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和对策_第1页
高校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和对策_第2页
高校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和对策_第3页
高校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和对策_第4页
高校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和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校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和对策     摘要:由于社会上劳动力供大于求、大学扩招、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市场相脱节、城乡二元化结构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打破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各高校要致力于就业导向,加快改革,加强领导,落实“一把手”工程;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抓就业,形成全方位、全员化、全过程抓就业的氛围;加大推介力度,一切围绕教学转,教学围着就业转,就业围着市场转;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广开门路,编织就业网,常年运转。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和家长的焦

2、虑,如何把脉认识就业难的形势,研究破解大学生双向选择的窘况,是政府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社会以民生为本,高校以就业为本,必须拿出战略性的综合措施和政策导向,打破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分析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引起政府的关注和学生的焦虑,也引起高校的反思。全国大学生就业难、分配难已经成为一个短期内难以扭转的基本走势。我们应该怎样分析、把脉和应对?这是我们高校必须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旨在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增强高校抓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综合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是由四个原因造成的:1.社会上劳动力供大于求,加大了学生就业的难度,这是基本国情

3、决定的。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现在是13亿人口,在劳动力人口中,农民工多、下岗职工多、大学生毕业人数多,而社会上的就业岗位却很少,出现了“一大三多一少”的局面,劳动力十几年来供大于求,一直维持这个基本态势。现在农民工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农工潮。我国农村有18亿亩耕地,只要有1亿劳动力经营就足够了,而我国却多出了2亿多农民劳动力,现在已经成功向城市转移了1.2亿,尚有1亿劳动力等待向城市分流和转移,由此突显了城市就业的压力。现在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退出,有相当一部分职工被买断工龄,变相下岗,这大概是一个600万左右的待业大军。现在社会每年能提供的新就业岗位只有900万个,而每年向就业市场输出的纯劳动力达

4、到1800万人,形成一个岗位两个人争的局面。这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窘况是由国情决定的,而且这种态势将一直延续下去,预计需要10年才能有转机,20年能得到根本转变。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劳动力短缺成为将来一种新的发展趋向。很多沿海城市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和劳工荒,东北由于经济落后,就业岗位不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预计10年左右东北将出现劳动力短缺。随着“四二一”(“四”指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二”指夫妻,“一”指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20年之后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将得到彻底改观。对此,我们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以克服和应对当前就业难的局势。2.近几年大学扩招,加大了大学生供求之间的矛

5、盾。改革开放之后,高校在社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招生能力翻倍增长。近几年大学城的建设,各高校的急速扩张,使大学在校生急剧膨胀。据有关信息披露,全国在校大学生已经高达1900万人,是15年前的6倍,每年向社会分配的大学生达到520万人。如何评价大学的扩招,涉及大学的发展定位问题,如果把大学定位成精英型教育,社会上没有那么多精英岗位,大学生就业难是不可避免的,扩招引来非议也在所难免。如果把大学定位成大众化教育,那么,在校大学生不是多了,而且还要扩大,二者是相对的。搞精英型教育,社会没那么多白领岗位;搞大众化教育,我们的教育改革才刚刚开始,通过大众化教育,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提升每万名人口的

6、大学生比重,但这无疑加大了就业难度。3.目前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市场相脱节。学科不对口,专业不对路,加大了双向选择的难度。近几年,高校改革整体上看落后于经济改革,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旧胎迹的制约,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仍然是灌输教育加应试教育,这是受三千年封建科举制度和三十年计划经济及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至今根深蒂固。这种教育理念、管理方式、培养模式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遇到了挑战,明显看出我们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管理方式等与市场相脱节,这加大了双向选择的难度。我们大学在灌输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还在提倡单一的“知识本位”,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到社会上很难适应市场需要。在

7、人才培养门类上,我们国家学前苏联搞学科式的“金字塔”人才培养结构,从大专到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这种学科性的体系、科研性的培养模式搞得很大,造成“白领”过剩。“蓝领”短缺,与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相断档。而我国应用型人才(包括中职、高职、应用性本科等)的培养,刚刚兴起,大量的本科生分不出去,而技能性人才社会急需,这就突显了“蓝领”这种职业教育的需求,也突出了大学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的紧迫性。这为高校带来了反思,即我们要围绕市场转,以市场为导向,反弹琵琶设置课程,指导教学,多培养应用型人才;围绕就业办学,办学以就业为本。计划经济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下的人才需要相脱节,需要的

8、岗位人才短缺,不需要的岗位人满为患,造成大学生就业相对过剩。4.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上呈现“倒立金字塔”的状态。我们国家受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使得城市太发达,乡村太落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差距在进一步加剧。基层的县城和乡镇缺乏吸引人才的机制,大学毕业生大量滞留在城市,却很难找到工作岗位;而基层县城中学和卫生院等单位急需人才,大学生却不愿意去,人才分配出现了一个倒立的金字塔结构:集中在城市的多,到基层去的少,这是相对过剩的典型特征。特别是由于近几年教学理念改革不到位,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想当“人上人”的观念在学生头脑中挥之不去。很多基层

9、岗位没人去,大学生都考公务员、挤事业单位、上好的国企,造成了人才结构倒置、分布不合理。以上四点原因,前两点分析的是大学生就业是绝对过剩,后两点分析的是相对过剩,不是社会对人才不需求了,而是我们的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应,学生的观念转变不到位。这个问题是由体制和机制问题造成的,短期内不可能解决,需要我们通过长期改革来突破体制性的瓶颈,以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长期难以改变的就业形势,为我们高校的管理人员和全体师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我们要勇敢地接受这样一个现实,面对这样一种现状,调整自我,加大就业力度,争取高校的就业率能有一个新的攀升。这需要我们增加危机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把就业工作紧紧地

10、抓在手上,作为头等大事把它抓实、抓细、抓到位,为学生有业可就和实现自我价值搭建一个平台,彻底从“出口”上塑造学校的形象,突显特色高职教育。二、高校强化就业工作的紧迫性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压力很大,特别是近几年面临就业压力的高平台年,需要我们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投放精力,打开就业工作新局面。1.就业率一票否决,事关学院的发展前途。高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出口”,就业率高不高,决定学校的兴衰和发展。各种评估检查都把就业率当作最重要的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前几年,高职院校竞争处在第一个阶段,是扩大招生、提高创收能力、求生存求发展的阶段。近几年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就业的竞争,由此看出我们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就业

11、工作的严峻性。对高校办学来说,就业是硬指标,抓就业是硬道理。现在社会评价高校也越来越看重就业指标,教育部门也每年都在报纸上刊登各高校就业率的排位,向社会公示。面对这种新的挑战,高校要有新的压力,在就业上采取新的应对措施。2.由于前几年的扩招,导致今明两年毕业生人数翻番,压力增大。由于前两年高校改善硬件条件,加大招生力度,办学知名度不断提高,大多经历了招生的两个高平台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明年和后年将会成为就业的两个高平台年,毕业生将增加一倍,随之也增加了我们就业推荐工作的压力。因此,需要我们千方百计把就业工作搞上去,争取就业率达到85%以上,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出口”顺畅,提高高校在社

12、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用“出口”带动“进口”,保证学校的良性发展。如果这两年我们的就业率上不去,信息反馈到社会上,将影响高校的办学声誉,也影响未来高校招生的吸引力。3.高校由于受专业结构所限,就业工作发展不平衡。高校现在有文科、理科、工科三大类别。随着社会制造业升温,对高级技工的需求旺盛,工科学生的就业率比较高,理科和文科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全校的就业率依靠工科来提升,这种严峻性需要大家有充分的认识和必要的应对。高职办学和市场经济需求相比,在结构调整上尚有差距,比如说,现在好办的专业,学生却不好就业;好就业的专业却不好办。文科、小理科等实验室需要的设备少,投入少,比如会电专业有算盘、有微机即

13、可开办,所有高职院校都有这个专业,但学生就是不好就业;数控、焊接专业的学生虽然好就业,但不好办,需要投入的办学成本太高,学生每人每年学费6000元,基本上和学校教学实训所消耗的费用持平,有时甚至不够,但高校别无选择,忍痛办学。这种就业率和投入成本不对应的状况加大了办学难度,所以政府需要加大投入,给予政策支持,把工科做大,把理科文科做强,走出一条用“飞鸟”结构全面提升就业率的新路子。4.部分学生缺乏健康的就业心态,加大了推介难度。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多年的宠养溺爱,使他们缺少独立的自强精神,对就业思想准备不足,紧迫感不强。有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不关心就业,毕业后回家待业,在家“傍老吃

14、爹”,参加竞聘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一部分工科学生,专业紧俏,供不应求,参加竞聘时放不下架子,待价而沽,过分挑剔工作单位环境和工资待遇,一旦到了岗位,适应环境很慢,屡屡跳槽,最后成功率不高,也影响了学院毕业生的形象。这些问题警示我们在学生工作中必须加强择业心理教育,鼓励学生先就业再定业,既可提高一次性就业率,又可提高就业的成功率。三、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机制改革在全国就业难的大态势下,解剖分析明后两年就业工作的难度,高校自身需要及时作出应对,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明后两年就业工作的顺利发展。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一把手”工程。从学校到各系部,就业工作要和“一把手”挂钩,实行问责制,从我做起,

15、把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在手上;实行系里三个主要负责人“三位一体”抓就业的机制,即系书记、主任亲自挂帅抓就业,主管学生工作副主任具体分工抓就业,主管教学副主任围绕教学抓就业,加大教改力度,围绕市场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三个负责人紧密配合,互动互补,齐心抓就业。2.齐抓共管,合力抓就业,调动积极性,形成“三全”氛围。调动学校就业办和各个系部的积极性,两个层次一起动,就业不只是就业办的事,而是全校的事,各个职能处室都要关注和支持就业工作。要校系两级一起抓,形成“三全”氛围,即全方位、全员化、全过程,抓就业把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像当年抓招生那样来抓就业,形成“就业重担千人挑,人人肩上有指

16、标”的工作氛围。学校要建立激励奖罚政策,为就业工作注入含金量,把就业工作真正纳入日程,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3.就业围着市场转,加大推介力度。就业要围绕市场转,需要我们做好三件事:一是由就业办牵头,各系部配合,对高职学生进行三年一体化的择业教育,让高职学生从大一报到时就开始关注自己的择业问题,一直跟踪教育到大三,贯彻始终。学校要放下架子,扎扎实实搞大众岗位技能教育,让学生具备一个健康的择业心态,实事求是地选择岗位。二是从学生大三开始,将应届毕业生的竞聘模拟训练纳入正常教学日程。用人单位面试时,需要的是学生包装自我、推销自我、展示自我等能力,所以,学生竞聘能力的模拟训练要作为学生就业“出口”的一个

17、基础工程来抓。应试教育和灌输教育缺少这种理念,“上课就灌,下课就考,毕业推出就拉倒”。我们现在要对学生负责,培养学生的情商,从而提高就业率,提高企业用人的录取率。三是大面积推广订单式教育。学校的招生办和就业办要面向企业搞“订单”,各个系、部要分头走出去,面向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只有订单教育才有百分之百的就业率,所以就业必须围绕市场转,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企业需要多少,我们就定向培养多少,这样毕业没风险,可以100%就业。今后要将订单式教育作为一个主旋律把它突出出来。通过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用“出口”保“人口”。各个系、部都可以搞订单式培养,全方位开发学生就业市场。4.教

18、学要围绕就业转,改革教学导向。一切为“出口”服务,我们要从学生大一时的择业教育和大三时的竞聘模拟训练,到整个学生的就业推荐,要“一条龙”常抓不懈,由过去每年的5、6月份一次性抓就业,变成12个月长年抓就业;由过去计划经济的分配模式转变为用人单位随要随给。这样,才能确立大就业的思维,不要仅局限在第六学期推荐毕业生,而是要在第四、第五学期就着手推荐毕业生。有企业来招聘,我们就给学生,先让学生到企业上岗锻炼,回头再到校补课程,补考试,先就业后发证。所以,企业在学生四、五、六学期来招聘的,随招随给,教学都要围绕就业转。此外,变单一对口专业的推荐为宽口径的整合“打包”推荐。现在从学校就业办到各系部都有一个单一的思维,比如说企业要用10个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学校就组织了学这个专业的学生来参加招聘会,这种做法太单一,应该同时让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工商管理的学生也来参加招聘,因为这是一些相近的人才门类,就近整合,“打包”推荐,多一次机会就多一次可能,多一次可能就多一点儿就业率。再有,过去学生一次报志愿、今后中间可以适当调整,有拿来就业合同的学生,可考虑按出口调整专业。如计算机系学生就业难,我们就采取了分出一部分学生到数控专业学“编程”,使得学生顺着数控专业的“出口”就业了。因此,全校围绕教学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