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解题的有效教学策略_第1页
培养学生解题的有效教学策略_第2页
培养学生解题的有效教学策略_第3页
培养学生解题的有效教学策略_第4页
培养学生解题的有效教学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培养学生解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 日期:10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摘 要 本文对通过对2012年安徽高考题的分析为例谈谈具体解题方法的培养,为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主要集中在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上.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 实验教学 知识教学 习题教学 教学方法 课堂设计 系统教学法实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拥有科学的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试题往往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多体性、过程的复杂性、问题讨论的多样性、数学方法的技巧性和一题多解的灵活性等特点,要求学生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熟练的解题技

2、巧,在短时间内进行斟酌、比较、选择并作出决断,这些主要集中在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上。知识教学中培养解题所需的能力,知识教学中往往蕴涵着大量的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素材,素材往往需要精心加工才行。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教学中,在分析a与m的数据关系时,学生很难找出,教师可以以引导和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图像上有限的几个点很难找关系,可以多做几组数据,作出图像,猜测a与m的关系,然后改变横、纵坐标描述这些点的关系。这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以已知条件分析问题,审视条件和目的,完成解题的能力。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建构是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传统的知识观

3、仅仅把陈述性知识及一小部分的程序性知识看成知识的全部,在一般教师的知识结构中,主要是一些陈述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比例偏低,在物理教材中,陈述性知识处于显性的状态,具有比较严谨的结构,而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则不然。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一类的问题,而对“怎样做"以及“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学习”这类问题却很少涉及。调查统计表明,许多学生解题中,题目中设及的知识点都知道,公式也熟悉,但是感觉题目信息不全,入手很难,解题中障碍重重,可能最后错解。制约解题成败因数可能就是某种能力的欠缺。这也是某些同学害怕解决某一类或某一种题型的原因。教师

4、在教学中应当突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地位,要结合问题解决活动,将平时受到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传授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例如,在教学简谐运动知识时,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懂得物体做简谐运动时,其受到的回复力F与位移x正比反向的关系,而且应使学生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简谐运动的方法,即先让振动物体稍偏离平衡位置X,建立回复力F与X的函数关系F(X),如果所建立的函数关系P(X)表明F与x正比反向,则物体的振动就是简谐运动,否则就不是。此外,还应通过多种变式问题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将非标准化的简谐运动问题转化为标准的简谐运动问题。解题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教师在授课中熏陶,更需要在课堂中有意

5、地培养.从学生意识入手,加以训练,形成习惯,能力自然形成。在习题教学中培养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如抓关键词,对解题起到关键性的词汇。挖掘隐含条件条件,在许多题目中已知条件不是直接给出,审题需要深入分析,反复推敲。通常隐含条件可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认识物理模型和分析物理过程,甚至从试题的字里行间或图像中去挖掘。画示意图,可以使问题形象和简单化;建立物理模型,通过已知条件和概念、规律的联系,联想抽象和概括,原型启发或逻辑推理,将情景转化熟知命题;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从定性到定量,才能很好地得出具体的数据,予以解答.数理结合,数学作为工具,可以使定律和概念的使用具体化、数据化,为解题提供有效的判

6、断和分析。物理问题,通常采用的数学方法有:方程法、比例法、数列法、不等式法、函数极值法、微元分析法、图像法和几何法等,在众多数学方法的运用上必须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日常习题教学中教师授课的引导、提示、专题分析,才能让学生拥有正确的解题方法,充分地找到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很好地完成解题过程。下面就以2012年安徽高考题的分析为例谈谈具体解题方法的培养PABOR2R(2012年安徽卷16)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一个半径为R的圆弧轨道。半径OA水平、OB竖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自A正上方P点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小球沿轨道到达最高点B时恰好对轨道没有压力,已知AP=2R,重力加速度为g,则小球从P到B

7、的运动过程中A重力做功2mgRB机械能减少mgRC合外力做功mgRD克服摩擦力做功【解析】寻找关键词“恰好”小球沿轨道到达最高点B时恰好对轨道没有压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小球从P到B的运动过程中,由动能定理:.重力做功,合外力做功,摩擦力做的功为,即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减少。正确选项:DC(3,0) DE(2012年安徽卷18)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方向平行于坐标平面的匀强电场,其中坐标原点O处的电势为0V,点A处的电势为6V,点B处的电势为3V,则电场强度的大小为A BC D【解析】画示意图,如图所示寻找等势点,做出等势线,计算出延电场线的有效长度。由于、,且是匀强电场,则在(3

8、,0)的点的电势为3V.匀强电场的方向垂直于点(3,0)与B点的连线,由几何关系可得O到点C(3,0)与B点的连线的距离d=OD=1。5cm,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正确选项:A(2012年安徽卷20)如图1所示,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圆形平板,单位面积带电量为,其轴线上任意一点P(坐标为x)的电场强度可以由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求出:,方向沿x轴。现考虑单位面积带电量为的无限大均匀带电平板,从其中间挖去一半径为r的圆版,如图2所示。则圆孔轴线上任意一点Q(坐标为x)的电场强度为ABCD【解析】建立物理模型,逻辑推理,将题意给出的情景转化为常规命题。由于带电体表面的电场强度的方向垂直于带电体表面

9、,无限大均匀带电平板周围的电场应是垂直于平板的匀强电场,即电场强度处处相等等于x=0时的电场强度,由题中信息可得单位面积带电量为无限大均匀带电平板场强和均匀带电圆形平板场强一样为。而半径为r的圆板在Q点等效场强为,由电场叠加原理可得图2中Q(坐标为x)的电场强度为和的矢量和,即.正确选项:A(2012年安徽卷24)如图所示,装置的左边是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一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右端连接着质量 M=2kg的小物块A。装置的中间是水平传送带,它与左右两边的台面等高,并能平滑对接。传送带始终以u=2m/s 的速率逆时针转动。装置的右边是一光滑的曲面,质量m=1kg的小物块B从其上距水平台面h=1。0m

10、处由静止释放。已知物块B与传送带之间的摩擦因数=0。2,l=1.0m。设物块A、B中间发生的是对心弹性碰撞,第一次碰撞前物块A静止且处于平衡状态。取g=10m/s2.(1)求物块B与物块A第一次碰撞前速度大小;(2)通过计算说明物块B与物块A第一次碰撞后能否运动到右边曲面上?(3)如果物块A、B每次碰撞后,物块A再回到平衡位置时都会立即被锁定,而当他们再次碰撞前锁定被解除,试求出物块B第n次碰撞后的运动速度大小.【解析】(1)完成这一问,首先需要定量计算水平位置时的速度,判断摩擦力方向,求出物块B通过传送带后运动速度大小为v,进而定性分析,确定物块B与物块A第一次碰撞前的速度大小设物块B沿光滑

11、曲面下滑到水平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v0由动能定理知 = m/s = 2m/s 物块B所受传送带摩擦力方向向右设物块B在传送带上滑动过程中因受摩擦力所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a 设物块B通过传送带后运动速度大小为v,有 结合式解得 v=4m/s 由于=2m/s,所以v=4m/s即为物块B与物块A第一次碰撞前的速度大小第二、三两问,可以先挖掘隐含条件条件,由弹性碰撞可得出,碰撞前后机械能守恒 ();数理结合,联立, 由数学中解方程组,求出撞后的速度。物块B在传送带上向右运动的最大位移为,则 , ,设物块B从新回到物体A所在的平面速度仍为v1 ,归纳总结第n次碰撞后物块B的速度大小为.(2)设物块A、B第一

12、次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v1,取向右为正方向,由弹性碰撞知 解得 即碰撞后物块B在水平台面向右匀速运动设物块B在传送带上向右运动的最大位移为,则 所以物块B不能通过传送带运动到右边的曲面上(3)当物块B在传送带上向右运动的速度为零时,将会沿传送带向左加速。可以判断,物块B运动到左边台面是的速度大小为v1,继而与物块A发生第二次碰撞。设第二次碰撞后物块B速度大小为v2,同上计算可知 物块B与物块A第三次碰撞、第四次碰撞,碰撞后物块B的速度大小依次为 则第n次碰撞后物块B的速度大小为 对于多过程问题,要仔细观察过程特征,妥善运用物理规律对于有多种解法的问题,要开拓思路避繁就简,合理选取最优解法,避繁就简、选取最优解法是顺利解题、争取高分的关键,特别是在受考试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更应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熟练的解题技巧,在短时间内进行斟酌、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