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重点难点_第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难点_第2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难点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行为和心理 活动的规律。心理现象不仅包括个体心理,还包括社会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 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2、心理学的历史直到 1879 年,由于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德国哲学家冯特(W.Wandt, 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与心理学的研究。3、科学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流派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 1878-1958)于 1913 年创立的。特点:第一, 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第二, 认为构成行为的基

2、础是个体的反应, 而某 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第三, 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 不是遗传的,而 是在生活环境中学习获得的。格式塔学派: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M.Weithermer , 1880-1943)首创,代表人物有考夫卡(K.Koffka ,1886-1941)、苛勒(1887-1967)等人, 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有关知觉的过程。 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1856-1939 )创立的。理论基础是医 学的临床经验。 特点:第一,其理论根据并不是来自对一般人行为的观察或实验, 而是根据 对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 第二,不但研究个人的意识活动, 而

3、且,更进一步研究个人 的潜意识活动; 第三,不但研究个人的当时的行为,而且还追溯期过去的历史,以探明目前 行为构成的原因; 第四, 特别强调人类本能对以后行为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把性冲动看做人来重要的本能。4、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到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反射活动, 都是对各种内外刺激的规律性的反应, 而内外刺激属于客观现实。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人的心理虽然来自客观现实、 反映客观现实, 心理的内容是客 观的,但心理的表现是主观的。5、构成脑的基本成分是前面提到的神经细胞,即神经元,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6、反射的种类反射分为两类: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条件

4、反射又有两种类型: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 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得来的、不学而能的反射。 经典型条件反射:为了适应经常变化的外界条件,有机体便形成了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以自己的操作而得到强化。7、感觉的概念和分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可以分为三大类: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 视觉:视觉在人们各种感觉中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视觉适应: 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 也 可以降低感受性。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有: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有暗处到明处,暗 适应:由明处到暗处。8、感受性于感性阈

5、限 感受总是由外界物理量变化,物理量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 件。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检测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感觉 阈限时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获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点。它们成反比例关系。 人们把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把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则叫绝对感 觉性。 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之为差别感觉性, 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 异量称之为差别感觉阈限。9、知觉及其特征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 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根据在知觉

6、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 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 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根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主观特性可 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 统一的整体的特性。格塔式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知觉的选择性: 根据当前需要, 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 是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一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二是知觉对象的动静状 态,三是刺激物各部分的组合,四是人的主观状态。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7、去理解和解释事物, 并用语词加以标志的 知觉特性。主要受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知觉的恒常性: 人们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 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11 、注意的概念和分类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具有选择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 可以分为三种类 型: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 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12、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分为四个方面: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注意的广

8、度: 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另一种形式是感知在时 间上分布的刺激物的广度。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它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 还与人的积极性有关。 注意分数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 吸引。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13 、注意规律和教学 无意注意规律的运用:一是优化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二是讲究教学方法,引起有益的 无意注意,三是考虑学生的主观状态。有意注意规律的运用: 一是明确学习目

9、的, 二是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三是培养学生克服困 难的意志力,四是合理组织活动。有意后注意规律的运用: 应交替使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一是应明确教学 目的,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二是又要注意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 活泼, 使学生的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进而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组织严密、 系统连贯的有机 整体。14 、记忆的概念和分类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 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一是感觉记 忆( 0.25-2 秒)、短时记忆( 5-秒 2 分钟)和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根 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来划分。 二是陈

10、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可以用 言语表达)和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三是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四是内隐记忆 和外显记忆。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编码,保持,提取。15 、记忆系统 感觉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存储形式: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 短时记忆:也称为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长时记忆中的遗忘: 遗忘的进程和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长时记忆 和遗忘进行了研究。 P99 页16、遗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一是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推移为逐渐消 退的结果),

11、二是干扰理论(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再现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最明显 的证据: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三是提取失败的理论(可能是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所导 致),四是动机性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弗 洛伊德)17 、提高记忆的方法一是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 二是充分利用无意记忆, 三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四是合 理地安排记忆材料,五是适当运用记忆术。18 、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 复习一是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及时复习和分布复习: 根据时间分配上的不同, 可分为集中复习和 分布复习),二是恰当地安排复习资料(首先要适量,其次防止复习材料间的干扰,类似的 材料不

12、要安排在一起复习) ,三是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四是复习方法的多样化。19 、思维的概念和分类 思维是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 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 间接的反映。 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 点。分类:一是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二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20 、表象和想象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 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 表象 是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 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根据感官通 道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创造性程度不同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3、具有新颖性和形象性。21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是问题表征的方式,二是无关信息的干扰,三是功能固着性,四是定势,五是动机强度。22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分为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华莱士认为分为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 培养注意的方面: 一是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能激励人们深入地钻研 和思考问题,求知欲也是激发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因素之一) 。二是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 的观念,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 三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能力。 四是引导学 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23 、智力的含义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认知能力, 而不是兴趣、 爱

14、好、 动机等其他非 认知领域的心理特性,不能任意扩大智力的内涵和外延。智力是人的一种一般性综合认知能力, 即指认知活动中最一般、 最基本的能力, 包括抽象推 理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24 、智力的测量( P204-P208 )1904 年,斯皮尔曼提出了智力 G 因素的存在,这成为智力测验产生的理论基础。 1905 年 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在 G 因素理论影响下,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即比 内西蒙智力量表。是为了筛选出不合适再一般学校学习的智力落后儿童而编制的。智力商数: 是个体智力水平的数量化, 用以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 由德国心理学家斯腾首先 提出。智商( IQ) =心理

15、年龄( MA )和实际年龄( CA)之比乘以 100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提出离差智商的概念: 用一个人在他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来衡量他的 智力水平。 IQ=100+15Z, 其中 Z=X (个人原始分数) -同龄团体的平均数) /SD (团体分数 的标准差)25、智力发展的差异 一是智力的个体差异(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教育) ,二是智力的团体差异。26 、创造力的本质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 产生出某种新颖、 独特、 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 力,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判断标准: 一是产品必须新颖或独特,二是产品要么具有 社会价值,要么具有个人价值。创造力和发散思维:发散

16、思维是武德沃斯 1918 年提出的,后被吉尔福特纳入智力三维结构 中,并被视为创造力的核心成分。27 、创造力的测量与评定 一是以发散思维为指标的创造力测验: 建立于吉尔福特三维智力模型理论基础上的南加利福 尼亚大学发散思维测验;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盖策尔斯和杰克森编制的芝加哥大学创造 力测验。二是以创造个性为指标的创造力测验。28 、创造力的培养与训练 一是创造力培养的环境与条件: 为创造力提供大量机会; 重视独特的问题、 想法和解决方法; 向学生证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 营造一种非评价的、 安全的气氛; 避免同伴的评头论足; 提供感受环境刺激的经验; 避免提供限制思维的例子或模式;

17、 偶尔根据能力分组; 允许实践 和课程安排的灵活性。二是创造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培养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训练发散思维, 培养直觉思维,发展形象思维) ;创造个性的培养29 、动机的概述 动机为推动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 也即唤起与为维持个体的行为, 并使该行为朝向特定目标 的内在的心理过程。30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动机是人行为积极性的重要指标,它能推动个人产生某种针对特定对象的行为) 、定 向(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人的行为 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维持 (动机唤醒个人的行为 后,在预期目标实现之前,动机将驱使行为持续进行,指导目标达成) 、强化(行为后果对 动机具有很

18、多的影响)31 、动机的分类根据动机的起源分为: 生理动机 (有个体体内的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内在需求,从而唤醒行为的动机)和心理动机(指唤起个体行为的内在心理原因) 。32 、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特征: 是内部动机论, 以促进整体人性的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教育意义:马斯洛对于学习和教学的两点主张:学习不是外栎的, 而是内发的; 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给学生具体知识,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意义: 一是要保障学生匮乏性需要的充分满足, 而是满足学生自我实 现的需要,是实现创造性教育的基本前提。33 、韦纳的归因理论( P248-P252 )34 、人格的定义和特征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