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选择机制、经济效率_第1页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选择机制、经济效率_第2页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选择机制、经济效率_第3页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选择机制、经济效率_第4页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选择机制、经济效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选择机制、经济效率及法律基础类 别:行业公司类课题研究人:何旭强选送单位: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致谢:本文研究得到了海通证券研究所杨海成博士、郤峰研究员的无私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但文中错误概由本人负责。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选择机制、经济效率及法律基础内容摘要中国A股市场发展至今,尚无上市公司破产先例,这并非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长期经营业绩优良。从2005年中报来看,按公司资不抵债且不能偿付到期债务作为破产依据,就有41家公司净资产为负且净现金流小于流动负债而濒临破产。并且历史上已经有6家上市公司被债权人提出过破产申请,但无一例外地得到了重整。那么为什么A股上市公司难以破产?目

2、前的重整是否具有经济效率?法律基础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构建了关于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选择机制的理论模型,得出:(1)若上市公司进行重整,大股东与债权人的成本分摊成单调正比关系,并且该分摊比例由大股东持股比例、双方贴现因子或对破产的忍耐程度,以及政府的声誉机制等因素共同决定;(2)由于非经济收益的存在,即使债权人不承担成本,大股东仍存在最低的单向出资额,即阀值,使公司免于破产;(3)作为大股东的政府的非经济收益存在阀值,若要求政府承担的额外成本超出这一阀值,就意味着无法达成和解,公司破产清算。然后本文以被申请破产的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重整后的持续经营业绩、大股东与债权人的成本分摊和公

3、众投资者的累积超额收益率三个方面,对中国上市公司重整的经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大规模资产置换,主业发生变更后的上市公司,其业绩的持续性较好,重整的经济效率较高,该类公司占总数的33左右;仅仅通过财政补贴、债务和解等方式的财务重整,公司业绩增长难以持续,重整效果一般,该类公司占总数的50左右;重整后仍然连年亏损直至退市,重整失败的公司占总数的17左右。(2)从成本分摊来看,重整中大股东发生更替的公司,原大股东与新大股东共同分担成本,但以新股东为主。债务和解后,公司债务减免幅度不等,但基本上在6070左右,甚至更高。(3)公众投资者在(20,20)期间因公司重整获得的超额累积收益

4、率平均为25.01,是重整的直接受益者。但是存在结构性差异,重整效率最高的2家上市公司,投资者在(20,20)期间获得的平均超额收益率达到了54.19;其余4家公司的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只有4.28。可见,我国破产制度能够把具有潜在经济效率的准破产上市公司通过重整恢复持续经营能力,但没有把无效率的上市公司清算掉,因此,没有完全起到过滤装置的功能。尽管重整的效果不一,作为决策双方的大股东与债权人都无一例外地选择重整的原因在于:(1)直接原因是从利益上,包括国有控股大股东、债权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在内的相关主体都倾向于进行重整;(2)深层次原因包括:大股东的国有性质,使其在重整中更多的考虑非经济收益

5、;上市公司濒临破产的原因比较复杂,往往由非经营性因素导致,简单的破产难以有效解决问题;新企业破产法尚未出台,法律基础薄弱;缺乏行政规范,操作中对准破产上市公司重整没有限定比较严格的前提条件。总体上,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直接造成我国公司破产制度是债务人导向的,对债权人的保护相对不足,尤其当债权人是国有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时更是如此。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在目前股改迅速推进的前提下,政府应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使竞争性企业的股权结构更加合理,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2)由于导致A股上市公司破产的原因中包含着过多的非经济因素,对这些公司的破产要相对谨慎,防止破产成为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逃

6、废债务的手段。同时,司法程序上改原来的“先破产再赔偿”为“先赔偿后破产”或“边赔偿边破产”。(3)加快新企业破产法的修订与出台,使上市公司破产也有法可依。同时加快证券交易制度等其他法律、法规的配套修改,对上市公司申请破产与退市的程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中违法违规责任人的索赔与公司破产程序之间的时间安排等问题做出相应规定。(4)在企业破产法或实施规范中,要严格限定公司重整的前提条件,防止滥用重整条款,否则破产制度将丧失其过滤装置的功能,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5)要正确看待对无效上市公司的破产清算在保持经济效率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要强化清算在破产法和实际操作中的重要地位。(6)加快建设三板市场,使其部

7、分替代破产法作为过滤装置的功能。强化退市制度,使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从主板退到三板,降低大股东源于非经济因素的重整动力,减少资源浪费。28目 录1、引言22、破产还是重整:选择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83、公司重整的效率增进与利益调整:实证检验133.1 研究方法与样本数据143.2 上市公司重整后的持续经营绩效143.3 重整过程中大股东与债权人的成本分摊163.4 流通股股东的累积超额收益率174、准破产公司都选择重整的原因探讨204.1 直接原因204.2 深层次原因225、结论与政策建议23参考文献:271、引 言中国A股市场发展至今,尚无上市公司破产的先例,这并非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长期经营业绩

8、优良。若将公司资不抵债且不能偿付到期债务作为破产依据,把净资产为负值且净现金流小于流动负债的上市公司定义为准破产公司,从2005中报数据来看,就有41上市公司濒临破产,它们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03元,平均净现金流量986.71万元,而平均流动负债为8.93亿元(见表1)。并且历史上已经有6家上市公司被债权人提出过破产申请,ST轻骑还正式进入了破产程序,但无一例外地得到了重整 重整是指对已具破产原因且有再生希望的债务人进行生产经营上的整顿与债权债务关系的清理,使之摆脱经营与财务困境,重获经营能力的特殊法律程序,本质上属于破产预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表2)。因此,A股市场上产生了上市公司永远不

9、会破产的社会心理和普遍预期,但这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那么为什么A股上市公司难以破产?目前的重整是否具有经济效率?法律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实际上,企业破产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近20年来,国际上法律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的文献。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对破产法的产生及存在合理性的经济学与法律学的解释。法律学家认为破产法的产生与存在是对公共地悲剧的反应(Picker,1992;Jackson, 1986;White,1990),当企业资不抵债时,债权人“谁先提出破产申请、谁先得到偿付”(fir

10、st-come, first-served)的优先次序使得债权人的个人理性行为不利于债权人整体的利益,破产法的存在有助于此问题的解决。同时,只有交易成本容许,通过债权人之间的市场交易也能够解决此公共地问题(Posner,1986)。但 Longhofer and Peters(1999)明确指出,当债务人资不抵债时,由于囚徒困境的存在,债权人之间无论在事前还是事后不会自动选择合作,正是债权人之间的冲突使得破产法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破产法的存在既不是保护债务人免于债权人的侵害,也不是保护债权人免于债务人的侵害,而是使得债权人之间没有相互侵害。二是对破产程序的合理性、效率以及进一步改进的探讨。Bu

11、ttwill and Wihlborg(2000)把破产程序分为债权人导向与债务人导向两种形式,按事前效率和事后效率,从动态的角度对破产程序的经济效率进行了研究。动态效率的含义在于两种错误导致的成本最低:一是让竞争中失败的企业存活时间过长导致的成本,二是阻碍竞争中胜出企业的发展而导致的成本。作者对不同国家在破产企业清算与重整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实证的对比分析,发现债权人导向的瑞典、英国和德国等国家申请破产企业的清算比例较高,而美国、日本等国家重整的比例较高。作者认为,因破产程序低效导致失去了有发展潜力企业的风险,美国要高于瑞典和德国等其他国家。White(1994)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美国破产法第11

12、章及庭外债务和解,以此来评估破产程序的经济效率,认为庭外债务和解使无效率的均衡解更容易发生,使得破产程序的效率下降。破产法作为一种过滤装置,应该使具有经济效率的企业通过破产法第11章的重整继续生存下去,而把没有经济效率的企业按照破产法第7章清算掉。哈特(Hart,2000)认为尽管某些破产程序存在明显的不当之处,但破产程序仍然遵循着主要的效率准则。一个好的破产程序应该能够满足如下目标:一是要有事后的正产出,也就是使利益相关者的总价值最大化;二是能够通过惩罚破产企业的管理者和股东,保护债务的相关权力得到正常行使;三是除了部分用于股东之外,财产要首先满足债务条款所规定的优先权。在破产程序的选择和改

13、进方面,已经形成共识的是,破产制度的改革不是单独的事件,它必须与法律制度的完善、司法制度的改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和投资者保护程度的增强相联系(LaPortal et al,1998),甚至与国际金融制度的变化相联系(Rowat and Astigarraga,1999)。哈特(Hart,2000)提供了一种市场化的改进路径,作者提出了债权股权掉期转换的2个方案,结合决定公司未来的3种不同破产解决方式(拍卖、接管和新股东直接进入),就产生了6种不同的破产程序。在强制执行的程序之外,通过这菜单式的6种破产程序,给债权人与债务人自由选择,经过长期的“市场”检验,最终最有效率的破产程序会留下来,而其

14、他则会被抛弃。此外,还有大量的文献研究了破产成本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Lee and Barker,1977;Hellwig,1977; Elie Appelbaum,1992)、以及破产威胁对养老金等补充收入结构的影响(Curme and Kahn,1990),以及破产对经济衰退的影响(Benanke,1981)等,与本文关系不大,不再赘述。国内关于破产法的著述颇丰(王卫国,1999;汤维健,2001;李永军,2000),但针对上市公司破产的规范学术研究几乎是空白,只有一些见诸报端的评论性观点(李曙光,2004;朱少平,2004;顾纪生,2004;孙森林;2005)。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上市公

15、司破产涉及公众利益,国内一直非常谨慎,在操作上与金融机构作同样的法律程序来处理,因此,进行理论研究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二是至今没有上市公司破产的案例,缺乏实证研究的基础。但市场化的发展非常迅速,2004年“新破产法草案”的审议意味着新企业破产法的出台已经为时不远了,上市公司的破产同样适用于企业破产法。并且我国对准破产上市公司的重整一直没有停止过,其重整效率需要重新审视。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经济和法律上的理论意义,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主要沿着Buttwill and Wihlborg(2000)的研究路径,借鉴White(1994)对破产制度功能的理解和哈特(Hart,2000

16、)对破产程序的效率观点,对我国证券市场上破产和重整的内在运行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并对重整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与实物界对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本文结构安排如下: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建立上市公司破产与重整的选择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在第三部分采用事件研究法,从公司重整后的持续经营业绩、大股东与债权人的成本分摊和公众投资者的累积超额收益率三个方面,对中国上市公司重整的经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探讨引致中国上市公司难以破产的潜在经济原因和制度原因。第五部分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表1 准破产公司情况一览表(2005年中报)股票代码股票名称每股净资产 (元)净现金流量

17、(万元)流动负债(万元)主营业务利润 (万元)000035ST 科 健-11.17-774.1173348.88595.32000736ST 重 实-10.03-2894.5391337.732511.72600137ST 长 控-8.725-176.4557718.17245.36000030ST盛润-5.58-560.69179140.15789.69600234ST 天 龙-4.36-612.1683931.29645.38000805*ST 炎黄-4.3-93.6635052.628.9000583*ST 托普-4.07-83189938.29288.35600629*ST 棱光-3.

18、72-46.4453672.61343.34000017*ST中华-3.55737.27109385.71792.49600090*ST 酒花-3.111702195802.013535.54600603ST 兴业-3.07-400.171674.62120.59000638*ST 中辽-2.55-514.7155171.89779.04600842ST 中 西-2.42-9.35104745.334475.64600681ST 万 鸿-2.32-1799.7275748.671468.82000557*ST 广夏-1.8936.76145365.1226.77000561*ST 长岭-1.5

19、9340.33119634.042602.76600799*ST 龙科-1.2550.6855270.760000832*ST 龙涤-1.186199.95172169.221118.28000034ST 深 泰-0.99-423.31116615.57833.4600187*ST 黑龙-0.98-171.57149283.71-0.05600053ST 江 纸-0.68-74.2530391.3695.02000592*ST 昌源-0.54-42.4568178.06-181.83000555ST 太 光-0.510.8816140.2188.52000718G*ST环球-0.5112504

20、.2166245.63-13.12600759ST琼华侨-0.51-138.4426824.93604.32600892*ST 湖科-0.47774.6314561.33686.72600745天华股份-0.46-1.7728790.941.57000887*ST 飞彩-0.41-9838.9193078.2-1664.2000620*ST 圣方-0.32-17.1351612.6124.46000622*ST 恒立-0.26367.0949134.25495.85600385ST 金 泰-0.268.2124685.2357.29000560ST昆百大-0.25-9937.572974.82

21、7289.84000529*ST 美雅-0.25-3320.96122389.08-473.09600737ST 屯 河-0.183834.75282522.9416968.74000613*ST东海A-0.16-21.0217985.42765.27600092*ST 精密-0.15-29598.4946840.29124.64600338ST 珠 峰-0.1-1053.3737864.22324.91000536ST闽闽东-0.09208.2119424.55594.15600286*ST 国瓷-0.07-115.63102273.351222.18000631*ST 兰宝-0.02-31

22、94.69137811.77754.4600083ST 博 讯-0.006-1305.4917397.89164.89平 均2.03986.7189320.339117.08资料来源:根据聚源数据统计注:准破产公司为净资产小于0且净现金流小于流动负债。表2 被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申请公司破产的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时间达成和解的时间每股净资产流动负债/总股本每股收益郑百文信达资产管理公司20000329200012016.7610.630.24ST猴王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2001032720011128-1.242.63-2.28ST东北电香港中芝兴

23、业财务公司牵头的境外银团2001127 200205290.341.460.92ST轻骑济南市光华包装厂20030926200402211.502.770.004ST宁窖泰峰玻璃20040617200412100.1922.700.10ST吉纸吉林市商业银行20050425200512260.584.161.70资料来源:根据上市公司公告统计。注:上市公司业绩与资产状况数据来自于公司被申请破产之前的公开报告,其中郑百文、ST猴王为2000年报,ST东北电为2001年年报,ST轻骑2003年一季度季报,ST宁窖为2004年中报,ST吉纸为2004年报。2、破产还是重整:选择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上市

24、公司破产还是重整,对大股东而言,是一个权衡的结果:一方面是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的权衡,另一方面是当期收益与跨期收益的权衡。同时,重整必然要支付成本,若没有债权人对债务的减免,重整几乎不可能成功。因此,上市公司的重整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作为重整主导者的大股东的意愿;二是能否取得债权人的支持。这是一个典型的在大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讨价还价行为,其重整方案必须在大股东与债权人之间达成利益均衡。公司重整中,大股东承担的成本主要是重新注入的优质资产,包括实物资产与现金。其经济收益表现为:公司价值提升所对应的份额。在经济利益之外,若大股东是政府,还会考虑非经济目标,如失业率的维持、社会稳定状况以及政府形

25、象等。债权人的成本就是免除的部分债务,潜在收益就是公司重整之后,收回尚未免除的债务。从静态角度来看,债权人肯定是要损失的,关键是重整之后能够使债权人的损失得以降低。假设:(1)该公司在重整之前净资产为Q<0。现金流C<0。债务规模为D>0。(2)公司大股东投入资产或资金的价值为M。公司中小股东不需支付成本。(3)债权人愿意免除的债务为DD。上市公司的角度看,通过重整,其公司价值的增加为,公司价值为VMDDQ。如果公司破产,债权人的损失为D,如果公司重整,其损失DD,因此,债权人重整带来的价值为DDD。公司重整后必须偿还债权人未免除部分的本息DDD。因此,公司的股权价值为VsM

26、2DDDQ。由于不涉及股权的变更,大股东与债权人讨价还价的就是M和DD,不同的(M,DD)意味着大股东和债权人在公司重整中支付成本的不同,以及所提升价值中分配比例的不同。企业增量价值的利益分割分为两部分:一是大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讨价还价过程,决定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分割。二是根据持股比例,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分割。假设大股东股权占比,则大股东在重整中获得的经济收益为,中小股东的收益为(1)*。大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讨价还价行为,是一个典型的轮流出价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大股东先出价(M,DD),即大股东注入优质资产M,要求债权人免除债务DD。若债权人同意,则博弈结束。如果债权人不同意,则提

27、出新的方案(M1,DD1),即债权人免除债务为DD1(DD1<DD),或者同时要求大股东增加投入M1(M1>M),若大股东同意,则博弈结束。若大股东不同意,重新提出新的方案(M2,DD2)。如此直到双方满意为止。由于准破产公司的时间有限,按照交易所的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面临退市。因此,进行重整的公司都是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留给公司重整的时间相对有限。而且这些公司的业务一般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重整的时间越长,公司的亏损越大,破产清算风险越高,大股东需要投入的资产就越多,债权人面临的损失概率也就越大。因此,无论是大股东还是债权人,都有时间成本,这个成本就表现为博弈主体的贴现因子。

28、假设大股东的贴现因子为,债权人的贴现因子为。由于双方重复博弈的次数无限,根据Rubinstein(1982),此无限期轮流出价博弈存在唯一的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均衡解为:其中 就是全体股东对公司价值量增加部分的分配比例。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债权人在公司重整中所获增量价值的比例为,股东所获增量价值的比例为,其中大股东获益比例为。在均衡状态应满足:,从而有: (1)同时,对大股东来说,必须满足:其中,是作为大股东所考虑的非货币收益,包括诸如失业率的维持、社会稳定状况以及对政府形象的关注等。货币收益与非货币收益之和应该不低于大股东对公司资产的投入。在均衡点上,从而有 (2)式(1)和式(2)就决定了讨

29、价还价均衡解。令,联立(1)、(2) 两式得到: (3)把(3)代入(1),得出两组解和及: M 图一 大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博弈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曲线是拟破产上市公司进行重整的可能性曲线。大股东与债权人按式(3)进行博弈,式(3)就是大股东与债权人讨价还价的反应函数,在图一上就是曲线,只有大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讨价还价结果落在这一曲线,重整才有可能进行,否则公司因无法达成一致而走向破产。2、 若上市公司进行重整,大股东出资额与债权人免除本息成单调正比关系,及双方在成本负担上有一种正比关系。曲线的斜率表示债权人与大股东之间成本分摊的比率关系。该比例受大股东持股比例、双方贴现因子

30、,或对破产的忍耐程度的影响。(1)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大,曲线的斜率最大,债权人分摊成本的相对比率越低。(2)如果大股东的贴现因子,即大股东根本无法忍受破产,那么,那么曲线的斜率最大,债权人与大股东相比的成本负担相对最低。如果大股东可以对公司破产具有极高的容忍程度,即大股东的贴现因子,那么,那么曲线的斜率最小,债权人与大股东相比的成本负担相对最高。反之,当债权人根本无法忍受破产时,债权人愿意承担无限责任。当债权人对公司破产具有极高的容忍度时,债权人愿意承担的成本最低。此外,大股东(尤其是政府)的声誉机制影响贴现因子来改变成本分摊结果。政府越希望保持自身的声誉,不让本地上市公司破产,其贴现率就

31、越高,分摊成本就越大。3、 博弈存在两个均衡解和,最后解取决于双方的谈判结果。4、 由于非经济收益的存在,要使公司免于破产,大股东存在最低的出资额,即阀值,。由(3)式可知,当债权人不愿意做任何的债务减免时,大股东也愿意单独支付,使公司免于破产。5、 大股东的非货币收益存在阀值,若要求,则方程无解,意味着作为大股东与债权人无法达成和解,公司破产。3、公司重整的效率增进与利益调整:实证检验借鉴Buttwill and Wihlborg(2000)、White(1994)和Hart(2000)中关于破产程序的效率观点,本文认为具有经济效率的重整应该符合如下方面的特征:一是公司重整后具有正的价值,重

32、整后的经营业绩有较大的、持续地提升;二是相比清算,相关主体的利益得到增进,尤其是债权人和公众投资者有正的收益;三是让无效公司得到清算,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基于此,本部分从公司重整后的持续经营绩效、大股东与债权人的成本分摊和公众投资者在重整成功后的超额收益率三个方面,对上市公司的重整效率进行实证分析。3.1 研究方法与样本数据由于受债权人提出破产清算的上市公司只有6家,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依次对上市公司重整的经济效率、大股东与债权人的成本分摊,以及流通股股东的累积超额收益率进行实证分析。以此揭示拟破产公司在破产与重整的选择、博弈中利益分配的一般规律、以及选择结果的影响因素。时间跨度:本文选取的样本

33、20012004年作为研究时限,因为2001年之后中国证券市场市场化、规范化步伐明显加快。数据来源:主要是证监会、交易所的公开披露信息,以及聚源数据的统计资料。3.2 上市公司重整后的持续经营绩效我们以被申请破产清算的6家上市公司,在经过重整后的经营业绩变化,来考察上市公司重整本身的经济效率。考察指标主要是每股收益与每股净资产。(1)在6家公司中,郑百文和ST吉纸的重整最为成功。经过债务豁免、大股东更替和资产置换之后,郑百文的主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其净资产从2001年的6.36元增加到2002年的1.27元,每股收益从0.173增加到2002年的0.105元。此后每股收益与每股净资产都处于平稳

34、增长之中。ST吉纸于2005年经过大股东更替、以注入优质资产作为股改对价之后,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司净资产由0元上升为40,277.90万元,持续经营能力得以恢复。大股东承诺,本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在2006年度不低于4,306万元、2007年度不低于5,500万元、2008年度不低于7,098万元。否则,大股东按每10股流通股获得2.2股的追加对价。(2)ST猴王重整后的业绩持续性最差。ST猴王只是在重整当年实现了盈利,随后两年又产生巨额亏损,其每股净资产一直小于0,最后被退市到三板市场进行交易。其状况说明对ST猴王本身已经处于无法挽救的境地,对其重整是没有经济效率,也不符合企业重整的

35、目的。另外,ST宁窖在2003年依靠经过重整实现盈利之后,其净资产由负值变为正值,但2004年又处于亏损境地,被申请破产清算,因此,公司2003年的重整并不成功。公司又在2005年进行了大规模的资产置换,重整效率要在以后体现出来。(3)ST东北电、ST轻骑的重整效果一般,重整后虽然保持了一定的盈利,但盈利水平逐年下滑。(4)总体上看,经过资产置换,主业发生变更后的上市公司,其业绩的持续性较好,重整的经济效率较高。而仅仅着眼于避免退市,通过财政补贴、债务和解等方式的财务重整,不能提升公司的造血功能,业绩的增长难以持续,ST 猴王是个典型的重整失败案例。因此,我国破产制度能够把具有经济效率但处于困

36、境的上市公司通过重整恢复持续经营能力,但没有使丧失效率的上市公司得以清算,阻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表3 上市公司重整后状况上市公司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重整前一年重整当年其后一年其后二年重整前一年重整当年其后一年其后二年郑百文0.170.1050.1580.1646.361.271.461.47ST猴王2.280.017 0.590.331.241.01.452.09ST东北电0.920.080.030.0030.380.610.650.88ST轻骑3.50.020.0111.660.370.38ST宁窖2.20.070.290.020.290.22ST吉纸1.700.110.140.161.0

37、1注:ST吉纸2005年发生重组,年报数据未及披露, 重整后一年、二年的每股收益为大股东在股改方案中的承诺最低值。ST轻骑、ST宁窖均在2003年重组完成,2005年年报尚未披露。3.3 重整过程中大股东与债权人的成本分摊重整过程中大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博弈,主要是成本的分摊和利益的分配,其基本结果见表4。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大股东更替的公司,原大股东与新大股东共同分担成本,但以新股东为主。如ST郑百文的重整中新大股东三联集团公司以3亿元人民币取得信达约15亿元债权,然后将债权全部豁免。同时,本公司全体股东,包括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需将所持本公司股份的约50过户给三联集团公司。ST宁窖的新大

38、股东大龙总公司对上市公司债务豁免2.048亿元,原大股东政府给予财政补贴2300万元。(2)债务和解后,债权减免基本上在6070左右,甚至更高。ST猴王公司的整体债务减免70,30留在本公司,且债务总额不超过3亿元。ST吉纸的债权本金按30.2288%的比例偿付。ST宁窖无担保债权的14%由宁城老窖在本协议生效后5个月内以现金及酒类产成品进行清偿,其余转给宁城昊添。济南轻骑各债权人债权本金193,319.64万元的40%部分由济南轻骑清偿,剩余的60%部分由中国轻骑集团有限公司; ST东北电分三次归还香港中芝兴业财务公司代表的银团方4,000万美元的65本金。表4 大股东与债权人的成本分摊及经

39、济收益情况上市公司大股东投入(亿元)债权人债务减免重整后净资产(亿元)大股东占有比例债权人收回债务(亿元)ST郑百文311.472.5149.973.0ST猴王2.45.74.421.472.44ST东北电0.671.165.3526.332.15ST轻骑16.311.63.5940.97.73ST宁窖2.2782.2942.5971.150.373ST吉纸4.42815.874.02850.067.4资料来源:根据上市公司公告整理。注:ST东北电的国家股股东以其他公司的股权抵债6691.5万元。ST吉纸:4.428亿元包括政府财政补贴4000万元和新大股东4.028亿元的债务豁免。ST宁窖:

40、2.348包括2003年宁城县财政局补贴2300万元和大龙总公司债务豁免2.048亿元。3.4流通股股东的累积超额收益率本部分以投资者在上市公司股票复牌日作为基准,对于没有停牌的公司(如ST宁窖)以公司与债权人达成和解的公告之日作为基准,计算投资者在基准日之后获得的累积超额收益率,此累积超额收益率就是公司重整带给投资者的收益。(1)平均超额收益率计算每只股票的每日超额收益率,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第i只股票在第t日的超额收益率;表示第i只股票在第t日的实际收益率;是用CAPM模型计算的i只股票的期望收益率,。计算样本股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公式如下: (2)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计算所有样本股在考察期(

41、20,20)内的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公式如下: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得到统计结果(见表5、图2),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在(20,20)的区间内,投资者整体上获得了累积超额收益率18.35。意味着重整对投资者而言,整体上都是利好。尤其在复牌当日,都获得了正的超额收益率,其中ST吉纸和三联商社分别达到了102.99和73.44。这一结论证明了前面关于投资者是公司重整的直接受益者的论述。(2)市场对上市公司被申请破产或重整的市场反应比较理性。在(20,1)区间内,及在重整结束恢复上市或达成债务和解之前,投资者超额收益为6.66,说明市场对被申请破产或停牌的不利信息的反应还是比较理性。在(0,2

42、0)区间内,投资者获得了25.01的累积超额收益率。(3)公司重整经济效率越高,投资者获得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就越高。无论是(20,20)还是在(0,20)区间内,三联商社和ST吉纸的累积超额收益率都远远超过6家公司的平均水平。尤其在(0,20)区间内,三联商社和ST吉纸两家公司的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达到了79.89的水平。正如前述分析的那样,因为三联商社和ST吉纸的重整最为成功,经济效率最高,所以市场反应也最为突出。(4)重整效率差的公司,投资者获得的超额收益率低。如其余4家公司在(20,20)的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只有4.28,(0,20)的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为2.43。表5 各时间窗口的平均累积

43、超额收益(CAR)及比较六只股票CAR其余四只股票CAR三联和吉纸CAR(-20,20)18.354.2854.19(-20,-1)-6.662.86-25.70(0,20)25.01-2.4379.89注:截至数据成表日,吉纸复盘后经历12个交易日。在数据处理上,不足20个交易日的数据按照收益率为0处理。四只股票图2 分类股票的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4、准破产公司都选择重整的原因探讨尽管前面的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重整效率不一,有的甚至是无效重整,但国内被申请破产的上市公司无一例外的都选择了重整,既有关乎经济利益的直接原因,也有包括法律基础薄弱在内的潜在的制度上的深层次原因。4.1 直接原因(1)

44、政府作为大股东,不愿意选择破产,并且非经济因素是其选择重整的最主要理由。此6家公司在濒临破产时,大股东都是政府。从经济利益来看,政府选择重整其付出远远大于所得。如ST郑百文、ST吉纸、ST宁窖在重整时,大股东都把股权无偿转让,原大股东并不能享有公司重整后的收益。即使大股东没有发生更替的,重整成本也大于重整后获得的直接经济利益,如ST猴王和ST轻骑,大股东的成本分担分别是2.4亿元和16.3亿元,重整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净资产却只有0.94亿元和1.47亿元。因此,就政府这一大股东而言,与让公司破产相比,没有直接的收益。但政府之所以无一例外愿意付出一定成本选择重整,在于两个非经济方面的考虑:一是政

45、府声誉。地方政府一般不愿意自己管辖地的企业成为中国第一家破产的上市公司。二是重整后免于增加社会压力,公司破产必然导致更多的员工失业,增加就业压力,不利于社会稳定。(2)债权人一般优先选择重整。在国内A股市场上,被债权人申请破产的上市公司,都存在着巨大的资金黑洞,经营状况极度恶化。而由于破产企业的清偿顺序依次是: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企业所欠税款、破产债权、股东。对债权人而言,若企业破产,清算资产中支付完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企业所欠税款之后,能够留给债权人的几乎为零,因此债权的损失会更大,甚至血本无归。所以债权人一般都希望进行重整,原大股东能够偿还部分欠款,政府给予补贴,或引入

46、新的大股东,使企业能够重新正常运转,从而收回部分债权。所以,债权人申请破产,往往是为了推动公司重整,而不是让公司进入破产程序。(3)上市公司的公众投资者无一不是希望公司进行重整。由于股东排在清算资产清偿顺序的最后,如果上市公司破产清算了,投资者也就血本无归了。而上市公司的“壳”资源还有一定价值,只要上市公司不破产,二级市场上股票就有一定价格。即便退到三板市场,投资者的股票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4)对证券市场监管者而言,上市公司重整的选择也优于破产清算。监管者关心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信心的维护,从维护市场稳定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上,也倾向于上市公司进行重整。重整成功后不仅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还能

47、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减少市场上的法律纠纷,保持社会稳定。4.2 制度上的深层次原因(1)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质。被申请破产的6家上市公司在重整前都是国有控股企业,公司的国有性质往往使政府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若大股东不是政府,不会考虑社会因素,其选择只是取决于经济利益,对于公司重整,会更加理性。而政府出于“父爱主义”的关怀,对社会影响和自身声誉的关注,决定了其在公司重整中会付出较大经济成本。(2)造成公司破产的深层次原因。我国上市公司濒临破产,客观上有经营失败的因素,但更多的则是由非经营性因素导致,简单的破产难以有效解决问题。如控股股东大量占有上市公司资金、迫使上市公司为关联方提供大量担保,最

48、终由其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导致上市公司经营资金匮乏,甚至通过财务造假,大量非法转移上市公司资金等。若此违规违法行为导致上市公司破产,在投资者维权意识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势必引发大量的诉讼。而如果采取“一破了之”的做法,有可能使破产成为不法分子逃废债务的手段。(3)法律基础薄弱。1986年通过的企业破产法(试行),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第十九章“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中,对企业法人破产问题作了规定。但条款过于简单,也难以适用于上市公司破产这一复杂情况。新的企业破产法(草案)将统一适用于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各类企业法人,但这部法律草案尚在审议中。因此,目前对上市公司破产的法律基础尚

49、未健全,实施难度相对更大。(4)在法律基础极端薄弱的情况下,也没有相应的行政规范,对准破产上市公司的重整限定比较严格的前提条件。由于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大股东对国有资源浪费的关注远不如对政府形象、失业率等非经济因素的关注。如果缺乏相应规范,有经济能力的政府大股东必然选择重整,即使重整的经济效率较低。若进一步考虑政府的任期,这一重整冲动更强。5、结论与政策建议中国A股市场发展至今,尚无上市公司破产的先例,这并非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长期经营业绩优良。从2005年中报来看,按公司资不抵债且不能偿付到期债务作为经济意义上破产依据,就有41家公司濒临破产边缘。并且历史上已经有6家上市公司被债权人提出过破

50、产申请,但无一例外地得到了重整。那么为什么A股上市公司难以破产?目前的重整是否具有经济效率?法律基础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构建了上市公司破产还是重整的选择机制的分析框架,得出:(1)若上市公司进行重整,大股东出资额与债权人免除本息成单调正比关系,该成本分摊比例受大股东持股比例、双方贴现因子,或对破产的忍耐程度以及政府的声誉机制等因素的影响;(2)由于非经济收益的存在,要使公司免于破产,大股东存在最低的出资额,即阀值。(3)作为大股东的政府非经济收益存在阀值,若要求政府承担的额外成本超出这一阀值,就意味着无法达成和解,公司破产。然后本文以曾经被申请破产的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重整后的持续

51、经营业绩、大股东与债权人的成本分摊和公众投资者的累积超额收益率三个方面,对中国上市公司重整的经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资产置换,主业发生变更后的上市公司,其业绩的持续性较好,重整的经济效率较高的公司占总数的33左右;仅仅通过财政补贴、债务和解等方式的财务重整,业绩增长难以持续,重整效果一般的公司占总数的50左右;重整后仍然连年亏损,无法避免退市,重整失败的公司占总数的17左右。(2)从成本分摊来看,重整中大股东发生更替的公司,原大股东与新大股东共同分担成本,但以新股东为主。债务和解后,债权减免幅度不等,但基本上在6070左右,甚至更高。(3)公众投资者因公司重整获得的超额累积收

52、益率平均为25.01,是重整的直接受益者。因此,总体上看,我国破产制度能够把具有经济效率但处于困境的上市公司通过重整恢复持续经营能力,但没有把丧失效率的上市公司清算掉,因此,没有完全起到过滤装置的功能。尽管重整的效果不一,作为决策双方的大股东与债权人都无一例外地选择重整的原因主要是:(1)直接原因是从利益上,包括国有控股大股东、债权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在内的相关主体都倾向于进行重整;(2)深层次原因包括:政府作为大股东,其社会责任和声誉机制促使其即使在不具有经济效率的情况下也选择重整;上市公司濒临破产的原因比较复杂,往往由非经营性因素导致,简单的破产难以有效解决问题;新企业破产法尚未出台,法律

53、基础薄弱;缺乏行政规范,对准破产上市公司重整没有限定比较严格的前提条件。总体上,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直接造成我国公司破产制度是债务人导向的,对债权人的保护相对不足,尤其当债权人是国有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时更是如此。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在目前股改迅速推进的前提下,政府应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使竞争性企业的股权结构更加合理,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此避免破产企业低效或无效的重整,防止资源的浪费。(2)由于导致A股上市公司破产的原因中包含着过多的非经济因素,如大股东资金侵占、违规担保、资金非法转移等,对这些公司的破产要相对谨慎,防止上市公司破产成为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逃废债务的手段。此

54、外,按原来“先破产再赔偿”的规定,因破产程序过程较长,有可能使违法者转移或隐匿资产。因此,对由于非经营因素导致破产的公司,在司法程序上可以考虑实施“先赔偿后破产”或“边赔偿边破产”。(3)加快新企业破产法的修订与出台,使上市公司破产也有法可依。同时,由于上市公司与一般企业存在着差异,还必须加快证券交易制度等其他法律、法规的配套修改。如上市公司是直接申请破产还是先退市再破产等的程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中违法违规责任人的索赔与公司破产程序之间的时间安排等问题做出相应规定。(4)要严格限定公司重整的前提条件,防止滥用重整条款,否则破产制度将丧失其过滤装置的功能。现在国际上破产法修正的趋势是强化重整的作用,但研究表明申请破产企业中清算比例并未下降。即使在银企关系异常密切的日本,1964年至1999年,在80家宣布破产的上市公司中,有20家公司被清算,清算比例高达25。从经济效率和道德风险的角度考虑,各国都对重整有严格的规定,以降低 Buttwill and Wihlborg(2000)中指出的让竞争中失败的企业存活时间过长导致的成本。尽管我国“破产法草案”中明确规定重整程序适用于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但仍有挽救希望的企业法人。但在我国“预算软约束”仍然普遍存在的经济环境下,还需要对公司重整的前提做出更加明确和可操作性的规定,排除如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