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示范村特色产业规划文本_第1页
铜仁示范村特色产业规划文本_第2页
铜仁示范村特色产业规划文本_第3页
铜仁示范村特色产业规划文本_第4页
铜仁示范村特色产业规划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 录一、沿河南庄村1(一)村域概况1(二)特色产业分析11.南庄村产业现状12.南庄村特色产业优势2(三)特色产业规划31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制定)32.具体目标33.主要规划建设项目及规模44. 建设进度(即实施方案见附表1和附表3)5二、万山老山口村5(一)村域概况5(二)特色产业分析61.老山口村产业现状62.老山口村特色产业优势7(三)特色产业规划81.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制定)82.具体目标83.主要规划建设项目及内容84. 建设进度(即实施方案见附表1和附表3)10三、思南三角坝村10(一)村域概况10(二)特色产业分析111.三角坝村产业现状112.

2、三角坝村特色产业优势12(三)特色产业规划121.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制定)122.具体目标133.主要规划建设项目及规模134.建设进度(即实施方案)15四、江口寨抱村15(一)村域概况15(二)特色产业分析151.寨抱村产业现状152.寨抱村特色产业优势16(三)特色产业规划171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制定)172.具体目标173.主要规划建设项目及规模174. 建设进度(即实施方案见附表1和附表3)19五、石阡佛顶山村19(一)村域概况19(二)特色产业分析191.佛顶山村产业现状192.佛顶山村特色产业优势20(三)特色产业规划211.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或

3、总体目标)212.具体目标213.主要规划建设项目及规模224.建设进度(即实施方案见附表1和附表3)23六、印江上洞村24(一)村域概况24(二)特色产业分析241.上洞村产业现状242.上洞村特色产业优势25(三)特色产业规划261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制定)262.具体目标263.主要规划建设项目及规模264. 建设进度(即实施方案见附表1和附表3)28七、德江枫溪村28(一)村域概况(大村)28(二)特色产业分析291.枫溪村村产业现状292.枫溪村村特色产业优势29(三)特色产业规划301.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或总体目标)302.具体目标303.主要规划建设项目及规模3

4、14. 建设进度(即实施方案见附表1和附表3)32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2一、沿河南庄村(一)村域概况 沙子镇南庄村位于沿河县城东面,距县城6公里,南北长4.85km,东西宽2.17km,全村国土面积6.976k m2。境内最高海拔914.6m,最低海拔290m,一般海拔490m。因可溶性碳酸盐岩分布较广,厚度大,喀斯特地貌呈强烈发育。南庄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157mm,年日照时数1191.0h。全年无霜期299天。南庄村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3011亩,占村土地总面积28.77%,其中田1262亩,土1749亩。果园地面积1489亩,占村

5、土地总面积14.23%。林地面积3762亩,占村国土面积35.95%,林灌覆盖率达34.1%。草地面积1464亩,占村国土面积13.99%。南庄村辖7个村民组12个自然村寨,共 731户2795人,劳动力1456人。2005年,全村国内生产总值1319.88万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75.4:6.1:18.5。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758.53万元,林业产值49.69万元,畜牧渔业产值186.98万元,农业服务业产值18.77万元。全村粮食总产量1093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91 kg,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二)特色产业分析1.南庄村产业现状(1)农业生产条件落后, 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

6、展南庄村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自然灾害频发,易涝易旱,蓄水保水能力差。而村内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在农田灌溉方面,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功能退化甚至报废停用,保灌面积仅840余亩;新修建小水池(窖)灌溉能力有限,浇灌面积仅为120余亩。南庄村耕地中中低产田占70,有机质含量偏低,大部耕地缺磷,部分耕地少钾,农作物产量不高。境内大多数地方不通公路,农户居住分散,有的三四家人居住一个山头,农业生产也相对分散。另外,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接受能力差,农业科技成果起不到应有的增产增收效应。(2)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南庄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快

7、,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仍处于初级阶段。沙子空心李是该村特色产业,但生产分散,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格局未形成,产品加工、营销环节薄弱,优势农产品尚未能转化为商品优势。同时,空心李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链条层次低,作为南庄村的龙头企业后劲不足。此外,南庄村养殖业发展仍显滞后,总体上仍是以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养殖为主,规模小,产值低,产品的质量控制和产品档次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2.南庄村特色产业优势(1)区位优势 沙子镇南庄村位于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东面,距县城6公里,沙子镇政府驻于南庄村境内。沙子河由南向北流过,将南庄村分割为

8、东西两大块。南庄村交通便利,326国道穿境约3km,沙子大漆公路、沙子中界公路在村境内分別长1.2km、1.5km,全村12个自然村寨已通公路8个。 (2)优越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南庄村受地质地貌的影响,地下水和过境水资源较丰富。常年不断的沙子河从南向北缓缓流过,乌中灌区团结支渠从西面山麓延至该村,让水坝渠道纵贯村西部片区,在村境内长约6km,是一条饮灌兼用的水利工程。南庄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温同步,水热同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物资源丰富。南庄村优良特色资源主要有沿河山羊、黄牛、沙子空心李、苦丁茶(小白老)等。此外,优势树种有马尾松、柏木、杉木、枫香、白杨等,其

9、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银杏、杜仲;经济林优势树种有沙子空心李、油桐、乌桕、小白老(苦丁茶)等。(3)已初步具备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的条件南庄经果林发展初具规模。南庄村果树作物种植面积1489亩,空心李种植达1435亩,总计收入500万元,其中空心李种植大户32户,具有良好的群众种植热情和技术经验。此外,南庄村还实施了生态观光农业、“卫生与秩序”和“四在农家五联创”活动,为南庄村以发展空心李为龙头带动农家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南庄农产品生产加工潜力大。种植业方面,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539.5亩,其中水稻、玉米产量占全村粮食总产量的83.5%;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20亩;蔬菜作物种植面积180亩。

10、畜牧业以生猪养殖为主,户均养殖达7头以上,养猪大户有7户,农民养殖积极性高涨。加工业方面有2家油脂加工厂、3家精米加工厂和3家酿酒厂。商贸服务业方面,目前从事商品批零经营的有80户,从事餐饮服务的有50户,从事农家乐经营的有1户,全村商贸服务经营总收入达130万元。(三)特色产业规划1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制定)南庄村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是:立足村域优势,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规模发展,扩大产业覆盖面,提高产业关联度,整合优势资源,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双赢。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空心李产业,积极推进空心李原产地优质农产品品牌的认证和原产地保护,建设空心李产品基地,

11、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将空心李培育成南庄村龙头产业。二是以果园为依托,发展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加大畜牧业养殖、生态观光农业建设、蔬菜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商业贸易发展。2.具体目标到2010年,全村特色产业生产总产值达628.19万元,其中生态观光农业102.74万元,种植业285.45万元(粮食245.30万元,经济作物40.15万元),养殖业2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26元,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143.98公斤,全村劳动力掌握1门农业专业技术。3.主要规划建设项目及规模(1)生态观光农业空心李基地建设:布局在全村,新建基地565亩,老果树嫁接,建设水肥一体化微喷无公害空心李示范园: 20

12、0亩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与推广;优质品种繁育工程建设;实施空心李旅游观光园区建设特色种苗花卉基地: 20亩,以特色林果、园林绿化苗木和花卉为主溶洞景观开发:开发六星洞、大洞景观,建观光便道2000m绿色文化长廊:建500m绿色文化景观长廊(2)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无公害优质稻基地:选育良种;改良土壤400亩玉米增产工程:2500亩抗旱作物品种及优良品种;旱地专用配肥;农田整治、节水灌溉工程(3)经济作物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大棚10个,微滴灌节水工程、虫害防治设施等生产设施;反季节良种引进150亩(4)畜牧业基地“三元”杂交仔猪繁殖基地改良点:建三元杂交仔猪繁殖场及冻配改

13、良授精点1个,年提供商品杂交仔猪1000头;购买种猪50头“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基地:发展瘦肉型猪养殖大户50户,户均出栏瘦肉型肥猪20头以上;圈舍消毒,改造3000m2青贮窖:建氨化青贮窖1口(5)配套工程农田水利与“三小工程”引水渠防渗5km;小水窖、水池30个,20m3/个能源建设工程基地沼气池工程2口,25m3/口特色产业建设工程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1个;农产品包装、储藏中心建设1个;空心李协会1个:人员10人 文化技能培训工程(2800人次)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达1000人次;农业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包括蔬菜、养殖加工、及水果栽培1000人次;空心李专业技术培训600人次;农家乐服务培训2

14、00人次道路建设工程生产便道建设工程5km;机耕道建设2km其他工程建设饲料加工房1个;垃圾处理场3处,每处40m2;村庄亮化绿化工程;公厕1所4. 建设进度(即实施方案见附表1和附表3)二、万山老山口村(一)村域概况 老山口村位于万山特区高楼坪侗族乡西北部,与铜仁市、玉屏县接壤,全村总面积14.4平方公里。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地带,境内以高原丘陵地貌为主。该村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1,降雨量1345毫升,日照数1115.9小时,无霜期高达280天。老山口村耕地面积2600亩,常用耕地2222.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其中:田1

15、952.01亩,土270.89亩。植被属中亚热带贵州高原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带,黔东低山丘陵常绿樟栲林,松杉林及油桐油茶林地区,生态林1万多亩,经济林500多亩,人均绿化面积达9.6平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59。水资源丰富,山塘密布,有小二型水库三座。老山口村由大坪村和琴门村合并而成,辖25个村民小组738户2856人,少数民族人口2453人,占总人口的85.89。2006年全村生产总值。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4元,比上年增加180元,增长11.5%。全村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全年粮食总产量1330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65.7公斤。老山口村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红薯、枣子等,产

16、品尤以大米(贡米)、蜜枣最为著名。养殖业主要以稻田养鱼和畜禽养殖为主;工业主要有建筑材料、化工及茶叶加工业。(二)特色产业分析1.老山口村产业现状(1)农村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玉铜公路、老万公路在老山口交汇,自然村寨密集于玉铜公路、老万公路交汇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而万麻及万麻与老万交汇区域村寨较为分散,农村经济自给自足,无法实现产业化。老山口村以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89,长期的贫困所衍生、积淀的贫困文化意识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制约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提高。受视野狭窄、现代商品经济意识差,文化教育、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制约因素,少数民族农民大多数对发展特色

17、产业处于观望态度。尽管老山村经过努力,发展枣子基地和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但由于不集中连片,效益不显著,种植大户很少,带动和示范作用不强。(2)旅游产业链层次较低,乡村旅游业有待充分挖掘老山口生态环境优美,2005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但旅游业开发滞后,“绿色生态游”品牌尚未打响,景区一度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欠缺,旅游产业链难以延伸,因此,与农民最密切的乡村旅游也只是“星星之火”。如甘塘组水土资源丰富,建有枣子基地和优质大米(贡米)生产基地,也是省道201下夜郎谷风景名胜区的必经之地,但投入少,缺乏资源整合意识和能力,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受阻。(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18、投资环境有待改善老山口村资源丰富,湘黔边界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是铜仁境内外客商投资的理想地。近年来,老山口村境内已有多家境内外投资企业包括全省最大茶叶加工厂落户。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老山口村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急需改善。首先,老山口村对外交通便利,但内部交通却十分落后。通组公路基础设施落后虽有所改善,但通达深度、通车质量都存在较大问题,影响企业内部生产和企业之间合作化生产;其次,老山口村村庄整洁,但串户路、村庄绿化亮化、“三改”工程实施缓慢和农村能源“靠林用林”等问题突出,将削弱投资环境优势;第三,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老山口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不能为落户企业提

19、供高素质劳动力,同时落后的医疗和教育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外来企业高级人才落户,龙头企业“造血不足”。2.老山口村特色产业优势(1)区位优势 老山口地理位置独特,地处贵州“三纵三横八联八支”骨架公路网建设骨架公路网的“一联”上,西抵玉屏县(40公里),北接铜仁市(27公里),距铜仁机场46公里,是省道201穿万山特区的唯一区域,穿境2公里,玉铜公路(省道201)、老万公路、万麻公路穿境而过,便利的交通使老山口逐渐成为湘黔边界的重要交通枢纽。老山口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处于贵州省跨省区旅游精品线路东线(贵阳黄平施秉镇远岑巩铜仁湖南)的岑巩玉屏铜仁的玉铜路段上,老山口是玉铜至省级风景名胜区夜郎谷漂流的

20、必经之路(西起高楼坪南部的铺前村,谷长14公里,终点距湖南新晃县城5公里)。老山口经济区位优势逐渐显现。老山口是万山特区水土资源丰富的地区,地势开阔,可开发的非耕地多,发展空间大;便利的交通境吸引境内外客商投资,使老山口逐渐融入到铜仁、大龙、玉屏、岑巩、湖南新晃、芷江、怀化经济走廊中。(2)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大老山口村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夜郎谷漂流和“汞都”的重要顺路景点,素有万山“北大门”之称。老山口村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59,加之交通便利,适宜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2005年老山口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是万山特区“

21、冬有林海雪原、夏有清风送爽”的重要旅游景点。老山口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以侗族为主体的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5.89,侗家文化十分浑厚。旅游设施初具规模,境内多家“农家乐”和一个功能齐全的休闲娱乐中心乐天山庄。(3)加工工业发展初具规模,农民增收渠道广阔老山口村属高原丘陵地貌,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出产优质大米(贡米)和枣子。老山口也是高楼坪侗族乡和万山特区的粮食主产区,有高楼坪“粮仓”之称,有利于大米精加工工业发展。依托交通便利优势,通过招商引资,老山口村境内已有多家建筑材料加工厂;万山特区银河化工厂和全省最大茶叶加工厂和泰茶叶有限公司也落户老山口;富民山庄养殖有限公司也逐渐成为老山口养殖

22、业的龙头企业。(三)特色产业规划1.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制定)老山口村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是:一是依托老山口村的交通优势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打造省级森林公园优势旅游品牌,延伸旅游业产业链;沿老万公路做大做强枣子和茶叶产业,大力观光农业和高效、生态、特色种养业等产业;二是以贵州省跨省区旅游精品线路东线和交通枢纽优势为契机,将老山口打造成湘黔边界的重要商贸集镇,发展物流贸易,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老山口村成为万山特区继“汞经济”衰落后新的经济增长点。2.具体目标到2010年,全村特色产业生产总产值达701.70万元,其中生态观光旅游工程189.50万元,种植业64.6

23、0万元,养殖业447.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93元,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19.5公斤,全村劳动力培训3000人次。3.主要规划建设项目及内容(1)生态观光旅游工程森林公园建设:建造长4000米、宽1.3米步行道;育苗基地建设:20亩;园区管护10人侗家乡村旅游:成立民族歌舞队;农耕文化建设:开展纺织、舂碓、碾磨、打铁、制茶等农事活动,搜集整理编撰民间传说故事;进行民房改造枣子基地:实施品种改良400亩,培育10户种植大户莲藕种植:引进莲藕新品种和莲藕丰产栽培技术,种植500亩草莓种植:新品种引进培育和科技试验,建小拱棚、中棚和钢管大棚30个,建设喷滴灌设施(2)粮食生产示范基地优质水稻示

24、范基地:选育良种,改良土壤300亩优质高产玉米示范基地:200亩,农田整治、节水灌溉工程,抗旱作物品种及优良品种,实施旱地专用配肥(3)经济作物种植茶叶栽培:2000亩苗木培育;老茶园品种更新;改变传统茶叶生产方式,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高山葡萄基地:100亩,良种引进,病虫害防治青饲料种植:引进种子,种植300亩经果林:重点发展桃、柑桔等地方特色果品1500亩,完善沟、渠、路等基础设施(4)养殖业基地稻田养鱼:200亩,配套拦鱼栅,生石灰撒施消毒,腐熟粪肥,鱼种引进商品猪示范基地:引进二元母猪10头,种猪10头,发展养殖大户20户以上,专业户5户以上,年出栏0

25、.3万头生猪特种鸭示范基地:引进良种,年出栏4万羽(5)配套工程农田水利与“三小工程”人畜饮水工程:配套输供水管1000m;山塘整治:清淤,岸边绿化;水渠、水沟修缮,渠道清淤及防渗处理1.7km“三小工程”工程:小水窖、水池20个,20m3/个能源建设工程畜牧基地沼气池:25m3沼气池1口特色产业建设工程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站1个;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1个;农产品包装、储藏中心建设1个文化技能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500人次;农业农村适用技术培训1000人次;畜牧养殖业专业技术培训600人次;农业科技推广技术:高山葡萄、枣子、茶叶栽培、管护500人次;商贸、旅游培训400人次 道路建设工程

26、生产便道:3km;人行道硬化工程:新建宽为1.0-2.0m水泥硬化人行道其他工程建设新建垃圾场3处,每处占地面积40m2;村庄绿化亮化工程:沼气灯100盏,村主干道绿化2km4. 建设进度(即实施方案见附表1和附表3)三、思南三角坝村(一)村域概况三角坝村位于思南县城的南面、邵家桥集镇地西面,处于乌江河畔左岸,土地总面积2.16平方公里,东西线长1.8公里,南北线长1.5公里。地形呈丘陵喀斯特地貌,岩层向乌江河内倾斜,大体为一面坡状。该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平均气温17.5,极端最高气温40.7,最低气温-5.50,年日照时数1169小时,无霜期28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30mm,气候垂

27、直变化明显。全村耕地面积81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其中:田390亩,土420亩,有效灌溉面积仅90亩;森林面积2160亩,其中:用材林600亩,灌木林440亩,疏林地700亩,退耕还林420亩;荒坡270亩。三角坝村辖9个村民组,共300户1180人,劳动力650人。2006年,全村生产总值210万元,人均纯收入1254元,全村人均粮食占有量275公斤。全村第一产业占全村收入90%左右,第三产业主要是外出务工收入,占全村总收入10%左右。农业主要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种植业主要有水稻、玉米、花生、油菜、小麦、薯类及各种蔬菜等,生产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品种单一,产量小,规模小;养殖业主要有生猪

28、、家禽,且存出栏数低,不具有规模性。(二)特色产业分析1.三角坝村产业现状(1)传统农业比重大,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三角坝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在现有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中,种植业、养殖业仍是三角坝的主导产业。2006年,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 %。农业产业现有布局基本上符合自然资源分布和环境状况,但产业布局分散,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制约因素多。三角坝村山高坡陡,该村虽处于乌江河畔,但水资源比较缺乏,境内仅有3处泉水出露,流量不稳定,人畜饮水紧张。境内现有2口小山塘,库容2.5万m3,调蓄功能小,坝体四周渗漏严重,无溢洪道及排水配套设施,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农业产业化严重受阻。

29、(2)交通运输发展缓慢,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目前,三角坝农产品蔬菜销售不畅,出现“卖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蔬菜品种与品质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突出。三角坝蔬菜生产主要以散户为主,种植的蔬菜档次低、质量差、品种单一大众化,蔬菜的生产出现了相对过剩,出现大规模“卖难”;二是很大程度上源于运输渠道。三角坝蔬菜运输主要有两种方式:肩挑背驮和乌江船渡。三角坝村主要座落在半山脚下及平坝区,仅有荞子坨、陈子坝、梨子树、小浩4个组通乡村公路,其余全部为自然而成的山路。由于雨水的急剧冲刷,连接村到公路的山路崎岖狭窄,旮旯遍布;而乌江船渡基本处于无序状态。(3)畜牧业和渔业(统称为养殖业)发展滞后三角坝畜牧业

30、长期依附于种植业,缺乏独立化的格局,导致其饲养水平难以提高,管理方式难以改善,生产规模难以稳定扩大,产品质量难以稳定提高。畜牧业结构长期偏重于耗粮型的养猪业生产,对节粮型的食畜牧业和饲料报酬率、蛋白质转化率高的禽类生产发展不足。对养殖业产品的开发利用不充分,主要局限于食品类,而对蕴藏着巨大效益潜力的非食品类养殖产品的开发利用则严重不足。三角坝渔业生产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水域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2.三角坝村特色产业优势(1)区位优势 三角坝位于思南县城南面咽喉之地,思林电站进场公路下侧,乌江河左岸。该村土地边缘主要与邵家桥镇镇江阁、东风村界和思林乡边界接壤,距县城10公里,离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

31、属思南莱茵鹅饲养辐射范围。三角坝各自然村寨集中,区位优势明显。(2)优越的自然条件 该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中心村庄地势平坦、开阔,土地集中连片,河流支流多,具有城镇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建设的良好自然条件。境内优越的水热条件,丰富的坡地资源也为该村发展经果林及饲料生产加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已初步具备特色产业建设的技术条件和人力资源。全村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76.6%,文化素质整体水平相对较高,群众也积累了不少成熟的蔬菜和畜牧业产业发展经验,形成对蔬菜和畜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撑。(三)特色产业规划1.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制定)枫香溪村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是:结合规划区域

32、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和现存资源禀赋,充分挖掘蔬菜生产和养殖业生产潜力,围绕蔬菜和畜牧养殖形成“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菜篮子、水面兴高产养殖”布局模式,促进三角坝新农村特色产业建设发展。2.具体目标到2010年,全村特色产业生产总产值达578.11万元,人均生产总值达5161.70元。无公害蔬菜生产产值达60.19万元,种植业61.2万元,经果林种植6.72万元,养殖业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70元,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38.5公斤,全村劳动力培训2100人次。3.主要规划建设项目及规模(1)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优质高产大蒜示范基地:50亩,重点建设优质蒜种繁育体系;建设大棚5个、微滴

33、灌节水工程、虫害防治设施等生产设施胡萝卜生产示范基地:50亩,反季节良种引进,增施有机肥;建设大棚10个:微滴灌节水工程、虫害防治设施等生产设施其他蔬菜示范基地:推广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50亩,膜下滴灌技术,配套完善沟、渠、路等基础设施(2)粮食生产示范基地优质水稻示范基地:选育良种,改良土壤300亩优质高产玉米示范基地:200亩。抗旱作物品种及优良品种;旱地专用配肥;农田整治、节水灌溉工程(3)经济作物基地青饲料种植:种植面积100亩:种子引进;建饲草、饲料库和青贮窖1个经果林基地:发展柑桔等地方特色果品70亩,完善沟、渠等基础设施(4)养殖业基地三元商品猪示范基地:引进二元母猪20头,种猪1

34、0头;发展养殖大户10户以上,专业户5户以上,年出栏0.3万头生猪特种鹅(莱茵鹅)养殖基地:品种引进,年出栏4万羽;发展养殖大户10户以上,专业户5户以上水产养殖:5亩,坑塘清淤,防渗产品销售经纪人:发展和培养5人(5)配套工程农田水利与“三小工程”引水管道5km;排水渠道1.5km,涵洞2个;山塘清淤防渗2个;小水池、小水窖工程15个,25m3/个能源建设工程畜牧基地沼气池:沼气池2口,25m3/口特色产业建设工程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1个;农产品包装、储藏中心建设1个;成立蔬菜协会:集引种、育苗、试验示范、加工销售全程服务于一体,全面进行生产技术指导、销售服务;新建有线电视接收站1处文化技能培

35、训工程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400人次;农业农村适用技术培训800人次;畜牧养殖业专业技术培训600人次;大棚蔬菜种植技术300人次道路建设工程通村公路2km,油化路面;通组公路,四级碎石路面2.1km;人行道硬化工程4km,宽为1.0-2.0m其他工程建设新建垃圾场3处,每处占地面积40m2;绿化带建设:30亩4.建设进度(即实施方案)四、江口寨抱村(一)村域概况寨抱村位于江口县太平乡中部,总面积27.88平方公里,距县城18公里,距太平乡8公里,距梵净山12公里,江梵公路横贯全村。境内属沅江水系锦江河流域,灌区内河床滩多坡陡,切割较深。寨抱村年平均气温16.2C,年活动积温5100C5200C

36、,无霜期189天,年平均相对湿度81,多年平均降雨量1354.38mm,49月降雨量较多。 全村耕地331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田3052亩,土265亩;林地1500亩,其中:退耕还林还草680亩;荒山资源丰富,约。亩。境内水资源及水源资源丰富,平均河网密度为0.27km/km2,河流径流量大,多年平均径流量0.55m3/S。寨抱村由原三塘、寨抱两个村合并而成,辖24个村民组, 877户, 3246人,是以土家、苗族、侗族、仡佬族为主的行政村。寨抱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兼顾养殖业。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等。2005(与2007年数据一致)年粮食

37、产量达180万公斤,人均占有粮56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2854元。年产生猪出栏8600余头,年产值456万元。(二)特色产业分析1.寨抱村产业现状 (1) 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寨抱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种养业基本是自给自足型,品种单一,商品化率低下。种植业包括粮食和经济作物。粮食以水稻为主,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0,旱粮种植面积相对较少;经济作物以种植油菜、蔬菜、玉米,占播种面积的20,种植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而种植制度多样,复种指数相对较低,没有形成合理的轮作制度。养殖业主要以户为单位,养殖小区发展仍为雏形,养殖品种主要为食粮型生猪、鸡以及用于耕作的耕牛。(2

38、)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粮食生产能力下降寨抱村“天干三年吃饱饭”的小气候优势逐渐减弱。境内耕层浅薄,养分贫乏,且长期受冷水浸渍,水温、泥温低,农作物单产低。尽管境内水资源丰富,但田高水低,河水陡涨陡落,极易形成洪灾,而洪水过后往往又是持续干旱,影响农业生产。此外,由于水利设施的缺乏和功能退化,灌区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和夏季洪水的能力低,加之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粮食生产发展缓慢。 (3) 旅游资源丰富,资源整合有待推进寨抱村土家民族文化厚重,交通便利,与梵净山黑湾河、太平河景区相连,但与上述景区相比,旅游开发潜力尚未显现。境内生态环境良好,野生猕猴桃十分丰富,也有优质楠竹和中药材生产的理想自然

39、基础,但由于规模小,无法实现产业化。2.寨抱村特色产业优势(1)区位优势 寨抱村隶属江口粮仓的太平乡,地处梵净山南麓,东接太平河,西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毗邻,北与梵净山黑湾河、太平河景区相连。寨抱村交通极为便利,距县城18公里,距太平乡8公里,距梵净山12公里,江梵公路横贯全村。(2)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寨抱村坝子大,水土资源丰富,人均耕地1.02亩,适宜发展无污染、无公害水稻生产。境内气候湿润,雨季充沛,非耕地面积大,为楠竹及中药材生产理想场地。丰富山林资源也促使了自然原始状态的野生猕猴桃资源生长。(3)已初步具备特色产业建设的技术条件寨抱村楠竹种植历史悠久,以质地坚韧、节间长为特色,其原材料

40、及竹制品市场前景广阔,年产18万根。而丰富的荒山和灌木林地、疏林地可以发展楠竹生产,也可以竹下种草发展生态畜牧业和养殖业。寨抱也与江梵公路沿线的云舍、太平、梵净山4个村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已作为地级创生态文明家园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三)特色产业规划1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制定)寨抱村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是:一是在巩固优质稻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和壮大楠竹生产,围绕楠竹生产,延伸产业链。二是结合寨抱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发展生态畜牧业和养殖业。三是以楠竹为突破口,打造寨抱生态观光旅游,使寨抱融入到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梵净山黑湾河、太平河景区的旅游大圈中。2.具体目标到2

41、010年,全村特色产业生产总产值达501.96万元,其中生态观光旅游业达到60万元,种植业105.8万元,经济作物种植36.16万元,养殖业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2元,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12公斤,全村劳动力培训2300人次。3.主要规划建设项目及规模(1)生态旅游观光工程楠竹生产基地:荒山造林2000亩;低产林改造3000亩;楠竹笋用林、笋材两用林种植2000亩生态植被恢复区建设工程:封山育林:管护4000亩;人工促进1000亩民族风情建筑建设:50幢楼房改造;民族文化建设(2)粮食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水稻示范基地:600亩选育良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改良土壤优质高产玉米

42、示范基地:200亩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玉米间作高淀粉脱毒红薯;病虫害防治(3)经济作物基地中药材基地:20亩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野生中药材归圃栽培技术试验与推广;扶持培育民间中药材种植研究协会青饲料种植:种植50亩,引进种子;建饲草、饲料库和青贮窖1个茶叶生产基地:180亩老茶园品种更新;苗木培育;挖掘、包装茶文化(4)养殖业基地养殖小区:改造圈舍2000m2;引进二元母猪10、种猪5头,存栏2000头(5)配套工程农田水利与“三小工程”引水渠防渗6km;小水池、小水窖工程20个,20m3/口能源建设工程养殖小区沼气池:25m3沼气池1口;薪炭林:500亩特色产业建设工

43、程楠竹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站1个;竹笋包装、储藏中心建设1个;楠竹加工企业2个:竹炭、竹制品等文化技能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500人次;农业农村适用技术培训1000人次,包括蔬菜、食用菌、养殖及中药材栽培;畜牧养殖业专业技术培训600人次;楠竹栽培、管护及加工培训200人次道路建设工程生产便道5km其他工程建设冷、烂、锈低产田改造100亩;新建垃圾场2处,每处占地面积40m2;村庄绿化及亮化: 植物绿化30亩,沼气灯50盏4. 建设进度(即实施方案见附表1和附表3)五、石阡佛顶山村 (一)村域概况佛顶山村位于石阡县坪山乡西南部,距坪山乡11公里,距石阡县城38公里,距石镇公路11公里,与施秉

44、、镇远、两县比邻。佛顶山村土地总面积 ,该村气候属明显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雨水丰沛,相对湿度大于80%;年均降水量11001350mm,全年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全村耕地215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森林覆盖率达70.69。佛顶山村为包溪村和大平村合并而成, 现有24个村民组470户2048人,劳动力人口1484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3元,人均粮食占有量457kg。全村一、二、三产业收入比例为 ,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辅以养殖,第三产业主要来源于尧上旅游开发。(二)特色产业分析1.佛顶山村产业现状(1)传统农

45、业为主,产业化水平低下佛顶山村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且以种养业为主。产业结构的简单化使多数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家庭种养业和外出打工。农民从事种养业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农副产品加工水平低,多数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不高,产业化进展缓慢。由于长期交通发展滞后,该村农业市场信息、生产技术服务支撑体系较薄弱,农产品销售渠道比较窄。(2)佛顶山旅游业投入不足,开发程度低佛顶山旅游资源丰富,但其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瓶颈。究其原因,一是

46、由于投入水平低,佛顶山核心旅游景区尧上景区,基本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低质量的“四低”状况;二是宣传促销不到位,景区(景点)知名度低,除以尧上敬雀节、黄金周热点旅游外,佛顶山村旅游冷清,整体景观市场转化率较低;三是市场开拓较差,服务管理滞后,多数景区(景点)处于“一流景观,三流服务”状态。(3)村寨参与旅游开发程度低,产业带动作用不突出佛顶山村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主要集中于尧上,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旅游产业链条短,关联效应低,只辐射到周边少数村寨。除少数景点(景区)的牵马服务外和农家乐、民间文艺表演外, 农民参与机

47、会不多,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2.佛顶山村特色产业优势(1)区位优势佛顶山村地处贡茶之乡石阡坪山仡佬族侗族乡境内,包溪河穿境而过。由于地处佛顶山山脉,境内发育着较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垂直分异明显,植被中2/3为原生植物,拥有丰富的中亚热带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佛顶山核心景区尧上仡佬族文化村,距镇远舞阳河65公里,距施秉杉木河55公里,是石阡温泉群风景区的重要顺路旅游点。(2)生态环境优越,农副产品质量上乘佛顶山村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佛顶山村属明显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雨水丰沛,年均降水量11001350mm,相对湿度大于80%,为生物

48、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佛顶山村地处中低山丘陵区,境内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境内空气、水和土壤质量优良,适宜发展无公害水稻、养殖、茶叶等农产品及林产品。(3)旅游开发潜力大,已初步具备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佛顶山村拥有丰富的森林山地景观、河谷景观和仡佬族文化旅游资源。佛顶山村森林资源丰富,全村森林覆盖率70.69,旅游核心区达90以上。穿境而过的包溪河时而掩映于茂密森林中,时而蜿蜒于成片的稻田,时而穿越袅袅的炊烟的村寨。境内仡佬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包括仡佬族民居建筑和祭祀文化、歌圩文化、服饰文化、稻耕文化等。2004年尧上敬雀节获中国乡村旅游飞燕奖暨最佳民俗文化奖荣誉称号。上述旅游项目的兴建、开发和

49、利用,唱响“回归自然怀抱,享受田园生活,领略仡佬族文化神韵”主题旅游,使佛顶山人文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作为佛顶山亮点景区的尧上民俗村建设初具规模,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便利。景区内已有雏形的旅游管理协会,组织周边群众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群众参与积极性较高。尧上50户219人参与旅游开发并获得收益,旅游业成了主导产业,并带动周边村寨畜牧、养殖、水稻、蔬菜种植、交通运输、民族工艺品加工、民间文艺表演等行业发展。(三)特色产业规划1.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或总体目标)佛顶山村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是:以尧上生态文化旅游为特色产业,培育农副产品及林木副产品、民俗工艺加工业

50、,延伸产业链,产业效应辐射全村。一是挖掘境内浓郁的仡佬族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景观,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等优势品牌,发展旅游观光业。二是依托该村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建立生态示范区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抓好畜牧养殖业,壮大茶叶生产,发展林木副产品,将佛顶山打造成“洞天佛地奇观,避暑休闲乐土” 生态旅游胜地。2.具体目标到2010年,全村特色产业生产总产值达到1690.65万元,人均生产总值达8047元。旅游服务业814.50万元,由旅游拉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230万元,种植业166.15万元,畜牧业4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97元,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90.5公斤,全村劳动

51、力掌握1门农业专业技术。3.主要规划建设项目及规模(1)旅游观光工程尧上民俗村建设:民俗村寨门修建;景区消防通道和设施建设;核心区娱乐设施建设3处;文化建设包括开展打草蹬、刺绣、舂碓、碾磨等农事活动;挖掘佛顶山山地文化;搜集整理编撰精品景点解说词佛顶山景区建设:佛顶山上山栈道2km;生态示范区建设:苗木繁育,林木管护; 金林寺修葺:500m2茶叶种植:200亩,改变传统茶叶生产方式,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2)粮食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选育良种;改良土壤1000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改善土地灌溉和土壤条件;培育优良种子,试验、示范和推广500亩旱地作物生产

52、基地:500亩,改良种植方式实施“粮粮”、“粮经”、和“粮饲料”间作套作,其中种植甜糯玉米200亩,引进高淀粉脱毒马铃薯和红薯;进行农田整治、节水灌溉工程、沃土工程(3)林木资源开发基地林下养殖业:野猪1000头、野兔、野鸡5000只,圈舍建设,饲料配置,配种技术林下采集业:野生山野菜、中草药、野生果实采集及绿色食物包装、保鲜林下种植业:包括中草药、野菜、食用菌的归圃栽培技术试验与推广;种子种苗繁育;扶持培育民间中药材种植研究协会销售经纪人:发展和培养经纪人5人(4)养殖业基地山羊养殖:50户,改造圈舍,存栏500只生猪养殖:发展100户,改造猪舍,圈舍消毒;引进二元母猪、种猪10头,存栏20

53、00头养殖大户:发展和培养养殖大户10户和专业户5户青饲料种植:利用冬闲田种植200亩(5)配套工程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腊肉加工厂1个;野味加工厂1个;无公害大米加工厂1个农村能源建设沼气工程:新建15口,8m3/口 特色产业建设工程成立佛顶山旅游服务公司;旅游景区小品建设12个;民俗工艺品加工厂1个;种菜大户2户;优质茶园建设220亩;修复完善坪洋寨张家湾、尧上沟渠6km 文化技能培训工程农业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包括种养、花卉、茶叶,食品加工,共1000人次;专业技术培训:包括野生动植物养殖、种植、旅游商品开发、民俗工艺品制作、民族歌舞演奏等专业技术培训600人次;旅游礼仪培训100人次道路建设工

54、程冷水河观景步道硬化改造1km×1m;旅游景区道路铺设及绿化:2km×1m /200株其他工程建设村办特色旅游商品专卖店;完善和改造自然村公共设施建设,建垃圾焚烧场 4.建设进度(即实施方案见附表1和附表3) 六、印江上洞村(一)村域概况 上洞村隶属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镇,地处印秀出境公路主干线上,距板溪镇1公里,距县城18公里,土地总面积1.21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85米,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该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季节性明显,年降雨量1086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1238时左右,年均气温16.2°C左右,全年无霜期达281天左右。全村耕地5

55、54亩(田331亩,土22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0.41,其中常用耕地518亩;林地面积51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8.43,林木品种主要有松、杉、柏、枫树、泡桐、青杠等;水资源丰富,板溪河越境而过,建有(0.6×0.8)灌溉渠道2条,小水窖20口,有效灌溉面积300亩。上洞村辖5个村民组,共324户1146人,劳动力516人。2006年人均产粮467公斤,人均纯收入1876元。该村经济以农业为主,辅助以劳务经济,农业占整个农村总收入的70,第二产业基本为零,第三产业主要是从事间歇性务工收入,约占30。从农业内部结构来看,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在种植业中,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

56、油菜、蔬菜及薯类作物;畜牧业以生猪养殖为主。(二)特色产业分析1.上洞村产业现状(1)传统农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层次低上洞村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产业比较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产业层次较低。在第一产业中,传统农业占的比重还很大,传统的种养方式,促成产品单一趋同、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村寨人口分散,生产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农产品缺乏竞争力。(2)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上洞村人多地少,农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农业生产以户为单位,农民素质较低,农业合作化生产和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农业产业小而全,多以初级产品出售,特色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增收后劲不足。(3)农业资源整合力度低,缺乏龙头企业上洞村以“上洞柑桔”为品牌的经果林产业和反季蔬菜特色产业有较大发展,但缺乏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资源互补与整合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上洞村荒山荒坡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猪沼菜”、“猪沼果”生态循环经济布局模式及“山顶植树山腰栽果山脚种田”立体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