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校基于成效为本的课程改革与启示_第1页
香港高校基于成效为本的课程改革与启示_第2页
香港高校基于成效为本的课程改革与启示_第3页
香港高校基于成效为本的课程改革与启示_第4页
香港高校基于成效为本的课程改革与启示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香港高校基于成效为本的课程改革与启示    三、对开放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在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进程中,我们面临很多挑战。亟需考虑的问题是,我们提供的教育能否为学习者“增值”?如果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适用型人才,那么作为人才培养主要途径和载体的课程应当如何设计、组织与实施呢?适应社会职业需要,以成效为本的课程建设至关重要。香港地区高校课程的发展实践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 1.全球化背景下要确保国际竞争力,深化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香港主要承袭了英国式的教育,近年也吸收了欧美国家的教育因素,在专业、课

2、程设置上比较关注学生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香港教资会在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学除了传授学术、学科或专业知识外,还有一项重大使命,就是要好好为世界作出贡献。近年来,m00c以多学科交叉文化冲击着中国在线教育市场,文化变革与课程改革已不可避免。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真正从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利益出发,站在世界前沿及民族文化的制高点,在设置课程目标时体现国际共同的价值理念。开放大学要充分利用在线课程的优势,以全球化眼光构建终身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增强学习者的职业适应能力,着眼于培养具有人类整体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全人类视野的公民。 香港高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逐渐与欧美

3、大学接轨并保持同步。21世纪以来,香港高等院校根据其国际定位,设置了一系列国际认可的课程,增设的内容吸收了国际社会最新的研究成果及不同国家的案例。对于开放大学而言,我们可以考虑为现存的课程增添跨文化和国际领域的内容,包括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创造性教育等,为学习者进入多样性的工作和全球化环境作准备。(章玳等,2013) 2.改变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重视成效为本的课程设计,课程结构按呈现的意义及能力进行安排 从现代课程理论来看,知识为本的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关注学习者的智力发展,关注学业成绩,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成效为本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掌握学

4、习,关注学习者的能力与素质,有助于学习者可持续发展。开放大学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应以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从“职业课程专业”三个层面进行课程设计,以适应社会(行业)和学习者的需求。香港的资历架构有助于主流教育与职业及持续教育的沟通,启发我们可以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审视专业与课程设置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打破先专业后课程的固定模式,从课程到专业,以课程来组建专业。建立课程级别,打通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的限制,使学习者在完成所要求的学分之后,不仅可以获得学分证书,还可以通过进一步学习申请获得学位。 课程结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向学生的素质生成过程。课程学分要便于课程与课程组的转换。为学习者

5、提供的课程既要有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的必修课程,也应增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努力突破学科与专业界限,打破必修与选修界限,通过一些职业与学术课程的有机融合实现课程结构的整合。 3.课程组织与实施中加强引导,教师通过有效组织和呈现意义,使学生积极投入,确保成功率     课程组织与实施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客观上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如果我们将实践只停留在教学层面,那么要在教学层面上实现成效为本几乎是不可能的。从香港地区成效为本的课程发展实践看,教师的引领至关重要。教师既要强化课程意识,实现从教学意识到课程意识的转变;还要具备一定的课程能力,因为课程能力直接

6、影响着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成效。远程教育教师的课程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课程管理等方面。从目前广播电视大学的课程实践来看,很多教师缺乏课程设计的能力,疏于课程组织与管理,这种情况亟需改变。 要在课程组织与实施层面达到“成效为本”,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效”的教师。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对话者,赋权予学生,使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组织”者,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确定学习目标。目标设置要分层分级,清晰明了;目标阐述应有可操作性,不仅要说明所涉及的知识,也要指明针对内容表现的能力和行为,并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方式来表述目标。在面向学习过程进行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对课程内

7、容的静态学习转变为对学习活动的实施与评价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支持平台,让学生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及方式。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增强时间与效益观,明晓成效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上传多少资源,而在于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大化的发展,确保学生的成功率。 4.课程评估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细化学生能力形成水平,重视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结果 课程评估是保证成效为本课程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要超越工业文明时代的评估理念和评估模式,建立系统科学的课程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应当遵循适当性、有效性、可行性和精确性的原则,应考虑人才培养总目标与课程目标是否一致;从课程模块(项目)到课程再到专业,

8、层级之间学习内容的逻辑性、连贯性、成效性如何;教师是否能够根据课程目标对学习者进行有效地引导;学习支持服务是否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要从重视对“课程知识”的评估,转为对“岗位职能”和“职业素质”的评估。对成人学习者来说,应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技能测试、直接观察、考察原有的学习证据等,对其输出结果学习能力与素质进行评估。根据增值的概念,教师应在入学和毕业时对学生分别进行测试,以衡量他们就读期间在技能和其他方面的进步。 评估者要考虑专业的性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差异,合理选择评估内容,保证评估目标与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课程评估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自身的要求,又要有利

9、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评估指标对课程建设的引导作用,又要处理好可量化与不可量化的关系。 5.形成政府支持与多主体参与的课程质量监督与保证机制,进一步完善课程质量保证体系 构建校内外结合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课程评估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从香港地区高校课程质量保证的实践来看,其课程质量的保证除了来自学校内部,政府和外部机构的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课程质量保证中,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和标准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政府虽不直接参与,但可以支持、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或相关行业协会来进行校外评估,以此来提高评估的信度与效度。 如果学校内部的质量管理

10、和监控体系尚不健全,那么再完善的外部评估也不可能起到作用。所以,开放大学要建立从输入到过程再到输出完整、严密、科学的课程与教学监控体系。例如,开放大学可以开发网上课程学习信息监督统计平台,推进网上课程教学监控的信息化和实时化,在学习时间、课程模块练习、单元练习、形考作业方面进行层层监督,全面支持学生达到课程模块学习成效、课程学习成效直至专业成效。此外,围绕“成效为本”,还可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及持续改进系统、教师教学能力监控与评价系统,以及学生学习质量与人才培养结果监控与评价系统,以实现课程开发与课程管理一体化。 课程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从香港地区高校课程发展实践来看,

11、成效为本的理念贯穿于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实施及课程评估的全过程中,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但是我们也注意到,院校的设施、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学术气氛和文化、经济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成效为本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自身内部条件的支持,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目前我国开放大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要提高成效为本的课程质量,建立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长效机制,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在建设开放大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基金项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二五”成人教育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成效为本的课程研究以开放大学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为重点”(2013097y);2011年度

1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江苏开放大学研究”(a/2011/14)。 注释: wincy lee(2006).introduction to untversity teaching programme,edc,polyu.资料来源于笔者在香港学习期间教授提供的培训内容。在培训时,教授特别强调香港高校理解的“课程”对应于内地的“专业”,“学科”对应于内地的“课程”。 表2、表3内容根据香港资历架构网站(http:www. .hk)提供的信息整理而成。 相当于内地所说的质量,有时是指质量标准。参考文献: 1比易克萨维耶·罗日叶.(2010).整合教学法:教学中

13、的能力和学业获得的整合m.汪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350. 2卢建红(2005).多元化的香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4):8284. 3汤智(2003).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据的哲学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11):1821. 4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0).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报告r. 5香港教育局(2008).资历架构eb/ol.20130325.http:.hk/guic/hkqf_intro.asp. 6张伟远,杨亭亭,黄慈(2004).两岸三地开放大学:课程质量保证之比较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915. 7章玳,胡梅(20

14、13).在线课程的文化选择j.江苏高教,(4):7477. 8gulickson,a.r.(2003).the student evalua1ion standards:how to improve evaluations of studentsm.sage pub1ications. 9ki1len,r.(2000).outcomesbased education:principles and possibi1itiesz./10needham,n.(1995).how obe became the three most controversial letters in educationj.nea today,13(8):1012. 10needham,n.(1995).how obe became the three mostcontroversial letters in educationj.nea toda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