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之气压带和风带_第1页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之气压带和风带_第2页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之气压带和风带_第3页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之气压带和风带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0112012 学年(上)高三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带【考纲要求】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3、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4、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2、读世界一月、七月海平面等温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压中心的高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

2、性,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教学、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 重要知识点疏理 第一课时一、大气环流概念及作用二、三圈环流1、单圈环流: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理想状态,不存在的。2、三圈环流:接近实际,但仍是理想的大气环流。(1)低纬环流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3)气压带与风带三圈环流在近地面的体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位置、名称气压带成因:赤道低

3、气压带、极地高压:热力原因“副高”、副极地低气压:动力高压。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导致气压带风带有规律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当地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大体移动5-10°个纬度。第二课时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表有海陆相间分布, 海陆热力差异明显, 纬向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切断成块状分布。冬夏季海陆气压系统北半球: 7 月份,陆地亚洲低压,海面夏威夷高压。1 月份,陆地亚洲高压,海面阿留申低压。南半球:海洋占绝大优势,气压带纬向分布明显,基本成带状。五、季风环流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季风环流概念、成因、气流性质、世界上以东亚季风最显著。世界上季风气候的类

4、型与分布( 1)热带季气候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南亚、东南亚地区,主要是亚洲北半球。成因:冬季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气压带、风带移动。( 2)亚热带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25°35°的大陆东岸。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东亚 35° N55°N 大陆东岸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重点难点解析 1三圈环流(1)定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2)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低高极地高压赤道低压高低学习必备欢迎下载(3)影响因素:高低纬冷热不均十地转偏向力(4)形成极地高副 极

5、 地中纬西风副极地高压带低纬东风带赤道低压带热力原因形成的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 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 称为热力原因。赤道地区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极地是最大的冷源, 因此,与之相应的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又被称为热低压和冷高压。在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运动(向北、向南)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转成偏西气流并在南北纬300 上空聚积、下沉,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的两股冷暖不同的性质的气流,在南北纬6

6、00 附近相遇辐合上升。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显然,副热高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与当地冷热状况无直接关系。这样的气压变化称为动力原因。在高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带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请特别注意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不同,对风向的影响。说明南北半球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位置以及方向的差异。事实上,随着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移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随着季节而变化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很大(例如对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年变化影响) 。 (

7、5)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相邻高低气压带之间形成风带。近地面风向北撇南捺,由高压指向低压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近地面风向与高空风向一般相反,但中纬环流圈中高层为西风(6)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春秋分日:气压带中心位置通常分别在0°、 30°、 60°、 90°纬线上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幅度:约5 10 个纬度结果: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

8、动形成热带季风气候。应用:判定季节,气压带和风带确定, 纬度分析,天气分析,气流性质,分析气候类型及特征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中心夏季陆地比海洋吸热快陆地气温高,气压低形成陆地热低压冬季陆地比海洋放热快陆地气温低,气压高形成陆地冷高压(2)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气压带被陆地上的气压中心切割,断裂成块状分布季节与气压大西洋亚欧大陆太平洋纬度带夏季副高带亚速尔高亚亚洲低亚(印夏威夷高压30°N 附近度低亚 )冬季副极低冰岛低压亚洲高压(蒙阿留申低压60°N 附近带古高压 )夏季:学习必备欢迎

9、下载冬季:(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夏季,副高的强弱和位置,对我国夏季降水及雨带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五月,副高势力开始增强, 其西部的偏南气流与北方南下冷空气形成的锋面和雨带常位于华面。夏初( 6 月)副高西伸北进,形成长江中下游直到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盛夏(七、八月) ,副高进一步北进,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九月,副高高撤,雨带也随之南移。副高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旱涝灾害。一般来说副高势力强,位置偏北时,我国北涝南旱,反之则可能出现南涝北旱。另一方面,副高位置一方面有规律的移动也决定了我国南方雨季长, 降水多;北方雨季短,降水少这一基本气候特征3季风环流(1

10、)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2)形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使得风向也随之发生季节变化。冬季亚洲受强大的亚洲高压影响,东亚处在高压的东部,吹西北季风;南亚处在高压的南部,吹东北季风。夏季时,赤道低压带北移与印度低压连成一片,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为西南季风,影响亚洲南部;亚洲东部处在西太平洋高压的西部,吹东南季风(3)亚洲季风比较: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亚洲内陆印度洋海陆热力性气压带和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带的季节性质差异移动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

11、润温暖干燥高温高湿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4)亚洲东部的季风气候最为典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5)季风性气候世界分布东亚、南亚、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 学习方法指导 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问题,分步假设理解,完成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学习。第一步假设:地球不自转,不考虑地转偏向力;无太阳直射点移动;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地表均一,无海陆热力差异。全球大气环流:单圈环流。此结果是理想的,不存在的。第二步假设:无太阳直射点移动 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

12、力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全球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此结果接近实际,但仍是理想的大气环流。第三步假设: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移动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全球大气环流:三圈环流体现在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有规律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当地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大体移动 5-10°个纬度。此结果已经比较接近实际,但仍有局部地区属理想状态。第四步考虑全部的影响因素: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移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北半球纬向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切断成块状分布。并且有季节变化。导致了季风环流,成为实际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典型例题剖析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例题】下图

13、上部是全球年降水量随纬度变化的一般情况, 下部表示大气的运动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l )从气压带看是带,是带。(2)从近地面风带看是带,是带。(3)气压带、风带是随大约在日(节气)前后。的移动而移动的,图示气压带、风带位置(4)从世界降水带着,处属于带,但对大陆岸而言,因受风与台风影响,降水也较丰富。【解析】本题前三个小题是研究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就应该用所学的“大气环流图”作为研究解题的基本图形。当我们把“大气环流图”摆放的位置稍做调整(见下图)思路就会豁然开朗。比较两图发现,考题的图形除了把圆形 (球形)的地面“拉直”成水平的地面外,其他与课本的图形完全一样,这样就轻轻松松解出( 1)( 2)( 3)3 个小题。现重点讨论第( 4)小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