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doc-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_第1页
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doc-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_第2页
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doc-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_第3页
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doc-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_第4页
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doc-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县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宁海县人民政府二六年六月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院 长: 刘 亭 研 究 员分管副院长: 傅金龙 研 究 员副总规划师: 徐伟金 教授级高工项目处处长: 周世锋 副研究员项目处副处长:范玲 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 秦诗立 助理研究员审 定 人徐伟金 教授级高工审 核 人安明发 高级工程师编制人员徐伟金 教授级高工周世锋 副研究员秦诗立 助理研究员魏伟忠 经济 师俞莹 经济师沈锋 助理规划师 目录前言1一、发展背景与机遇2(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2(二)服务业发展面临良好外部环境2(三)宁波大都市区建设步伐加快3(四)国际间现代服务业转移

2、加速3二、现实基础与条件4(一)发展现状与基础4(二)发展优势与条件6(三)存在问题及原因8三、发展思路与目标11(一)发展思路11(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目标13四、做优做强优势服务业15(一)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15(二)完善提升现代商贸业17(三)做优做强现代物流业19五、扶持发展新兴服务业22(一)规范完善金融服务业22(二)稳健发展房地产业23(三)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24(四)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25(五)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27(六)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29六、空间布局与重点项目30(一)总体布局30(二)分类布局30(三)重点项目36七、政策措施38(一)建立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38(

3、二)加强服务业规划和统计38(三)推进服务业产业化进程39(四)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40(五)降低服务业企业商务成本40(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41(七)扩大服务业对外合作开放41 附表: 附图:5前言发达的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迅速,服务业发展形势较好,呈现出很大发展潜力。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缓解资源要素和环境瓶颈制约、缓解就业压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县服务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本规划的主要任务在于分析我县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基础,分析服务业发展面

4、临的背景与机遇,提出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确立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任务,明确加快全县服务业发展需重点建设的项目,指出促进我县服务业加快发展需要采取的保障措施。本规划以浙江省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宁海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为指导,并与宁海县城市总体规划、宁海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宁海县旅游发展规划、宁海县商贸服务业及网点发展规划衔接。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展望到2020年。本规划是全县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一、发展背景与机遇(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县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面临着较严峻的资源禀

5、赋和环境条件硬约束。从国际经验和我县实际来看,顺时应势,转换发展思路,调整和提升发展战略,把服务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壮大综合实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提高,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赖工业向工业和服务业并重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是我县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满足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实现更高层次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二)服务业发展面临良好外部环境近年来,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性系列文件,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98年,国家计委印发了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意见,2002年

6、以来,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纲要等支持我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文件。目前,国家有关部委正在积极编制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相关规划,我省正着手编制 “十一五”时期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规划,宁波市在2005年初出台了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宁波市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县在2003年编制出台了宁海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就生态旅游、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科教文卫、信息等行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和任务,为我县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外部环境。(三)宁波大都市区建设步伐加快伴随宁波港国际航运、临港重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宁波市在大陆城市中综

7、合实力已列第八位,基本竞争力列第六位,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南翼中心城市。随着宁波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北部区域:余姚慈溪、南部区域:宁海象山)中心镇一般集镇大都市城镇体系的积极打造,东部新城、北仑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都市重点区域的启动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我县将更深入地融入宁波大都市区,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将在充分承接大都市服务业辐射的同时,有力拓展我县服务业的服务半径,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促进我县生态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服务业独特优势与魅力的展示和发挥,加快构筑现代化中等城市,促进全县服务业加快发展。(四)国际间现代服务业转移加速经济国际化不断推进和知识经济

8、迅猛发展,推动着国际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逐步增加,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明显加快,为我国加快吸引国际服务业转移迎来难得机遇,为我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旅游、人居、生态等服务业资源优势,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结构,促进国际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同时,面对跨国服务业企业庞大的市场资源、成熟运营方式,如何利用我县特色经济发达、民营投资活跃、体制机制相对灵活和部分服务业比较优势突出等有利条件,主动加强区域合作,加大与国际、国内服务业知名企业的多渠道、多形式合作,加快提升服务业质量、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形成新的行业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已成为迎接经济国际化挑战,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处于

9、有利位置的战略课题。二、现实基础与条件(一)发展现状与基础1、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县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占全县GDP比重不断提高,贡献能力不断增强。19982005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由10.3亿元增加到39.02亿元,其占GDP比重由20.1%上升到30.1%,年均增加1.4个百分点(见表一)。2005年,全县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41.8%;200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为6.2万人,占总从业人数的22 %;财政收入中服务业达2.97亿元,占地税收入的46 %。表一 宁海县服务业发展情况表(1998-2005年)年份项目199819992000200120022

10、00320042005GDP(亿元)51.3857.3563.7668.5783.08100.2115.3129.46服务业增加值(亿元)10.312.414.618.622.127.633.139.0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21.722.927.126.627.528.730.12、服务业行业结构逐步优化,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商贸流通、旅游、交通运输三大优势服务业,三大行业增加值占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的56.4%。200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0.9亿元;全县旅游人次达到128万,实现旅游总收入6.5亿元;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增加值为5.4亿元。此外,金融保险、房地

11、产、科教、信息咨询、培训等新兴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趋势较好,结构逐步优化,领域不断拓宽。2005年,全县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29亿元;电信业实现收入1.65 亿元;房地产业发展迅速,销售额10.32亿元,成为全县重要的地方财税来源。2005年,全县中介服务企业达1300余家,其中信息咨询经营机构超过100 家,培训经营机构近40 家。同时,伴随我县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近年来全县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服务业快速起步,服务领域逐步扩大。3、服务业分布格局逐渐明晰,区域分工逐渐强化以县城为中心,以西店、岔路、长街为支点的“一主三点”区域性商贸中心初步形成。中心城区作为县域服务业中心,其集聚辐射功能

12、不断增强,商业形态基本完善,逐步形成了桃源南路、气象北路、中山路等一批服务业相对集聚的区域;2005年,西店、岔路、长街等镇服务业增加值为3.63亿元,占全县服务业比重达11%。以宁海温泉、前童古镇、天河休闲度假中心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点)为支撑,“一带两区”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甬台温高速、强蛟港为依托,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物流园区建设快速推进。4、服务业市场准入不断放开,发展环境有所优化伴随文化、教育、体育、卫生、金融、信息等行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县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特别是以我省列入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为契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演艺等行业行政壁垒逐渐打开

13、;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逐步与政府职能部门分离,开始承担起行业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政府职能开始逐渐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我县已出台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海县旅游区管理暂行办法、宁海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发展商贸业的若干规定、加快宁海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服务业开始步入有序引导、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二)发展优势与条件1、具备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我县位于长三角东南部,浙江沿海地区中段,地处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北距宁波市区70公里,南距台州市70公里,是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毗邻温台沿海产业带,是浙江沿海地区重要的交通中转站。宁海

14、处在宁波大都市圈内,县城距宁波机场64公里,离北仑港区80公里,同三高速、甬临线、象西线、沿海南线及正在建设中的甬台温铁路纵贯县境,对外交通较为发达。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之后,我县作为浙江沿海地区重要交通中转站的区位交通优势将更加突出。优越区位与便捷交通,确立了宁海在宁波南部区域的枢纽地位,为加快发展服务业奠定了良好基础。2、具备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我县依海傍山、碧水青山,生态环境优良,是宁波地区最佳的人居地。县域水资源总量约17.3亿立方米,水质优良,白溪水库是首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北抱象山港,南环三门港,具备较好的海岸和港口资源。旅游资源品种齐全,有着海滨、海岛、温泉和森林等特色资源

15、,类型丰富,其中宁海温泉为我国三大优质温泉之一;前童古镇素有“水八卦”之称,历史悠久,保存较为完好;强蛟群岛被称为“海上千岛湖”,有着较大开发潜力。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3、具备扎实的特色产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9.4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644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919元,已成功跻身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列第82位和72位。产业发展特色明显,已形成模具、文具、灯具、五金机械、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等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特色行业,

16、是中国模具生产基地。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居民收入水平为我县发展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现代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奠定了经济基础;特色产业不断集聚强壮,为我县加快发展金融、信息、物流、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4、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宁海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名士辈出,且历代名人崇尚气节,多耿直之士,如南宋枢密院编修郑霖、右丞相叶梦鼎、史学家胡三省、文学家舒岳祥、明初文学博士方孝孺、“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国画大师潘天寿等。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开篇地就在宁海。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我县深入挖掘、保护和开发文化底蕴,加快服务业发

17、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支撑。(三)存在问题及原因1、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与宁波各县市相比,我县服务业还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亦低于同处宁波南部区域的奉化、象山各9.3个和5.9个百分点(见表二),低于全省40的平均水平达9.9个百分点。同时,我县服务业吸呐劳动就业比例偏小,2005年全县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比重为22%,远低于全省32.3%和全国31.2%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在吸纳就业上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表二 2005年宁波市各县市服务业发展对比表县市名称宁波市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服务业占GDP比重39.4

18、%33.7%34.2%39.4%30.1%36.0%此外,我县服务业质量有待提升,突出表现为产业化水平较低、企业单体规模较小、规模扩张缓慢、特色品牌缺乏。从具体行业和产品看,商贸流通新兴业态推广发展较慢,旅游经济综合带动效应不明显,社区服务和公共服务体系尚未有效形成,网络通讯和数据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科技、外贸、中介等行业新兴服务方式有待引进推广,服务业发展面临“提速、优质”的双重任务。2、服务业体制机制仍需不断改善和我国其它地区一样,我县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处于逐步深入阶段,传统的运行体制和经营机制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全县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在管理体制方面,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社会中介等

19、行业市场准入限制较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在运行体制上,仍以政府主导型为主,相关经营机构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依托,存在经营主体不明确、从业人员以事业身份为主、从业主动性不高等问题,难以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经营机制方面,行业垄断和市场人为割据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市场竞争透明度较低,行业无序运行现象还时有发生。此外,城乡二元体制结构造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领域存在较大的待遇差异,抑制了农村居民和进城务工者的消费需求。部分新兴行业,如信息咨询、鉴定评估、房产中介、金融服务等,尚缺乏有效的、适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服务与管理体制,不利于我县投资环

20、境的根本性改变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3、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内外挑战我县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为:随着象山港大桥的建设,节点型城市地位受到影响,对象山的辐射和吸引能力将会减弱;随着宁波大都市区的建设,奉化将逐步脱离南部地区,融入宁波大都市区;县域内的西店等北部区域也将更多地受到宁波主城区的吸引。同时,受天河景区因区域统筹原因开发受到限制、宁海温泉资源性和体制性矛盾加大、服务业发展人才短缺等因素影响,我县服务业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困扰。此外,随着集团化、连锁化、网络化等服务业发展新模式的兴起,县外服务业企业向我县的渗透将进一步增强,对本地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将形成新的挑战。随着服务业对外开放进程

21、加快,国外服务业向长三角地区的转移加快,在对我县服务业加快发展迎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将对全县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提出更高要求。4、服务业发展意识仍待有效增强由于我县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统筹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支持较为缺乏,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局限于个别行业,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配置还尚未完全到位,加上总体发展战略尚未重大调整,各部门和社会群众合力发展服务业的思想意识和整体氛围尚未很好确立,影响了全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对发展服务业思想认识的高度和深度,直接关系影响到我县服务业发展的速度、总量和质量。宁海亟待解决发展意识问题,加大服务业发展重要战略意义的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亟待

22、加快出台服务业整体发展的扶持政策,形成各级政府、各部门、社会力量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合力。三、发展思路与目标(一)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围绕“构筑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生态型经济强县”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六大联动”和“五五举措”,积极构筑生态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三大高地”,打造长三角知名生态休闲旅游中心、宁波南部现代商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三大中心”,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促进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动力源和劳动就业主渠道,逐步形成规模适宜、特色明

23、显、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按照上述发展思路,我县将着力构筑“三大高地”,打造“三大中心”,以带动全县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不断增强。长三角知名生态休闲旅游中心。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宁波大都市区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生活品位的提高,生态型休闲、度假、旅游已逐步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县具有良好的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和宁波最佳人居区的魅力,力争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中心。宁波南部现代商贸中心。发达的现代商贸业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我县有着宁波南部区域商贸中心的历史传统,有着较发达

24、的商贸业基础,进一步加强现代商贸业的扶持发展,打造宁波南部现代商贸中心,是我县巩固提升宁波南部区域主要地位,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提高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宁波南部现代物流中心。现代物流业涉及面广,带动能力强,是重要的第三利润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宁波南部的交通要道,宁海对周边县市有较强的交通辐射,同时物流园区建设已有着较好的基础,有成为宁波南部现代物流中心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二)基本原则加快我县服务业发展要遵循“快速、协调、公平、融合、集约”的原则。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抓住宁波大都市区建设加速、我县城市化步伐加快、国际服务业转移力度加大、科技不断创新突破等机遇,

25、积极推进增长方式、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等“三大转型”,更新观念,强化特色,集成优势,形成合力,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大提高。突出重点,协调发展。顺应服务业发展趋势,结合我县优越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服务业发展现状,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三大优势行业,扶持发展文化、信息、金融、中介、房地产、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新兴行业,带动全县服务业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公平发展。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优先发展就业容量大、产业联动性强的服务行业,优先建设覆盖城乡基层的服务业网络,优先保障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基本的服务业消费,保障绝大多数居民能共享服务业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产业联动,融合发展。适应经济发展

26、阶段性特征,结合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和战略目标,加强现代服务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引导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提升我县整体产业层次、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强化创新,集约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加强观念更新,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垄断,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公平竞争。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市场主体,规范经营秩序,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运作的良性分工合作格局,促进服务业高质、集约发展。(三)发展目标总量扩大,贡献提高。到2010年,全县服务业总投资达50亿元以上,增加值力争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19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6%以上;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

27、献率提高到45左右,其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2左右;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50左右。结构优化,升级显著。服务业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基本建立以生态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为重点,文化、金融、房地产、信息、中介、科教、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行业协调发展的框架体系。到2010年,三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占全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0左右,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业态不断创新,服务业知识、技术含量以及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能级提升,地位突出。打响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中国(宁海)模具博览会等旅游节庆品牌,初步建成长三角知名生态休闲旅游中心、宁波南部现代商贸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旅游业总收入

28、力争突破15亿元,年接待游客近300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90亿元;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力争突破10亿元。此外,文化、金融、房地产、信息、中介等新兴行业占GDP的比重有所提高。布局优化,特色鲜明。初步建成现代商贸区、现代物流区、生态休闲旅游区三大功能区;中心城市作为县域服务业中心地位进一步突出,占全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70左右;西店、岔路、长街作为县服务业支点地位基本形成,占全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15左右,成为全县服务业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临港滨海新城、宁东工贸新城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一定规模。体制完善,环境公平。除法律法规规定禁入领域外,所有服务行业逐步实现对外开放,建成公平准入

29、的发展环境;逐步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政策取向,形成各类主体公平发展的市场环境;政府职能转变顺利推进,民营企业成为推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到2020年,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交通优势和旅游、生态等特色资源优势,基本构筑起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提升良性互动的格局,成为我国知名旅游强县,宁波都市区南部最佳人居城市、现代商贸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和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四、做优做强优势服务业(一)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按照“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度假旅游为导向,以专题旅游为补充”的整体开发思路,

30、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接待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和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着力将我县打造成为长三角知名生态休闲旅游中心。1、加大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力度实施“陆海岛”联动开发战略。以宁海温泉、宁海湾、前童古镇等旅游资源为开发重点,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逐步形成比较优势明显、空间组合协调、时间序列清晰的旅游资源开发格局。大力开发旅游精品系列。把握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依托旅游资源和环境优势,实施组合开发和差异化开发战略,在完善和丰富传统观光旅游产品基础上,精心开发海滨度假、温泉度假、森林度假等旅游精品,逐步形成以生态休闲产品为主导的旅游产品系列,

31、将我县打造成为浙东乃至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中心。加快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大力挖掘地方传统特色,积极发展特色风味餐饮。加快茶叶、竹笋、海产品等旅游商品开发,逐步改变我县“有游无购”的状况。深度开发“十里红妆”等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渔家乐”、“农家乐”、休闲观光工农业等特色旅游产品,鼓励更多农民、渔民参与旅游开发,使旅游业发展切实成为解决当地居民就业和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2、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体系加强县域旅游交通的建设。提高县域干线公路和通景公路等级,加强客运站及停靠点建设,并根据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要求,成立旅游汽车公司,逐步开通城区至各主要旅游

32、区旅游专线。提高旅游住宿设施的开发水平。着重开发度假型酒店、会议型酒店、汽车旅馆、农家旅舍等符合商务旅游、自驾车旅游、体验旅游等旅游需求热点的旅游住宿设施,建设高档星级宾馆。加强对住宿行业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形成层次鲜明、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旅游住宿设施体系。拓展旅行社的业务范围。鼓励旅行社在组织本县居民出游的基础上开展招徕业务,通过与国内外旅行社建立协作关系,设计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积极争取外地旅行社组团来我县旅游,共同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发展。3、积极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以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台州为一级客源市场,沪杭甬高速公路和沪杭甬铁路沿线市县以及苏南地区为二级市场,以

33、国内其它地区及海外地区为机会市场,精心组织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等节庆活动,打响“天下旅游,宁海开游”口号,进一步提高我县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全国乃至世界了解宁海。国内市场方面,注重与周边区域的旅游大联合,努力使国内知名旅游批发商认识宁海的旅游价值,在此基础上适当推出优惠政策,使我县加快融入宁波“一圈四带”旅游圈。推进与长三角区域的旅游合作,使各旅行社将其纳入长三角黄金旅游路线,使我县成为浙东区域的重要旅游节点。国际市场方面,在国内旅游业务基本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各大旅行社在国外的营销网络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同时配合国家、省、市旅游局的宣传促销活动,借助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强大的辐

34、射力,将我县推向国际旅游市场。(二)完善提升现代商贸业以建设宁波南部现代商贸中心为目标,着力提升商贸流通经营业态,拓展城市商圈,狠抓网点落地,加快构筑现代商贸网络体系,促进现代商贸业做特、做强。1、扶持现代商贸业发展创新商贸业态。不断创新商贸业态是提升城市商贸综合服务功能的战略途径。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提升传统流通业态和发展现代流通业态相结合,以城区和中心镇为载体,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对城区零售商业结构、设施和功能的调整,构建百货店、大型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综合商厦等现代零售业态体系,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引导传统商贸业

35、走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路子,加快升级换代,不断提升能级。加快培育商贸主体。按照与消费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要求,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现有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商贸服务企业。在综合考虑市场容量,合理保护现有商贸企业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企业、大型采购中心落户宁海,逐步提高我县商业层次和能级。2、优化提升专业市场加强市场布局结构调整。针对我县专业市场规模小、档次低、分布散等状况,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强化功能、规范管理”原则,大力推进经营业态、布局结构的调整。结合旧城改造,整合桃源路、环城北路小商品市场,提升市场形

36、象。逐步搬迁与城市总体规划不符、影响市容的专业市场,逐步搬迁红枫建材市场、桃源环岛果蔬批发市场、人民路农贸市场。逐步发展室内标准化菜场和净菜市场,主城区在原有10个菜场基础上,根据社区发展,规划建设13个菜场。加快新专业市场建设。依托模具、文具、汽配等特色行业的产业优势,积极与外部主体合作,在物流园区冠北区块培育建设宁海文具市场、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建材装饰材料市场、五金工具市场、物资调剂市场等,促进产业与市场共同发展。结合居民消费习惯的变化趋势,在物流园区九顷区块规划与生活消费相关的宁海家居家私市场,在兴海路新建蔬菜、水产批发市场,在坑龙王村新建浙东农产品交易中心,在前童新建豆制品加工配送中心

37、。适时建设废旧物资交易市场以及花木根雕市场。提升专业市场水平。积极引入现代流通手段,探索利用专业市场优势,采取交易中心与展示中心相结合方式,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市场设立产品展示中心。支持市场业主建设专业商品信息网站,鼓励专业市场构建市场内部局域网络,倡导开展电子商务。3、完善农村商贸网络构建便捷村镇零售网络。以市“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建设为契机,引导连锁经营企业在乡镇、社区、农村开设便民连锁经营网点,通过直营、加盟等方式,改造现有的乡村超市和代销店,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村消费安全,提升农村消费水平。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先进、交易方便、卫生安全的农村集镇商业网络体系,形成规范、竞争

38、、开放、有序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健全农业流通体系。适应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购销市场化改革,加快农副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能给农户带来实惠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构建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和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做优做强现代物流业发挥交通和产业优势,培育发展物流市场,完善综合运输网络,逐步建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供应链体系,着力打造宁波南部现代物流中心。1、加快建设物流基地我县物流园区是宁波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一主六副”区域物流中心中的南部物流中心。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加强

39、科学论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物流基地建设,优化区域物流布局。高效建设县物流园区。县物流园区由冠北、九顷两大区块组成,分别位于城区铁路场站区域和高速公路出口,是外地进入货物和本县发出货物的集中地。进一步完善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抓紧做好土地征用工作,加快区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尽早启动物流园区建设。合理配置仓储区、物流配送区、货代中转区、商贸流通区和配套服务区等主要功能区,加快形成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现代物流园区体系。创新园区开发思路,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一批物流企业落户园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宁波南部区域性物流中心。统筹规划港口物流。依托象山港、三门湾,加

40、强跨行政区域合作,合理规划、引导、建设以承接国内航运为主的强蛟港物流基地、胡陈港物流基地。依托专业市场和小小超市等连锁企业,建成以城市商贸、行业配送、企业物流为重点的配送中心,形成具有高时效性的货运通道网络及提供快速、准时、多样化服务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2、扶持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加强现代物流市场主体建设。打破行业分割,整合现有资源,大力改造传统运输业,推动传统运输、仓储、货代、流通等企业加快存量资产重组,引导现有中小运输企业调整运输结构、经营方向,延伸服务功能,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引进或培植一批具有规模、核心业务能力强的物流企业。争取国华电厂和海螺水

41、泥厂的货运船队在宁海注册落户。延伸物流产业链。加强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物流配送、信息系统交换等物流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配套完善的物流产业链。鼓励企业分离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业务,交由专业物流企业承担。3、建立完善现代物流支撑体系积极配合做好甬台温铁路宁海段建设,完善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城镇客货运场站,构筑“三纵四横三连一绕七干线”的综合运输网络。规划建设强蛟磨盘山5000吨级码头。结合下洋涂围垦,远期规划建设田湾山港区。积极建设兴海路、甬临线等交通主干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现代化物流综合运输网络,不断提高物流集疏运能力,力争

42、成为宁波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的次级分中心。加强物流信息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点建设以电子身份认证、条形码技术、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交换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加强对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整合社会物流要素,推动物流业向高层次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企业经营网络化。加快海关监管点设置。逐步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形成高效畅通的通关链。加大培养和引进物流人才,提升物流企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能力。五、扶持发展新兴服务业(一)规范完善金融服务业1、积极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合理规划和调整县域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布局,积极引进新设股份制商业银行和省内外城市商业银行来

43、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和开拓业务。加强信用担保、资信评级等金融中介服务。深化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改革,支持建立宁海农村合作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防范金融风险。正视民间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稳妥发展地方小额信贷组织,帮助小额信贷组织防范资金风险。拓展地方信托、租赁、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发展多元保险市场主体,形成专业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多种保险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顺应经济国际化趋势,支持国际金融机构在我县拓展业务。2、稳步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多元化,提高金融业务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构

44、筑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平台,加强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完善担保体系建设,改善我县企业融资环境。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健全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企业信用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企业、个人征信系统,推动部门协作,全面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制度,形成信用自律机制。建立应对资本市场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防范化解风险的协调机制,完善资本市场发展环境。 (二)稳健发展房地产业1、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以加快建成面向宁波的生态良好、环境优越最佳人居区为战略目标,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方针,结合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提高住宅区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

45、水平,建设品位高、配套全、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小区,满足城市居民居住需要。倡导“绿色建筑”,大力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提高住宅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充分发挥我县生态环境优势,打响“住在宁海”品牌。加强统筹规划,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城区、临港滨海新城等处合理利用低山缓坡,相对集中地有序开发一批中高档住宅小区、生态休闲别墅和产权式度假酒店,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吸引宁波市区、杭州、上海等地成功人士到宁海置业。2、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完善住房供应政策,优化住房供应结构,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适度扩大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全面实施廉租住房制度。积

46、极探索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加快建立健全以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制度,努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困难群众居住问题,保障其基本住房。加强个人房地产金融业务管理,加快建立个人征信系统,防范个人住房信贷风险。加大房地产投机打击力度,引导理性住房消费。加强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和服务收费监督,提高物业管理的综合服务水平,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加快出台房地产中介服务规则,建立健全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制度,规范中介行为。(三)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1、加强网络传输基础设施建设响应全省“百亿信息化工程”,高标准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宽带多媒体网络与应用平台。加快建设以县城为重点,以临港滨

47、海新城、宁东工贸新城为支点的电信宽带接入网和IP骨干网扩容工程,发展以IP技术为平台的宽带多媒体通信网以及能提供综合业务能力的光纤用户干线网。规划建设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等公司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以及电子政务、商务、社区信息化,金融现代化支付等领域的信息系统应用项目。推进县电信、广电和计算机三网融合。加快建成有线数字广播电视新体系。全面完成“村村通”有线广播电视工程。2、扶持发展信息内容服务业加强我县公益性与商业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公益服务能力,加大培育一批商业性信息资源企业,加快商业性信息资源市场化进程。加快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社区信息服务体系和

48、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专业服务,重点抓好各类专业信息市场、农村信息服务市场以及重要产业信息市场的网络化建设,扶持和培育一批提供各种服务的网络公司,形成规模化的互联网服务市场和产业链。 加强邮电通讯业的品种创新,满足多层次需求。巩固传统邮政业,创新发展邮政礼仪包裹、网上邮购 、汇款汇兑、电子信函、邮政广告、邮政专营等业务。(四)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1、加大科教服务业扶持力度以国家文教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县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完善全县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推进宁海技术市场与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的有机对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

49、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高标准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创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与特色产业发展要求相匹配的中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多元办学、多形式培养人才的格局。落实教育公平理念,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稳定农村师资队伍,逐步实施义务教育段免费教育,扩大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教育覆盖面,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实施“20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城市新增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和专业大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加强被征地人员和下山移民等的转岗转业培训。2、加快构筑公共卫生体系积极实施宁海县

50、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实现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提高城乡卫生水平。制定实施社区卫生发展规划,将社区卫生发展纳入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实现社区卫生与医院合理分工,密切合作,双向转让,共同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切实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监管,努力扩大农民受益面。认真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巩固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重点改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条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医疗机构运行机制,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行为,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严格执行卫生法

51、律、法规和规章,严格依法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普及健康知识,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建设省文化强县、省体育强县的要求,有序建设文化中心、潘天寿艺术中心、图书馆、体育中心等一批体现宁海特色的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普及建设镇乡(街道)文化站、村级文化俱乐部或文化活动室,形成设施完善、功能健全的全县文化设施网络。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和“农村体育小康工程”。明确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文体服务业范围,全面推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强科技与文化的合作,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结合,大力发展现代传媒等高新文化产业。鼓励通

52、过整合兼并和重组等手段,形成强势文体产业实体,增强文体产业的规模实力和竞争力。建立文体与旅游互动机制,通过有效融合,促进互动互惠。4、加强大社保体系建设认真执行社会保险政策,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基金征缴率。启动实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转实”工作,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全覆盖。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再就业中的作用。逐步扩大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范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成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面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健全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深化养老救助,推进社会化敬老养老,建成农村和城镇集中

53、供养长效机制,切实解决面临的土地、资金和人员缺乏问题。完善教育救助制度和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推进司法援助、残疾人保护等救助工作。此外,大力完善市政服务功能,改善公交、园林、环境服务质量,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公用服务。引入产业化发展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市政环保设施建设和经营。加强对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倡导循环经济理念,促进废物利用。(五)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1、健全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相当就业岗位的重要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加快发展。要以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消费娱乐、商业与流通服务等为重点,逐步形成家政、餐饮、托幼、养老、医疗、保健、

54、文娱、维修等配套完善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进一步方便群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进社区服务业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拓展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覆盖面,基本建立起与市场运行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加大社会服务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搭建社区服务的公益性信息平台,扶持民间组织开展社区非营利性活动。加快社会化体育健身服务网络及设施建设,发挥现有体育设施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运动,基本建成“10分钟健身圈”。2、创新社区服务内容鼓励和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引导部分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家政服务业。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通过服务设施资源共享,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方式,

55、逐步将内部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开放。积极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探索社区服务改革与发展新模式,逐步提高社区服务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入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纠纷调解、保险理财、商业服务等目前相对欠缺的社区服务项目。加强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转产转业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积极培养一批相对稳定的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特长的社区服务人员,提高我县社区服务业的品位和质量。(六)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1、加快中介机构脱钩改制步伐完善中介服务业市场发展环境,对仍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中介服务企业、经营性中介服务事业单位要限期脱钩,改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促进中介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对需要继续承担某些政府委托职能的中介服务事

56、业单位,要予以界定、退出市场、明确职责、加强管理,成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中介服务企业改制工作,通过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强化中介服务业品牌化建设大力扶持民营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和扶持、催生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准、较大规模的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市场管理服务、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服务、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地质勘察服务等专业技术要求高、影响面广的知识密集型中介企业,逐步提高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层次与水平,实现与我县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间的互促共进。鼓励中介组织,特别是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实行不受地域和所有制限制的联合、重组,加快形成一批上规模、

57、富有竞争力的中介服务业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养一批中介服务业领域的著名商标、知名商号、消费者信得过单位,争创全国驰名商标。有序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企业,推进本地服务业与国际接轨,加快提升我县中介服务业整体档次。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执业资格的高素质人才,提升中介组织队伍的整体水平。六、空间布局与重点项目(一)总体布局在充分考虑宁波市域城镇总体规划和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等对我县的定位和要求基础上,根据“十一五”总体规划提出的“一个中心、二个新城、三个支点”的城镇发展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全县资源分布和产业特征,合理确定今后我县服务业发展总体布局为:“一核两城三点”。其中,“一核”指主城区,为服务业发展的综合性核心区;“两城”指临港滨海新城和宁东工贸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