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_第1页
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_第2页
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_第3页
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_第4页
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    四、统筹推进一流学科知识溢出的政策建议基于三类一流学科知识溢出效应的解析,可以发现一流学科知识溢出不仅带来正效应,还可能引发系列负效应。因此,如何实现与放大正效应、尽可能降低负效应,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统筹推进一流学科知识溢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明确“社会服务”评价指标,关注隐性知识溢出;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知识溢出助推系统;扩大知识溢出对象范围,重视双向依赖关系。(一)明确“社会服务”评价指标,关注隐性知识溢出。若一流学科知识溢出的收益和长期低于自我保护产生的收益和,其或将更倾向

2、于降低与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的交往频率,知识溢出的概率或将随之减少。一流学科知识溢出产生的收益和与学科评估的“社会服务”评价指标高度相关,当前“社会服务”指标内容尚不明确,且缺乏对知识溢出的关注。迈克尔·波兰尼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通过文字等方式记录、基于多种媒体进行传播,基本不受距离限制,隐性知识因其需要面对面直接交流而受到距离因素的影响,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相对“隐秘”“含糊”24,正因其上述特征,隐性知识溢出更易为学科评估所忽视,而它恰是一流学科服务社会的关键环节。因此,一流学科评价应高度重视“社会服务”指标,明确“社会服务”内容,将促进知识溢出交往路径

3、纳入评价指标,在政策中予以落实,这有助于推动一流学科更积极与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保持紧密联系,增强其知识溢出动力。在知识溢出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显性知识溢出,更要关注隐性知识溢出,隐性知识溢出主要实现方式为一流学科与溢出对象间面对面的人员交往等,如一流学科与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建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鼓励组织间人员面对面的教学与科研互动。(二)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知识溢出助推系统。就一流学科知识溢出的过滤效应而言,过滤的准确性不能仅依靠溢出对象自身,很大程度还与信息技术发展程度有关。当前,世界正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时期,国外已有大量利用信息技术影响知识溢出的实践案例,如针对目标知识

4、集群建立虚拟分层社交网络,该网络有助于增加知识溢出的频率、提升知识溢出的准确性。25我国目前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均有不足,利用信息技术影响知识溢出的案例少见。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信息技术服务出口”“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信息技术与组织模式创新”四方面排名分别位列第78位、第63位、第55位、第43位。26因此,国内一流学科知识溢出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带来的影响,它对化解溢出对象面临的筛选、修正等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的知识溢出助推系统,有助于增加溢出对象过滤知识的准确性,政策制定者应考虑围绕知识溢出配置相应技术资源。一方面,就知识溢出主

5、体来说,知识溢出助推系统基于大数据实时分析,将非一流学科与其他组织的需求及时反馈至相关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大数据提供的知识匹配度等信息,做出相应决策。另一方面,就知识溢出对象而言,初步接受到溢出知识时,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依据自身需求与大数据提供的有效信息,确定溢出知识与自身匹配程度,同时,要结合大数据筛查与人脑核查,过滤带有偏见与误读成分的溢出知识。(三)扩大知识溢出对象范围,重视双向依赖关系。一流学科倾向于跟资源丰富、能满足自身需求的溢出对象互动,或利用溢出对象中资源劣势方的内部竞争获取相对利益,以更好应对学科间的激烈竞争。但交往活动及随之产生的知识溢出,若更多发生在一流

6、学科与溢出对象的资源优势方,对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而言,有可能导致其内部资源获取能力的差距逐渐增大、资源“贫富差距”愈来愈大。因此,政府应围绕扩大知识溢出对象范围制定相应政策,或通过调整学科评价导向、重新审视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科组织”27,即不仅关注一流学科与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的交往路径、交往频率,还聚焦一流学科主要交往对象是否涵盖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中的资源劣势方,或通过物质激励等方式,引导一流学科更主动与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中的资源劣势方互动,从而扩大知识溢出对象的范围。此外,一流学科须明确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的资源劣势方具备拥有所需资源的可能性,应高度重视双向依赖关系,摒弃单向输出的陈

7、旧观念,同样有利于扩大知识溢出对象范围。溢出对象的资源劣势方应积极与一流学科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获得溢出知识的可能性。注释:“知识”即知识资源。“学科”即学科组织。本文讨论的知识溢出主体即一流学科,知识溢出对象即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参考文献:1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田贤鹏.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生产创新路径优化基于知识生成论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6):7-13.4581023谢富纪,徐恒敏.知识、知识流与知识溢出的经济学分析j.同

8、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2):54-57.6macdougall g.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road:a theoretical approachj. economic record,1960,36(73):13-35.7jaffe a b,trajtenberg m. flows of knowledge from universities and federal laboratories:modeling the flow of patent citations over time and

9、 across institutional and geographic boundarieseb/ol.(1996-11-12)2018-09-30. http:/9赵勇,白永秀.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9(1):144-156.11孙兆刚,刘则渊.知识产生溢出效应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3):57-61.12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2015-11-05)2018-09-30. http:/13教育部,等.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8-08-20)2018-09-30. htt

10、p:/14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分布eb/ol.(2017-09-22)2018-09-30. http:/1526cornell university,insead,wipo.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8eb/ol.(2018-07-10)2018-09-30. http:/16彼得·伯克.知识社会史:从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7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概览eb/ol.(2017-12-28)2018-09-30. http:/1819牛冲槐,王聪,郭丽芳,等.科技型人才

11、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j.管理学报,2010,7(1):24-33.20李阳杰.“重省”中国教育学“中国性”危机j.中国教育学刊,2016(1):5-8.21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2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4nelson r r,winter s g.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 cambridge,ma: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25jerome l w. innovation in soci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