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可视化_第1页
【精品】可视化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可视化 可视化增强消费者教育的有效方法 知识可视化作为个人知识管理和群体间知识传播的手段,相对于 语言等其他表征手段而言具有减轻认知负荷、快捷高效的优势,知 识可视化对于知识管理与知识传播的意义是优化层面上的, 可见任 何有利于优化知识管理和传播的因素都应为知识可视化的研究所关 注。 视觉隐喻作为知识可视化中个性化的视觉表征手段与其他视觉 表征的图形组织手段比较,具有生动形象化、个性化和具体化等特 点,正确合理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可视化中的视觉隐喻将有助于优化 个人知识管理和群体间的知识传播。 一 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的已有认识 Eppler & Burkhard(2004)首次提出了知

2、识可视化的概念,他们将 知识可视化技术概括为6种类型:启发式草图、概念图表、视觉隐 喻、知识动画、知识地图、科学图表,其中视觉隐喻被认为是映射 抽象数据使其易于理解的手段,并进而将视觉隐喻分为四种映射类 型:映射为高山、冰川、河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诘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话联系改正或者删除2 流、瀑布、火山等自然现象;映射 为天平、阶梯、道路、庙宇、桥梁等人造实体;(3)映射如登山、散 步、驾驶、垂钓、狩猎等某一活动;(4)映射为战争、家庭、法律、 和平、可持续性等易于理解的抽象概念。之后,国内的赵国庆和邱 婷等沿用了视觉隐喻在知识可视化中具体

3、形式的提法, 邱婷试图通 过图形性质展开探讨,以厘清可视化形式的分类,但在研究中图形 性质的观点受原有可视化形式分类的思维限制, 视觉隐喻作为知识 可视化的具体形式和手段提出,其具体内容和使用方法却未见表 述。赵慧臣关注知识可视化中视觉表征的内容、形式与意义的研 究,以符号学对符号的分类为依据,将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内容 划分为肖似类视觉表征、导引类视觉表征和象征类视觉表征,并认 为象征类视觉表征是通过多种意义的联结,通过联想来达成另一种 新的象征意义,甚至进一步以比喻性象征手法产生意义,再由这些 意义的联结,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这里比喻性象征的提法实则属隐 喻的运作机制。Zhong Da&a

4、mp;Zhang Jianping在阐述知识可视化的具体 形式时,认为视觉隐喻是通过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的元素移植,为 理解新事物提供了有效的途径。Ziemkiewicz&Kosara通过视觉隐喻 的相关实验论证:认为一个可视化的理解过程实则是外部视觉隐喻 与内在知识结构互相作用的结果。二对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的新 视角 根据上述对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已有研究的梳理,可认为对 视觉隐喻的认识, 已从外在的具体可视化形式或手段逐渐转换为内 在的隐喻性认知机制的层面。 不同的视角为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 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考和启示,但片段的论述不足以对其涵义形成 严密、系统的认识,为了进一步阐

5、释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的本质 内涵, 还需以全新的视角从知识可视化与视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诘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话联系改正或者删除3 觉表征的内在构成关系 入手考察, 以将视觉隐喻架构于合理的框架上进行具体深入的阐 释,而不是笼统粗略的表示。 Eppler&Burkhard将知识传播分为四种不同层次:个体之间,个 体到群体间,群体之间,群体和整个组织到团体之间。若以工具的 使用者(主体)与受者(客体)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可将上述四种层次 整合为两种类型:一为使用者即是受者本人;二为使用者和受者是 不同对象,在此基础上可将知识可视化视觉

6、表征手段归为两种类型 的工具: 第一类工具是作为个体自身知识管理和学习工具的可视化 手段(包括个人知识储存与检索、知识抽象演绎等),使用者和受者 均为个体自身,不需要考虑不同对象间转换和传播途径等因素;第 二类工具是作为群体间知识传达的可视化手段,这里群体是指两个 或以上的个体(包含不同个体间,个体到群体间,群体之间,群体和 整个组织到团体之间)。第二类知识可视化工具因涉及不同主客体间 的转换成为知识可视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视觉表征对于两种类型 的可视化工具有着不同的意义:首先,作为个人知识管理和学习工 具的视觉表征有助于促进个体知识的抽象化内隐化,强调了视觉表 征作为个人思维辅助工具的意义

7、,视觉表征既可作为信息向知识转 化过程中的思维辅助手段, 也可用于个人新旧知识更替的辅助演绎 工具,辅助思维由抽象到新抽象进行推演:其次,作为群体间知识 传达工具的视觉表征,是增强知识传播生动性的有效手段,主要用 于减轻群体间知识传播的认知负荷,以实现高效沟通,突出视觉表 征作为信息传播辅助工具的意义,实则是知识可视化中外显知识生 动化”的过程。 1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的类型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诘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话联系改正或者删除4 视觉隐喻作为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有助于促进个体知识的抽象化 和内隐化, 视觉隐喻作为群体间知识传播工具支持使

8、用者运用个性 化视觉隐喻的手段生动形象的传播知识点,但需要考虑受者的隐喻 性思维素养。根据隐喻学将隐喻分为被动与主动两种情况, 可认为 知识可视化的视觉隐喻也存在被动和主动两种类型。被动视觉隐喻 是主客体在认知事物时,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难以用语言或其他 表征形式表达,而不得不借助于同构的代表项来喻指的情况,如图 lo在理解或阐述色彩三要素的知识点时,为了阐明“色相”、“明度” 和纯度”三要素概念之间的色立体关系, 以解剖的橘子作为同构的 代表项,横截面上的橘瓣代表色相橘瓣向轴心的距离代表纯 度:纵剖面的中轴代表“明度”变化, 由此整个橘子代表了构成色立 体的内在结构关系。 色彩三要素色立体关

9、系的知识点是难以用知识 可视化的其他图形组织形式进行表征的,这里不得不借助具有同构 意义的代表项橘子进行喻指,以具体形象的阐述三要素间的关 系O 王朝云认为,知识可视化的实质应该由内隐知识外显化和外显 知识生动化两方面构成。与被动视觉隐喻相比,主动视觉隐喻则主 要在群体间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倾向于传播学意义上的,主动视 觉隐喻是以使用者掌握知识为前提,使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对受 者进行表征,从而达到。外显知识的生动化”的传播效果,这是主动 视觉隐喻核心价值所在。主动视觉隐喻的使用不仅需考虑不同受众 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和传播方式,更需考虑代表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诘联系改正或者删

10、除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话联系改正或者删除5 项的恰当选用, 从不同受众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同构的代表项,是主动 视觉隐喻的关键。 如图2主动视觉隐喻的树状结构喻指图”具有直观 形象的效果.代表项的特质属性被映射到指喻对象并作为知识点的 附加意义, 其中: 代表项 (大树) 枝繁叶茂和粗枝细叉的特性被映射 到喻指对象 (认知区域),使认知区域的知识点呈现严密的逻辑层级 关系。又如图3针对小学生阐述自然科学科学营养类知识点时,用 宝塔的层级来喻指营养的级别,将代表项(宝塔)的层级递减的面积 比例特征映射到喻指对象(营养成分)上,喻指营养的级别以及所占 的数量,是符合这一

11、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的。 2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的思维方式 首先,视觉隐喻作为思维方式的提出有着一定的认知基础。“隐 喻”常见于语言学视角,是一种修辞语言现象,语言隐喻由预示同一 性的语法结构产生。隐喻性话语之所以形象、生动富有说服力其主 要原因在于: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之间的互相作用, 在这一互相 作用过程中, 其中某一领域 (源领域)的结构关系和相关特征被映射 到另一领域(目标领域),这一映射的结果是两个甚至是三个以上心 理空间中概念之间的整合。 隐喻性语言的运作机制是隐喻性思维的 外在表征, 由此隐喻的研究从语言学领域跨入认知科学领域合情合 理。莱考夫和约翰逊强调人类思维的基本

12、方式是隐喻式的:并将 隐喻定义为。跨概念域的对应”,人们通过熟悉的概念体系来认识掌 握新的知识。视觉”作为一种感官感知现象与隐喻”思维并论,可在 阿恩海姆关于知觉与思维不可分割性的视知觉理论恰好为这一现象 作了合理的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诘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话联系改正或者删除6 阐释(阿恩海姆通过大量的事实论证,确立了知觉与思维 之间的统一性)。尹定邦认为语言成为思维的工具, 不是语言本身而 是视觉意象语言为思维所做的就是稳定、保持这些意象,语言与 图形在这里是紧密结合的。 其次,视觉隐喻作为思维方式的提出有着一定先行研究。高燕 认为观念层次

13、里的视觉隐喻是一套用于交流和表达的视觉形象,它 诉诸图像、符号等一切视觉形象的心理机制和结构基础。吕晓宁从 符号学角度考察视觉隐喻,认为视觉隐喻就是指两个符号之间的视 觉所指的相关性。李湘在视知觉思维的基础上,结合隐喻的认知机 制将视觉隐喻分为:物理相似性视觉隐喻和心理相似性视觉隐喻, 作为本体的图像和作为喻体的概念之间存在物理相似性或心理相似 性, 物理相似性可以是形状上、 外表上或功能上的一种相似;心理 相似性是由于文化、传说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说话者或听话者认为 某种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 不同学科以不同的视角对视觉 隐喻的理解迥异,但视觉隐喻作为视知觉思维的认知心理机制却殊 途同归

14、,这为视觉隐喻进入知识可视化的研究视野提供了可靠的理 论支持。 思维方式提出的意义应指向其对具体应用的指导,知识可视化 中视觉隐喻作为思维方式的提出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 (1) 视觉隐喻作为广义的知识可视化思维方式。这实质上是将知 识可视化的各种视觉表征形式纳入到视觉隐喻的思维方式进行思 考, 将帮助使用者厘清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区别与其他视觉表征 手段的特殊性, 为合理恰当的选择视觉隐喻手段进行表征提供了一 定的参考依据。Ziernldewicz&Kosara的观点显然是站在视觉隐喻的 思维角度对知识可视化进行思考,并从宏观上把握了视觉隐喻的涵 义。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视觉表

15、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诘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话联系改正或者删除7 征的各种图形组织器(如概念图、思 维地图、流程图等)虽然形式迥异,但都是由具有一定意义的象征符 号构成, 隐喻和象征都是彼类事物的暗示下领会此类事物的文化活 动,因此,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手段的运用在宏观上都是隐喻性 的, 但需甄别视觉隐喻代表项的使用与图形组织器象征性符号的运 用:图形组织器的象征性符号寻求一般的含义,具有普适性的特 点,而视觉隐喻除了需要针对具体知识点和受者因素考虑代表项和 喻指对象的设计, 追求特殊含义,支持个性化视觉表征之外;视觉 隐喻还需要寻求张力(代表项

16、与对象之间必须存在着对立性),使代 表项与对象之间至少具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愈大,则相同 处愈有烘托比喻就愈新奇。知识的传播往往依赖这种张力而显得生 动化”。理解视觉隐喻代表项与图形组织器象征性符号的区别,为合 理地选择视觉隐喻手段进行表征提供参考依据。 (2) 从狭义的视觉思维层面来看,知识可视化中视觉表征可兼从 具体形式”和应用机制”两方面来理解。 任何一种视觉表征作为具体 工具(如概念图、思维地图、流程图等)在实际应用中都贯穿着该具 体形式所对应的思维方式。 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的两种工具类型 在实际应用时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首先,作为个人知识管 理和学习工具,越抽象的哲学就

17、越需要借助具象的隐喻进行思考, NoelCarrol形象的指出一个视觉隐喻是一套激发洞察力的策略.是 种用于思考的工具。”对于个人知识管理和学ql具而言,视觉隐 喻对个人知识管理和学习工具的存在是通过辅助思维从抽象到抽象 的演绎过程或迁移过程体现的, 这种情况下指代物和喻指对象的选 择依据个人的经验和喜好而异,以个人知识的增值为宜。其次,作 为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诘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话联系改正或者删除8 群体间知识传播工具,面向各种不同群体对象的视觉隐喻,需根 据对象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考虑指代物和喻指对象的选择, 是主 体的个人知识按情理

18、进行生动化的改造或加工的过程,以优化知识 传播为目的,因此,主动状态的视觉隐喻在这里应受到重点关注。 三结论与展望 1对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的涵义理解。 知识可视化中的视觉隐喻是一种通过代表项和喻指对象相似性 与关联性的发现或创造来进行视觉表征的图解手段。 视觉隐喻的代 表项并非是既定的普适性图形符号,要求针对具体知识阐述的需要 进行特定代表项的设计,这是视觉隐喻区别于其他视觉表征手段的 本质特征。 知识可视化中的视觉隐喻有被动视觉隐喻和主动视觉隐 喻两种类型, 它们对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 辅助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视觉隐喻,是通过辅助思维从抽象到抽象 的演绎来进行;作为群体间知识传播的视觉隐喻,寻求主体能动创 造性和个性化视觉表征形式,力求使外显知识生动化。 2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的研究思路。 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是一种支持个性和创造性的特殊视觉表 征手段。对视觉隐喻含义及其思维方式的理解,从一定意义上为知 识可视化研究打破唯工具论或工具先行论的思维定势提供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