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衔接理论的研究梳理与应用前瞻_第1页
课程衔接理论的研究梳理与应用前瞻_第2页
课程衔接理论的研究梳理与应用前瞻_第3页
课程衔接理论的研究梳理与应用前瞻_第4页
课程衔接理论的研究梳理与应用前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课程衔接理论的研究梳理与应用前瞻    甘饴摘           要  对我国课程衔接理论研究的梳理有利于该理论的发展。基于这样的逻辑,梳理课程衔接理论的发展脉络。通过梳理发现,不论是从纵向或横向视角剖析课程衔接理论,研究最后的落脚点均是理论的应用。因此,接下来研究的视角转向了课程衔接的应用:课程地图如何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演绎课程地图的发展脉络及特点,发现了课程地图(cm)与课程衔接理论的落地与应用有着较高的契合性。研究最后强调,课程地图理论在学校场域的应用与实践过程中

2、,管理者应警惕其成为行政管理的工具。关    键   词  课程衔接;课程地图;应用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8-0180-02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关注“课程衔接理论”的群体特点具有身份的统一性

3、这些研究群体所属的机构均在所属的教育系统中充当过渡者的角色。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中国的高职院校等。除了研究者角色与身份的相同之外,对“课程衔接理论”研究的内容也趋于一致。但是,国内与国外研究者对与“课程衔接”的研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纵观国外的研究,研究课程衔接的视角均比较小;而我国的研究则较为宏大,讨论的范畴也很广。在国际上实证研究是课程领域较为通用而广泛采用的研究类型,但是我国学者关于课程衔接的实证研究数量过于稀少。基于此,对我国课程衔接理论相关文献的梳理,将有利于未来课程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为课程衔接理论能够获得更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奠定基础。一

4、、发展脉络梳理(一)课程衔接理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该词的定义,课程衔接可分为纵向衔接和横向衔接。纵向衔接是同一课程的不同时间或等级之间的间隙。横向衔接则是指同一时间段内,不同课程之间;或同时段内,某一课程内部存在的知识断层与间隔。通过梳理课程衔接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了解当下我国课程衔接理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廖增瑞(1982)翻译了美国学者zalmanusiskin的一篇有关删减美国高中与大专代数与几何课程重复内容的文章,成功在我国播下了课程衔接理论的种子。1991年是课程衔接理论萌芽的一年。纵向课程衔接研究者有余锋(1991)和温彦生(1991),他们关注了中学到

5、大学的课程与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杜尚之(1991)则是以横向课程衔接研究为视角,阐述了“力学教程”教学过程中有关力学内容的衔接。郝超(1996)提出了“两个衔接”,關注中专物理教学中横向与纵向衔接问题,是首位综合了横向与纵向课程衔接的学者。在1998年之前,课程衔接学者的研究视角,还仅限于中学与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1998年之后,有若干篇有关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发表。其中既有关注中高职衔接问题的,也有关注高职与本科衔接问题的文章。可以看出,此时是以纵向衔接为主。2000年成为课程衔接理论蓬勃发展的一年,刘春生和张存群从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的角度探讨了中高职衔接的理论依据;有学者开始研究本科

6、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但大多数文献研究都聚焦于职业教育,特别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随着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讨论增多,开始有学者对中外的课程衔接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对课程衔接的文献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包括:课程目标的统一性(纵向的一体化衔接)、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内容没有重复)、课程实施的科学性(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以及课程评价的闭环性(学分互认机制,证书)。与其他教育系统中的课程衔接理论稍显不同的是,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与行业属性,企业/实践参与的课程衔接模式是大多数高职课程研究者提及的显著特征。学生的真实课程衔接体验也是课程衔接理论研究者应关注的议题。课程衔接理论

7、的定义与使用场景十分宏大,这间接地影响了该理论的落地与应用。(二)课程地图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为了应对基础教育质量危机,美国先后兴起了“回归基础运动”和“优异运动”。为了解课堂的真实情况并以此改进学校课程,“绘制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应运而生。1974年由hau-sman提出,其后由eisenberg最先引入课程规划过程中。1980年,美国有学者最先针对基础教育阶段提出绘制课程地图的概念,而后jacobs、hale、oliver等学者完善并丰富了绘制课程地图的内涵。学者刘智勇于2008年翻译发表的美国学者威廉姆·耐特的院校研究与质量保证一文中,提及

8、了“课程地图”一词。时间距离“课程地图”理论第一次被hau-sman提出,已经过去了很多年。“课程地图”作为学术舶来品,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稍显短暂。2010年,开始有学者研究课程地图。梅人朗编译的加拿大和英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地图,成为课程地图领域经典的被引文章。李大字、朱群雄、李宏光(2012)是首批对课程地图理论进行实践构想的我国学者,使得学者对课程地图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2015年以来,课程地图的相关研究开始逐渐清晰和多产起来。各类(大学、高职、中职)高等教育机构专业课程研究者开始关注课程地图理论的应用。徐晨盈(2019)对课程地图的意义和绘制程序进行整理,是为数不多的专门针对课程地图进行的概

9、念性研究。二、课程地图是课程衔接理论落地的最优载体课程地图(cm)理论与课程衔接理论契合度高,是作为课程衔接理论的最有力的行动工具。课程地图作为一种十分灵活的课程可视化管理工具,可以用在宏观教学计划、大纲设计与微观教学设计两种场景当中。宏观层面来看,院系或者专业通过给出课程关系图,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某门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增加学习的目的性,减少学习过程中的课程碎片。具体课程层面的地图,则反映一门课程在培养学习成果方面的安排,包括教学主题与内容、学习资料、学习场所(如教室和实验室等)与学习机会、学习活动和学习体验,以及考试方式与内容等相关信息,这些内容原本体现在教室规范的教学方案和具体课程教学实施

10、中。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课程地图分为四种类型:日志地图、项目地图、共识地图、核心地图。根据学生学习成果(slos)展示方式不同,课程地图有基础型、发展型、重点型。不论如何对课程地图进行分类,课程地图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图形化展示课程、设计课程,从而揭示课程内部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落差与间隙(gaps)。三、课程地图的特点与绘制工作根据学者对课程地图的解释,课程地图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四点,即可视化、工具性、动态性以及信息化。信息化是近年来课程地图发展的新特点。越来越多的课程地图软件被引入美国校园。其中利用excel软件进行课程地图的高校不在少数。课程地图理论的推广者jacobs就曾强调mapping一词

11、的动词属性。课程地图绘制是课程地图理论的核心和重点,质量管理中常被提到的pdca循环法是绘制的基本原则。pdca即为:plan(计划)do(实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参见图1。通过循环往复的闭环活动,使得标准得到不断完善,从而提高课程质量。绘制课程地图有六项任务与七个步骤。六项任务包括获得资讯、发现课程存在落差的部分、厘清课程重复的部分、确认可整合衔接的部分、将评价方式与标准相匹配、适时检视。七个步骤包括:搜集资料;阅读地图;分享资讯;集体讨论;确定可以立即修正的内容;确定需要长期研究和发展的内容;持续讨论与检视。四、小結课程地图的西方学者秉持“课程地图一定不可用于课程管理

12、”的观点,在今日也有学者赞同。有学者提出需要加强来自课程管理者、同事甚至学生对课程地图认同,从而促进有意义的对话以及决定,使得基于协作理念的课程发生。我国的课程地图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采用了课程地图指导课程发展的高校屈指可数。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意识到课程地图的功能与作用,并将cm理论作为课程衔接理论的实践行动指南时,他们站在课程管理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视角,将课程地图视为课程管理工具,并警惕其成为行政管理工具的倾向。参考文献:1周仕德.21世纪初期国际课程研究的主题及启示基于国际sscicurriculum inquiry期刊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3(9):111-115.2董文娜,巩建闽.课程地图是什么j.教育发展研究,2014(17):56-64.3徐晨盈.课程地图的意义和绘制程序j.上海教育科研,2019(2):77-82.4ahmed ramadan. types of curriculum mapseb/ol.(2013-11-25)2020-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