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4G无线通信网络优化的研究_第1页
论文4G无线通信网络优化的研究_第2页
论文4G无线通信网络优化的研究_第3页
论文4G无线通信网络优化的研究_第4页
论文4G无线通信网络优化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 要TD-LTE 即 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 (分时长期演进)是由中国主导,同时得到了广泛国际支持的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与标准。目前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的移动2G与3G网络建设都已有较大规模,中国移动已在20多个城市开始TD-LTE网络商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已开始TD-LTE网络建设。随着无线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无线网络优化成为了保证和提升网络质量的关键工作。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结合实际工作探讨TD-LTE的网络优化技术。首先介绍了课题的选题背景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以及我国移动通信的现状和网络优化的重要性。再者介绍TD-LTE的网络结构以

2、及与网络优化相关的系统关键技术。分析网络优化的原理与方法,探讨TD-LTE网络优化工作的过程、方法、内容与技术,对在TD-LTE工程优化工作中遇到的几种典型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最后总结与展望,总结当前工作的情况并展望移动网络优化的前景。关键词:AbstractKeywords:引言第1章 绪论1.1 课题选取背景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开始实现大规模商用,从此人们开始摆脱仅通过书信和电报进行延时通信的时代,但由于世界上不同地区采用各自独立开发的系统,虽能进行通信,却无法实现漫游功能。随着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

3、obile Communication)的发展,漫游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球通信网络基本实现同步互通。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2G网络的语音通话及低速数据服务已经从根本上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需求,因此在上世纪末,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应运而生,对于3G及在3G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3G,其目标均在于向用户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和更加丰富多彩的通信和娱乐业务。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和业务需求不断扩大,3G及B3G的网络承载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即将到来的信息量爆发式增长。网络结构和空口技术必须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原有的无线网络已经成型,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网络架构和使用新的空中接口技术,这预示

4、着新一代的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被提上了议程。 虽然3G接入技术在支持QoS和移动性方面有较大优势,但在每比特成本、无线频谱利用率和传输时延等能力方面明显落后。知识产权的制约、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的挑战共同作用下,推动了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组织在4G出现之前加速制定新的空中接口和无线接入网网络标准。目前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的移动2G与3G网络建设都已有较大规模,截至到2012年底我国移动用户总数已达到11亿,其中3G用户约2亿3千万1。中国移动已在多个城市开始TD-LTE试验网络的建设,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已计划开始TD-LTE网络建设。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各种通信系统内或系统间的互相干

5、扰问题更加突出,无线网络优化工作成为了保证和提升网络质量的关键工作。1.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概述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开始实现大规模商用,从此人们开始摆脱仅通过书信和电报进行延时通信的时代,但由于世界上不同地区采用各自独立开发的系统,虽能进行通信,却无法实现漫游功能。随着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的发展,漫游问题基本得解决,全球通信网络基本实现同步互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2G网络的语音通话及低速数据服务已经从根本上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需求,因此在上世纪末,第

6、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应运而生,对于3G及在3G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3G,其目标均在于向用户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和更加丰富多彩的通信和娱乐业务。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和业务需求不断扩大,3G及B3G的网络承载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即将到来的信息量爆发式增长。网络结构和空口技术必须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原有的无线网络已经成型,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网络架构和使用新的空中接口技术,这预示着新一代的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被提上了议程。虽然3G接入技术在支持服务质量QoS(Service Quality)和移动性方面有较大优势,但在每比特成本、无线频谱利用率和传输时延等能力方面明显落后2。知识产权的制约、用

7、户的需求和市场的挑战共同作用下,推动了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组织在4G出现之前加速制定新的空中接口和无线接入网的网络标准3。1.3我国移动通信的现状和网络优化的重要性我国自1987年开通移动通信业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在规模和技术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1994年我国移动用户过百万,1997年我国移动用户超过了一千万,2001年我国移动用户超过了一亿,2012年我国移动用户总数突破了十亿。随着我国的移动通信的发展,我国的通信技术在全球通信高技术领域薪露头角。自从2009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3G网络正式商用,凭借丰富的终端资源、成熟的技术和产业链,我国3G通信

8、业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3年底我国移动用户总数已达12.33亿,其中2G用户8.16亿,3G用户4.17亿。2013年12月,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都取得了TD-LTE的牌照。在“我国移动通信创新链、产业链发展研讨会”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罗文院长表示,未来两年在TD-LTE基站建设方面,中国移动规划部署基站40万个,中国电信计划建设基站3万个,中国联通计划建设基站5万个,基站建设总投资将达到1100亿元,网络建设总投资将达到1600亿元3。另外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还将投资FDD-LTE网络的建设。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进入三网并行的状态,并且伴随着用户的急速增长和对网络质量的要求逐步提

9、高,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面临着巨大考验。1.4 LTE 标准进展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LTE并不是4G技术标准,而是定位于3G与4G(LTE-Advanced)之间的一种技术标准,由于3G和4G技术在网络结构、峰值速率、频谱利用率等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差异,3GPP希望通过LTE作为桥梁,填补这些技术差异。3GPP希望LTE技术保持无线资源频谱高利用率的优势,并能够在已有和新的频段,特别是一些零碎的频段上进行部署。在3GPP的推动下,很多研究机构和厂商参与到标准制定中来,从而解决了在3G中专利过度集中的问题。LTE按照传输方式的不同,可分为TDD和FDD两种双工方式,即可分为TDD LTE(即TD-L

10、TE)和FDD LTE。两种制式在信号生成、编码、调制解调技术以及实现技术上基本一致。TDD方式按演进路线分为LTE TDD1和LTE TDD2两类,其中LTE TDD1在帧结构方面与LTE FDD相近,而LTE TDD2帧结构更加接近于中国移动3G时代的TD-SCDMA制式。正是基于这点,采用TDD2双工方式的TD-LTE在技术上更容易与TD-SCDMA系统融合演进,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新建一个无线通信网络成本过高,选址困难等问题,毫无疑问地被确定为TD-SCDMA标准的后续演进技术。 LTE在2006年年中完成了研究项目(Study Item)阶段,明确了LTE的概念和目标需求,并对各方提出的

11、技术提案进行评估和讨论;2006年年中前开始工作项目(Work Item)阶段,讨论未来的LTE细节,开始建立标准,WI阶段持续到2007年年中;2009年年初,3GPP发布了第一个商用版本R8;一年之后(2010年中)发布了增强版本R9,主要增加了双流波束赋形(主要是对于下行链路)、增强型多播广播多媒体业务、Femto基站(家庭基站)等新技术和新功能; R10版本的LTE标准在2011年初制定完成并发布,即LTEA,标志着真正的4G标准已经确立。该版本增加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功能,使整个网络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5。1.5 LTE 的技术需求和目标 3GPP为确立LTE系统需求创建了一个研究项目,

12、用以确保其能在3G和4G系统间充当桥梁作用,并使LTE能在未来10年的竞争力。随着该研究项目的深入展开,LTE需求被不断完善和细化,并于2005年6月完成最终版本。 具体需求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系统建立连接的时延和系统数据传输的时延必须降低; (2)提高用户数据传输速率,理论上应该比3G高一个数量级; (3)提高小区边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用户接入成功率; (4)提高频谱效率,理论上应该比3G高一个数量级; (5)增强多种带宽(包括现有和新增)的使用灵活度; (6)简化网络结构; (7)提高切换成功率,无论是在同系统或者异系统中; (8)实现移动终端的合理功耗。LTE技术目标汇总如下:项目技

13、术目标备注峰值速率下行大于100Mbit/s在20MHz带宽下,LTE以FDD模式运行上行大于50Mbit/s峰值频谱速率下行大于5bit/s上行大于2.5bit/s小区平均频谱速率下行大于1.62.1bit/s/Hz/Cell单天线传输,IRC接收机上行大于0.661.0bit/s/Hz/Cell小区边缘频谱效率下行大于0.040.06bit/s/Hz/用户单天线传输,IRC接收机上行大于0.020.03bit/s/Hz/用户系统用户平面延时<10ms系统连接建立时延<100ms从空闲状态至激活状态系统运行带宽1.2520MHz移动性120km/h350km/h(甚至在某些频段支

14、持500km/h)高速移动15120km/h高性能中等移动速度015km/h性能优化低移动速度1.6 本文的主要工作以及论文内容安排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结合实际工作探讨TD-LTE的网络优化技术。论文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 绪论,介绍了课题的选题背景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以及我国移动通信的现状,网络优化的重要性和LTE的标准进程。第二章 移动网络结构与关键技术,介绍了TD-LTE的网络结构以及与网络优化相关的系统关键技术。第三章 网络优化的原理与方法,探讨TD-LTE网络优化工作的过程、方法、内容与技术。第四章 TD-LTE网络工程优化,对在TD-LTE工程优化工作中遇到的几种典型问题进行研究与分

15、析。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总结了当前工作的情况并展望移动网络优化的前景。第2章 移动网络结构与关键技术在实际的网络优化工作中我们通常需要根据问题的现象,选择不同的问题分析与处理方法,熟悉系统的网络结构与接口技术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的进行信令跟踪和判断故障点。本章主要介绍TD-LTE的网络结构以及与网络优化相关的系统关键技术。TDD-LTE是由CDMA TDD演进来的LTE系统,其演进过程已经历了 3GPP R8、R9和R10等三个版本。在R8版本中,明确采用由TDS-CDMA系统演进的LTE TDD Type 2作为的TDD-LTE物理层顿结构,并定义了相应的物理层参数。2.1 TD-LTE系统的

16、网络结构TD-LTE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演进分组核心网(EPC)、演进型基站(eNB)及用户设备(UE)。EPC由控制处理部分(MME)和数据承载部分(S-GW)组成,eNB 组成了 E-UTRAN,EPC 与 E-UTRAN 组成EPS。eNB主要具有无线资源管理、UE附着时选择MME、压缩IP头和加密用户数据流、用户面数据向S-GW的路由、调度及发送寻呼和广播信息、移动性测量及配置测量报告等功能。MME主要的功能包括:向eNB分发寻呼信息、空闲状态的移动性管理、SACE承载控制、安全控制和非接入层(NSA)信令的加密及完整性保护等。S-GW主要的作用是结束因寻呼原因生成的用户平面数据包和完成

17、因移动性进行的用户面切换工作。2.2 TD-LTE系统的网络接口与协议TD-LTE系统的主要接口包括空中接口、S1接口和X2接口等。UE通过空中接口与eNB连接;eNB通过S1接口与EPC相连;eNB间通过X2接口互相连接。和UMTS相比,NodeB与RNC融合成eNB,因此TD - LTE没了 lub接口; X2接口和lur接口类似,S1接口和lu接口类似,但是都进行了很多的简化。eNB与MME间的接口是S1-MME,应用协议是S1AP,主要用于S1接口的无线接入承载控制和接口专用的操作维护功能;eNB与S-GW间的接口是S1-U,完成传送用户数据和用户平面控制帧。X2接口的应用协议是X2A

18、P,其主要作用是支持激活模式的手机移动,分组数据转发和多小区的无线资源管理等。2.3 TD-LTE系统的关键技术 TD-LTE对物理层的传输技术进行了改进,其与网络优化相关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频域多址技术、MIMO技术、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小区间干扰消除与协调技术等。2.3.1频域多址技术在TD-LTE系统中,上行方向采用了 SC-FDMA技术,即单载波频分多址技术,下行方向上采用了 OFDMA技术,即正交频分多址接入技术。OFDMA的基本原理是将高速数据流分散后由多个正交的子载波传输,可以较大的降低单个子载波上的符号速率,符号持续时间加长,增强对由多径效应引起的时延扩展的抵抗力,符号间干扰的

19、影响大大的降低。另外只要在OFDMA符号前加上的保护间隔大于信道的时延扩展就可以完全消除符号间干扰。与传统的FDMA相比,OFDMA允许子载波间紧密相临甚至部分重合,采用正交复用方式避免频率间的干扰,可以很好的节省带宽资源。SC-FDMA是OFDMA的改进,与OFDMA相比峰均比较低,可以提高功放的效率,降低终端的功耗。2.3.2 MIMO 技术MIMO技术是将数据分解成多个并行的数据流利用多个发射天线、多个接收天线进行空间分集传送,最终利用解调技术恢复原数据流的技术。MIMO技术通过的将链路划分成多个并行的子信道可以较大的提高系统容量;下行时多天线发送方式主要有波束赋形、空时预编码、发送分集

20、和多用户MIMO等,上行时通过多用户构成虚拟MIMO也能提升系统的上行容量。多用户MIMO技术通过多天线形成的空间自由度来分离用户,依靠发射端的信号处理算法降低多用户间的信号干扰,使用简单的多用户调度算法可以取得明显的多用户分集增益,是小区负载较大时获得高系统容量的有效手段。 在LTE系统中,应用MIMO技术的上行天线基本配置是1根发送天线加上2根接收天线。上行多用户MIMO中,每个终端均发一个数据流,两个或者更多的终端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来自不同终端使用相同时频资源的多个数据流对接收机来说可以认为是从同一终端的不同天线上发送的数据流,从而形成一个虚拟的MIMO系统。2.3.3 自适应调制与编

21、码技术 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即AMC技术,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当前的信道状态信息判断信道的质量,再由信道的质量与系统可用资源来确定使用适合的编码与调制方式。信道状态较好时,选择较高的调制等级和编码速率;信道状态较差时,选择较低的调制等级和编码速率。 AMC技术在TD-LTE系统中上行与下行实现的方法是不同的。下行时UE通过测量下行公共参考信号确定下行信道质量并将测量的结果通过反馈信道发送至基站侧,基站根据反馈的信息再对相应的下行传输的调制与编码方案进行调整。上行时基站侧通过测量UE发送的上行参考信号取得的信息调整上行传输的调制与编码方案,然后发送控制信令至UE。2.3.4 小区间干扰消除与协调技术

22、LTE使用OFDMA技术依靠频率间的正交性区分用户,较好的解决了小区内干扰的问题,但是小区间干扰比较严重。3GPP提出了包括随机化、消除和协调技术等三种干扰解决方案。 干扰消除技术是通过对干扰小区发送信号的解调和解码,再利用接收端的处理增益从接收信号中去除干扰信号的方法消除干扰。干扰消除技术可以较好的提升系统小区边缘的性能,获得较高的频谱效率。第3章 网络优化的原理与方法网络优化的目的就是提升网络质量,优化的目标不是为了追求最好的指标,而是为了满足移动网络的市场竞争需求而制定。网络的性能可表示为所提供业务的质量,网络的成本可表示为运营商为建设和维护网络所做的投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性能是不可

23、能的,因此取得成本与性能最佳平衡才能使网络具有最好的商业价值和网络质量。网络优化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了网络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网络优化根据网络建设的阶段一般可分为工程优化和运维优化。工程优化一般是指网络商用前的优化工作,一般包含站点配置审查、单站验证、基站簇优化和全网优化及验收等阶段。运维优化是网络投入商用后为保持和提升网络性能进行的优化,运维优化又可为分日常优化和专项优化。日常优化是指在现有的网络条件下,通过日常测试、分析话务统计及用户投诉等方式发现和预判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优化工作。其特点为:处理问题和网络调整规模相对局部,对全局影响不大,需要配置的

24、人员较少。专项优化工作是指通过对系统的数据釆集,结合话务统计数据及用户投诉信息等对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影响系统性能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优化方案并实施,从而提升问题区域网络性能的优化工作,另外专项优化工作还含为保障大规模突发性话务需求及重要活动或重大事件的通信畅通而进行的应急性网络优化工作。专项优化工作的特点包括:以项目为单位,有明确的优化目标,需要专业人员较多,采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出系统的全面优化,调整网络规模较大等。3.1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电波对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优化我们必须要了解无线通信中的无线电波及其特性。无线电波是电磁波中频率相对较低的部分,无线电波的频率决定了它的传

25、播特性:频率低则损耗小、覆盖远、容量小;频率高则损耗大、覆盖近、容量大。移动通信系统选择频段时需要兼顾系统的容量和覆盖,相对其他频段,UHF(300-3000MHZ)频段更适合于移动通信。并且随着移动通信的业务需求不断增长,容量也需要不断扩大,移动通信系统使用的频率也会越来越高。在实际的环境中,手机与基站之间通常会被建筑物阻挡,散射是其的主要传式,从信号发出至被接收通常会经过很多的反射或折射,因此接收端收到的信号往往非常复杂。无线电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衰落的问题,为降低衰落问题对移动通信造成的影响,通常使用分集技术克服。另外在分析山区和城市中高楼密集区域的传输损耗时,还要分析绕射损耗与穿

26、透损耗。3.2网络优化的原理网络优化工作就是对已运行的无线网络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影响网络质量的原因,通过调整参数或者其他手段,提升网络的运行质量,提高用户满意度,增加运营商的效益。网络优化的调整原则包括:以有限的功率实现最佳的覆盖;合理的切换设置,减少掉话和呼叫失败;控制发射功率减少系统干扰,基站进行合理的负荷分担。GSM系统主要的业务是语音业务,所以其优化的重点是语音业务,无线网络的覆盖与容量相对独立,基本上通过路测确认信号强度和切换边界就能解决,主要工作是频率复用方案的不断调整。WCDMA系统增大了数据与多媒体业务的比重,所以其优化的内容增加了分组域的内容。另外WCDM

27、A系统具有自千扰的特性,其网络的覆盖、容量和质量互相关联,优化工作需要兼顾多个方面,通常需要反复的调整以找到各业务间的平衡点。其优化的原理、流程和方法与GSM系统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TD-LTE系统优化以数据业务为主,同时需要考虑2G和3G的网络优化。TD-LTE网络的覆盖与质量的评估指标使用RSRP、RSRQ及SINR。3.3 TD-LTE网络优化的流程TD-LTE目前正处于紧张的建设阶段,其优化工作主要以工程优化和专项优化为主。工程优化主要是通过对DT、CQT的数据分析,结合天线参数调整及优化邻区、频率与基本参数等方法提升网络性能的过程。工程优化的工作量取决于网络规划数据(站址、站高、方位

28、角、下倾角及系统内系统邻区、频点、扰码等)的准确性。工程优化的质量决定了系统网络的质量及运维优化工作的工作量。工程优化的主要任务有覆盖调整、基本组网参数优化、业务优化、2G/3G/4G互操作优化以及特殊场景的优化、异常排除及网络基础信息更新、维护、共享等。3.4 网络优化的方法无论GSM、WCDMA还是TD-LTE系统网络优化的前提都需要采集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数据采集的方法主要包括信令跟踪、话务统计、DT、CQT及系统告警和用户申告等。网络优化常用的方法有信令分析法、话务统计分析法、路测分析法等。我们在实际的网络优化过程中通常会将这三种优化方法组合使用。信令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接口的信令进行跟

29、踪与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如因为缺少切换的局数据引起的掉话可以通过信令跟踪发现问题原因。信令分析法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如结合路测分析法的分析上、下行链路不匹配造成的问题。话务统计分析法是通过分析话务统计报告数据中的各项指标,根据各项数据的大小判断系统参数和网络组织是否设置合理。路测分析法一般是通过地面移动测试来取得空中接口的各项数值,通过分析数据取得网络的各种状态并制定出系统的优化方案。其测试的内容一般有场强测试、干扰测试及呼叫测试。测试结果通常以彩色地图和统计报告的形式输出,如信号质量分布图、接受场强分布图、频率干扰图和小区切换图等,从这些彩图和统计报告中直接反映出网络的覆盖

30、质量、误码率及千扰等的实际情况。网络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采用路测分析法能更好的优化网络。3.5 网络优化的内容网络优化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覆盖优化、接入优化、干扰优化和联合优化等。3.5.1 覆盖优化覆盖优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系统中存在的信号盲区和弱覆盖、过盖和越区覆盖等问题,另外在WCDMA和TD-LTE中还需要解决导频污染的问题。信号盲区是指无信号或者信号极差的区域,在该区域内无法进行通话。信号盲区一般是因为附近没有基站或者附近有严重的阻挡造成的。弱覆盖是指区域的信号质量较差,区域内呼叫的掉线率较高、接通率较低且通话质量较差。处理信号盲区和弱覆盖常用的优化方法有:一,增加基站;二,提高基

31、站发射功率或天线高度;三,增加室内分布;四,系统间互操作优化。过覆盖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基站的覆盖区域过大,这种情况容易因话务量过大而导致系统拥塞。越区覆盖是由于基站覆盖的区域过大而覆盖到其他基站的覆盖区域,越区覆盖与过覆盖的情形类似。处理过覆盖和越区覆盖常用的方法是降低基站的发射功率和调整天线的倾角。导频污染是指在某一点有过多的强导频却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以至于因收不到预期的导频或者收到的导频强度差值太小使移动台选取不到主导频。导频污染一般通过调整基站的工程参数或覆盖区域来解决。3.5.2 接入优化接入过程是移动通信系统非常重要的环节,接入的成功率会直接影响用户的感知,因此网络的接入优化

32、工作也是网络优化工作的重要部分。在TD-LTE系统中,UE通过发起Attach Request消息或Service Request消息触发随机接入过程建立RRC连接,然后再通过初始直传建立用于传输NAS消息的信令连接,最后建立E-RAB连接。目前TD-LTE系统的用户数较少,E-RAB连接的建立成功率较高,问题主要集中在随机接入过程,因此经常导致RRC连接无响应,导致起呼不成功,所以当前TD-LTE系统提升接通率的重点是解决随机接入失败问题。随机接入开始前先要进行初始化接入参数,同时物理层接受来自上层的参数、随机接入信道的参数和产生前导序列的参数,UE从广播信息取得PRACH信道的基本配置信息

33、,通过检查UE发送的MSG1消息可以判断UE是否是按照系统消息内容所携带的参数进行随机接入。通常在TD-LTE系统中触发随机接入过程的情况包括:一、UE从空闲态转入连接态的初始接入;二、无线链路失败后的再接入;三、切换时的接入;四、UE处于连接态时因为某些原因上行或下行数据到达。随机接入根据选择前缀的方式分为基于冲突的随机接入和基于非冲突的随机接入,前者是UE基于特定的算法随机选择一个随机接入前缀;后者是基站指配非冲突的随机接入前缀给UE。非竞争的随机接入适用于切换过程和UE处于连接态时因为某些原因下行数据到达的情况。3.5.3 干扰优化无线电波的特性决定了其在空中的传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

34、在通信系统中因为干扰的存在会极大的影响通话的质量、及网络的掉线率和接通成功率等指标。干扰优化也是网络优化比较重要的工作之一。干扰根据不同的来源一般可分为系统内干扰和系统外干扰。在TD-LTE系统干扰可以分为系统内干扰和系统外干扰。TD-LTE系统内干扰根据方向的不同可分为上行干扰和下行干扰,根据干扰的来源可以分为小区内干扰和小区间干扰。TD-LTE系统由于采用OFDMA的接入技术,小区内的的干扰很小,干扰的主要来源是其它小区。系统内干扰分类如下表所示:TD-LTE系统内干扰分类方向类型影响大小下行小区间干扰终端端接收的非理想同步引起子载波的非理想正交一般小区间干扰不同小区釆用相同的子载波严重下

35、行小区间干扰不同终端的时延频偏等引起的非理想正交一般小区间干扰不同小区采用相同的子载波严重TDD系统的特殊干扰在上下的时隙转移附近的干扰,与UE距离小区的远近相关不确定TD-LTE系统内干扰的解决办法主要有:1、 通过调整工程参数提升SINR;2、 采用主要抗干扰算法以缓解干扰的影响。TD-LTE的系统外干扰与WCDMA系统的异常干扰来源类似也包括杂散干扰、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等。对TD-LTE系统的F频段而言干扰的来源主要包括GSM1800引起的杂散、互调和阻塞干扰,GSM900的二次谐波和小灵通的带内杂散与阻塞干扰等。对TD-LTE系统的D频段而言目前存在的干扰来源主要是广电系统使用的MMD

36、S系统。目前可以通过系统级的仿真来判断TD-LTE系统外干扰的影响,其原理是评估在允许系统损失一定容量的情况下,系统可承受的系统外干扰功率,目的是为现网的TD-LTE系统干扰等级判定提供参考。3.5.4联合优化联合优化的目的是为了弥补2G、3G或4G网络在本身覆盖或信号存在问题时,通过切换与重选来选择其他网络提供服务,已提高网络质量和保障用户通信的畅通。联合优化具有两方面目的:覆盖扩展和容量优化。对于中国联通的3G用户,GSM/WCDMA系统间互操作主要是指当UE位于WCDMA网络覆盖较差或无覆盖的区域时,UE切换或重选至GSM网络,以保障UE的业务畅通;当UE重新进入WCDMA网络的覆盖区域

37、、并满足切换或重选条件时,UE可切换或重选返回WCDMA系统。 3G2G移动性策略: 一、电路域3G至2G单向切换:语音业务在3G网络接入后,因覆盖问题切换至2G网络,通话结束前不允许返回3G网络;通话结束后再通过小区重选或PLMN重选返回3G网络;2G网络不影响语音业务的质量,避免3G网络与2G网络间的兵兵切换。 二、分组域双向重选:当存在数据业务时允许用户在2G网络与3G网络间重选,存在3G网络覆盖时优先选择3G网络。 三、空闲态双向重选:空闲状态下,允许用户在2G网络与3G网络间重选,存在3G网络覆盖时尽量驻留在3G网络。 对于中国移动的4G用户,系统间的互操作如下表所示:状态方式配置要

38、求TD-LTE空闲态TD-LTE至TD-SCDMA重选3G/4GG核心网支持3G/4G互通配置3G邻区,广播3G邻区及重选相关参数TD-LTE至GSM配置2G邻区,广播2G邻区及重选相关参数数据业务连接态TD-LTE至TD-SCDMA重定向4G开通4G至3G数据业务连接重定向功能TD-LTE至GSM4G开通4G至2G数据业务连接重定向功能TD-SCDMA空闲态TD-SCDMA至TD-LTE重选3G开通至4G的空闲态重选功能,配置4G邻区数据业务连接态TD-SCDMA至TD-LTE重定向3G开通至3G的数据业务连接态重定向功能区GSM空闲态GSM至TD-LTE重选2G开通2G至4G的重选功能,配置4G邻区数据业务连接态GSM至TD-LTE重选2G开通2G至4G的重选功能,配置4G邻区系统间互操作的原则:影响最小,切换最少,体验最优。即尽量减少对其他系统的冲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