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名篇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_第1页
宋词名篇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_第2页
宋词名篇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_第3页
宋词名篇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宋词名篇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篇一: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心解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心解 :周衡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21年第01期 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正值“士庶自早互相庆贺”、“百官皆冠冕朝服”(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之时,苏轼却出汴京而远赴黄州。此去黄州,至元丰七年四月方量移汝州。正如苏轼答李端叔书所云:“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新我也。”黄州四年,是苏轼生命史中最具蜕变性质的岁月。这种从“故我”向“新我”的生命蜕变,我们可以从苏轼前赤壁赋中得到印证,也可以从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中窥得一二。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

2、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词从苏轼夜饮起首:“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初看此节,苏轼夜饮东坡,扶醉而归,似显潇洒纵逸。其实不然。先从“东坡”看起,苏轼逸事大凡与“东坡”关联,往往有一种畅快洒脱之气,如“东坡肉”、“东坡肘”、“东坡帽”之类,然这些符号仅是对苏轼黄州之后精神气度的概括,其与地理概念的“东坡”有本义和引申义的区别。苏轼贬官至黄州,其官衔为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水部员外郎向来是闲官冷曹,故苏轼初到黄州云:“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而苏轼虽为黄州团练副使,但身份却是

3、“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轼不过是圈养于黄州之罪人,其薪俸之低可以想见。苏轼作于元丰三年的答秦太虚书云:“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琐屑间有一种难言之酸楚。为解营生之困,故有东坡之耕,苏轼东坡八首并序记云:“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余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又与章子厚二首:“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可见此时的东坡见证的不是苏轼的旷达潇洒,而是落拓困苦。想苏轼本“奋厉有当世志

4、”(苏辙亡兄子瞻墓志铭),甫过四十的苏轼身处壮岁,本应驰骋庙堂,指点江山,然今蜗居荒城,困于僻地。苏轼此时曾作方山子传一文,中云:“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两个胸怀壮志的英雄文人不相逢于朝堂都市,而邂逅于贬地,其“俯而不答”是为遭际而悲,其“仰而笑”是为遭际而倔强,愤激痛楚之气流溢其间。想苏轼东坡耕作之余,夜饮之间,念及功业幻灭,人生落寞,自生无以排遣之闷气,酒也就成为此刻苏轼唯一可作消解的救赎之物,因此“醒复醉”三字里隐藏的不是一个放纵的苏轼,而是一个苦闷的苏轼。 夜饮渐久,酒瓮已空

5、,“归来仿佛三更”,此句语义平直,然意蕴深沉。“仿佛三更”,即苏轼对于此刻的时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这种模糊是来自酒意的迷茫,更是来自刻意的忽略。时间,向来是中国文人关注的重点,而众多优秀文人的时间意识中无不隐藏着文人对功名的焦 虑,如孔子云:“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如屈原云:“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凡心怀功业梦想的文人,其时间意识比心性平庸者来得深刻强烈,因为心性平庸者或许可以接受人生空来而空去,或能接受平凡地度过此生而不会有太强烈的焦虑心。苏轼不是心性平庸者,但为何会对时间模糊地处理,甚至有种对时间无所谓的态度?若此刻苏轼身在朝廷,深夜之中,他须心念明日上书封事、朝廷议对。杜甫春

6、宿左省:“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又古代文人凌晨上朝,郑处诲明皇杂录记云:“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五鼓,相当于五更。若苏轼居于庙堂,或不会出现“归来仿佛三更”的行为。而此刻苏轼能如此,就在于其身为贬官,且“不得签书公事”,明日不必面见君王,明日亦不必忙于简牍,故可以“醒复醉”至于“三更”。但从苏轼心理来看,苏轼未必就能乐于如此生活,因为这种生活是以丧失其政治梦想和功业成就为代价的。因此,临江仙一词开篇看似平易,其中却深藏着苏轼苦闷愤激的心理状态。从艺术性来看,此句妙在草蛇灰线,癯而实腴。一首好诗,用句流行话说,就是“给你一些,不给你一些”。蛇行过草丛,蛇已不见,然蛇迹犹存

7、。文学就是如此,之意犹如蛇之真身,阅读者可以顺着在字里行间留下的痕迹,一点点去去忖度去考证,最后去建立可能之本意,甚至把握其真实意图。 苏轼笔端至此,似乎其饮酒之真心已展现出来,若笔势接着从自身写起,或有说破之虞,因此笔锋一转,写道:“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围绕“家童鼻息”,先用“雷鸣”来润色,再用“敲门都不应”来烘托,以见家童睡眠之酣。那么词人为什么要引入家童形象呢?从艺术处理角度来看,苏轼以对照原则来展现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差异,以儿童之无忧无虑和自身之苦闷愤激相对而出。这种对照方式,在苏轼文学中时有出现,如元丰七年所作的满庭芳云:“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8、”苏轼贬谪黄州自是有千般痛苦,但儿童却早就习惯了黄州生活,甚至能够“楚语吴歌”。同样,儿童与成人的对照在其他文人作品中也时常出现,如欧阳修秋声赋,这边欧阳修在感慨“草木无情,有时飘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时,“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又如明遗民杜濬楼雨:“儿童生故晚,正诵美新文。”诗人为明代之亡而悲,为眼前“鼓鼙喧绝徼,部落拥将军”而恨,但儿童却“正诵美新文”。苏轼此句再从文化角度来看,这种对照其实极其类似禅宗公案,苏轼沉于个人功业得失的痛苦时,突然一个家童心无挂碍、一念清净的状态给诗人提供了一个顿悟的机缘。家童鼻息就仿佛禅宗所谓的“平常心是道”,饥则即饭,困则即眠,无须为眼前荣辱贵贱尘染清

9、净之心,自然会摆脱妄念和痛苦。苏轼也确实把握住了这个契机,他“倚杖听江声”。此五字极具有画境,苍茫暮色之间,清泠月色之下,词人身影萧瑟,倚仗独立,脚下江水波荡,词人听到的也许不仅仅是江水之声,更有从人生深处幻化而出的种种声响,有曾经的青年意气之声,有曾经的乌台诗案之声,有此时的东坡困顿之声,种种幻想,悲欢离合,无不杂然投来,激荡在苏轼耳边心中,也刺激和引导苏轼思考困境,甚至生出跳出困境的念头。此句从创作角度看,词人以极具有画面感的景语作结,为读者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也从虚实相生的原则中给了作品更开阔的意境。 词下片一开始,就进入一种禅宗式直指人心的叩问:“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景德

10、传灯录卷十曾载赵州从谂一段故事:“僧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从谂)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师曰:?洗钵去。?其僧忽然省悟。”这个公案,周裕锴先生百僧一案解得好:“粥是一种粘性的流质食品,洗钵就是要洗去粘着的物质,简言之,洗钵就是 ?解粘?,而解粘就是解除执着。也就是说,学人要找回迷失的自我,就得通脱无碍,随缘任性。”同样,苏轼也面临“解粘”,为什么家童可以鼻息雷鸣,而我却苦闷难脱呢?为什么我总是痛苦于自身的不自由呢?为什么我无法像那家童一样自由地生存呢?细细看苏轼此句,苏轼在问中也寻找到了答案,就是“何时忘却营营”。苏轼认为,人生万般痛苦皆因我们还无法忘却营营,若一切功名妄念

11、、利禄营苟皆能忘却,自然可以按本真去行动。同时,读者也可以发现,苏轼在问中开始平静他的心境,因为他的“长恨”正是源自他还不能放弃自己的功名梦想,因此,只有从本质上勘破,才能得到心灵解脱。苏轼这一念头一出,万念尽灭,心神通达,故出现“夜阑风静縠纹平”。夜色阑珊,暮意渐退,仿佛前面就是黎明,仿佛苏轼往前走一步就是生命的曙光,风渐渐静下,江上的波涛也渐渐平下,就仿佛绉纱一般轻轻飘动,再也听不到萧瑟风声水声。 随着风静水平,苏轼曾经苦闷愤激的心灵也渐渐止泊下来,仿佛此时,苏轼真正领悟了家童鼻息的禅意,也真正领悟了营营与自由之间的二难。接下来,就该走出领悟后的那一步,词人会选择什么呢?认同功名追求而接受

12、人生的不自由,还是放弃营营而去追求人生的自由?这一选择的结果就藏在临江仙一词的结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小舟”在此时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小船,而是来自庄子的“壑舟”,此话语指称的是生命,“逝”不是死去,而是贾谊吊屈原文中所说的“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即远离世俗功名,逍遥于自然长河。可见,词人最后一步走向的不是功名,而是自由。 通观苏轼临江仙一词,苏轼以一种内省的方式来告别过去的政治痛苦,从而完成从“旧我”到“新我”的蜕变。而这种蜕变从这首词的标题“夜归临皋”也能看到。苏轼元丰三年二月初到达黄州,寓居定惠院。此时的苏轼尚未从乌台诗案的惊恐中摆脱出来,也没有从无罪遭贬的打击中走出,

13、黄州定慧院时期的苏轼形象在其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得到鲜明体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犹如那清寒月色中寂寥的孤鸿,心绪不定,前景迷茫。而在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中,苏轼又化身为一株不为人重的海棠,感叹“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元丰三年五月,苏轼迁居临皋亭,亲人在旁,生计稳定,加之临皋景色怡人,苏轼渐渐从当初贬谪的痛苦中苏醒过来。其临皋闲题写道:“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

14、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正是这种清醒的心境,才让苏轼有余裕去思考人生方向,也作新的调整。因此,黄州时期,从定慧院到临皋亭,这是苏轼走过的一条心灵迁徙路线,它们见证了苏轼人生观念的转变。而临江仙·夜归临皋则是这种转变的微观呈现,或者说是苏轼在寻求转变时的一场心灵顿悟。从此之后,苏轼才逐渐具有“苏东坡”这一雅号的风度。 (单位:江苏大学文法学院) 篇二: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教学素材库 第60课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简介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

15、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是东坡在强烈的自我主体失落感的痛苦煎熬中写成的。饮而醉,东坡常有;醒而又醉,这在东坡是少见的。四十七岁的东坡,被囚禁于黄州多年,前途遥遥无期,内心无法平静。此时此境,才越是高,知识越是渊博,思想越是深刻,就越痛苦。东坡只有借酒浇愁。上片叙写醉归的情景。“长恨此身非我有”,化用庄子的哲理,来抒写自己的失落感。“此身”不属自己,只属皇帝,东坡只能听命于皇帝。除酒之外,真正能抚慰他痛苦心灵的,只有老庄哲学。诗人追求一种新的境界:忘却营营追求,遁身江边,乘舟退隐,皈依江海,优游洒脱,委天任运。他只有用老庄哲理来对抗巨大的精神压力。他宁可做老庄的弟子,也不愿做皇权的奴仆。下

16、片中的诗人,无比清醒, 他想归隐江湖,恬然自然,以此去夺回失落的自我。这种思想,在那个时代,是超前的。篇三:题目b747aa8271fe910ef12df82a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