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细胞生物学考点-本科生期末重点_第1页
厦大细胞生物学考点-本科生期末重点_第2页
厦大细胞生物学考点-本科生期末重点_第3页
厦大细胞生物学考点-本科生期末重点_第4页
厦大细胞生物学考点-本科生期末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细胞生物学考点1、细胞最早于1665年由英国科学家R.Hooke发现。活细胞是16731677年由荷兰科学家 A.Van Leeuwenhoek 观察到的。2、德国植物学家M.J.Schleiden和动物学家T.Schwann根据自己的研究并总结前人的工作,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一切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物和植物均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形态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3、1958年Crick发表了“中心法则”,指出遗传信息的流向是:DNA RNA 蛋白质。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区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大小110um10100um细胞核无核膜有双层的核

2、膜染色体形状环状DNA分子线性DNA分子数目一个基因连锁群2个以上基因连锁群组成DNA裸露或结合少量蛋白质DNA同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结合DNA序列无内含子,无或很少有重复序列有内含子和大量的重复序列基因表达RNA和蛋白质在同一区间合成RNA在核中合成和加工;蛋白质在细胞质中合成转录与翻译后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无有细胞分裂简单二分裂或出芽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少数出芽内膜无独立的内膜有,分化的细胞器鞭毛构成鞭毛蛋白微管蛋白光合与呼吸酶分布质膜线粒体和叶绿体核糖体70S(50S+30S)80S(60S+40S)5、原核细胞向真核细胞的演化的两种假说:1分化起源说;2内共生起源说。6、DNA和RNA在化学

3、组成上的异同。DNARNA戊糖脱氧核糖核糖碱基A G C TA G C U核苷酸dAMP dGMP dCMP dTMPAMP GMP CMP UMP磷酸磷酸磷酸7、动物细胞内主要含有的RNA种类和功能。种类细胞核与细胞质线粒体功能不均一RNAhnRNA成熟mRNA的前提信使RNAmRNAmt mRNA合成蛋白质的模板转运RNAtRNAmt tRNA转运氨基酸核糖体RNArRNAmt 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小RNAsnRNAsnoRNAscRNA参与hnRNA的剪切和转运;rRNA的加工和修饰;蛋白质内质网定位合成的信号识别体的组成部分8、蛋白质的各级结构: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

4、顺序。主要化学键为肽键,少数含二硫键。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主要化学键为氢键。三级结构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主要化学键为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和 Van der Waals力等。四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主要是疏水作用,其次为氢键和离子键。9、用可见光做光源的光学显微镜分辨率是0.2um,切片厚度为110um。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实际上仅约2nm,切片厚度为50100nm。通常将光镜下所见物体的结构

5、称作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的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或超微结构。10、细胞的分离方法有:1差速离心或密度梯度离心;2流式细胞技术;3免疫磁珠法;4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11、层析:A离子交换层析,不可溶的基质上的荷电离子阻滞带有相反电荷分子的移动,可溶性分子与基质结合的强度取决于各自的离子强度和溶液的pH。B凝胶过滤层析,基质为多孔粒子,根据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分子量大的蛋白质先被洗脱出来。C亲和性层析,蛋白质的特异配体,如抗体、酶底物等,被共价结合在基质上以结合特定蛋白。当被固定的底物与酶分子特异结合后,酶分子可以被高浓度的游离底物重新溶出。(P47)12、细胞膜(cell memb

6、rane):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细胞膜将细胞中的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维持细胞特有的内环境。它还行使着物质转运、信号传递、细胞识别等多种复杂功能。13、膜脂形成细胞的基本骨架,膜脂包括:磷脂、胆固醇、糖脂。1)磷脂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2)胆固醇能稳固膜和调节膜的流动性;3)糖脂主要位于质膜的非胞质面。14、膜蛋白执行膜的多种功能:1内在膜蛋白(跨膜蛋白)2外在膜蛋白(外周蛋白)3脂锚定蛋白(脂连接蛋白)。15、细胞膜的特性:(一)、膜的不对称性决定膜功能的方向性: 1)膜脂的不对称性;2)膜蛋白的不对称性;3)膜糖的不对称性。(二)、膜的流动性是膜功能的活动的保证:1)

7、磷脂双分子层是二维流体;2)膜脂分子能进行多种运动:侧向扩散运动,翻转运动,旋转运动,伸缩和振荡运动,链烃的旋转异构运动。16、多种因素影响膜脂的流动性: 1)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2)脂肪酸链的长短;3)胆固醇的双重调节作用;4)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值;5)膜蛋白的影响。17、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片层结构模型;单位膜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脂筏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这一模型认为膜中脂双层构成膜的连贯主体,它既有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膜中蛋白质以不同方式与脂双层分子结合,有的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有的则附着在脂双层的表面,它是一种动态的、不对称的具有流动性的结构。18、人工脂双层对各种粒

8、子的相对通透性。疏水小分子如O2,CO2,N2,苯等能迅速通过脂双层膜;小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如水,尿素,甘油等能缓慢通过;较大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如葡萄糖,蔗糖等几乎不能通过;脂双层对所有带电荷的分子(离子)都高度不通透。19、绝大多数溶质如各种离子、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及许多细胞代谢产物都不能通过简单扩散穿膜转运。细胞膜中有特定的膜蛋白负责转运这些物质,这类蛋白称为膜转运蛋白。所有的膜转运蛋白都是跨膜蛋白,且每种膜转运蛋白只转运一种特定类型的溶质。(P77)20、异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的或亲水性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及细胞代谢产物等,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但他们在载

9、体蛋白介导下,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顺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这种方式称为异化扩散或帮助扩散。21、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方式。耗能。22、协同运输;协同运输是一类由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23、胞吞作用 :是质膜内陷,包围细胞外物质形成胞饮泡,脱离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一)、吞噬作用(较大的固体颗粒或分子复合物,直径>250nm);(二)、胞饮作用(细胞外液滴);(三)、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专一性蛋白质或其他化合物)。24、受体介导的L

10、DL内吞作用过程:LDL与有被小泡处的LDL受体结合,有被小泡脱去外被(网格蛋白),形成无被小泡;无被小泡与内体融合,内体膜上有,在酸性环境下LDL与受体解离,受体经转运囊泡又返回质膜,被重新利用;LDL被内体性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分解,释放出游离胆固醇。载脂蛋白被水解成为氨基酸被细胞利用。25、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1微绒毛;2纤毛和鞭毛;3褶皱。(P9192)26、一,载体蛋白异常与疾病:1)胱氨酸尿症,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胱氨酸及二氨基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及鸟氨酸)的载体蛋白缺陷引起的。2)肾性糖尿,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膜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缺陷,致使葡萄糖重吸收障碍引起的糖尿。二,膜受体异常与

11、疾病:1)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编码LDL受体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LDL受体异常引起的疾病。2) 重症肌无力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本身不缺乏N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但产生了抗N-Ach的抗体,此抗体与神经突出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封闭了乙酰胆碱的作用,引起重症肌无力症。26A、内膜系统:是细胞内那些在结构、功能及其发生上相互密切关联的膜性结构细胞器的总称。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各种转运小泡以及核膜等功能结构。此外,还包括过氧化物酶体。27、内质网的功能:(一)、粗面内质网与外输性蛋白质的分泌、加工修饰及转运过程密切相关1)作为核糖体附着的支架2)

12、新生多肽链的折叠与装配3)蛋白质的糖基化4)蛋白质的胞内运输(二)、信号肽介导分泌性蛋白在粗面内质网合成1)信号肽与信号肽假说2)跨膜驻留蛋白的插入与转移(三)、滑面内质网是作为胞内脂类物质合成主要场所的多功能细胞器1)滑面内质网参与脂质的合成与运输2)滑面内质网参与糖原的代谢3)滑面内质网是细胞解毒的主要场所4)滑面内质网是肌细胞Ca2+的储存场所5)滑面内质网与胃酸、胆汁的合成与分泌密切相关28、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一、高尔基复合体是细胞内蛋白质运输的中转站二、高尔基复合体是胞内物质加工合成的重要场所1)糖蛋白的加工合成;(P110) 特征N-连接糖蛋白O-连接糖蛋白糖基化发生部位粗面内质网

13、高尔基体复合体糖基化方式寡糖链一次性连接单糖基逐个添加连接基团NH2OH第一个糖基N-乙酰葡糖胺半乳糖,N-乙酰半乳糖胺糖链长度525个糖基16个糖基连接的氨基酸残基天冬氨酸丝氨酸 苏氨酸 酪氨酸 羟赖(脯)氨酸2)蛋白质的水解加工;三、高尔基复合体是胞内蛋白质的分选和膜泡定向运输的枢纽。29、溶酶体的共同特征是含有酸性水解酶;酸性磷酸酶是溶酶体的标志酶。30、溶酶体的类型(区别)(P113)初级溶酶体:刚从反面高尔基体形成的小囊泡, 仅含有水解酶类,无作用底物,酶处于非活性状态。次级溶酶体:含有水解酶和相应的底物,是一种将要或正在进行消化作用的溶酶体。根据所消化的物质来源不同, 分为:自噬性

14、溶酶体、异噬性溶酶体;三级溶酶体(残余小体):消化不掉的物质会留在溶酶体内,形成残余小体.一般情况下,残余物可通过外排作用被排出细胞外.但当生理状态不好时,有些残余物会留在细胞中,如老年斑就是老年时细胞内的残余小体脂褐质小体。31、溶酶体形成与成熟过程:(一)、内体性溶酶体是由运输小泡和内体合并形成1)酶蛋白的N-糖基化与内质网转运;2)酶蛋白在高尔基复合体内的加工和转移;3)酶蛋白的分选和转运;4)前溶酶体的形成;5)溶酶体的成熟。(二)、吞噬性溶酶体是内体性溶酶体与来源于细胞内外的作用底物融合形成的。32、过氧化物酶体的酶类组成:1氧化酶类;2过氧化氢酶类;3过氧化物酶类。此外还含有苹果酸

15、脱氢酶,柠檬酸脱氢酶等。33、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1)过氧化物酶体能有效地清除细胞大写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及其他毒性物质。2)过氧化物酶体能有效地进行细胞氧张力的调节。3)过氧化物酶体参与对细胞内脂肪酸等高能分子物质的分解转化。34、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生:两种观点1,类似溶酶体;2类似线粒体。(P118)35、囊泡的来源与类型一、网格蛋白有被囊泡,产生于高尔基复合体及细胞膜,主要介导从高尔基复合体向溶酶体、胞内体及质膜外的物质输送转运;二、COP有被囊泡,产生于内质网,主要介导从内质网到高尔基复合体的物质转运;三、COP有被囊泡首先发现于高尔基复合体,主要功能是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36、溶酶

16、体与疾病(P123)1)泰-萨氏(Tay-Sachs)病 2) 型糖原累积病 3)矽肺 4)痛风37、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数量(P127)(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形状: 以线状和颗粒状较为常见,也可见哑铃形等其它形状。大小:一般直径0.5-1m,长1.5-3.0m,在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 长达10-20m,称巨线粒体。 数量:从一个至数百个到数千个不等。单细胞鞭毛藻仅1个,酵母细胞具有一个大型分支的线粒体,巨大变形虫达50万个;许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线粒体数目还与细胞的生理功能与代谢状态有关。分布:以有利于细胞需能部位的能量供应的方式进行。(二)、线粒

17、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外膜,内膜,内外膜转位接触点,基质,基粒。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允许10000以下的分子通过,通透性较高。内膜(inner membrane):高度不通透性,向内折叠形成嵴(cristae),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利用ATP使其他核苷酸磷酸化。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DNA, RNA,核糖体。38、线粒体的内外膜的标志酶分别是细胞色素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线粒体基质和膜间腔的标志酶分别

18、是苹果酸脱氢酶和腺苷酸激酶。39、线粒体DNA(mtDNA)通常是裸露的,不与组蛋白结合,存在有线粒体的基质内或依附于线粒体内膜。主要编码线粒体的tRNA,rRNA及一些线粒体蛋白质,但线粒体中大多数酶或蛋白质仍由细胞核DNA编码,合成后经特定的方式转运至线粒体中。40、线粒体的起源与发生:一、线粒体是通过分裂方式实现增殖的;二、mtDNA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新的线粒体中;三、线粒体可能起源于共生的早期细菌。 (P135)41、细胞的能量转化(P137):ATP所携带的能量来源于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的氧化,这些物质的氧化是能量转换的前提。葡萄糖的氧化分为三个步骤: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

19、酸化。42、呼吸链(电子传递链):线粒体内膜上传递电子的酶体系是由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和e-得化学物质组成,它们在线粒体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相互关联的链状,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43、ATP合酶复合体(P139) 头部的功能是合成ATP。44、化学渗透假说:该假说认为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基本原理是电子传递中的自由能差造成H+穿膜传递,暂时转变为横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质子梯度,然后,质子顺梯度回流并释放能量,驱动结合在内膜上的ATP合酶,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该学说有两个特点:1、需要定向的化学反应;2、突出了膜的结构。45、微管蛋白与微管的结构(P147)46、微管组织中心:微管

20、聚合从特异性的核心形成位点开始,这些核心形成位点主要是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称为微观组织中心。它主要作用是帮助大多数细胞质微管装配过程中的成核,微管从微管组织中心开始生长,这是细胞质微管装配的一个独特的性质。即细胞质微管装配受统一的功能位点控制。(P148)47、影响微管组装和解聚的因素:GTP浓度、压力、温度、pH、离子浓度、微管蛋白临界浓度、药物(紫杉醇,秋水仙素,长春新碱等)等。48、微观的功能:(P150)1)微管构成细胞的网状支架,支持和维持细胞形态2)微管参与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形成(纤毛的9+2类型结构,图7-5,P150)3)微管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驱动蛋白,沿微管由负端向正端移

21、动;动力蛋白,沿微管由正端向负端移动)4)微管维持细胞内细胞器的定位和分布5)微管参与染色体的运动,调节细胞分裂6)微管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49、肌动蛋白与微丝的结构(P153)50、微丝的功能:(P157)1)微丝构成细胞的支架并维持细胞的形态 2)微丝参与细胞运动3)微丝参与细胞分裂 4)微丝参与肌肉收缩5)微丝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 6)微丝参与细胞内信号传递51、丝状蛋白(P160)52、中间纤维的功能:1中间纤维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骨架系统,2 中间纤维参与细胞连接,4中间纤维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及物质运输,5中间纤维维持细胞核膜稳定,6中间纤维参与细胞分化。(P162)53、核膜的结

22、构与区域化作用(P171)(图8-2)54、核孔复合体结构模型捕鱼笼式核孔复合体结构模型。(P173)(图8-4)55、核纤层:是附着于内核膜下的纤维蛋白网。它与中间纤维及核骨架相互连接,形成贯穿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骨架体系。核纤层位于内核膜与染色质之间,厚10100nm。组成核纤层的纤维蛋白称为核纤层蛋白或lamina多肽。56、核纤层的功能:核纤层在细胞核中起支架作用,核纤层与核膜重建及染色质凝集关系密切,核纤层参与了细胞核构建与DNA复制。57、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在细胞周期不同的功能阶段可以相互转变的的形态结构,染色质与染色体具有基本相同的化学

23、组成,但包装程度不同,构象不同。染色质(chromatin): 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 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 形状不规则,弥散分布于细胞核内,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染色体(Chromosome): 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 由染色质反复缠绕凝聚而成的条状或棒状结构。58、染色质组装成染色体:1核小体是DNA缠绕组成蛋白八聚体形成的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2核小体进一步螺旋形成螺线管。3螺线管进一步包装成染色质。59、核仁组织区(NOR):是rDNA (rRN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域,与核仁的形成有关。能够合成核糖体的28S、18S和5.8S rRN

24、A(5S rRNA基因除外)。核仁组织区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区,但并非所有的次缢痕都是核仁组织区. rDNA (rRNA基因)是从染色体上伸出的DNA袢环,每个rDNA 袢环就是一个核仁组织者。rRNA基因通常分布于几条不同的染色体上(人类的rRNA基因位于13、14、15、21、22号染色体上),它们共同构成的区域称为核仁组织区。60、纤维中心:是电镜下包埋于颗粒组成内部的低电子密度的圆形结构体,是rRNA基因rDNA存在的部位。61、致密纤维组成:是核仁内电子密度最高的区域,由致密的纤维构成,呈环形或半月形包围纤维中心。电镜下该区由紧密排列的细纤维丝组成,主要含正在转录的rRNA分子,核糖体

25、蛋白及某些特异性的RNA结合蛋白,如核仁纤维蛋白、核仁素等。62、核仁的颗粒成分:呈致密的颗粒,颗粒直径1520nm,颗粒成分由正在加工、成熟的核糖体亚单位的前体颗粒构成,多位于核仁的外周,是代谢活跃的细胞核仁中的主要结构。63核仁周期: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核仁出现一系列的结构与功能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核仁周期。64、核骨架:又称核基质,是指真核细胞间期核中除核膜、染色质和核仁以外的部分,是一个以非组蛋白为主构成的纤维网架结构。它不仅在维持细胞核的形态方面,而且在染色体组装、DNA复制和基因转录调控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核骨架是DNA复制的支架,核骨架在基因转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核骨架

26、参与染色体和核膜的构建。65、细胞核:它是真核细胞最重要的细胞器,是遗传物质DNA存在的主要部位。其主要功能是遗传信息的贮存、复制和转录,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66、基因组:是指细胞或生物体内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是所有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和基因间的DNA的总和,它含有一个生物体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67、中心法则:DNA的复制,即遗传信息可由DNA分子的复制传给子代DNA;RNA的转录,即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蛋白质的翻译,即RNA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mRNA的核苷酸序列转变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RNA的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RNA的复制,以

27、RNA为模板合成新的RNA分子的过程。68、不对称转录asymmetric transcription:在DNA双链的某一区段,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而在另一区段,以其相对应的互补链为模板,这种DNA链的选择性转录称为不对称转录。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基因的转录以一条链为模板,以另一条链为编码链(不转录);染色体DNA上的各种基因转录并不都在同一条链上。69、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种类细胞内定位转录产物RNA-pol I核仁5.8S rRNA、18S rRNA、28S rRNARNA-pol II核质hnRNA、snoRNA和某些snRNARNA-pol III核质tRNA、5S RNA、某些s

28、nRNA和其他小RNA70、RNA的剪接加工(P203)7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核糖体成分的比较(P206)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完整核糖体70S80S核糖体大亚基50S60S组成大亚基的rRNA23S,含2900个核苷酸5S,含120个核苷酸28S,含4700个核苷酸;5.8S,含160个核苷酸;5S,120个核苷酸组成大亚基的蛋白质34种约49种核糖体小亚基30S40S组成小亚基的rRNA16S,含1540个核苷酸18S,含1900个核苷酸组成小亚基的蛋白质21种约33种71A、多聚核糖体:多个核糖体结合到一个mRNA分子上,成串排列,形成蛋白质合成的功能单位,称为多聚核糖体。72、基因表达的

29、一般特点:基因表达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基因表达有组成性表达和可诱导/阻遏表达两种方式。73、乳糖操纵子的调控。(P213) 74、增强子:增强子是一种能增强真核细胞某些启动子功能的调节序列,不具有启动子的功能,但能增强或提高启动子的活性。75、RNA加工水平的调控主要途径是剪接。多数真核细胞的mRNA前提分子经剪接去除内含子后仅形成一种成熟的mRNA分子,并经过翻译生成一条相应的多肽链,这种剪接方式称为常规剪接。许多高等真核细胞的mRNA前提不只含有一个内含子,在特定条件下,剪切发生在两个内含子之间(某一内含子的5端与另一内含子的3端之间),就会删除这两个内含子及其中间的全部外显子和内含子,这

30、称为RNA可变剪接。76、细胞连接的类型(P223 图10-1)功能分类结构分类主要特征主要分布封闭连接紧密连接相邻细胞膜形成封闭链上皮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锚定连接黏合连接肌动蛋白纤维参与的锚定连接黏合带细胞-细胞连接上皮细胞黏着斑细胞-细胞外基质连接上皮细胞基部桥粒连接中间纤维参与的锚定连接桥粒细胞-细胞连接心肌细胞、上皮细胞半桥粒细胞-细胞外基质连接上皮细胞基部通讯连接间隙连接由连接子介导细胞通讯大多数动物细胞组织细胞化学突触神经细胞突触通讯神经元和神经肌细胞间77、细胞间黏附的三种方式:同亲性结合,异亲性结合,连接分子依赖性结合。(P231)78、选择素的功能:参与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

31、或血小板的识别与粘着,帮助白细胞从血液进入炎症部位。(P235 图10-14)79、整联蛋白与医学(P239)整联蛋白:又称整合素,是一类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细胞表面,依赖于Ca2和Mg2的异亲型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细胞和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识别和粘附。80、细胞外基质的由三类分子构成:氨基寡糖与蛋白聚糖;胶原和弹性蛋白;非胶原性黏合蛋白:纤维蛋白和层黏连蛋白。81、细胞外基质中蛋白聚糖多聚体(P243 图11-3A)82、胶原与疾病:由于胶原的含量、结构、类型或代谢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称为胶原病。(1) 维生素C缺乏导致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可导致胶原的羟化反应不能充分进行,不能形成

32、正常的胶原原纤维,导致血管、肌腱、皮肤变脆,易出血,称坏血病。(2) 遗传性胶原病:成骨发育不全综合症,软骨异常,爱-唐综合症,肝、肺皮肤的病理性纤维化。(3) 免疫性胶原病:可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等。83、基底膜的组成成分:型胶原,层黏连蛋白,内联蛋白,渗滤素。84、受体(receptor):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蛋白质,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细胞外的信号分子,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是细胞对外界产生相应的效应。85、G蛋白的生物学特性:(P261)G蛋白种类亚基偶联受体对效应蛋白的作用Gss-肾上腺素,降钙素及相关受体,胰高血糖素受体,组胺H2受体,ACTH受体,LH受

33、体,嘌呤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激活Ca2+通道抑制Na+通道Gii2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生长激素抑制受体,嘌呤1受体,DA2受体抑制腺苷酸环化酶Gpp1-肾上腺素,促甲肾上腺素,-凝血酶受体,加压素受体,缓激肽受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激活磷脂酶C86、受体的作用特点:1 受体选择性的与特定配体结合;2 配体具备强的亲和能力;3 受体-配体结合后显示可饱和性;4 受体-配体的结合具有可逆性;5 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可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进行调节。87、cAMP信使体系。(P264)87A、级联效应:在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中,许多胞内信号分子自身就是蛋白激酶,二它本身又可被上游的蛋白激酶磷酸化而激活,由

34、此引起细胞内一系列蛋白质的磷酸化,产生级联效应。胞外信号分子产生的信号便由此被逐渐放大,在短时间内引起细胞效应。88、受体异常与疾病:遗传性或原发性受体疾病;自身性免疫受体疾病;继发性受体疾病。89、G蛋白与疾病:G蛋白的亚基上含有细菌毒素糖基化修饰位点。细菌毒素能使这些位点糖基化,引起亚基的GTP酶活性失活或与受体结合能力降低,导致某些疾病的产生。如:霍乱弧菌所致的腹泻。(P277)90、有丝分裂器:在有丝分裂的中期细胞中,由染色体、星体、中心粒及纺锤体组成的结构被称为有丝分裂器。它在中期以后发生的染色体分离、染色体向两极的移动及平均分配到子代细胞等活动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91、联会复合体

35、:在联会的的同源染色体之间,沿纵轴方向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复合体两侧电子密度较高的为侧生成分,两侧生成分之间电子密度较低的区域为中间区,其中央为电子密集的中央成分,侧生成分与中央成分之间为横向排列的L-C纤维。联会复合体的成分主要为蛋白质,还包括DNA、RNA等。92、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P287,表13-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发生范围体细胞生殖细胞分裂次数12分裂过程前期无染色体的联会、交换、重组有染色体的联会、交换、重组(前期I)中期二分体排列于赤道面上,动粒微管与染色体的两个动粒结合四分体排列于赤道面上,动粒微管只与染色体的一个动粒相连(中期I)后期染色单体移向细胞两极同源染色体

36、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后期I)末期染色体数目不变染色体数目减半(末期I)分裂结果子代细胞染色体数目与分裂前相同,子代细胞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相同子代细胞染色体数目比分列前减少一半,子代细胞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及子代细胞之间均不同分裂持续时间一般为12h较长,可为数月、数年、数十年94、细胞周期:通常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的生长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结束为止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细胞周期首先可分为分裂期(M期)和分裂间期。细胞间期又分为G1期(合成DNA复制所需的多种酶和蛋白质),S期,G2期,其中S期为DNA的合成期。95、细胞周期的调控。(cyclin,Cdk)(P290)96、细胞周期的监测点。(P298 图13-17 P300表13-4)检测点类型作用特点与作用相关的主要蛋白质未复制DNA检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