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大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采纳-基于TAM的实证研究_第1页
理解大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采纳-基于TAM的实证研究_第2页
理解大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采纳-基于TAM的实证研究_第3页
理解大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采纳-基于TAM的实证研究_第4页
理解大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采纳-基于TAM的实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理解大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采纳基于tam的实证研究    (三)数据分析1.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对问卷的信度进行分析,并参照fornell等人提出的标准:0.8表示问卷的信度良好,0.70.8表示问卷的信度可以接受。运用spss 22.0对技术支持、社会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以及行为意图六个分量表的信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个分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均在0.8以上,总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885。总问卷的题项与各维度的题项均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说明本研究所设计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2、2.效度分析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的效度进行分析,并参照kaiser提出的决策标准:kmo0.8表示良好,方差累计解释率不能小于40%。运用spss22.0测得本研究所设计问卷的kmo值为0.873(大于0.8);巴特里特(bartlett)球体检验的卡方值为1276.757,自由度为561,达到显著(p.000)。由此表明总体相关矩阵之间有共同因素,适合做因子分析。再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强制提取六个因素,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提取出的因子为六个,和预期一致,方差累计解释率为54.153%(大于40%)。由此表明本研究设计的量表具有较

3、好的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3.结构模型检验本研究采用amos 21.0对研究模型进行结构分析,评估研究模型的拟合度。测量模型的拟合度有很多指标,卡方自由度比(cmin/df)、拟合优度指标(gfi)、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标(agfi)、规范拟合指数(nfi)、比较拟合指数(cfi)与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最常见的指标。本研究所使用的参照值均来源于吴明隆所著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一书中的建议25,运用amos21.0分析得到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如表4所示,由表可知除了gfi值比建议值稍低以外,其他指标值都符合建议值,因此可以认为该研究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性。表4  

4、;模型拟合度参数拟合指标x2/dfgfiagfinficfirmsea建议值30.900.800.900.900.08模型分析2.270.880.840.950.990.064.假设检验经过模型检验,各假设的路径系数与验证情况如表5所示。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支持对感知易用性(=0.43,p0.01)和感知有用性(=0.15,p0.05)有直接显著影响,但对使用态度(=0.03,p0.05)的影响不显著,所以假设h1和假设h2成立,而假设h3不成立;与其他有关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结论相符,本研究也证实了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0.66,p0.01)和使用态度(=0.29,p0.01)有显著影响,感知

5、有用性对使用态度(=0.63,p0.01)和行为意图(-0.42,p0.01)有显著影响,使用态度对行为意图(=0.37,p0.05)有显著影响,故此h4、h5、h6、h7和h8成立;社会影响对行为意图(=0.55,p0.01)的影响最大,这证明了venkatesh等人的观点17,而驳斥了chau等人的观点18,其次社会影响对使用态度(=0.45,p0.01)和感知有用性(=0.37,p0.01)都有显著影响。表5  研究模型假设检验结果假设假设内容路径系数验证情况男女差异总体女性(n=305)男性(n=201)h1技术支持感知易用性0.43*0.49*0.37*假设通过*

6、h2技术支持感知有用性0.15*0.18*0.13*假设通过nsh3技术支持使用态度0.030.040.01未通过nsh4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0.66*0.71*0.43*假设通过*h5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0.29*0.32*0.28*假设通过nsh6感知有用性使用态度0.63*0.68*0.61*假设通过nsh7感知有用性行为意图0.42*0.33ns0.47*假设通过*h8使用态度行为意图0.37*0.31*0.40*假设通过nsh9社会影响使用态度0.45*0.48*0.42*假设通过nsh10社会影响感知有用性0.37*0.48*0.25*假设通过*h11社会影响行为意图0.55*0.7

7、1*0.39*假设通过*注:*表示p0.05.*表示p0.01. ns表示差异不显著5.调节变量分析通过检验分析发现,在调节变量中年级与年龄对模型中的各种假设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这两个调节变量各自内部之间的跨度不大,导致在各个假设中的差异性不显著,但性别对模型中大部分假设的影响都很显著,限于篇幅,表5中只列出了性别变量对各种假设的影响情况。从表5可知,相比于男性学生而言,技术支持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社会影响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以及社会影响对行为意图的影响在女性学生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图的影响在女性学生身上表现的不显著,但在男性学生身上表现的很显

8、著,这说明男性学生比女性学生更注重网络教学平台的实用性;然而技术支持对感知有用性有直接影响等假设,在男女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五、研究结论与展望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已成开展网络有效教学的有力支撑,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之主要目的为调查影响大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因素。本研究在访谈了30位学习者以及咨询了相关专家的基础上,通过扩充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了包含技术支持、社会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以及行为意图六个变量的结构模型,并根据相关研究与理论,对这六个变量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做出了一系列假设,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假设大部分

9、都通过了验证。本研究再次证实了技术接受模型用于测量影响网络学习系统接受因素的科学性与便利性,并且从研究结论中还能得到以下启示。1.应通过网络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以及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的培训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变量技术支持对感知易用性有直接影响,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的结论一致,除此之外对感知有用性也有直接影响。并且技术支持对使用态度也有显著的间接影响,这说明通过网络提供技术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对使用者进行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培训的必要性。大学应招募相关培训人员对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平台的培训,以便对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支持,进而提高大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动机。2.应重视培养大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自信心本

10、研究的结论表明感知易用性是一个连接外部变量(技术支持)与感知有用性、使用态度和实际使用的关键变量。由此说明培养大学生使用平台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让他们感觉学习平台的使用是很容易的。技术在飞速发展,社会需要时间来适应这些变化,大学生也需要时间来适应新技术系统的变化。如果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时遇到了对他们来说很难解决的困难,那么他们可能真的觉得这个平台对于他们来说太难用了,并且还会觉得他们从这个系统中得到的益处相比他们付出的努力很不值。因此,系统设计者应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加入更多的帮助选项和支持服务,以便大学生在使用该平台时能够高效地解决有关问题,以及排除有关疑问。此外,教师也应该承担

11、起服务支持的角色,为大学生解答在平台中遇到的问题。3.应在大学生的学习社区中形成网络学习文化以及为网络学习创造优质的物质基础研究结果证实了有关的社会因素在大学生采纳网络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熟悉度,并且鼓励他们采纳网络学习,应在大学生的学习社区中形成网络学习文化,为网络学习建立配有丰富设备的计算机实验室,并且使其为大学生全天候开放,为大学生的宿舍提供免费接入的网络,以及在大学生之中或他们的家庭之中组织开展一些宣传网络学习的活动。4.应考虑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者对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的差异研究表明,在感知有用性对网络教学平台行为意图的影响方面,男性大学生比女性学大生表现的更为

12、明显,由此说明男性大学生更关注于新技术的有用性,他们是实用主义者;而相比于男性大学生来说,女性大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的行为意图更多地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身边人的态度与意向对她们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更清楚地了解大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态度方面的性别差异,可以帮助研究者将来在开发和测试网络教学平台时知道如何考虑性别因素。管理者也应该要意识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相同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感觉是有差异的。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影响大学生采纳网络教学平台的影响因素,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学习动机提供了参考,为高校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奉献了一份绵薄之力。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没有量化学生

13、不同的经验以及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时间,在后续的研究中将探索影响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的其他因素,比如与网络教学平台自身相关的因素,如易访问性、外观、样式等。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 2015-01-23. 2顾明远.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09:4-10+26.3谭光兴,徐峰.高校学生网络教学行为意向影响因素与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12(1):47-53.4李玉斌,严雪松.网络学习行为模型的建构与实证基于在校大学生的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12(2):39-43.5selim, h. m. an empirical i

14、nvestigation of student acceptance of course websites 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03,40:343-360.6ngai, e. w. t., poon, j. k. l., & chan, y. h. c.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adoption of webct using tam 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07,48(2):250-267.7van raaij, e. m., & schepers, j. j. l. the

15、acceptance and use of a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china 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08,50:838-852.8shinyi lin, shueh-fen chen. innovation attributes and pedagogical quality: a concretization of joint theories on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s acceptance j. quality & quantity, 2013,47(4):2309-

16、2317.9张海静.网络学习环境下技术接受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10王美玲.网络学习环境下技术接受的研究与应用d.长春:长春师范学院,2012.11吕金鹤.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学生接受度之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12刘莉莉.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大学生网络学习平台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13ralph, w. help! the art of computer technical support m.california: peachpit press, 1991.14hofmann, d. w. internet-based dist

17、anc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 tech directions, 2002,62(1):28-32.15shen, d., laffey, j., lin, y. & huang, x. social influence for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ease-of-use of course delivery system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online learning j., 2006,5:27-30.16kripanont, n. examining a technology

18、acceptance model of internet usage by academics within thai business schools d. melbourne, australia: victoria university, 2007.17venkatesh, v, morris, mg, davis, gb & davis, f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j. mis quarterly, 2004,27(3):425-78.18chau, pyk &

19、 hu, pj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by individual professionals: a model comparison approach j. decision sciences, 2001,32(4):699-719.19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j. management science, 1989,35:982-1003.20igbaria, m. end-user computing effectivenes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j. omega, 1990,18(6):637-652.21kripanont, n. examining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of internet usage by academics within thai business schools d. melbourne, australia: victoria univers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