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_第1页
经济结构调整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_第2页
经济结构调整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_第3页
经济结构调整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_第4页
经济结构调整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经济结构调整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近十多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有观点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专业设置未与市场需求接轨等等,因而需要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作大力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然而,理论与现实的逻辑均表明,要求一事物适应另一事物的发展,必须以另一事物是健康发展的为前提。但目前的情况是,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合理”现象。据此,若只是片面地在高等教育身上查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势必会误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此,我们基于经济结构及其

2、动态调整的视角,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单向)适应失衡的经济结构的后果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导向以及两者互动对接的方向。一、忽略产业结构失衡必会误导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在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下观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如何定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少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从精英到大众,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适时而变,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解决办法。还有观点认为要进一步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下移到培养普通劳动者上,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毫无疑问,这种降低大学人才培养规格以适应社会人

3、才需求和就业结构变化的观点,存在一个预设的前提,即我国经济结构及其所决定的就业结构是健康、协调、合理的;若这一预设前提不成立,则以此为依据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必定是实现不了的。一般而言,经济结构可从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几个维度来考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大学生的就业与这些方面都密不可分,其中产业结构是关键,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业需求结构和技术结构,有什么样的就业和技术需求,就决定了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力结构和收入结构。所以在这些结构中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关键,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对接的关键,因而通过考察产业结构即可达到观察经济结构是否

4、合理的研究目的。针对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发现:第一,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的三大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不够,难以持续发展,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与排名第一的美国、第三的日本依然差异很大。再看世界人口排前五的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第三产业占比中国也只高于印尼排在第四位,比印度和巴西都低很多,只有美国的一半多一点,就是与世界平均水平也差距不小

5、。这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还属于中低层次,这一特征最突出的影响就是就业,尤其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所以从世界比较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如果以目前的这种产业结构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对接的诉求,势必影响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升级,从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效果。第二,从历史演进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的高度极差化和平推式增长特征,导致产业结构显现出对技术含量、创新能力要求不高的局限性。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及工业化加速时期形成的。在这一进程中,选择了渐进式改革和级差式发展的路径,将尽快发展生产力、摆脱

6、贫穷落后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在产业发展上,无论是“市场”还是“市长”都会选择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形成了中国30多年显著的工业化平推式增长特征。这样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路径,决定了“市长”的选择性政策具有给市场调节加力的性质,市场主体企业的行为自然也倾向于“争取优惠政策”和占据资源优势,而无心于扎扎实实的技术创新,因此在一部分产业领域会堆积大量的资源、人力和优惠政策,形成巨大产能,快速占领国内外市场;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就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技术层次低、产品差异性小、创新活力弱。从对外开放和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方位来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全球经济中一直处于追赶者的地位。

7、对于追赶者尤其是主要竞争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追赶者而言,产品多样化战略是启动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最佳选择。而追赶者的产品多样化通常以模仿领先者产业结构为特征,总是以技术相对简单的产品或服务作为突破口。第三,从发展态势分析,承载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历史重任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三产就业占比较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并特别强调“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也正是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优化转型升级任务重的现实。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看,能够吸纳大量大学生就业的也主要是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第三产业有所发展,

8、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而言,依然相对滞后,从1978年至2012年的35年间,第二产业有18年即超过一半的时间里增速要超过第三产业。近五年,尽管各种产业振兴和鼓励性政策不断推出,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出现了相对滞后甚至倒退的势头。占总产值44.8%的第三产业只吸纳了36.1%的就业人员,对劳动力的承载和需求相对疲软。我国这样一种就业人员产业结构占比的现状,与近年来几乎在同一个扁平的技术层面上形成的大规模投资主要集中在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建筑、房地产等产业领域有关。因此,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中农民工等一般人力资源“用工荒”、而大学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却“就业难”的怪象也就不难理解了,这固然有高校人才

9、培养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还是经济结构失衡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导致的就业结构严重失衡的集中表现。因此,在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当下,若只在高等教育身上寻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人为调低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无疑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根本上需要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上下功夫,切不可人为(甚至一刀切式地要求所有高等学校)降低人才培养规格,来适应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失衡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扭曲性需求。二、过于强调市场需求导向必使高校专业设置趋于功利无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相协调。但近年一些观点又过于强调市场需求导向、

10、强调要从产业分工和产业流程角度细分专业和改革课程结构等等。这些论点指出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面临的一些问题,如与市场对接不够导致结构失衡、质量不高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也就是说高校通过合理设置专业培养人才,既要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但根本目标还是要以生为本,前提要求还是要遵循教育规律。首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是要服从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要求,学科专业必须是建构在一定的知识体系基础上。专业口径有宽窄之分,但划分时所规定

11、的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理论是比较明晰的,这也是高校开设的专业在学科意义上得以独立存在的主要依据。通过学科的明晰,一般在学制时限内,高校以学科为主线系统地进行教学设计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按照高等教育规律梯次推进教学各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至于专业适应性问题,不仅在一个学科,可以组成若干专业,而且还可以通过交叉学科协同、也就是在不同学科之间组成跨学科专业,对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增长的专业需求来解决,但这也是建构在多个交叉学科基础上的专业设置,而不是唯市场需求是从、按产业分工和产业流程等其他的什么方面来进行的。况且,如果说大学的专业设置不是按照学科发展规

12、律要求进行,一味追逐正在急剧变化调整中的市场,则高等教育也就蜕变成在职培训,也就不可能切实承担起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的重任。所以强调高校按市场需求而不是学科系统设置专业和课程的论点,显失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的认识。其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对当前存在明显缺陷、正在不断调整完善的经济结构,需要动、静结合,主动对接、而不是被动适应。经济结构决定就业需求结构,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又决定人才供给结构,供需双方不断磨合激荡,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供需矛盾始终存在。因此在经济结构、就业结构都在快速变动、劳动力迁移频率加快、经济结构明显不协调的大背景下,此时的大学专业和课程设置

13、,如果要与社会就业无缝对接显然是削足适履。当然大学的专业与课程设置毫无疑问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总体上还是要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技术结构不断升级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社会就业结构变化特别是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趋势相向而行、互动发展,要在培养着眼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就业需求(静)基础上关注日新月异的新兴产业、新职业的发展态势、注重新兴前沿学科专业的设置,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和发展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动)。如果单纯地以适应当前的社会职业需求作为导向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要求,专业口径过窄,到头来可能就成为了专门的职业教育。这既不利于受教育者将来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而进行的职业迁移和工

14、作流动、大大增加适应新岗位的难度和流动成本,也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大降低人才对新的产业的适应性和敏感性包括创新能力也不强。由此,现代高等教育要求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广泛适应性,必须以动态发展的视角来推动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的互动。再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市场就业结构拉拽和大学利益驱动的双重压力,专业设置盲目功利、弊端突出。有报道指出,现在高校的专业设置离市场越来越近,盲目跟风设置专业的现象屡屡出现。如2000年前后,信息产业开始发展,结果短短两三年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办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类专业。不论是名牌大学还是职业技术学院,这些专业都成为考

15、生以及家长追捧的热门。2013年全国1166所普通本科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的最多,有903所,占77.44%,而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是556所,占47.68%,不到一半。从年度本科生毕业数看,2003年外语类学科48947人、管理学科120351人,2012分别上升到201115人和528357人,不到十年人数均翻了两番还多。很多外语类、经管类毕业生由于市场需求结构等原因,并未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高校专业设置跟着市场转,虽然最终教训非常深刻,但高校增设新专业的积极性依然很高。比如2010年,教育部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申报,虽然最后公布同意设置的新专业只有140个,但在一个多月的时

16、间内各校申报总数竟然达1273个,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地方新升格高校都乐在其中。一些高校的申报材料对所谓的新专业论证不充分、名称不规范、内涵不清晰、人才培养方案不科学,甚至是只将原有专业名称换个新名词而已。高校专业设置面上的市场导向、内里的利益驱动这样一种现状,显然有些偏离了初衷。三、未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互动对接上述分析表明,在当前经济结构失衡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并不能充分吸纳高校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导致较严重的大学生失业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

17、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因此,未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必须以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为出发点和前提条件,构建一个两者良性互动、高效对接的有机系统。第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中,对接质量和效益这个经济发展立足点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培养目标上应坚守高等教育品质,内涵发展,坚持培养标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和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

1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传统的、旧的或者说是外延粗放、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新的或者说是内涵集约、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方式的转变。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之一就是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高度化水平,调整三大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例结构。因此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或者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都要求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形势新变化和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要求、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对接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个立足点,就是要坚守高等教育品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调人才培养质量;就是要充分透彻理解国家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切不可因为当前本校毕

19、业生存在就业困难或片面追求一时的就业率就人为地降低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降到训练职业技能型员工,使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化。毕业生的质量提升,才是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而不应只跟着市场和就业导向、过多考虑专业设置背后的利益因素。如若不然,则必将错失下一轮由于第三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第三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具备创新与创业精神的综合性人才,而不只是具备动手能力的技术工人,并且最终影响的必然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后劲。第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中,对接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专业设置上依然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

20、方向,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使得经济增长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要大大多于对高素质人才(大学生为其主体)的需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就要求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逐步调整到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也就是消费驱动上来。消费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大大拓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但也会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从而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各国经济发展史也都表明,第三产业一直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阵地,也是大学生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主要产业部门。当前,我国还会借助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促进

21、第三产业更快发展。据国家发改委的一项研究显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将增加600余万人;而且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率会以递增的速度增加。为此,高校应前瞻性地对这一发展方向进行预判,科学预测人才市场需求,在稳定基础的同时,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就是要在专业设置上依然坚守“厚基础+宽口径”的方向,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促进多学科交叉(宽口径是学科交叉的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进一步放权,增强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赋予其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权,防止高校“千校一面”的雷同化趋势,突出特色和优势。第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中,对接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需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追踪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