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及技术创新探究_第1页
校企合作及技术创新探究_第2页
校企合作及技术创新探究_第3页
校企合作及技术创新探究_第4页
校企合作及技术创新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校企合作及技术创新探究摘 要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硬技术与软技术的集成。 技术创新各主体通过资源共享、知识分享机制展开横向、开 放、网络式协同创新。对珠三角地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证 研究表明,校企合作对于相关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投入、技术 投入、创新意识、企业制度创新产生了较为积极显著的影响, 但是对于促进企业将新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盈利 能力以及增加产品价值的成效不显著。对此,校政企共建校 企协同创新中心、完善技术创新保障与服务体系、注重职业 院校校企文化融合是提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成效 的实施路径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珠三角地区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2、8-3219(2016) 25-0034-06一、软技术与技术创新(一)技术概念的进化美国科学家比尔乔伊(b订ijoy)指出,21世纪最强 有力的技术一机器人、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正在威胁人类走 向毁灭1。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破坏、 技术的不当使用等都迫使我们反思,对于技术的理解,不能 仅停留在对于自然界的支配与改造的认识层面,而更应该重 视对于人类自身及行为技术的深入研究,回到技术的逻辑起 点,全面认识技术的内涵古希腊柏拉图(plato)认为,技术包括获得术(学习 术、知识获得术、利润获得术、斗争术、狩猎术与制作术) 与制作术(实物制作术与影像制作技术)。达赛欧(friedric

3、h dassauer)认为,技术要符合自然法则、合目的的加工、具 有创造性的目的2。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认为, 将技术表述为目的与行为这一命题并没有揭示技术的本质, 他认为,技术是一种解蔽的方式。中国学者董光璧认为,从 知识的视角看,技术是可操作的知识(科学是理论的知识); 从方法的视角看,技术是方法,属于发明(科学是发现); 从活动的角度看,技术的目的在于实践(科学的目的在于认 识)3虽然对于技术的理解,学界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 笔者认为,技术既不是主观的技能、技巧或智力,也不只是 客观科学体系中的物质手段、工艺程序或设计,技术存在于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人类活动体

4、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 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活动、认识和改造思维的活动)之中, 是具有操作性的知识体系,包括实体世界的硬技术与意象世 界的软技术,是物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 的融合(二)技术创新的实质 硬技术与软技术的集成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经济系统 引入新的生产函数,更新了成本曲线。成思危认为,创新包 括把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服务引入市场,实现其商业 价值的过程(技术创新);把一种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 或者新的组织形式引入到企业或国家的管理中,并取得相应 效果的过程(管理创新);将一种新关系、新体制或者新机 制引入到人类的社会和经济

5、活动中,并且推动社会和经济发 展的过程(制度创新)如将创新区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将软 技术误认为是管理或制度来研究,究其原因,是没有弄清楚 技术创新的本质。加州大学教授马丁 肯尼(martin kenney) 在硅谷的组建新公司的机构一文中指出,硅谷不同于一 般的产业集群区或者难以用普通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和解 释的地方在于,其不仅是新公司、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基地, 而且是培育和发展新型商业模式的发源地。我国计算机集成 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cims)技术专家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证明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成功的关键

6、在于软硬件技术之集成,即信息、自动化 和加工技术必须与企业组织文化、制度以及企业能力集成 4o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技术转移过程),应包括控制和管理技术的活动笔者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硬技术与软技术的集成, 从创新主体维度分析是企业与外部其他组织的协同创新,从 创新客体维度分析是对于产品、服务、过程、规则的创新。 技术创新蕴含着人的思维、观念等“人”性的力量,技术创 新的结果往往是创造性地开辟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和新服 务、创造与更新知识、提升管理水平(三)校企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在价值论上,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 校的功能定位应不局限于人才培养,还应注重科学研究(

7、应 用型研究)、社会服务(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等价值 实现。在科学研究方面,职业院校与研究型院校相比,其研 究的位阶上存在差异,具体而言,研究型本科院校应致力于 基础研究,探究学科的基本科学规律和普遍知识,而职业院 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应立足于上一位阶研究成果的应用研 究,进行应用性、生产性等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将抽象、 原理性、纯粹科学研究具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管理规范、 新业务流程,重视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或普通受 众在本体论上,科技创新体系分为知识创新体系(研究型 大学为主体)和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为主体),通过科学发 现、成果转化、新技术应用等三个方面的工作,实现知识创 新与

8、技术创新衔接机制的构建5。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技术 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在研究型大学的知识创新基础上,以 市场为导向,由企业提出技术创新需求,职业院校提供智力 支持,校企共同进行新技术应用层面的合作,促进上游科学 研究的知识成果在应用领域的转化,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品 化、商业化应用与推广,着力在“新技术应用”层面展开合 作在方法论上,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通过校企技术 应用创新项目合作(契约方式)、校企共建技术创新中心(股 份制方式)、职教集团协同创新(一体化方式)等模式开展。 在具体合作路径上,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不仅指高校 和企业共同参与具体的创新项目过程,也包括基于技术创新 项目的相关业

9、务往来,即包含纯商品交易式的技术转让以及 职业院校参与产品技术研发、技术应用创新的过程。 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成效分析 基于珠三角区域企业技 术创新实证调研(一)校企合作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线性范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关于单个企业技术创 新溢出效应的研究,即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线性范式”主 要内涵是:校企合作优化企业内部创新系统,影响单个企业 技术知识转移和技术知识开发的转化过程,产生产业集群技 术溢出效应,进而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链内部组织结构“集群网络范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线性范式”无 法解释目前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联盟的校校合作、职业 院校与数家企业协同创新的复杂性实践问题。基于

10、产业集群 网络创新视角分析,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企业群、中介组织 (行业协会或专门服务校合作的组织)、学校群,各创新主 体通过资源共享、知识分享机制展开横向、开放、网络式协 同创新,并构建和实施激励机制、分配机制,创新长效合作 创新机制。在具体创新过程中,校企合作线性创新(职业院 校与单个企业协调创新)通过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学习 效应(技术引进与学习、技术人员自然流动等)形成技术外 部性即技术溢出,提升整个产业技术水平,同时通过垂直溢 出效应给整个产业链带来技术的变革动力。此外,学校间的 联盟与合作、学校与企业群产学研联盟实体(如职教集团) 协同创新、学校与企业通过中介组织搭建桥梁形成创新型

11、网 络集群,通过激励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知识产权机构来构 建多方合作主体的信任机制,形成校企合作知识集成耦合路 径,构筑协同创新的制度基石,动态累积循环,实现校企合 作利益相关者(企业、职业院校、学生、家长、政府、中介 组织)各方共赢的局面6(二)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评价指标构建徐晔、陶长琪、丁晖(2015)采用知识创新能力、技术 创新能力、管理与制度创新能力、区域产业创新贡献能力四 个指标构建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技术创新能力 划分为两个二级指标,即技术开发能力(专业技术人员数、 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投入、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数和或国家科 技进步奖数目)、技术转化应用能力(技术成交额、科技成

12、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7。柳卸林、高太山认为区 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 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8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区域创新能力中通常把企业技术创 新、知识创新、环境与制度创新作为独立的研究指标,把技 术创新理解为新产品研发与推广、新工艺流程改进的硬技术 升级过程;用技术创新采用企业研发(r&d)投入经费比例、 技术人员数量来衡量企业的技术投入,根据企业新产品销售 收入、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数 量来评估企业创新产出;关于产学研的量化研究,通常还包 含科研院校研发(r&d)投入经费比例、科研人员数量、论 文发表数量、横向课题数

13、量等量化指标综合以上分析,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应包含软 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与硬技术创新评价指标。具体而言,软技 术包括企业管理创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企业资本运作创 新,硬技术创新评价指标包括创新投入指标(研发人员数量、 研发经费比例)和创新产出指标(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专 利数量、著作权登记数量、技术服务收入、论文数量、横向 课题数量)。软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的评估方法,硬技术创新评价指标应主要进行定量分析(三)珠三角地区校企合作与技术创新实证分析1. 珠三角地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情况调研珠三角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呈现出“量大面广”的基 本特点。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20

14、15年校企合作企业共计 15763个,校企合作专业数达到3483个,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数达2920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719个,校企合作订单 班培养22786人,校企合作中企业捐赠设备总价值6529. 956 万元。截至2015年12月,广东省共建有区域职教集团47 个,区域职业院校联盟1个珠三角地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典型模式有:职业院校专 业群对接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产业群的“校园 融合”模式;依托“职教集团”实现混合所有制共建二级学 院、创新孵化院、厂中校;与产业集群(专业镇)合办"产 业学院”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2015年v东省已建成313家校企合作工程中心或技术 中

15、心,陆续建成309个各具特色的专业镇,科技对经济的贡 献率从1995年的39%增加到2015年的50%,高新技术产值 年均增长30%9 o 2013年至今,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了 15个 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平台及协同创新中心,横向科研课题到账 经费9511万元,技术服务收入12500万元,通过协同创新、 强化科技服务,职业院校科技开发能力得到有效增强102. 珠三角地区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评价模型构建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对千户经营户展开 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提高企业竞争力应当重视 的主要能力依次为:战略执行能力(62.72%)、研究与开发 能力(56.96%)、市场销售能力(47.2

16、7%)、市场应变能力 (41.81%)、资金运作能力( 37.27%)、企业文化能力 ( 29.39%)、经营组织能力( 29.09%)、风险控制能力 (27. 57%).生产制作能力(12.42%);企业家需要提高的相关能力依次为:战略决策能力(86.96%)、开拓创新能力( 76.36%)、资源整合能力( 53.63%)、应对风险能力(49. 39%).沟通能力(28. 78%).其他(1.81%) 11。由此可见,不论是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是企业家需要提高 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仅次于战略能力的企业关键能力虽然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测量量表,研 究者已经进行诸多有益的尝试。

17、技术创新的研究中以创新绩 效为被解释变量的较多,但笔者认为,创新绩效的量化指标 (例如新产品销售额、专利数量、技术转让合同金额)往往难以反映相关成果的质量,无法反映企业总体创新绩效,并 且研究者可供查询的统计数据以规模以上企业类型为主,在 中小企业统计数据大量缺失的情况下难以评估其创新绩效。 因此,拟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借鉴张文强的产学 研评价体系12,采用罗氏等级评分法,对校企合作利益相 关者(校企合作企业员工、职业院校教师)进行自我评价,根据校企合作目标、技术创新效果等设计针对性问卷,累计 计分(二级指标设立0、2、4、6、8、10、12不同分值,其 中0表示最差,12表示最优,根

18、据不同企业类型设置不同评 分标准),得出对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评价结果,进而提出 意见和建议。详细评价指标见表2。在以上指颂逑抵校技术创新人员投入、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等指标为定量 指标,根据调查企业校企合作开展前后的对比数据分析并评 分,并依据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将企业划分为大型企业与中小微型企业,并采用不同评分标 准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中,有一些指标无法量化, 或因为量化会产生不准确的评价效果,比如用技术专利数 量、技术转让合同金额、新产品销售金额等指标仅反映技术 创新的数量,而难以反映技术创新的质量,因此这些指标采 用定性评价指标,具体包括:技术创新活动能力(创新意识)

19、、 技术创新产出水平、企业转化经济收益、企业盈利能力提升、 企业技术人员稳定性、企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企业产品价 值提升、企业创新制度评价、企业核心经营理念转变等(1)技术创新人员投入(all)指标评分标准大型企业技术创新人员投入标准从0分到12分依次为: 技术创新人员没有增加(0分)、增加1%以下(2分)、增加 1%4% (4分)、增加5%9% (6分)、增加10%14% (8分)、 增加15%19% (10分)、增加20%及以上(12分)中小微型技术创新人员投入标准从0分到12分依次为: 技术创新人员没有增加(0分)、增加1%2%以下(2分)、 增加3%4% (4分)、增加5%6% (6分

20、)、增加7%8% (8 分)、增加9%10% (10分)、增加20%及以上(12分)(2)技术创新资金投入(a12)指标评分标准大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标准从0分到12分依次为: 技术创新资金没有增长(0分)、增加5%以下(2分)、增加 6%9% (4分)、增加10%14% (6分)、增加15%19% (8 分)、增加20%24% (10分)、增加25%及以上(12分)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标准从0分到12分依次 为:技术创新资金没有增长(0分)、增加3%以下(2分)、 增加4%5% (4分)、增加6%7% (6分)、增加8%9% (8 分)、增加10%19% (10分)、增加20%及以上

21、(12分)(3)技术创新活动能力(a13)评价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能力标准从0分到12分依次为:完全没 有技术创新意识(0分)、重视程度不足(2分)、重视程度 有待提高(4分)、技术创新得到技术人员的重视(6分)、 技术创新得到管理层的重视(8分)、技术创新得到全体员工 的重视(10分)、形成创新团队并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生存 的首要条件(12分)(4)技术创新产出水平(a14)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标准从0分到12分依次为:完全没有任 何实用成果(0分)、有成果难以转化(2分)、有成果但未 进入转化阶段(4分)、有成果已经进行初步转化尝试(6分)、 有成果转化顺利但尚未见效(8分)、有成果已转化并已

22、见成 效(10分)、成果丰富转化顺利效益明显(12分)企业转化经济收益(a21)、企业盈利能力提升(a22)、 企业技术人员稳定性(a31)、企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a32)、 企业产品价值提升(a41)、评价指标企业创新制度(a42)、 企业核心经营理念转变(a43)等评价指标均为定性评价指 标3. 珠三角地区校企合作与技术创新调研数据分析拟通过小规模样本调查及检验,对问卷的具体条款进行 分析和净化,旨在尽早发现测量工具的缺点并做修正,以减 少大规模样本调研发生错误的可能性,提高研究的效度和信 度,争取到更加真实可靠的研究成果。小样本是在广州市某 职业院校和其校企合作的3家企业中进行测试,共发

23、放问卷 67份,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达到86. 6%o技术创新量表 的各项测量条款修正后项总相关系数值(citc)都大于0.3, 并且无提高a系数的可能性。整体量表的cranach a系数 为0.8147,大于0.7,表明条款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对 样本充分性及样本分布检验发现,km0测试值为0. 734, 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321. 142,显著性概率为0. 000, 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大样本调查和假设检验。通过系统抽样方法(systematic sampling)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鲁恩纳利的 建议是“样本数量是测试变量数的10倍”。本次大样本调 查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发放

24、问卷展开,调研对象为珠三角地 区职业院校以及校企合作单位(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平台以及 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单位、职教集团成员),校企合作企业共 发放问卷875份,回收797份,回收率为91.1%,其中有效 问卷783份,有效率89.5%,有效问卷涉及了 157个企业; 职业院校共发放问卷343份,回收335份,回收率81.3%, 有效问卷335份,有效率100%,有效问卷涉及15所高职院 校以及5所中职学校。回收并分析有效问卷,得出统计结果, 详见表3利用spss对各测项和相关系数进行检验,各项指标的 item-total correlation系数均大于0.7,其中产品盈利能 力提升指标的item

25、-total correlation系数数值最低为 0. 7723o cranach a系数为0. 927,符合信度检验要求。大 样本cranach a系数为0. 927,和小样本的整体cranach a 值(0.8147)对比,可以看出,随着样本容量增大,技术创 新量表的信度有所提高因子分析过程采用km0样本测试法和巴特里特球体检验 法,km0测试值为0. 904, bart let 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398. 142,显著性概率为0. 000,各因子的原始变量有较显著 的相关性通过以上实证并结合实地调研、与企业专家、职业院校 校企合作负责人访谈可知,校企合作对于相关企业技术创新 人才投入、

26、技术投入、创新活动能力(创新意识)、企业制 度创新产生了较为积极显著的影响。珠三角地区,通过校企 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的建立,改革办学所 有制模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方式,为技术创新带来活力, 为硬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同时也成为软技术创新的内 容。如依托“广东机电职教集团”,与广州欧佳机电技术有 限公司联合出资成立了 '广东省华南机电创新孵化院”,共 建新型教育科研机构,由校企双方的代表作为股东组成董事 会,企业总经理担任董事长,二级学院领导担任创新孵化院 院长,实现了基于产权混合共同搭建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平 台。珠三角地区职业院校通过加大校企合作人员与资金投 入,促进

27、企业配套资金投入研发项目,共同攻克企业技术难 题、申报科技项目、制定行业标准、申请专利,促进企业技 术水平提升与产业升级。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构建起校 企合作技术转移基地,开展合作的企业达23家,校企合作 成功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动力电池激光切割机, 解决了困扰新能源汽车行业多年的技术难题。顺德职业技术 学院“广东家具工程与装备数字化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积极推动家具数字化制造技术、装备技术的转化应用, 主持起草了 1项地方标准,申报获得了 2项行业标准制定立 项。实证调研分析1现,校企合作过程的问题与不足,校企合作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转化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盈 利提升以及产品价值提升要素

28、上成效不显著,尤其是中职院 校以及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技术创新合作上不具备合作资 源优势,导致与企业实质技术合作较少,企业合作意愿不强 三、提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成效、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 路径和建议(%1) 校政企共建校企协同创新中心,提升职业院校技 术服务能力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时代的技术创新是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进行的,具有“毁灭性创新”的特点,即创 新表现为突变式或非连续性的过程。而产业组织垂直分离条 件下,技术变革速度不断加快,创新的方式也由突破性创新 演变成渐进式创新,创新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得日益紧密, 使得创新成果也更富于实践性和应用价值13 o职业院校应 主动适

29、应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准确定位技术服务功能,在政 府主导下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或基地,开展技术创新项 目合作,进行混合所有制实践与探索。如“教育部-中兴通 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由教育部统一领导,应用技 术大学联盟与中兴通讯、合作院校共同实施的战略合作,为 全国地方高校实质性转型和产教融合发展树立标杆,发挥示 范引领作用(二)完善技术创新保障与服务体系,促进技术产品市 场化运作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借助技术 手段的中介认识、利用、变革创新客体的过程,创新主体的 能动性决定创新活动的成败。技术创新的主体通常是热衷承 担风险并具有责任感的企业人,包括构思产生者、具有企业

30、家精神的人或倡导者、项目领导者、守门人、指导者。在企 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要承担资本投入较大、技术产品难 以商品化的风险。作为合作院校,应更多担负构思产生者与 指导者的角色或协同角色。作为政府,应该优化创新环境,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出台校企合作技术创新企业稅收、 财政、金融、技术交易鼓励政策,完善技术创新保障与服务 体系,促进技术产品市场化运作(三)职业院校注重校企文化融合,大力开展内涵建设职业院校的发展应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其内在的 含义不仅在于教育观的创新,构建校企合作育人的目标,更 为重要的是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校企协同创新,促进企业 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升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

31、定位于应用 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 中应注重新技术应用、改进、推广以及文化的创新,注重校 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的融合。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认为,世界冲突的根源来自于文化的冲突14 o校企合作技 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开放 性。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前提是,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文 化认同与融合,构筑“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协 同创新过程中,职业院校要深入了解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 熟悉企业价值标准、道德规范、企业流程,提升自身行业资 源、提高智力转化效能15,将企业文化因子渗透到校园文 化的土壤中,培育出校企合作协同创

32、新的丰盛果实参考文献1 金周英全球性技术转变一从硬技术到软技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11.2 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4: 25-30.3 董光璧二十一世纪科学与中国m.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4: 59-60.4 张华胜技术创新管理新范式:集成创新j.中国软 科学,2002 (12): 6-22.5 洪银兴产学研协调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5: 13-34.6 邓志虹.广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产业集群技术创 新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 (1): 121-127.7 徐晔,陶长琪,丁晖.区域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

33、耦合 的实证研究一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科技管理,2015 (4): 109-117.8 柳卸林,高太山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015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6-16.9 彭未名,刘胜广东产学研协同创新议程m.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39-42.10 广东省教育厅.2016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eb/0l. 2016-06-20.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信息网: http:/gjxx. edugd. cn/gdhe/ztchannel/2016-05-30/620. html.11 史江涛沟通氛围对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机 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4、,2010: 121-150.12 张文强.中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理论研 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41-146.13 戴魁早.垂直分离、技术创新和生产率增长一基于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8-11.14 samuel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j. foreign affairs, 1993 (3): 22-28.15 王琦文化自觉: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9-30.research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

35、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data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deng zhihongabstroct essence of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li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hard and soft technology. each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bjects can, through resource sharing and knowledge sharing mechanisms, carry out a lateral, ope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