部位(工序)控制点目标值检测频率监控手段监测方案技术方案设计监测项目、数量、频率及监测的等级精度等满足规定要求审查方案设计审查、批准测量人员资质持证上岗监测前检查检查人员组织及人员资格证测量仪器仪器精度等级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在检定周期之内;校正状态良好监测前及定期检查检查仪器及检定证书监控量测监测项目必测项目符

19、合设计要求及规定,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开挖方法全部检查检查现场及记录选测项目洞内、外观测开挖工作面观察绘制地质素描图、地质状态记录表、围岩级别判定卡每次开挖后,全部检查现场检查,检查地质素描图等已施工段观察喷射砼、锚杆、钢架和二衬工作状况每天至少一次,全部检查现场检查,检查记录洞外观察地表开裂、沉陷、边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等全部检查现场检查,检查记录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地表下沉量测测点布置观测断面间距、测点数量符合规定要求 全部检查旁站监控监测点保护牢固可靠、易于识别,注意保护,严防爆破损坏全部检查巡视检查起始量测36h(拱顶及收敛)12h(其他)全部检查现场检查,检查记录平行抽

20、测、复测及见证检测监测频率符合规定要求结束时间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3周结束量测精度符合规定等级、精度记录手簿记录齐全、清晰全部检查23级复核制度测点转移改移前、后接续测量;测点被破坏,近处设点接续测量全部检查旁站监控数据整理及时整理绘制量测数据时态曲线和距开挖面关系图全部检查检查、审核整理成果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和变化速度参与分析;确认处理措施数据异常采取适当的加强措施围岩稳定性判别变形管理等级指导施工,采取加强措施或特殊措施,确保安全全部审核审核计算资料签字确认处理措施位移变化速度位移时态曲线形态监测成果信息反馈优化设计参数,实施动态管理全部审核参与决策,确认处置方案监控量测总结形成技术报告全部审核签字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