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赤壁之战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用"非不可'和"果然'造句。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
2、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
3、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
4、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
5、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驻(驻地)(驻军)(驻扎)(驻守) 隔(隔离)(隔断)(隔开)(隔热)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降(投降)(降伏)(降龙伏虎)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混(混合)(混乱)(混成一片) 仗(打仗)(雪仗)(胜仗)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
6、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
7、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做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战争的起因,战前的准备,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
8、、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结合上下文理解"非不'和"果然',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
9、与负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停顿几分钟,使学生快速思考并认定这的确是个问题。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曹操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在这一段介
10、绍了什么? (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地点赤壁;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三)学习第二段。 找同学分自然段读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
11、,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吗? (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可',可是他们不习惯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曹军必须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谁能结合实际生活造一个句子,说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须这样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这样的句式。如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军已经为作战做好了准备,把所有的船连成了一个平
12、地。同学们,大家讨论讨论曹操这个办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曹军潜在的危机,在此为学生理解黄盖的计谋作了铺垫。使一个教学上的难点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办法不好,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的船成为了一体,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一条船都跑不了,就会全军覆灭。) 真聪明。可是曹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相反周瑜军中的黄盖却注意到了,还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黄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黄盖的一段话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利与弊,以及在战斗中取胜的计谋。 (黄盖认为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因为曹军号称80万人,周瑜才有3万兵士。长期相持没有好处。因为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长期相持,对兵力弱的一方不利。曹军
13、船体相连难以分散。针对这些情况,黄盖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计策。) 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办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策'。说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终采纳了火攻。) (板书:火攻)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请同学再读第二段,教师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可具体讲解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是因为下文实际上是这一计策实施的描述。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14、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教师简单小结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战胜对方,就得知己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决定用火攻。火攻这一计策到底是怎样实施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因为故事性比较强,教学时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留出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根据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读书,并思考这样的问题: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
15、败,并表示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胜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为真。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因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帮助下得以很好的实施。黄盖在船接近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这样近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鼓声震天'说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
16、给予一定的正确指导,并注意从每一步的内容中,概括出主要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诈降 东南风 点火 追杀 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进行。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四步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果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课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这说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么,结果发生的事实正合他意。但他没有想到这些船不是来投降,而是来烧他们的。 果然天阴得很厚,不一会儿果然
17、下起了小雨。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火攻'就会理解深刻,记忆清楚。紧接着师生共同研究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战;恰好有东南风;又因为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所以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原因:天时 地利 人和 结果:以少胜多) (五)总结板书,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3万人打败曹操80万大军。这一结果是曹操难以预料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板书做一个"战后分析',探讨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东吴大胜,曹军大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结果说明"火攻'是正确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心碾磨机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人力资源流程再造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相框边条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书法培训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农业自动化设备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家用神龛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理发剪刀商业机会挖掘与战略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可持续林业产业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头发营养霜产品供应链分析
- 便于穿脱的鞋产品供应链分析
- 综合组教研活动记录【精选文档】
- 上册文字表达式-符号表达式-化学式
- 专业技术职称等级分类
- 《优美的人物动态》教学设计
- 精选范文--防高温施工、防汛防台风专项监理实施细则
- 江苏省城市设计编制导则
- 2022年铁路货运员考试题库(汇总版)
- PPT设计制作协议书-带标价表
- 《基坑支护》PPT课件.ppt
- 中煤集团社会公开招聘报名表
- 关节腔注射治疗知情同意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