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式-语块理论的“被”字句教学实验研究_第1页
基于构式-语块理论的“被”字句教学实验研究_第2页
基于构式-语块理论的“被”字句教学实验研究_第3页
基于构式-语块理论的“被”字句教学实验研究_第4页
基于构式-语块理论的“被”字句教学实验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构式-语块理论的“被”字句教学实验研究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1.1构式-语块理论的概述从字面上,我们就能看出,构式-语块理论,是结合了构式语法理论和语块理论的一种新的理论。众所周知,词语之间语义结构的关系,存在多重性。而传统句法分析法上的“主语-谓语-宾语”、语义分析上的“施事-动词-受事”,有时没有办法分析与研究一些我们想不到分析的句子,也不能分析诸如存在句、兼语句等比较难分析的句子。说构式-语块理论是一种新的句法分析法,是因为该分析法能够对传统的句法分析法以及实际教学提供补充,并且这种句法分析法在2009年才由陆俭明先生提出,之后由苏丹洁等一批年轻的学者推

2、广到教学实践中,实属一种创新而有实践意义的理论。基于构式-语块理论的句法分析法,可以用来分析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兼语句、存在句、比较句、“把”字句等等。在运用过程中,不从传统的分析方法和角度去考虑句子的主谓宾,而是将句子看成一种构式,并将句子分为几个语块。同时,必须指出,这个构式表示什么,具备什么特征。组成构式的各个语块之间的句法关系不必做分析。 陆俭明,汉语语法语义研究新探索,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一版这种分析法,主要着眼于人类的语言是如何将某一个认知概念用构式表达出来。在对构式语法理论和语块理论的结合产物构式-语块理论的研究中,相比其他的学者,陆俭明和苏丹洁在其理论以及实践方面,做的有意义

3、探索最多。陆俭明先生在2009年5月的“首届全国语言语块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构式理论和语块理论可能会改写目前只以传统的“主-谓-宾”与“施-动-受”这一种思路来分析的汉语语法系统。 陆俭明,再论构式语块分析法,语言研究。2011年第2期苏丹洁、陆俭明(2010)就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提出三个观点,指出“构式-语块”教学法是一种新的补充性的句法研究与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就上述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苏丹洁、陆俭明,“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4期陆俭明(2010)通过“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分析了存在句,并指出这种分析方法和思路充

4、分考虑和运用了人类语言甚至是人类认知的共性。苏丹洁(2012)以现代汉语中的“V起NP来”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式内部的模型,并认为,语块是构式和词项的中介。杨露(2012)在总结以往“比”字句教学方法的同时,尝试在“构式语块”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比”字句的教学,并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通过实验,证明基于“构式语块”理论的“比”字句教学,更易于学生接受、理解。于萍(2012)将“构式-语块”教学法应用于“把”字句、“比”字句、存现句的教学,通过教学实验,得出了该教学法优于传统的句法的教学法。 于萍,试论“构式-语块”教学法以集中特殊句式的教学实验为例,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5月这为对外汉语

5、教师教授这些特殊的句式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当然,由于构式-语块理论是一种新的理论,对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构式-语块理论的应用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的句型句式分析中,构式-语块理论到底包含哪些内容。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日后再进行深入研究。1.1.1构式语法理论概述构式-语块理论中的构式语法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五大主要研究领域之一的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年代末期。从提出到成为一种研究语言的理论和方法,构式语法理论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从这里可以看出,构式语法在语言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收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热捧。构式语法常常成为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

6、等会议的重要议题,而且从2001年起,它就有了自己单独的会议。构式语法包含了一些列语法理论的模型,它包括Goldberg为代表的构式语法,Kay & Fillmore代表的构式语法,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Bergen & Cruse提出的体验构式语法等等。本文关注的,也是我国国内介绍较多的,是以Goldberg为代表的构式语法。根据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的解释,构式语法也被称为建构语法,即Construction grammar,是一种认为形式与意义的对应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的一种语法理论。 Jack C. Richards等,朗文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7、社,2005年8月第一版 Goldberg在1995年对构式进行了定义:当且仅当C 是一个形式( Fi) 和意义( Si) 的对应体,而无论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 都不能完全从C 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那么,C就是一个构式。 Goldberg,Constructions: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外国语,2003年第3期她强调构式形式或者意义具有不可推导性,即,我们根据一个构式的构成成分的形式或意义,无法精确地推导出构式整体的形式或者意义。这是一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我们在英语中,很容易验证出Goldberg对于

8、构式的观点。比如,a gay dog这个习语,从构成它的形式和意义,我们都没办法推导出这个习语整体的形式和意义。2003年,Goldberg对构式之前的定义进行了一些补充修正。她再次强调了构式的形式和意义不可推导,并且将构式涵盖的范围大大扩大,语素、单词、习语、复杂或基本的句式,都可以归入构式。国内“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中的构式,采用的正是Goldberg对构式的概括。国内学者认为,构式语法理论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极大的使用价值,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不遗余力,成果丰硕。李勇忠(2004)从转喻认知的原理出发,探讨了构式义和词汇义相互压制所应当遵循的认知规律。王黎(2005)认为,构式语法理论应该可

9、以解释多功能性。梁君英(2007)介绍了Goldberg的新作工作中的构式,指出了构式语法的新发展:语言概括特质。她认为,“06构式就是构式语法的完善和系统化工程”。 梁君英,构式语法的新发展:语言的概括特质Goldberg<工作中的构式>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1月石毓智(2008)则从构式语法的进步与局限,来探讨这一新的语言学理论的得失,他认为构式语法对人类语言的一些语法共性进行了成功的解释,但尚未解决语法结构的多义性问题,且其语言哲学观过于模糊不清、摇摆不定。 石毓智,认知能力与语言学理论,学林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133页陆俭明(2009)针对构式的本质,提

10、出了构式是人的认知域所形成的意象图式在语言中的投射,且不存在不具有构式义的构式。刘正光在2011年6月出版了构式语法研究一书,从八个角度选录了国内外研究构式语法理论的37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研究构式语法的着力点是多种多样的。王寅(2011)详细分析了构式的10个特征:体验性和抽象性,基础性与进化性,概括性与独特性,套叠性与整合性,独立性与互动性,静态性与动态性,原型性和多义性,分类性与分层性,传承性与限制性,理据性与相似性。 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第108页从构式理论的使用价值方面,学者们也做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李璐(2006)认为,构式语法理论

11、是对语义和语法的整合,能够帮助语言工作者合理地分析语言习得过程中语法构建和理解能力提高的现象,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 李璐,构式语法及其多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启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月李天贤、庞继贤(2008)以构式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结构、语义、话语功能和产出与习得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公式化语言的认知机制。还有学者认识到构式理论和语块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就其关系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其中的成果也用于了实际的教学。 李天贤、庞继贤,从构式语法看公式化语言的认知机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1月关于构式语法近年来研究的新视角,李福印认为有三方面的内容:构式语法与语篇研究,构式语法与

12、二语习得,构式语法与汉语研究。 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这三部分的内容中,构式语法与语篇的研究是构式语法最新的研究角度之一。构式语法与汉语研究方面,随着陆俭明、王寅、石毓智等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挖掘出了很多成果,并逐步地应用到了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中。1.1.2语块理论概述语块理论是构式-语块理论的另一组成部分。和构式语法一样,语块理论也是一种年轻的理论。它也源于心理学,是组块(Chunking)概念应用于语言学领域的产物。1975年,Becher首先提出了“预制语块”的概念。在这之后,关于语言学中组块的研究,就逐渐多了起来。20世纪90年代初,Natti

13、nger & DeCarrico正式提出了语块(Chunks of Language)理论。对“块”这一语言现象,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术语,但其核心内涵是一致的,即语言中那些程式化的、出现频率高,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约定俗成性,因而经常被发当做一个整体来使用的语言结构。 马晓伟,辽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关于语块的定义,也有许多种。根据笔者的论文所要分析的“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我们采用了Nattinger & DeCarrico在1992年的说法,即认为语块是一种词汇短语(lexical phrases)。它们长度不同,是语言中介于传统的词汇和句法两级

14、单位之间的语法单位,是形式和功能、意义的结合体。它们比每次临时组装在一起的语言出现的频率更高,意义也更加固定。根据对语块的不同定义,学者们对语块如何进行分类,也有不同的标准。但分类的基本维度,主要是形式维度和功能维度两个维度。在众多分类中,我们综合了它们的影响,以及为了和本文之前的叙述相匹配,我们选择了Nattinger & DeCarrico的语块分类来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Nattinger & DeCarrico将语块分为四种类型,即:聚合词语,约定俗成的表达式,限制性结构短语和句子构造型短语。加强国内的语块研究,也是近年来词汇教学领域的一大趋势。国内对于语块的研究,是从各

15、个角度出发来进行的。CNKI显示,2002年之前,关于语块教学的研究文章数量为零,但在2005年之后,语块教学的文章就开始大量出现,并且有多维度、多视角的动态变化。国内的语块研究,多集中在英语和汉语的语块研究方面。由于本文主要是论述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关于英语语块的国内研究就不赘述了。王玲(2005)认为,以词块(这里的词块概念即为语块概念)作为汉语词汇教学的单位,符合认知的规律,而且能很好地促进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王玲,以“词块理论”为原则的对外汉语教学,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7月王慧(2007)在其硕士论文中,研究了二语习得中的汉语语块,通过实证,了解留学

16、生在测试环境下口语输出时对语块使用的实际情况,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语块教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王慧,二语习得中的汉语语块研究,暨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周强、詹卫东、任海波(),对汉语语块标注体系设计和大规模语块库的建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项工作对进一步探索汉语语块必定有极大的帮助。马晓伟(2010)在其硕士论文中,探索了语块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热认为语块有助于产出规范和习惯的表达,也有助于避免语用失误的出现,并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汉语语块的使用数量以及使用者对语块的运用能力,与他们的汉语学习水平高低成正比。苏丹洁(2012)认为,语块的实质是句子内部的语义块。

17、苏丹洁,构式是一条语块链构式语块分析法的理论框架,语言科学,2012年5月同时,她指出,借助语块的理论来分析构式内部的结构,对于理解句子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的。2.1“被”字句2.1.1“被”字句研究概述“被”字句作为汉语中特有的句式,由于其在日常交际中十分常见,且分析起来比较复杂,可以深入挖掘,因此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研究成果比较多。最先系统研究被动句的,是王力先生。在其中国现代语法中,他专门里列出了“被动式”这一节,此处的“被动式”是狭义的概念,即“被”字句。“被”字句的研究方向在早期主要是针对“被”字句的语义语法化过程,后来与法学家们将视角转移,开始逐渐关注的是有关“被”字句的句式发

18、展历程,以及“被”字句在其中所处的句法地位。 王月,被字句研究综述,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5月近几年,关于“被”字句应该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以及“被”字句如何被二语学习者习得的研究,也在日益增多。2.1.2“被”的词性研究学者们对“被”的句法地位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被”的词性上有分歧。对于“被”的词性,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被”是介词。这是目前最为通行的一种看法。虽然在一些细节上仍存在分歧,但是,在大方向上,赵元任的中国话的文法、朱德熙的语法讲义、黄伯容等的现代汉语、刘月华等的简明现代汉语语法、齐沪扬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等等,都把“被”字看做是介词。“被”是介词和助动词。

19、黎锦熙(1992)认为,“被”是介词,而且根据不同的用法,它的词性又可以分为介词和助动词。若用在实体词前,“被”是介词;如果用在动词前,“被”是表被动的助动词。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92年新一版,321页“被”是助动词。王力(1943)认为,“被”虽然不能明确地表示一种行为,但是可以帮助一个动词而表示一种行为的性质。 王力,论汉语被动式的发展,语言学丛论,1957年,23(1):53他把起这种作用的,都称为是助动词。“被”是次动词和副动词。许绍早(1956)在分析水浒传中的“被”字句时,就曾经指出“被”有三种用法,其中一种就是做副动词用。丁声树(1952)认为,“能带体词性宾

20、语是一般动词所具备的性质,但是不做谓语中的主要成分,这是跟一般动词有一定区别的,所以叫做次动词”。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2页吕叔湘、朱德熙(1952)把“被”归入了副动词。此外,“被”还有诸如标记说、词缀说、语态助词说、动词说等其他归属。2.1.3“被”字的功能和作用张志公(1956)认为,“被”字常用于表示被动意义,最主要的用处是引进施事。 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53朱德熙也认同这种说法,同时还指出“叫、让、给”等词也具有表示被动意义的功能。以上说法是目前接受度最高的。此外,李珊(1994)则是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又另辟蹊径,从“

21、被”字作为“被”字句语法标记这一点上出发,认为“被”是被动语态的标记,具有致命被动意义的作用。有“被”字出现的被动句式中,从语义角度来看整个句子的结构,包含着原因和结果的语义关系。 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22.2“被”字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被”字句是汉语中特有的句式,而且这种句式的使用频率比较高。而外国学生在使用“被”字句的时候,常常犯错误,或者避免犯错而选择不使用“被”字句。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被”字句的教学和习得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期能够找到好的教学方法,帮助外国学习者习得。2.2.1“被”字句习得研究 “被”字句的习得研究,大多是基于语料

22、库的研究,以及实例调查研究。此外,这些研究的研究对象,多是欧美学生,进行的也是汉英之间的比较,缺乏其他语言的比较。最早研究“被”字句偏误的,是佟慧君。她在外国人学习汉语病句分析中对被动句式作了分析,也指出了这种句式的四大偏误类型,以被动句式的独特视角研究总结了病句的产生和杜绝方式。谭晓平(2005)进一步考察了中介语材料库中的信息,对本族人和外族人使用“被”字句的情况都进行了调查研究。他观察了外国留学生学习被动句的学习特征和方法,对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黄月圆、杨素英、张旺熹(2005)通过作文资料和大型状体测试资料,对外国学习者的“被”字句使用情况和理解能力作了系统而全

23、面的考察,认为句子的及物性对欧美学习者学习“被”字句有影响。 黄月圆、杨素英、张旺熹,从句子的及物性看欧美学习者汉语“被”字句的偏误,对外汉语研究与评论,2005年祁晓倩(2008)通过比较汉英被动句的差别,以欧美学习者对被字句使用出现的偏误进行了归类。她指出,欧美学习者对“被”的特点的掌握存在困难和疑问,“被”字句在何种情况和语境下使用,有何特定的语言环境,这些方面造成了他们学习的障碍。张兴旺(2009)通过北京语言大学的中介语料库,对欧美留学生进行了调查,归纳总结了他们使用被动句式的偏误。他的研究表明,句子的高及物性直接影响着欧美学生对被动句式的习得,这也是造成偏误的重要原因。这个结论也和

24、黄月圆等人的研究结论相符合。2.2.2“被”字句教学研究作为教学难点和重点的“被”字句,学者们在其教学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有的从教学理念角度出发,有的从展示方法出发,有的从教学手段出发,研究视野比较宽广。张和生(2006)认为,可以通过“以旧带新”法和“公式法”来展示“被”字句。例如把“弟弟弄坏了电脑”转换为“电脑被弟弟弄坏了”,之后再由学生自己对比说明“主+动+补”句和“被”字句在词序和意义上的异同。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但是可能加剧学生逃避使用“被”字句的情况。 张和生,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商务印书馆,2006年11月第一版,第62页高建华(2008)则认为,除了进行语法和

25、语义的教学,更应该从有重点地加强“被”字句语用功能和语篇功能方面的教学,创设语境来进行“被”字句的教学。 高剑华,论被字句教学,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张兴旺(2009)认为,“被”字句的教学应当遵循教学理论,不仅要突出使用“被”字句的优点,更要根据实际规范使用被动句。周莹萍(2011)也从结合语境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被”字句的优势。这些都为“被”字句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教学的展开。吕文华(2013)从学习者“被”字句和意义被动句两个句式区分不清,泛用“被”字句的情况,提出了选择典型的句型、凸显遭受义和不如意色彩、开展被动句的语篇教学和被动句的教学分布等四点

26、构想。这是对语法教学中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相结合的初步尝试。 吕文华,“被”字句和意义被动句的教学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2期参考文献:Constructions: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Adele E. Goldberg,外国语2003年第3期“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苏丹洁、陆俭明,世界汉语教学第24卷2010年第4期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邓云华、石毓智,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5期词语语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陆俭明,外国语2005年第3期构式语法研究,刘正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

27、11年6月第一版增效构式与非增效构式从Goldberg的两个定义说起,熊学亮,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汉语语法语义研究新探索(2000-2010演讲集),陆俭明,商务印书馆,2010年8月第一版对外汉语教学探新,高顺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因果构式的运作机理研究,廖巧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认知能力与语言学理论,石毓智,学林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认知语言学概论,李福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国内二语语块教学研究述评,段士平,中国外语第5卷2008年7月现代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综述,沈莉娜,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基于“构式

28、-语块”理论的对外汉语“比”字句教学,杨露,吉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文,2012年6月语块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马晓伟,辽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块,杨存娥,陕西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语块是构式和词项的中介以现代汉语“V起NP来”为例,苏丹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构式语法及其对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启示,李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10月二语习得中的汉语语块研究,王慧,暨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构式语法专题研讨会综述,汪兴富、刘国辉,外国语2007年第6期留学生汉语

29、口语习语语块习得研究,丁洁,暨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2006年5月语块学习、构式学习与补丁式外语教学,戴曼纯,外语界2012年第1期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等,商务印书馆3.1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之所以选择“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来进行对“被”字句的教学的研究,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有比较深厚的理论积累的,构成该分析法的构式理论和语块理论,也属于新近比较热门的研究对象;其次,“被”字句在留学生的学习中属于“老大难”的问题,一些中高级阶段的学生也常常逃避使用“被”字句,我们急需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会在生活中使用这种地道的汉语句式;最后,

30、“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在分析一些传统句法分析发无法分析的句子方面,的确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我认为,该选题是具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研究内容、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途径与方法(预期思路或技术路线)本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用构式-语块理论来分析“被”字句,并通过教学实验,来证明在“被”字句的教学中,构式-语块理论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被”字句,从而在实际的交流中能够流利地使用“被”字句。同时,帮助基于构式-语块理论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推广。本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 引言1.1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被”字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备受关注,而且留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是很好。陆俭明先生提出了构式-语块理论,苏丹洁老师利用这种理论的教学法来教授学生习得兼语句、存在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于是笔者受到启发,试以构式-语块理论的教学法来教授“被”字句,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被”字句教学提供一些新的参考。1.2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构式-语块理论的“被”字句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对比法。第二章 构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