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我与地坛表格式教案11(苏教版必修二教学设计) 课题 我与地坛 主备人 上课时间 编号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2.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难点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悟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欣赏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过程和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 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教学过程 备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再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二、简介
3、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检查预习: (一) 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柏树( ) 恍惚( ) 隽永( ) 猝然( ) 坍圮
4、( ) 恪守( ) 隽秀( ) (二)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 意蕴:宿命: 恪守: 亘古不变:窸窸窣窣: 四、听课文录音 五、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六、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悟 思考: 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母亲) 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 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3、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
5、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阅读第一部分回答 1、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这么说?(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 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明确:生命的暗示 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课都在
6、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 5、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确:六个譬如。 肆意雕琢不能改变 身体残疾精神不变 6、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1、为什么生;2、怎样活。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在品析第二部分之前请同学概括 7、为什么要“独自”去?地坛可以给予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要独自
7、去?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8、要想看见自己的身影,而且还是“总是”去?用原文的回答。(“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9、他到底怎么了?他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想要逃避?用原文的回答。(“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扩展如果同学们自己遇上了这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怎样做呢? 10、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坛”可以让看见自己的身影呢?找出文中描写地坛的部分。(略) 11、这样的一个地坛给予了怎样的“启示”?用原文回答。(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而死
8、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 12、为什么地坛可以给这样的启示?分别用原文和扩展自己的话结合前面的景物描写回答。(“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并且因为他们的存在倒时地坛不再衰败。正是这些原本不引人注意的现象让发现了原来不曾想过的朴素的道理。) 13、读“剩下的”一部分内容,体会写出的园子带给我的不尽的味道。 (这是以景写味,感悟到的生命的意味、生存的意味,则在后文充分加以表现) (二)阅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心境的作用;第二,为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
9、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 (三)小结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讲述在残疾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恶毒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的园子。这座古园映照了内心的苦痛,理解迷茫的心情,也使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又张扬着
10、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那些小昆虫,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原子里,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正是这不衰败的原子,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引发他对生命的思考。 这部分描写细致,感受深刻,写得深沉而令人新碎,执着而引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三、作业 找到全本我与地坛,通读全篇。抄写第三部分的一段文字(已删节,见下),背诵,并在写作中仿写。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
11、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晴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
12、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的,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却内涵着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包孕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让感受到时间的永恒魅力,时间的永恒和历史的沧桑衬托出个人遭际的微不足道,它使得一切痛苦
13、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使一个不幸的人得到解脱。知道了自己的最终归宿,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谁也摆脱不了一死,所以一切追求都失去了意义,可是,一切的消极颓废不是同样也失去了意义吗?上帝留给我们的,只有好好的活着。”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体验母爱。 (一)读第二部分3、6、7段,概括母亲的爱的特点? 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有谁能象史铁生那样用心体味母爱呢?更多的时候,母爱都是从我们身边默默地流走,熟视无睹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我们没有发现她,她当然毫无怨言,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体验到母爱应该是多么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
14、的东西。 (二)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 明确:2、3、8段。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宽容、痛苦、担忧、惊恐、默默承受、坚忍、 (三)思考讨论 1、在(二)1段中,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故意竟给母亲出过难题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意味。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她只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3、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
15、,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用课文的原词组合回答。(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4、这样的一位母亲给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5、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那个“遗留”的问题,谁能给出他的答案?(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忍的活下去。这正是回答“怎么活?”的疑问的答案。) 6、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为什么这样写?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
16、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文章更加动人。也更自然。 7、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 8、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的情感。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亲苦
17、难的命运,也加深了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诵读第五段。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流。 9、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什么启发? 明确: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10、母亲伴随了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请集体朗读。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1、拓展在这些“想到”的内容中,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最后
18、一句:“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些“脚印”“车辙”“我”“地坛”以及“母亲”的关系? 明确: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是地坛给予的生命的启示一样,在的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了一体,和的坚忍果毅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12、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
19、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三、小结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写母亲。他爱地坛,更爱自己的母亲,尤其体会到母亲的痛苦与无尽的关爱以后。 开始,尊重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以后,母亲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于是就有了执着对母亲重新认识,以及对母爱的
20、更加细心的体察。 执着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自己,可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只默默地承受,用无私的母爱包容着饿儿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儿子走出阴影。但是她终于没等到。儿子成功之日,多么渴望和母亲一起分享。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于是,他又摇着轮椅来到这古园,他反复地想,为什么母亲不再等两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他反复想着同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就像他当初反复思考生命与死亡一样。这时候,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他心中“渗透得深彻”,而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21、,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鲜明而深刻”,从而使他对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四、拓展 (一)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文章见考之韵),进一步解读母亲。 (二)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对“苦难”及“人生”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而活?怎样的活? (三)听歌曲(满文军懂你)进一步体会母爱。 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
22、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
23、个问题。当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他思考了什么?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原子里,“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接下来,最关键的几怎样活下去,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活下去。在这个问题上,原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危险化学品储存安全合同书模板3篇
- 教育领域中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实践
- 二零二五年度车库门行业信息化建设与支持合同4篇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案
- 二零二五年度尊享不过户二手房买卖合同3篇
- 2025年度个人所得税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协议执行细则3篇
- 2025年度个人二手房购房合同范本及税费代缴服务协议3篇
- AI驱动的智能医疗设备进展报告
- 科技驱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变革
- 珠海广东珠海市斗门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招聘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口腔医学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培训课件
- 工程质保金返还审批单
- 【可行性报告】2023年电动自行车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五月天歌词全集
- 商品退换货申请表模板
- 实习单位鉴定表(模板)
- 六西格玛(6Sigma)详解及实际案例分析
- 机械制造技术-成都工业学院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调研方案
- 2023年常州市新课结束考试九年级数学试卷(含答案)
- 正常分娩 分娩机制 助产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