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一(要点概括)_第1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一(要点概括)_第2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一(要点概括)_第3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一(要点概括)_第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一(要点概括)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一怎样进行要点概括一. 知识点、能力点提示1 .理解段落意思,概括内容要点理解段落意思是指在阅读文章或段落时能总览所提供的文字材料,根据作者的思路, 从整体上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找出段落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体会段落中 各段的含义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对段落的内容加以概括,并作点分析、评赏。2. 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概括内容要点,首先要通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逐段阅读,确定重点句段,根据题 干要求,把内容要点组成有条理的文字。概括要点,应根据段落内部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 具体有以下方法:(1)提取法。即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2)组合法。即段落中没

2、有中心句,就要结合文中关键性词语或语句进行概括, 还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3)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分析这几年的考题可知,考生在判断时切记要 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 概全。3. 解题思路和技巧(1)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2)对照考题,找到答案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案的 语言。(3)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二. 重点例析【练习一】: 波兰作曲家肖邦1830年准备出国深造,他的朋友设宴为他饯行。席间,朋友们赠给他一个银杯,杯里装 的是波兰的泥土,意在勉励肖邦不要忘记祖国。 肖邦到维也纳

3、不久,华沙爆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可惜失败了。肖邦曾两次设法回国,都没有成功。 从此,他把对自己祖国的怀念和忧虑,全都灌注在自己的音乐里。 1848年秋天,离开祖国18年的肖邦身染重病,处于弥留状态。他姐姐从华沙赶到他身边。肖邦对姐姐 说:“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祖国的,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他又命人取出当年朋友们所赠的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请朋友们到时候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 肖邦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穴上撒上银杯里的泥土。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 里。后来,在肖邦诞辰125周年时,波兰人民为他重立了墓碑,墓志铭是:至爱所在,心之所在。【典

4、型题练习】:1. 问题:自然段用两个事例表现肖邦对祖国深深的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分析和参考答案:这道题是测试概括事例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须先通览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根 据提示的信息范围。抓住两个自然段去筛选、提炼。弄清每段中叙述的作曲家肖邦的“请 求”,就可以明确答案:托付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去;托付朋友把祖国的泥土撤 在自己的棺材上。【练习二】: 今年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多次遭受沙尘暴袭击;南方有些城市出现泥雨天气。几十年来,我们投入 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植树种草、防沙治沙,为何沙尘暴和沙漠化愈演愈烈? 由于人口增加和短期利益驱动,西北的许多地方在不

5、具备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 地进行开垦,导致土地沙漠化。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了其承载能力,荒漠化地区草场牲畜 超承载率为50%120%,有的地方变成了 “老鼠跑过见脊梁”的荒漠化地带。另一方面,荒漠化防治资金 严重不足,建设力度不够。防治沙漠化的经费相对于广袤沙源地而言,只是 现在,国家林业局计划采用三项重要措施来遏制沙化土地扩展,使“沙进人退”的局面能得到根本的改 变。 第一项措施是,在我国沙化严重推进地带开展大规划的防沙治沙工程。第二项措施是依法治沙。第三项 措施是建立起荒漠化动态变化的监测预警体系。 令人欣慰的是,防沙消费品沙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6、【典型题练习】1. 问题:归纳出沙尘暴和土地沙漠化所产生并愈演愈烈的原因。分析和参考答案:这道题是考查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内容。然后确定提取信 息的范围在第段。根据第段提出的问题,抓住第段开头“由于”这个词。就知道第 段是说明“愈演愈烈的原因”的。第段共有4句话,前3句各说明一个原因。可以直接用 原句回答:西北的许多地方在不具备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 开垦。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了其承载能力。荒漠化防治资金严重不足, 建设力度不够。【练习三】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

7、 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 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 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 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 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 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8、,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 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 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典型题练习】:1.问题: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和参考答案:这道题旨在考查对没有中心句的段落意思的概括。解答时,要仔细体会每段所写的内容以及 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然后把几段意思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选文第1段先写要去赵庄看社时 的心情,接着写伙伴们动身出发及行船的情形,然后写行进中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物

9、等。 接下来的每一段,都写到了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所见所闻和“我”的心理活动。 把这儿段意思归纳起来,就是写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果不从整体上 把握,而从某一角度就某方面内容(行船情景、景物描写或“我”的心理活动)去概括,就 是以偏概全了。因此,可以明确答案: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训练提升】(-)萌芽刘柳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 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来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知道。”“那你

10、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 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 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 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

11、手里捏着他给的钱。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 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 芽?”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还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 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与碎片,哭了。男孩毕竟还小,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 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

12、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 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知道。”“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开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 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

13、里流泪?”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问题:1. 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的内容。 答:第一件事:男孩用葡萄核种葡萄,遭到父亲粗暴对待。第二件事:女孩用葡萄核种葡萄,得到父亲暗中帮助。2. 这篇文章的题目含义丰富,引人深思。作者为什么要以“萌芽”为题呢?谈谈你的理解。 答:萌芽,可以理解为孩子期盼的葡萄的萌芽,也让人联想到孩子们具有的创新精神的萌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佳句,它曾引起多少人的遐想啊! “明月几时有”呢,几乎人人都会答:每月

14、十五(农历)月儿圆。这个答案既对,又不对。今天,站在 地球上作出这样的回答是对的。可是,如果从天文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或上溯亿万年,或下推亿万年,这 个答案就是错误的。这是为什么呢?还得从“明月几时有”说起。 “月有阴晴圆缺”,道理何在?这是由于月亮是绕着地球旋转的,它本身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的光而 发亮。当月亮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的时候,对着地球的一面太阳光照不到,因而我们看不见它。当它沿着 轨道继续转动,我们就可以渐次看到峨眉月、半弦月、弯弓月了。当它正好转到和太阳相对一面的时候, 一轮玉盘似的皎月,就会高悬夜空了。可见“明月几时有"取决于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 今天,月亮绕地球一

15、周需要29.52天,地球上的人们看它,也就是经过一圆一缺这样一个过程,在这种 情况下,“明月十五有”是对的。然而,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不是从来就是如此呢? 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表明:4亿年前,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今天的3倍,这就是说,当时月亮绕地球 一周只需9天,也就是说,那时一个月不是30天、29天、而是9天。“明月"不是“十五有",而是() 有。有关资料还告诉我们:7千万年前,月亮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是逐渐变长的。可以预料,再过几千 万年以至上亿年,每个月将会变成40天、50天,明月也会变成“二十有"或“二十五有” 了。 这似乎是奇谈怪论,其实这并不奇怪,这是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道理。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 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所以说,“明月几时有”的答案历来是不固定的,将来还是这样。 任何想把这个答案固定住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问题:1.要想读懂一篇文章,必先读懂每一段文章,请将本文第2、4段的大意写在横线上。 第1段: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问题)第2段:从两个方面对“每月十五(农历)月儿圆”这一答案进行评价。第3段:月缺月圆与月亮地球旋转的速度有关。第4段:“明月十五有”这个答案只适合“今天”。第5段: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从来就未固定,将来也是这样。2. 这篇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