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我国高等教育效率的动态分析基于博弈交叉效率模型与全局malmquist指数 四、数据分析结果1.我国教育效率的总体分析利用博弈交叉效率得到全国30个省市区20002016年的教育效率水平,利用简单算术平均数得到我国20002016年年均教育效率水平,如图1所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整体教育效率水平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在2006年达到了最低水平,低于0.7。一方面,国务院于2005年重新确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使之前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于2006年控制在5%,由于高等教育的增速下降,有可能也会导致效率水平的下降;
2、另一方面,自2000年国家提出相关计划后,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高校合并以及大学城建设的高潮,这其中有些是合理的和适宜的,并由于其合并及大学城的建设,使这些院校发展得更好,且向国际名校行列靠齐,而这其中也不乏跟风的院校,盲目合并及扩大规模,不但没有产生更多的效益,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导致教育效率的低下。2006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效率水平不断提升,这当然最主要是归功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为了弄清楚全国不同区域的教育效率特征,现分析省际年均教育效率水平以及省际逐年教育效率水平。图2显示,全国平均的教育效率水平存在省际差异,东部省市区的效率相对要高
3、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仅海南省效率较低,并且低于0.7。中部地区湖北、河南及西部地区的四川、陕西属于效率较高的,现实中这四地也均属于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强省。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各省的高等教育效率水平发生了一些波动变化。但整体而言,是向效率提升的方向变化,到2016年,各省市区的效率水平均高于0.6。这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这十几年的努力改革,效率水平有了较高提升,具体体现为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优化配置、高等教育的管理创新及高等教育条件的完善等。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西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市区的高等教育效率与中部东部相比仍然相对落后。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落后地区高等教育效率,这也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中需要国
4、家及相应省市区密切关注的问题。2.我国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从省际角度,利用几何平均数,得到20002016年各省市区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变动情况及其分解因素,如图3所示,各个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大于1,说明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在逐年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其进步意味着全国各个省市区的教育质量在提升。同时,各个省市区的教育技术变动也大于1,说明全国各个地市区教育领域的技术水平在进步。东部地区教育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是由技术进步决定的,两者趋势及大小基本一致,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的高等院校投入的要素质量的提高,从东部地区各个学院的招聘信息便可窥见一斑,要求应聘的科研教学人员
5、所具备的条件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如需要留学经历,需要一定的前期科研成果及主持研究的科研课题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东部地区开展教学科研的平台比中西部地区好。东部地区的生源整体要优于中西部。办学基本设施条件也较优越,专业学科的设置与发展更加科学与合理。并且,不断创新学校的多方合作模式,也具有创新的一些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教育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则与效率变动一致,即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推进更多地依赖于教育效率的提升。这说明了该地区教育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教育投入要素的优化、创新市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及扩大教育资源投入规模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但从全国来看,除青海和宁夏外,其余省市区教育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均
6、大于其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的程度,并且技术进步程度均大于效率改善的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各省市区教育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效率现象。我国高等教育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重复性投入以及政府部门主导的计划配置方式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18这就需要通过改革教育管理制度进而提升其效率水平。为进一步分析各省市区20002016年间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将各年度各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用表格罗列,如表2所示。因为涉及年份较多,仅选择“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这几个“五年计划”起止年份为例。从时间维度来看各省市区的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表2显示,中西部地区的省市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较
7、快,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进步程度加大,充分说明了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向先进地区的追赶效率。一方面,这是由于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这与这些地区政府部门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分不开。从变化趋势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具有较好的前景,尤其是区域间的差距缩小,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五、结论与政策建议利用博弈交叉效率dea模型与全局malmquist指数,对我国20002016年高等教育效率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我国教育平均效率水平以2006年为拐点呈现v字形趋势,省际效率水平存在差异,东部省市区总体优于中西部,湖北、河南、四川和陕西四个中西部省市区教育效率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省市区的教育效率呈现良
8、性提升状态;第二,从全国平均水平看,教育全要素生产率是由效率变动和技术变动共同决定的,自2004年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速度稳定,之前全要素生产率与效率变动、技术变动同升同降;第三,从省际角度出发,各个省市区的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且其决定因素各异。总体上,东部省市区的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由技术进步推进,而中西部地区教育全要素生产率更多地由效率改善推进。基于以上实证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要继续统筹全国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效率差距。2006年之后,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平均效率水平逐年提升,但是距离dea有效仍然有一些差距,说明投入产出之间仍然存在资源的浪费。并且东中西部的省市区间教
9、育效率存在较大差距,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需要在制定政策时从全国层面进行统筹。先从投入要素,再从管制体制方面逐步引导,促进和改善中西部地区教育效率水平,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如让东部地区高效率的高等教育对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进行对口帮扶。其次,通过创新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等方式实现我国各省市区教育效率的不断提升。研究发现,各个省市区的效率变动程度均小于技术进步程度,说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效率提升欠佳,存在着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结构不合理或投资资源的浪费现象,导致各省市区的教育效率提升不足,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效率提升仍然存在较大空间。如果充分进行挖掘,会带来教育效率的巨大提升,
10、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会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效率进步程度小于东部地区,这需要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应思考如何提升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其效率的提升。最后,针对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提升其教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省市区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决定因素是存在差异的,有些是由技术变动引起的,有些则是由效率变动引起的,还有些是两者共同决定的。显然,不同省市区要提高其教育全要素生产率,所采用的政策措施并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因地制宜。对于技术变动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省市区,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教学科研模式,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方
11、式进一步促进其技术进步,进而推动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于效率变动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省份,就需要通过优化投入要素的质量与结构,如柔性引进科研教学人员、优化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等进一步提升其效率。对于效率变动和技术变动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省份,则需要双管齐下,同时推进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参考文献:1杨会良,杨雅旭,张伟达.京津冀高校教育财政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基于dea模型的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7,(28):38.2parteka a,wolszczak-derlacz j.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higher education:cross-eu
12、ropean evidence based on bootstrapped malmquist indices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13,(40):6782.3任毅,高聪聪.基于dea模型的重庆市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7,(61):6976.416闰超栋,马静.中国高等教育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7,(4):163171.513雍会,韩庆丰.基于hicks-moorsteen指数的中国高等教育效率研究j.现代管理研究,2017,(8):4246.6sunitha s,duraisam
13、y m. measuring efficiency of techni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kerala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a.siddharthan n,narayanan k,eds. in human capital and development:the indian experiencec. springer india:india,2013.129145.7salerno c. what we know about the efficienc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
14、ions:the best evidence. a report for the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r. university of twente,2003.158.8worthington c a. an empirical survey of frontier efficiency measurement techniques in educationj. education economics,2001,(3):245268.9李红宇,曾孟夏,吕艳.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高校“985工程”实施绩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
15、14,(5):3843.10彭莉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11liang l,wu j,cook wd,et al. the dea game cross-efficiency model and its nash equilibriumj. operations research,2008,(56):12781288.12wu j,liang l,chen y. dea game cross-efficiency approach to olympic rankingsj. omega,2009,(37):909918.14nwakpa p. need for cost-benefit analysis,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in educationj. educational research,2017,(1):68.15焦莉.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17färe r,grosskopf s,lindgren b,et al. productivity chang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