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科学战略的组织模式研究-基于国际科学基金的对比分析_1_第1页
全球教育科学战略的组织模式研究-基于国际科学基金的对比分析_1_第2页
全球教育科学战略的组织模式研究-基于国际科学基金的对比分析_1_第3页
全球教育科学战略的组织模式研究-基于国际科学基金的对比分析_1_第4页
全球教育科学战略的组织模式研究-基于国际科学基金的对比分析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全球教育科学战略的组织模式研究基于国际科学基金的对比分析    三、全球教育科学战略的组织模式分析国际科学基金资助教育科学战略需要行之有效的组织模式。经过长期探索,上述四个主要工业国家在发展教育科学战略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具有代表性的组织模式,全球教育科学战略组织模式5大核心特征详见表2。表2显示,全球教育科学战略组织模式的核心特征具有3大共性。1.非营利性与包容性创新。全球教育科学战略不以营利性为目标,通过对教育科学以及对教育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深度交叉融合研究的广泛资助,致力于促进该国和世界整体的教育科学前沿研究,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教

2、育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推动国际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合作,以提升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全球教育科学战略均注重围绕本国科技发展战略重点方向,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积极推动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多样性和区域平衡性,以实现教育创新的社会包容性。2.长周期资助跨学科领域。传统意义上,教育学研究项目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门类下的教育学学科,被划归固有门类进行资助,项目资助周期较短,一般仅为3至4年,资助形式也相对单一。在全球教育科学战略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具有学科交叉和会聚科学研究性质的教育科学基础研究项目采用专门的资助计划或资助平台,可以享受5年以上的长资助周期。3.日益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在国际主流科学基

3、金成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全球教育科学战略从其所在科学基金经费总额中拨取资助经费,遵循其所在科学基金采用的治理模式,沿袭其所在科学基金整体的项目遴选机制和具体资助流程(尽管国际科学基金的项目申请和审批流程各异,但均采用“自下而上”项目管理与组织形式以激发教育科学基础研究者的创造活力,均通过“同行评审”这一审查程序来保证项目获得资助的公平性),保证了全球教育科学战略的有序、高效运行。综上,国际教育科学战略组织模式的3大共性特征反映了教育科学战略的一般性规律,即发展教育科学战略不能局限于单纯经济利益;具有跨学科特性的教育科学基础研究需要更长的资助周期;教育科学战略的组织模式应灵活多样,在原来所属科学

4、基金模式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在共性特征之外,全球主要工业国家在教育科学战略的组织模式上也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特征。如在组织治理体系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沿袭全球科学基金整体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与美国若干研究型性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合作,构建了国家科学基金的“分布式治理模式”,即以大学为依托,在美国各地分布式设立了7个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注重于大规模、长周期的跨学科项目协作研究13,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科学战略治理体系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在支持平台建设上,德国科学基金会(dfg)设有专门支持平台但不区分具体研究方向,而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rfbr)和欧洲科学委员会(erc)则没有设立专门

5、支持平台,而是通过多学科项目设计或举办跨学科竞赛方式将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划归原有的学科门类进行资助,体现了更多的跨学科导向与设计原则。在国际基金合作方面,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最为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大量资助美国与别国科学基金的战略性研究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研究成果的全球影响力。 四、推动实施我国教育科学战略的对策建议我国当前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式、研究团队和对外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现有教育科学研究资助模式的弊端,具体表现在:在国家层面,我国至今仍缺乏系统性促进大学跨学科教育与研究的战略行动14,教育科学基础研究一直处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边缘

6、地带15,教育科学资助模式仍以单学科(教育学领域)和项目式资助为主,资助强度较小,资助周期较短,跨领域跨主体的联合性资助缺位;主流科学基金整体性治理结构刚性过强,与大学、研究所等基础科研机构长期合作模式缺失,尚未有效探索实施“分布式治理模式”。本研究在翔实阐述全球教育科学战略现状和对比分析国际教育科学战略组织模式核心特征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有教育科学研究资助组织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下列对策性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科学战略组织模式。1.面向智能化社会趋势,明确我国教育科学战略重大资助方向。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对教育科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明确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未来战略方

7、向是当务之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等各类科研资助组织应积极面向智能化社会,主动梳理并激励研究人员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视角关注全球教育科学战略发展方向和核心资助领域,同时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热点问题与现实需要,明确我国教育科学战略的重大资助方向,制定联合项目计划,引导教育科学基础研究人员在相关领域自下而上进行项目申报和开展研究。2.增设教育科学专门代码,多主体跨领域资助教育科学战略研究。教育科学战略下的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大部分属于跨领域研究,对此类研究项目进

8、行多主体跨领域专门资助是发展教育科学战略的必然。首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发扬积极资助交叉项目的传统,继续带头增设类似于f0701(教育和信息科学交叉)、c0913(学习和记忆)以及覆盖从k12-k16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跨学科集成教育、面向智能化社会的信息物理系统教育(cps)等教育科学专门代码,为教育科学基础研究优质项目申请资助开拓渠道;其次,打破学科分割模式和各科学基金原有的资助界限,大力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我国各类科研资助组织的多主体合作,联合设立跨部门跨领域联合资助代码和资助项目,共同支持教育科学战略发展。3.转变项目导向的资助形式,强化以人为本和跨学科导向的资助

9、。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具有研究周期长,研究投入大,研究团队构成多元化等特点,可逐步转变项目导向资助形式,探索跨学科和交叉团队为导向的资助模式。我国各类科研资助组织首先应按需调整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资助期限,对涉及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发展重大项目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长周期资助;同时,应加大对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资助力度和资助额度,为涉及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关键问题的研究项目拨付专门款项;各类科研基金重点资助对象应从资助项目转变为资助来自多领域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家团队,探索和推进有利于跨学科教育与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将跨学科教学与研究活动可视化,以保障我国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稳定发展和长期绩效。4.优化

10、教育科学战略研究组织治理结构,发挥大学基础研究优势。高效灵活的科研组织治理结构是提高科研资助决策与运行效率的重要保障,尊重大学基础研究的战略地位是发展教育科学战略的基础。我国各类科研资助组织应充分借鉴全球教育科学战略内部治理、外部治理以及混合治理模式,积极探索“分布式治理”的科研组织模式,优化我国当前主要科研资助组织过于刚性的(集中式)治理结构,适度打破科研资助领域的学科专家主导模式,依托研究型大学,探索性设立“分布式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同时,我国科研资助组织应大力加强与国际主流科学基金、科研机构的战略性合作,推动我国教育科学战略紧跟全球教育科学战略的发展步伐,提升我国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在全球的

11、地位。注释:数据整理自各国科学基金组织官网,美国:https:/参考文献:1杨华勇.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教育变革趋势与应对策略r.北京:中国工程院,2017.2forcier l b. intelligence unleashed:an argument for ai in educationr. london,uk:ucl knowledge lab,2016.3张进良.智能化:智能社会学校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必然趋势j.教育探索,2018(1).4wing j m.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

12、3):33-35.5lee i,martin f,denner j,et al. computational thinking for youth in practicej. acm inroads,2011,2(1):32-37.6gadanidis 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omputational thinking,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 learning technology,2017,34(2):133-139.7裴蕾丝,尚俊杰,周新林.

13、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的数学游戏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8周加仙.教育神经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整合研究访英国著名教育神经科学家保罗·霍华德·琼斯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6(6).9ravet j,williams j h g. what we know now:education,neuroscience and transdisciplinary autism researchj. educational research,2017,59(1):1-16.10赵晓春,刘仲林.人文社会科学部类交叉学科发生状况的计量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3).11涂阳军,渠晴晴.中国教育学学科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基于1998-2016年ssci教育学学科被引数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8(1).12gillis d,nelson j,driscoll b,et al. interdisciplinary and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canada:a review and suggested frameworkj. collected essays on learning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