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类叙实动词_第1页
感知类叙实动词_第2页
感知类叙实动词_第3页
感知类叙实动词_第4页
感知类叙实动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感知类叙实动词研究8240张新华 14 没有进行提要感知动词的核心特征是当下性、亲证性,由此引导一种指个体现实事件的宾语从句。这种现实性表现在从句的情状、体、时、语力诸层面,且在体、时及部分语气成分上与主句间形成升降现象。语力范畴使感知动词所引从句具备断言功能,语法上则使其由内嵌地位而上升为主句。关键词感知类叙实动词;当下性;体时升降;断言一引言研究概述叙实谓词带小句补足语并预设其真。最早论述的是(),分两种:一是补足语做叙实谓词的主语,如,;一为宾语,如,。该文重点考察句法行为。ó()列有,等,主要用时间特征解释。()分为真叙实、半叙实,前者指主观态度,如,后者指获知补足语的方

2、式,如,作者特别从断言角度研究。以上三家的系统及词项都有较大差异,表明学界尚未形成共识。叙实现象后来引起广泛关注,但大致基于以上框架。关于汉语叙实谓词的研究还不多。渡边昭夫()详细列举了汉语的叙实、非叙实谓词,但所举实例与一般认识有距离,如“后悔”被视为非叙实,而一般视为叙实。伊藤大辅()对“高兴”做了个案研究,并专门从第一人称主语上考察。个体事实、可能事件、一般规律学者都指出叙实谓词预设补足语的事实性(),但对事实到底为何却未作解释。本文认为,“事实”这一语法范畴的核心形式是个体事实。小句所述事态可概括为三种,每种都对应于一种特定的主动词。个体事实,指当前已实际发生、直接存在着的特定情景,具

3、有时空论元;个体化有程度的差异。这是事物现实存在的基本方式。对应的主动词即感知动词。虚拟、可能事件,指当前尚不存在,但将来可能出现的事件,特征是潜在性。如“要下雨、想去玩”。对应的主动词是构想、意愿类思维动词,如“猜、希望”。一般规律,指抽象一般的事态,特征是概括性,不具时空论元。可用“规律、道理”代指,如“他点起床,这规律从没改变”。规律一定意义上也看作事实,如也说“本文得到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汉语叙实谓词的构式与语篇接口研究”(项目号)支持,特此鸣谢!是个事实”,但与有质的不同:前者不直接存在,不可见,后者当下实存,可见。对应的主动词是思维及指命题态度的言说动词,如“知道、宣称”。要区

4、别“可以”与“只能”:只能选而不能选、的才是叙实谓词,这种谓词是以自身语义而蕴含补足语为真。那些虽可带,但也可带、的,就并非真叙实谓词。它们可组合是因概括性强,对补足语无特别要求,言说和思维动词属此。前者如“他说小王已登陆火星”后者如“知道”,它可选择,如“他知道下面有人在玩手机”,一般确读叙实,但“知道”还可带、,真叙实动词则不能。比较:()大家都知道看见翻耕的目的是疏松土壤要下雨。()我知道在现场看到各种车辆都必须接受检查只要把球传给队友他们就能得分。例()“翻耕”句指规律,可用“道理”复指,“要下雨”句指虚拟事件,二者可做“知道”的宾语,但不能做“看见”的宾语。例()用“知道、看到”句子

5、都成立,但从句表意不同:前者指一般要求、规律,它可能从未实际表现,后者则指一次次检查、传、得分的执行。叙实谓词主要有三种:感知动词、情感谓词、评判动词。学界讨论的主要是后两种,不少学者提到感知动词,却笼统概括为思维动词,、并视之为半叙实。本文认为感知动词与思维动词应严格区别,后者并非叙实动词,前者则是典型叙实动词。二从句的动态性、具象性感知动词据所依感受器官分组:视觉:眼瞅着、看着、看见、见、看到、看出(来);听觉:听着、听见、听到、听出;味觉:闻着、闻见、闻到、闻出;一般感受:觉着、感到、觉得、感觉;一般察觉:注意到、觉察(到)、察觉、发觉、觉出、看到、发现、看出(来)。主动词的当下性与从句

6、的动态性、具象性感知动词指纯直观的认知行为,即,一个特定的主体直接触及、体验事物显之于外的存在情形。这决定了感知动词当下性的核心特征。当下性包含两个要素:当场,感知主体与对象当下面对,可直接触及;当时,感知行为与外部事态同时发生。感知动词内部成员分化的根据即在于当下性这个参数,从更大范围看,该参数也是感知动词区别于思维动词的根据。认知动词的当下性越强,其认知行为就越直接、具体,感知性就强,反之则间接、抽象,思维性强。如类动词当下性最弱,因此其作为感知动词就不典型。类情况不同,它们自身是强当下性的,如“感觉身上很热、觉得外面有人说话”,故为典型感知动词。但如果当下性减弱,就演化为思维动词,如“觉

7、得那样做不好”。感知动词的当下性内在蕴涵了从句的动态性、具象性,二者即“事实”范畴之个体化的具体参数。显然,只有动态进行着、具体向外显现着的存在情形,才能为人的感受器官所捕捉,这种事实即最典型的世界现实。动态、具象首先编码为谓词自身的情状内涵,主要包括动作动词及指外显形象的状态动词、形容词等,属阶段谓词。其次,外部形态由体成分刻画。这里先考察前者,下节看后者。主动词与宾动词在情状上构成一致关系:前者的当下性越强,就越要求后者为强动态、具象,反之则弱。不同认知动词间则有蕴含关系:强当下主动词只允准强动态从句,不接受强静态的,弱当下主动词则兼允准动态、静态从句。例如:()他们发现知道小王很聪明爱抽

8、烟。他们发现知道小王正在座位上抽烟。()他们看着看到小王正在座位上抽烟。他们看着看到小王很聪明爱抽烟“发现”属感知动词,但具间接特征,“知道”则是典型思维动词,二者都接受“小王很聪明爱抽烟”这种指属性、习惯的个体谓词小句,同时也允准“小王正在座位上抽烟”这样的阶段谓词小句。“看着、看到”指强当下感知行为,只允准阶段谓词小句,不接受个体谓词小句。最典型的当下感知事件是:感知活动与外部事态的进行步骤间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感知动词中,当下特征最强的是“眼瞅着、看着”,二者只接受强动态从句,不接受静态性的。例如:()刚进一楼大厅,眼瞅着一男一女两位导购人员正聊得热闹。()于观走上旁边一家水果店的台阶,看

9、着她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是眼瞅着这个广场很漂亮的。我是眼瞅着这个广场一天比一天漂亮的。“正聊得热闹、消失在”指出了事态进行的内部环节,它们逐一对应于“眼瞅着、看着”的执行过程,因此句子合适。“很漂亮”是量化形式,小句自身成立,且指外部现象,可见,却不能做“眼瞅着”的从句,原因就是缺乏动态性。把“很”换为“一天比一天”,句子就成立,因为符合了主动词对宾语事态动态环节的要求。当从句指人类言语时,“听”类动词在指感知与思维上会产生歧义。作为感知动词,“听”指宾语所述言语的物理声音方面,作为思维动词,则指其言语所述之命题内容。例如:()赵雅芝突然听见远处有人在喊她。()宋徽宗赵佶听到金兵来犯

10、,惊恐万状。例()“听见”是感知动词,从句指“喊”所发之声。从句的真实性可由主动词推出:只有喊的当时,主体才能听到。例()“听到”是思维动词,赵佶并非直接听到金兵来犯的物理声音,而是听别人说以了解到一种信息。主动词不蕴涵从句为真。这种用法一般编码为“听说”。感知动词的体貌词尾感知动词的当下性直接表现在形态上。这种动词多带体貌词尾,并词汇化,这些词尾分三种:着,到、见,出。“着”是持续体,指动作的内部进行。“到、见”是实现体,部分保留触及的词汇义,并半虚化而指感知动作的现实完成。持续与完成都指事态的实际存在,是当下性、现实性的两种最典型形式。感知行为实际进行着,这是决定主体与外界事态形成直接触及

11、的根据。“出”较特殊,它虚化程度不高,指把内隐的东西揭示出来,这即间接性特征。“出”典型用于类动词,反言之,该类动词都含“出”的要素。同样,其他动词加“出”,就不再指当下感知,而明显带间接性,即思维动词的特征。例如:()我没有听出那练习钢琴的有什么进步。()我从他脸上看出,他在努力准备。“听出、看出”指基于对外部物理形象的感知,而思索背后的抽象内涵。“有进步”指多次练习活动之间的比较关系,非当下行为。“在努力准备”也无可见性。介词组“从”指“看出”所据线索,显示了认识活动的间接性。光杆感知动词并非不能充当叙实动词,但仍含实现义。例如:()看你打扮成这样子,我几乎认不出来了。()我在满街水兵中间

12、走着,听他们互相笑闹着、喧嚣着,一直来到码头边。例()的“看”实指“看到”或“看着”,例()的“听”指“听着”。从句的指称形式一般认为叙实动词的从句可用名词“事、事情、事实”()复指,非叙实动词的不能,这一点在感知动词句却有所不同。名词是事态的指称形式,特定的事态类型对应于特定的名词。感知动词从句对应的名词并非“事实”等,而是“情形、现象、景象、情况、问题”,后者要比前者更具个体性、直接现实性。“情形、现象、景象”都指很具体的展开样式,“问题、情况”则指有直接影响故需采取应对措施的特定情形。例如:()眼瞅着这个情形事情事实:一男一女两位导购人员正聊得热闹。()他甚至没觉察到这个情况这件事:有辆

13、车在他身后停下,有两位警官正向他走来“觉着”类动词所引从句不能用名词复指,这是因为这种动词根本就不与名词搭配。如一定转换,可采取形容词形式:()我们坐在大厅角上,觉着很吵:背后有人嘁嘁喳喳地连笑带议论。“很吵”也是对从句的概括。“注意到、感觉”两类动词从句有时可用“事、事情、事实”复指例如:()我注意到这个情形事实,她比刚才活跃许多,一举一动有了一点表演的色彩。()父母看到这个事实:她正在独立起来。两种说法指两种功能。用“情形”复指,从句指直观现象,主动词是感知动词;用“事实”时从句指本质认识,为思维动词。后者“注意到、看到”可换为“认识到”,前者不能。本节讨论了感知动词与从句在当下特征上的一

14、般表现,下面考察双方间的契合关系。三主动词与宾动词在时、体上的透明性宾动词与主动词在时间上必具严格契合的区间,只有这样,感知行为才能进行。这种契合造成双方在时间成分上的升降现象。体的升降体指事态的具体存在方式,在感知活动中,主动词与宾动词是同时存在的,因此,句子允许体成分双向升降。如:()她笑眯眯地看儿子吃着饭。她笑眯眯地看着儿子吃饭。()他长这么大从未看见母亲哭过。他长这么大从未看见过母亲哭。()可下了车,我才发现下错了站。我才发现了下错站。加上体成分有对动词特别聚焦的语用功能,此外,句子在理性意义上没什么不同。实际语料中也可见主动词宾动词同时用体成分的情况:()再说打我记事起,就没见过县知

15、事出巡过。保留任一动词上的“过”而去掉另一个,句意都无变化。有时,主动词与宾动词间的体成分似不能升降,其实从深层看仍允许,只是这种句子的体结构复杂些。这发生在主动词采用完成性后缀“见、到”的动词身上。这种形式有两种用法(一)特指触及的时刻,这时,双方在时间上契合,允许升降。如“在轮船开始缓缓移动之际,静子看见丈夫流泪了”,也可说“看见了丈夫流泪”。(二)指主动词实现并延续下去。表面上,这种用法不能升降。如“他看见一个人在前面走着”,“看见”只占据一个时点,“走着”则持续于时段,“着”不能提升到主动词。但严格说,这种主动词的体结构实为“见到”“着”的复合体即,“看到”并一直继续“看着”,只是“着

16、”的部分未编码。就“着”而言,仍允许提升:“看着一个人在前面走”。也有相反的情况:主动词用持续体,宾动词用完成体。这时,宾动词的体结构也要依主动词而解为“着完”:“老人满意地看着我们把面吃完”,“看着”的不只是“吃完”的特定时刻,而是从“吃着”到“完”的全程。不难理解,思维动词句由于主动词与宾动词在时间上是分离的,因此不允许体升降:“我总算知道他去了哪里我总算知道了他去哪里。”像感知动词句这样允许体升降的现象,在其他句式很难发生。()指出,在“请他吃过饭”中,“过”虽用于内嵌句,实属主动词,经体降级规则下移。()则认为该操作不成立,因“请他吃过饭”与“请过他吃饭”不同。这种批评有道理,但所述却

17、非全不成立:宾动词的“过”可升至主动词,反之则不成立。原因是,“请”并不蕴涵“吃”,但后者却以前者为前提。感知动词句则不然,两个动作在时间上完全契合,故允许双向升降。时的契合时分绝对和相对。前者指事态相对说话时间的绝对位置,一般为名词,如“昨天、六月六日、他学徒时”;后者指一事态与另一事态的时位关系,一般为副词,如“刚刚、已经、正在”。感知动词句在绝对时上,宾动词与主动词都基于句外的说话时间定位,双方之间则契合:用于主动词的也对宾动词起作用,反过来,宾动词的时间状语也向上解释主动词。例如:()到中午时分,市中心的市民已看见远远的东南天际乌云密布。市中心的市民已看见到中午时分远远的东南天际乌云密

18、布。()待我送来访人走时,才察觉他在我身边。“到中午时分”基于说话时间,不管用于主动词还是宾动词,句子的客观意义都不变。例()是通过事件指出时位,这也是个绝对位置,该位置同时对宾动词、主动词起作用。“发现”类动词的宾动词与主动词在绝对时上可以不一致,这是因其所表认知行为有较强的间接性,已向思维动词发展。例如:()考古发现,巨石阵公元前世纪就有人居住。()经过长期调查研究,直到年才发现这种烟雾是汽车尾气造成的。“公元前世纪”只描述宾动词,不指向主动词。句子指通过对现存遗迹的直接感知而推测历史上的情况。例()从句指一般规律,无时间性,“直到年”只指获知的时间,不指从句。两句“发现”都指间接认识,功

19、能接近“知道”。相对时是介于体和时之间的范畴,兼具二者特征:既指事态自身的进行情况,又把它向一时点做参照。在感知动词句,主动词与宾动词在相对时上无升降现象:用于主句的基于说话时间或语篇做解,用于宾动词的则依主动词。这种时间关系有两种情况:(一)同时,是对进行体事态的定位操作,即主动词与宾动词都实际同步进行着,宾动词一般可用“正”修饰,如例()。(二)后延,是对完成体事态的定位操作,即主动词与宾动词都已完成且继续存在,宾动词可用“已经、刚刚、后来”等修饰,如例()。()我已经能听到刘大爷正惬意地随着收音机里的唱腔在哼着“霸王别姬”。()致庸刚进书房,就看见达庆早已等在那儿。例()“正”指宾动词的

20、发生恰与主动词相合。例()“早已”的参照点是主动词,指宾动词在主动词的很早之前即出现,但该时域中的情形致庸并未看到,他看到的只是其“看”发生后的情形,该域即“正”的关系。感知动词句在体和绝对时上都表现了升降,相对时介于二者之间,却并无升降,这不难解释。相对时指二事件在时间上的具体连接方式,这在感知动词句表现为控制关系,即宾动词的存在范围由主动词决定:宾动词虽自身现实存在,但只有其与主动词发生联属的部分,才构成主体的感知内容。句法上就表现为,主句主语通过感知动词而把基于自身的时间指示设置于从句。可见,宾动词对主动词在相对时上的参照关系正反映了二者间语义关系的密切性。从更大视野看,补足语与主动词的

21、时间关系不外三种情况:依赖、契合、分离,不同情况直接决定了补足语自身在句法上的完善性。意愿及操纵动词补足语对主动词是依赖关系:补足(74、75 p6本文讨论了感知动词的句式。在“眼瞅着”类句子,附加问指向主句,是对亲证行为的证实,不是对所引事实的证实。()大家都正看着小文曹家的小男孩洗澡呢,是吗?例()“是吗”问的是“大家是否都正看着”,不是“小文是否洗澡”。在当下性弱的感知动词句,回声句的指向既可是主句也可是从句。例如:()关于这个女仆,我想你看见她是从厨房门附近回来的,是吗?句子是三重套叠结构,最外层主句“我想”断言性极弱,内层主句“你看见”与其从句则都有断言功能。因此,“是吗”肯定不指向

22、“我想”,但既可指向“你看见”,也可指向从句。主句的停顿与后置这两种操作都引起主句虚化。两边有停顿是一个语法形式具有独立表述功能的标记。在感知动词句,从句形成断言功能的一个表现就是主句后出现停顿,从而使从句由内嵌地位向外独立出来,这就对主句的表述地位造成削弱。从句置句首,相应的,主句后置,这种操作的后果与停顿相似,但对整个句子句法及表述格局的改变更剧烈:它破坏了动宾关系的正常词序,显著削弱了主句的表述地位,使之成为追加说明。两种操作都取决于主动词对从句语义关系的密切程度。与从句语义关系特别密切的动词,主句不能停顿、后置。例如:()同事们眼瞅着,这条硬汉来日照后又瘦了一圈。这条硬汉来日照后又瘦了

23、一圈,同事们眼瞅着。()人马走过几里,仿佛仍闻见,一股幽香随着软软的东风追来。这表明该动宾组合被包装为一个紧密整体,符合一般动宾结构的情形。多数感知动词后都可停顿,且可加语气词,同样,从句也可用语气词。这种形式是对主句、从句断言功能的分别突显,却不大稳定,因为这样二者就倾向于被读为各自独立的表述单位,之间成为语篇层面的关系,如:“您是没看见啊,姜二满脸都是血!”更多情况是,主句从句在断言地位上形成竞争,结果是主句被挤出。主动词虽决定宾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但它总会由实义成分虚化为功能成分,从句则继承主句的功能特征,并以具体事件内容而上升为语篇基本断言。这时,主句及其语气词都发生虚化:主句不再指实在的感知行为,而成为介引成分;语气词去语气化,虚化为句中提顿词。例如:()我忽然发现呢,客人都挺喜欢双双的,都跟您似的。()记者听到,埃雷兹检查站内接连传出爆炸声和密集枪声,约分钟后渐趋平静。例()不强调实在的“发现”行为,只是表明其后内容确为亲知,该内容才是语篇重点信息。“呢”语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