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互动关系研究_第1页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互动关系研究_第2页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互动关系研究_第3页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互动关系研究_第4页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互动关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互动关系研究    摘要: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情况,必须随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做出调整与优化。文章采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扩招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的演变及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首先,考察了1998-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工科各层次的招生规模、增长速度及其比例的演变情况;然后,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的演变情况及对不同层次工程人才的需求,并通过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了解三次产业对就业劳动力特别是

2、工科毕业生的容纳程度及趋势;继而,采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法,对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演变与第二产业产值和就业人口演变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阐释了其互动机理;最后,就如何促进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互动发展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演变,相关性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课题(14jdgc014)的研究成果。一、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所谓高等教育结构,就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单

3、元、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及其高等教育内部诸因素和外部环境诸因素的关系形式。1高等教育的复杂体系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外部)结构和微观(内部)结构两个层面,前者有层次结构、布局(区域)结构、学科结构、形式结构等,后者有专业结构、课程结构、组织结构、队伍结构等。高等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其层次结构(或称水平结构),是指程度不同和要求不同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构成状态及其比例关系,一般由专科(高职高专)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研究生教育又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反映了高等工程教育系统内部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方式以及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

4、之间的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由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决定,应随着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优化。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处于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在美国、欧盟等工业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并相继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及谋求塑造新的竞争优势的国际背景下,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我国工业结构从重工业化、高加工化向技术集约化转变,既是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挑战、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2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升级的

5、推动力量,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导致人才需求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变化。作为为工业界培养输送高层次工程人才的高等工程教育,也必须对其层次结构加以调整与优化,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不同层次和规格工程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毕业生就业矛盾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许一铭等(1983)就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层次(水平)结构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3,但在随后30年间再也检索不到相关论文发表,仅有吴雪(2012)对台湾产业结构变迁与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4为此,本文拟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互动关系问题进行探讨。二、扩招以来我国高等工程

6、教育层次结构的演变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普通高校工科在校学生数从1998年的143.4万人,快速增加到2014年的1040万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和培养体系。由于高校招生数反映的是高等教育“人口”的流量,它较之毕业生数更能体现社会需求与国家政策引导的取向5,也更适于测度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速度。因而,下面我们选取普通高校工科各层次专科(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招生数作为衡量指标,来考察1998-2014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的演变情况。1.各层次招生规模及增长率变化情况。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普通高校工科招生数逐年递增,20

7、14年比1998年增长了6.0倍。四个层次的招生数量都保持了快速增长趋势,但招生规模的年均增长率相差较大,从高到低依次为专科(16.77%)、硕士(14.54%)、本科(10.06%)和博士(9.81%)。16年间,本科招生增长速度相对平稳,硕士和博士招生增长速度因受招生政策的影响而出现“几起几落”的情况。表1 1998-2014年普通高校工科各层次招生数的增长率(单位:%)年份专科招生数增长率本科招生数增长率硕士招生数增长率博士招生数增长率招生总数增长率19982.1311.409.2212.458.36199967.4137.8734.7232.1046.51200065.7920.464

8、7.6325.4437.2920017.307.1912.7015.507.59200230.618.9128.2018.9918.97200325.939.5631.4224.9318.36200423.1312.4919.367.4817.98200534.2710.449.983.2522.34200611.647.9012.293.2910.1720070.0411.580.99-0.384.41200810.025.986.963.108.1820090.138.471.804.133.522010-0.958.32-4.223.772.72201115.092.2936.0512.

9、3510.552012-2.445.377.694.261.3620131.516.671.59-2.373.6320146.231.960.618.014.06图1 普通高校工科各层次招生数增长曲线图2.各层次招生比例和在校生比例变化情况。各层次之间的招生比例和在校生比例关系可以反映高等工程教育相对规模变化情况及层次结构总体演变过程。表2列出了16年间招生专本比、研本比和在校生比例的数据。从表2可以看出:16年间,专本比和研本比整体呈上升趋势。专本比变化幅度较大且呈现一定的波动性。由于专科层次招生数增幅较大,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重心开始下移,这与全国普通高等教育重心下移情况基本一致。6较之专

10、本比,研本比的增长比较平稳。各层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各层次在校生相对规模也在不断变化,较之本专科,硕士和博士的在校生相对规模基本保持稳定,研究生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在7%以下。表2 1998-2014年普通高校工科各层次招生比例和在校生比例(单位:%)年份招生专本比招生研本比在校生专本研比199847.139.7827.0:67.4:5.6199957.229.5227.5:67.0:5.5200078.7611.2833.7:60.8:5.5200178.8311.9234.8:59.7:5.5200294.5413.8436.6:57.7:5.72003108.6716.4539.0:54.

11、8:6.22004118.9617.1541.7:51.8:6.52005144.6316.9147.7:46.3:6.02006149.6417.3848.7:45.3:6.02007134.1715.7049.3:44.9:5.82008139.2915.7649.2:45.1:5.72009128.5814.8449.1:45.4:5.52010117.5713.2847.5:47.0:5.52011132.2717.2047.6:46.1:6.32012122.4617.5146.4:47.2:6.42013116.5416.5944.5:49.2:6.32014121.4216.52

12、44.4:49.2:6.4通过上述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999年扩招后工科各层次招生规模都有跨越式发展,16年间专、本、硕、博四个层次招生规模增量分别达到10.9倍、3.6倍、7.8倍和3.4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实现整体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层次结构也有所优化。随着专科招生规模及比例的显著增长,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重心开始下移到专科,这既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各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基本需求的变化,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不断优化层次结构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16年间,高等工程教育各层次招生规模整体呈现前快后慢的增长趋势,但专科和硕士层次招生规模的“大起大落”现

13、象更为明显,这显然受到不同阶段国家调控高校扩招速度政策的影响。16年间,各层次招生规模及比例关系差异较大。在2008年以前,专科和硕士生招生规模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本科和博士层次,并引致招生专本比的大幅提升和研本比的增加。虽然自2005年起专科在校生规模开始反超本科,但到2012年本科占比又超过了专科,2014年的专本研比为44.4:49.2:6.4,本科仍占据在校生总数的“半壁江山”,说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层次结构还处于失衡状态,合理的生态“金字塔”结构尚未形成。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演变及与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高等教育结构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14、在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经济结构中,与高等教育结构关系最密切的是产业结构,一定的产业结构要求一定的高教结构与之相适应。而产业结构的变迁使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在产业间的配置发生改变,也就决定了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就业结构是联系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纽带7,优化高等工程教育结构不仅要关注产业结构,也应关注就业结构,并以此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1.我国产业(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演变及对不同层次工程人才的需求。表3列示了1998-2014年我国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不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由表3可以看出:16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逐渐下降趋势,就业比重结构也出现了大幅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

15、重头几年在波动中小幅下降,自2003年起又开始稳步上升。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基本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并在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标志着我国的产业结构已从“二三一”结构优化为“三二一”结构,即产业结构由制造业拉动转向第三产业和制造业共同拉动。相应地,就业结构也自2011年起从“一三二”格局转变为“三一二”格局。表3 1998-2014年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就业结构比重及结构偏离度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就业结构比重结构偏离度产值比重就业结构比重结构偏离度产值比重就业结构比重结构偏离度199817.249.8-0.65545.723.50.94537.126.70.390199916.

16、150.1-0.67945.3230.97038.626.90.435200014.750-0.70645.422.51.01839.827.50.447200114.150-0.71844.722.31.00441.327.70.491200213.450-0.73244.321.41.07042.328.60.479200312.449.1-0.74745.521.61.10642.129.30.43720041346.9-0.72345.822.51.03641.230.60.346200511.744.8-0.73946.923.80.97141.431.40.318200610.74

17、2.6-0.74947.425.20.88141.932.20.301200710.440.8-0.74546.726.80.74342.932.40.324200810.339.6-0.74046.827.20.72142.933.20.29220099.938.1-0.74045.727.80.64444.434.10.30220109.636.7-0.73846.228.70.61044.234.60.27720119.534.8-0.72746.129.50.56344.335.70.24120129.533.6-0.7174530.30.48545.536.10.26020139.4

18、31.4-0.70143.730.10.45246.938.50.21820149.229.5-0.68842.729.90.42848.140.60.185在三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产业结构内部同样也在不断进行优化升级。工业(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能源、材料和技术装备,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结构演进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一是工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趋势。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虽稳中有降,但仍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水平的升级以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钢铁、水泥、汽车、石化、机械等重化工业的比重不断增长,制造业内部由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向加工工业、装配工业转移,加工深度不断提高。工业及其相关行业是工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工业结构升级的高度决定了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的水平。二是工业结构的高技术化、知识化趋势。这一趋势表现为工业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