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合型建筑人才培养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探索_第1页
基于复合型建筑人才培养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探索_第2页
基于复合型建筑人才培养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探索_第3页
基于复合型建筑人才培养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探索_第4页
基于复合型建筑人才培养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探索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基于复合型建筑人才培养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探索    李权梁哨张海康摘要: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在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中,探讨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中国建筑史课程培养的复合型建筑设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人文素养与分析能力,形象思维与鉴赏能力,绘图能力,应试能力。关键词:土建专业;实习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13-0223-021 引言中国建筑史是城市规划、建筑学、艺术设计等学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中国建筑史对于提高

2、艺术修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设计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该课程既是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科基础课,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教学让建筑学专业学生对建筑历史,建筑文脉内涵,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發展的成就及脉络有所了解,让学生们充分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史实,理解社会、技术、文化、经济、自然诸因素对建筑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把握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传统建筑观念和符号机制。通过对建筑抽象模式的概括,掌握中国古典与现代建筑的基本构造、结构、技术特征,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科学技术、地理环境等结构与建筑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的原因和机制。最终掌握中国建筑的造型和室内外环境改造的艺术特征与风格

3、。2 思路与措施(1)人才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从工程实际出发,立足专业建设,着眼绿色建筑学科建设。坚持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建设为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狠抓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积极申报教学团队1。(2)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基本定位,充分结合和利用现有资源和教师队伍优势,结合本专业研究方向,全面实现理论教学体系和与之并行的实验教学体系相结合,课程设计体系和与之并行的参观实习实训教学体系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素质拓展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力争各种国家级省级奖项,加大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建筑学基础知识、

4、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工程应用的范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2。(3)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完善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管理制度,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并对实验条件和实验内容手段进行系统的改造,通过优化、整合和更新实验,使之成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获得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培养与社会应用接轨3。(4) 形成建筑学专业鲜明特色,实现专业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双赢。对青年教师进行“以老带新”导师制度,加快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使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不断加强。支持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到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知名大

5、学生造学习。提高在职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青年教师研究生学习和双师型的培养。3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1)建立苗侗建筑村寨数据信息采集中心。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同时为民族建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大量的视频、图片及文字信息,在理论的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同时加入一些小的作业,让大家对建筑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运用直观性教具、电化教具、语音室、计算机室等。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改变以讲课为主的授课方式,强调课堂教学效果的突破与创新。注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课堂实验式,通过生动直观多种方法手段并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分析问题,联系问题,综合运用多门

6、课程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立体思维、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字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手段建设本着解决课程内容体系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综合性、比较强的实践性、多门课程联系和依赖性、力求使学生把多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理清相关各课程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解决工程实际的综合能力。实验室建设。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避免重复讲授,提高授课和学习效果,并对实验条件和实验内容手段进行系统的改造,通过优化组合和改造、整合和更新实验,使之成为综合性、设计性、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实验;为本专业学生在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进行专业技能、实际工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必要的条件。校内校外

7、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教学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建立比较稳定的参观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分专业方向前就由导师带领到实习实训基地参观,了解专业,培养专业爱好和感情。(3)近年来,建筑工程学院邀请了包括贵州中建伟业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3位高级工程师等在内的企业,对分院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证。专家组认真审阅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围绕专业发展前景、行业需求、培养目标与要求、实践教学实施与评价、质量保障等具体内容进行了充分论证。通过校内外专家的把关修订,使得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整合了课程设置,强化了实践教学。同时,专家组对人才培养方案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4 教学管理改

8、革建立与组织一支优秀的学术团队,选拔和培养建筑学的学术带头人,带头从事科学和教学研究,促进高水平的教学研究成果的产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建成总体水平处于省内先进的建筑学专业。将专业建设视为全院工作的重点之一,组织协调全院力量,保证规划全面实施,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确保建设规划达到预期目标。宏观控制、协调及处理好专业建设中的各个相关问题,使学科建设按其实施计划顺利进行,全面达到总体建设目标的要求。通过学校为把建筑学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而创造的各种条件,通过各项保证措施,可培养出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4。5 改革成效通过对“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学

9、习,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变化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面向城市建设行业生产一线,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建筑师所必需的实践技能和相关的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在建筑设计院(所)、效果图公司从事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圖绘制、效果图绘制及相关工作岗位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与其它建筑专业基础理论课所学习的知识能够相互承接和融会贯通,并具备建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几种能力5:对制约与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所了解。对古代建筑实例能在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做出分析及评价,并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及不足之处,并借鉴到当

10、前的建筑设计中来。通过学习,掌握并记忆不同历史时期各类建筑的优秀典范、造型特点及艺术风格、丰实建筑语言,为今后设计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并获得必要的鉴赏能力。用图纸表达出各类典型古建筑的形象。通过学习,为今后的职称考试、注册建筑师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打下基础。6 结论对苗、侗地区建筑文化、设计元素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首先,明确建筑学专业特色,确定特色教学资源及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和意义。其次,分析国内外地方土建类高校特色课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例并进行剖析。最后,综合分析提出基于复合型建筑人才培养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探索的具体策略。即找出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教学方法与管理的改革,不断提升建筑学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竞争力,在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参考文献:1丁晓红.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中外建筑, 2016, 178(2):8384.2陈 华, 张 萍. 中国建筑史课程实践与应用性教学改革探索j. 高教学刊, 2018, 96(24):13914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