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研究_第1页
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研究_第2页
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研究_第3页
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研究_第4页
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一、电子信息产业概况及趋势分析41、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概况4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分析52.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52.2主要产品产量提高62.3 经济效益增幅较快62.4 软件收入平稳增长72.5 对外贸易再攀新高72.6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82.7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大82.8 科技创新日趋深入92.9 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92.10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差距明显103、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103.2市场需求变动趋势11二、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现状与分析121、光通信与激光产业121.1、我国激光产业的现状121.2、 我国激光产业分布131.3 湖北激光产业集群规

2、模及存在问题131.3.1、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激光设备生产基地131.3.2、存在的问题142、移动通信162.1、我国移动用户数已超过世界平均普及率162.2、3G市场已初具规模,开始步入成长期162.3、今后几年2G仍是主流182.4、湖北移动通信产业182.5、 存在问题203 多晶硅产业213.1、多晶硅市场需求213.2、我国多晶硅市场规模及主要分布213.3、 湖北多晶硅产业现状及问题224、 集成电路产业234.1、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及其布局234.3湖北集成电路产业现状与问题分析255、 显示产业265.1 LCD产业的发展态势和市场需求265.2 中国LCD产业分布285

3、.4 湖北省TFT-LCD产业链分析305.5 湖北平板显示产业存在问题335.6 湖北显示产业展望346 汽车电子产业346.1 汽车电子市场需求346.2 汽车电子生产企业情况366.3湖北汽车电子存在的问题376.4 湖北汽车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38三、湖北产业集群及产业链水平与分布情况分析381、 湖北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及存在问题382 产业链发展水平与区域分布4042一、电子信息产业概况及趋势分析1、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概况     2006 年,在世界经济稳步增长的大形势下,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市场也在稳步增长,特别是移动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产品应

4、用的进一步扩展,带动了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增长,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据世界电子数据年鉴(The Yearbook of World Electronics Data)的统计显示,2006年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销值分别为1.513万亿美元和1.459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9%和4.96%。尽管近两年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整体规模在逐年扩大,但增长速度从2005年以来开始放缓。预计今后几年仍会保持这种发展态势。      从各类电子产品的市场增长情况来看,2006年与2005年相同,依然是电子元器件(包括有源元器件和无源元器件)增速最快,增长率为6%,市场

5、销售额为4244亿美元,占整个电子产品市场份额的29.1%,居首位。其次是无线通信设备和消费电子产品,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4.9%。市场份额列第二和第三位的是电子数据处理设备(包括计算机、服务器、外围设备和部件等)和通信设备(包括无线通信和电信),市场销售额分别为4081亿美元和3056亿美元,分别占 28%和20.9%(见图1)。 图1:2006年各类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份额 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分析2.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4.75万亿元,增长23.7%;增加值11000亿元,增长22.1%。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  图2  2

6、006年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行业收入规模比较情况 2.2主要产品产量提高手机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产量为4.8亿部,增速达到58.2%;微型计算机9336万部,其中笔记本电脑5912万部;彩色电视机8375万台,其中平板电视增长迅速,液晶电视产量为945万台,比上年增长了1倍多;集成电路336亿块,增长26.3%。表1  2006年主要产品产量状况产品名称单位生产数量同比增长%手机万部4801458.2程控交换机万线7405-4.1基站万信道114558彩色电视机万台83751.1微型计算机万部933615.5集成电路亿块33626.3数码相机万台669521.22.3 经济

7、效益增幅较快全年实现利税2400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利润1384亿元,增长 28.2%,比上年增速提高了15个百分点;税收473亿元,同比增长17.1%。亏损企业及亏损额出现下降,规模以上制造业亏损企业数量3268个,比 上年减少119个;亏损企业亏损额220亿元,同比下降了13.7%。  图3  2006年规模以上制造业每月利润增长情况 2.4 软件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实现软件收入4800亿元,同比增长22.9%;软件增加值1838亿元,增长22%。软件产品仍是软件收入的主要来源,占一半以上;系统集成收入增长较快,增速达25%以上。软件收入前

8、5位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合计占全国的70%。  图4  2006年软件收入构成情况 2.5 对外贸易再攀新高 全行业进出口总额达到651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7%。出口3640亿美元,增速达 35.7%,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7.6%;进口2877亿美元,增长30.5%,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6.3%。目前,我国在全球电子信息产品 进出口额中的比重已超过15%,多个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排名第一,其中手机占47%,计算机占40%,彩色电视机占48%。表2   2006年出口额最大的前10个电子信息产品 出口额

9、(亿美元)同比增长%笔记本电脑38528.6手机31251集成电路20347.5显示器1684.2液晶显示板13019.4彩色电视机7955.7印刷电路7643.2激光视盘放像机71-2.7打印机67-2.2数码相机6314.5 2.6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29332家,比上年增加了1877家;其中制造业16958家,软件业 12374家。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实现利润200亿元,上缴税金超过280亿元,出口交货值增长 28%以上,日益成为了推动行业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  图5  2001-2006年

1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量增长情况 2.7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大全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8亿元,同比增长41%,比上年增速提高了 19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2522个,比上年增加了340个。新增固定资产1353亿元,同比增长30%。通信设备和电子元器件成为重点投资领域,特别是 后者在全行业投资和新开工项目中均占一半以上。表3 2006年主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情况 数额(亿元)增速(%)  通信设备20247  计算机18013.8  家用视听设备7517.9  电子器件64260.6  电子元件581

11、42.3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16425.8  电子信息机电15637.6 2.8 科技创新日趋深入新产品开发稳步增长,全行业新品产值率超过20%,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电子信息百强中有10家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2.9 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年手机普及率达到35.3%,比上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超过35台/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40台/百户,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0%和5%。2.10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差距明显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大而不强,软件就更为弱小,与西方发达国家

12、相比,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以及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还不能满足国内用户应用及国家信息化建设对IT产业及软件的配套需求。3、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自20世纪90年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其惊人的增长速度,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战略性产业。它在激烈竞争和产业结构升级中高速发展,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8%10%之间,平均为同期世界GDP增长率的1.5倍。目前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在关键技术、市场需求两个方面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3.1 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电

13、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是指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最能体现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最具核心价值、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和显示技术等。其发展趋势如下: (1)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2) 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智能化发展(3)网络技术向多业务、高性能和大容量方向发展  (4)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5)软件技术网络化、智能化,软件无线互联技术实用化(6)显示技术向大屏幕、平板方向发展显示技术向大屏幕、平板方向发展3.2市场需求变动趋势&#

14、160;    电子信息产业的新技术层出不穷,然而,任何一项技术只有最终成为产品并且获得市场的认同,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 (1)市场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     美国既是世界第一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国,也是第一大销售市场。其电子信息产品进口额大于出口额,进口产品主要是计算机、电子元器件、消费类电子产品和通信产品。而亚太地区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大于进口,中国大陆、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地区是亚洲主要的出口地,在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出口产品是电子元器件和计算机类产品。(2)以计算机和通信产品

15、为代表的投资类产品占市场主导地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结构已趋于合理,投资类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规模逐渐减小,元器件生产保持稳定的比例。     二、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现状 与分析1、光通信与激光产业1.1、我国激光产业的现状激光技术是二十世纪与原子能、半导体及计算机齐名的四项重大发明之一。三十多年来,以激光器为基础的激光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广泛用于工 业生产、通讯、信息处理、医疗卫生、军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我国经过40多

16、年在激光领域的摸索,激光产业也从无到有,成为我国科学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目前,全国共有5个国家级的激光技术研究中心,10多个研究机构;常年有定型产品生产和销售、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单位有200家,从业人员万余人。据统计, 2005 年中国激光产品(含全息制品)市场的销售总额已经突破 50 亿元大关,为 54.06 亿元;年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不含全息制品生产厂家)有 12 家,主要为光通信器件、晶体激光加工设备、激光器、激光医疗设备等。表4:我国激光光电子行业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1.2、 我国激光产业分布目前中国激光产品主要生产厂家主要分布在湖北、北京、江苏、上海、和广东(含深圳、珠海特区)等经济发

17、达省市,这些省市的年销售额都已超过亿元,其中湖北省已超过 12 亿元,这几个省市年销售额约占全国激光产品市场总额的 90%。目前已基本形成以上述省市为主体的华中、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大激光产业基地雏形,进而促进我国激光晶体、关键元器件、配套件、激光器、激光系统、应用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完整激光产业链的形成。1.3 湖北激光产业集群规模及存在问题1.3.1、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激光设备生产基地2006年,基地内从事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达到700多家,基地实现技工贸收入700亿元,光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总收入达到300亿元,销售过亿元的光电子企业有30多家,一大批企业已开始全面参与国际市

18、场竞争;NEC、松下、富士通、Intel、IBM、西门子、藤仓等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目前,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中国光通信领域实力最强的研发基地、中国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2006年,光纤光缆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光电器件达到40%,激光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地理信息软件达到60%,并抢占了全球8%的光电子市场份额。1.3.2、存在的问题湖北的激光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培育和推广,已在国内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在产品质量、性能等方面初步具备了与国外大公司竞争的能力。但必须看到湖北激光产业存在的现实差距,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

19、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光关键器件与系统整机的研发生产不协调在光电子技术中,器件产品代表着技术水平的关键。目前国内生产的激光关键器件大部分还未能满足整机和系统的要求, 相当多的市场被国外器件占领,萎缩了国产器件的市场需求;并且国产器件生产一直依赖几个科研院所,其生产供应处于相对垄断地位,阻碍了激光整机技术的提高。湖北只有少数几家光电子企业诸如武汉邮科院、正源电子公司研发生产激光器件,力量薄弱、规模小,产品单一,烽火通信、楚天激光在内的光谷上百家光电子企业的整机生产需要外购光电子器件。 (2)产业制造链不完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武汉邮科院和长飞的主要业务都是光线光缆,而光纤预制棒是光纤的主要

20、配套产品,占产品价值的65%左右,其部分来自本地的生产能力, 部分从日本进口。然而,在自给的光纤预制棒中, 占光纤总产值50%左右的反应管、套管和锗硅氯化物主要从国外进口;占价值12%的尾棒、尾管主要从国内配套;本地只能配套占价值不到10%的氢氧气体。所以总的来说, 武汉光纤产品的配套率是较低的。在光缆的配套件中, 光纤是最主要的, 占产品价值的70%75%, 目前武汉长飞所用的自制光纤占80%以上, 烽火则大部分使用进口光纤;占价值13%左右的光纤PE 护套料主要从上海等地采购;占价值4%左右的PBT 护套料主要从德国、日本进口;而本地只能配套占价值0.4%的包装材料。尽管武汉光纤光缆产业已

21、经具备一定规模, 但远没形成完整的光纤光缆产品制造链, 大多数配套件没有在武汉本地或附近地区生产, 必须从沿海地区采购或国外进口。一些产值比重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配套件不能本地配套已经严重制约了武汉光纤光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 这一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德国等厂家手中。国内大多数厂家都是从国外买棒拉丝。目前国内只有武汉长飞全面掌握了制棒技术, 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发能力。武汉烽火经过多年的研发, 成功掌握了预制棒技术, 但由于规模的原因, 并没有大规模生产。尽管武汉可以独立生产出光纤预制棒, 但仍有一部分从日本进口。这主要是由于日本预制棒的生产技术一流、生产规模大、成本低, 相对中

22、国产品来说,质量和价格都有优势。和预制棒不同,光纤反应管、套管和锗硅氯化物原料的核心技术都集中在国外大企业手中。全球最大的反应管和套管的供应商是德国的赫劳斯公司, 世界各国光纤企业包括武汉长飞、烽火公司所用的反应管基本由其生产提供的。目前科研开发主要处于跟踪和小批量生产阶段,激光产业所需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技术还没有实质性突破,特别是在高端的半导体激光器和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领域处于劣势,制约了激光整体性能的提高。 (3)科技转化率不高湖北,特别是武汉地区的激光技术研究起步较早,汇集了众多的知名专家学者,每年发表各类光电子领域论文3000多篇,理论研究实力较强,但由于本地配套的技术环境发展不足

23、、资本市场欠缺,大量研发成果无法转化成生产力。2、移动通信2.1、我国移动用户数已超过世界平均普及率从全球移动通信发展来看,这两年它呈现更加高速的增长态势。截至2006年9月,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已突破26亿,其中2006年19月就有4.77亿的新移动用户产生。从2000年以来,全球移动通信用户以每年2亿左右的速度增长,2005年和2006年以更高的速度发展。移动用户超过固定用户的现象在2002年已经发生,全球有166个国家的移动用户超过了固定用户,移动通信已经成为最大的通信手段,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截至2006年9月,我国移动用户数达到4.43亿,普及率为33.9%,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普及率。2

24、.2、3G市场已初具规模,开始步入成长期 目前,全球3G产业发展总体形势良好,商用网络、终端和用户都在平稳增长,3G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从许可证来讲,2006年110月新增10个许可证,全球3G许可证达到164张,涵盖57个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发达国家。同时,发展中国家3G许可证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比如在亚洲,除了中国有3个(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之外,同时也增加了巴勒斯坦等国家。但是从总体来讲发展中国家仍然占少量的数额,大概在1/5左右,不过3G许可证的数量这几年在理性、平稳地增加。图6:全球3G商用网络发展(截至2006年9月)从3G商用网络来讲,截至2006年9月,全球共

25、有349个3G网络商用,比2005年底增加了81个,WCDMA网络123个,CDMA2000 1x EV-DO网络52个,CDMA2000 1x网络174个。另外,CDMA 2000 1x技术升级的步伐加快,网络开始加速升级演进到CDMA2000 1x EV-DO。从用户的角度来看,2006年WCD M A新增4000多万用户,用户数突破8000万,1xEV-DO用户数超过4000万,商用的网络数量也在增加,不管是WC D M A还是1x E V-D O网络,2006年都在迅速增长,3G开始在很多国家普及。在全球3G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全球市场上2G通信系统GSM仍然占据

26、主流位置。在全球26亿移动通信用户中,第二代移动通信仍然占主导地位,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市场中,GSM是快速增长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了80%。C D M A近几年发展比较平稳,从总体来讲,都在14%左右。2.3、今后几年2G仍是主流目前国内商业使用的GPRS、CDMA1X(2 5G)移动通信技术是从2G迈向3G的衔接性技术 ,目前的2G迈向3G不可能一下就衔接得上,因此出现了介于2G和3G之间2. 5G GPRS作为基于GSM的分组交换技术, GPRS是GSM向第三代系统过渡, 同时又兼顾现有第二代系统的2. 5G系统。全球市场上2G通信系统GSM仍然占据主流位置,市场占有率超过了80%。C D

27、 M A近几年发展比较平稳,从总体来讲,都在14%左右。在2G向3G发展的今后几年内,仍然占主导地位。2.4、湖北移动通信产业 湖北从事移动通信相关技术及产品研制的企业有十余家。这些企业分布在移动通信产业的各主要领域,其中部分企业已在相关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NEC公司3G手机的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多普达智能手机已成为国内智能手机的代表,武汉北方烽火已经初步掌握了WCDMA的核心技术,部分设备已经成功实现了产品化。手机终端方面:整机制造企业有3家即武汉NEC、多普达和NEO(光谷新光电通信公司)。2004年,全年完成手机304万部,实现产值38.18亿元;武汉NEC生产手机190万部,

28、实现产值30.4亿元;多普达公司生产智能手机12万部,实现产值4.38亿元,NEO生产小灵通102万部,实现产值3.4亿元。在研发方面:华中科技大学与汉网公司合作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重大课题“宽带无线IP技术”,成功研发出了第一套全IP宽带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样机,并建立了试验网;武汉邮科院在移动通信领域也有相当的实力,它们研发的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直放站、移动通信室内综合分布系统、3.5GHz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基站及用户端收发信机、3G系统开发在全国有相当的影响。配套方面: 709所印刷电路板厂和武汉名幸电子的PCB印刷电路板,武汉海创公司的连接器,武汉市电容器厂和武汉市电阻一厂的电阻、电感、

29、电容,武汉唯冠电子、冠捷电子及中恒电子的LCD显示屏,光谷电子的LED,武汉海创公司的表面声波滤波器,武汉力兴电源的锂电池。基站 天馈系统 直放站 基站控制器 无线宽带接入设备接入网设备服务节点设备(SGSN) 网关节点设备(GGSN) 系统设备和产品交换设备(MSC) 核心网设备烽火移动北方烽火虹信电子凡谷电子众友科技多媒体设备(IMS) 移动通信3G产业链仪器仪表 配套仪器仪表和集成电路流媒体设备 嵌入式专用集成电路 应用设备位置服务设备 MMS设备 应用设备和增值服务业务软件WAP网关设备 北方烽火数码腾峰西门子研发中心软件产品手机电视软件 手机游戏软件 高频收发模块 硬件产品移动通信终

30、端处理控制模块 NEC通信随州波导多普达通信沛德电子东芝电子嵌入式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软件产品数据存储模块 电池 马达 机壳 配件和集成电路图7:移动通信3G产业链2.5、 存在问题(1)集成电路、系统软件等核心技术没有突破 由于武汉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不完善,在核心集成电路的设计研发方面一直无法取得重大突破。本地的高级工程师及教授比重很大,但科技研发、从业人员比重年年下滑,而集成电路、系统软件恰恰需要聚集大量的智力劳动协同工作。(2)增值应用软件市场没有培育 武汉地区虽然拥有众多的软件人才,但从事手机增值服务的人才却很少,市场引导是空白,致使手机游戏、手机门户、电视及商务软件的研发缺位,大量

31、本地培养的软件人才外流。3 多晶硅产业3.1、多晶硅市场需求 以多晶硅为代表的半导体硅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最重要的主体功能材料,是发展半导体产业和太阳能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发展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石。2005年全球多晶硅产量为29100吨,其中半导体级为20600吨,太阳能级为8500吨,供求严重不均,仅当年太阳能级的需求缺口就达6000吨,同时,受半导体和太阳能产业的强势驱动,2003年以来,多晶硅价格涨幅高达250。目前世界主要多晶硅材料生产厂商有黑姆洛克、瓦克化学、SGS(先进硅)、德山、三菱硅、MEMC、住友等公司,其中前四家公司生产量占总产量的79.38,并且都在积极扩建多晶硅产

32、能,例如,瓦克公司拟投资2亿欧元建设新厂,将目前的5500吨产能增长到2008年的9000吨。3.2、我国多晶硅市场规模及主要分布长期以来,我国的多晶硅基本都靠进口,其供应的短缺成为制约我国太阳能和半导体加工业发展的瓶颈。我国每年仅电子级多晶硅的需求量就达3000多吨,但国内的产量微不足道。目前我国多晶硅主要生产厂家有洛阳中硅高科技公司、四川峨嵋半导体厂和四川新光硅业公司等。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已有300吨生产线投入使用,并于2006年12月份启动总投资20.4亿元的多晶硅项目,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铺底流动资金3705万元。生产规模为年产多晶硅3000吨。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8亿

33、元,利税5.5亿元。该项目的开工为洛阳形成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用硅片太阳能电池的硅材料产业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洛阳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硅材料生产基地。四川峨嵋半导体厂是中国最早从事半导体材料研究和生产的单位之一,拥有10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2006年上半年扩建的220吨生产线投入生产。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年产1260吨多晶硅项目,是由原国家计委在2001年批准建设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也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的“一号工程”。改项目引进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工艺,总投资约 12.9亿元人民币,达产后年产值约为6亿元。此外,国内多家正积极筹建千吨级以上规模的多晶硅生产线项

34、目,云南、扬州、上海、黑河、锦州、青海、内蒙、广西、重庆、辽宁、邯郸、保定、浙江等地都有建线设想。3.3、 湖北多晶硅产业现状及问题湖北省水电资源丰沛、矿石资源丰富、产业链初具规模、科教发达、区位优势明显,使湖北省具备发展千吨级多晶硅项目,做大做强多晶硅产业链的先天优势。我省的多晶硅生产主要集中于孝感大悟硅光电产业园、黄冈浠水华硅科技开发中心和宜昌。深圳南玻集团将在宜昌建设投资60亿,年产4500吨多晶硅和450MW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全线多晶硅产品生产基地,武汉珈伟和荆门热电厂共同投资建设的300吨太阳能硅项目将与2007年年中投入生产,并计划扩产至1000吨的生产能力;大悟硅光电工业园的60

35、0吨太阳能多晶硅项目已在实施中。其后陆续计划开工建设的有宜昌开发区分期投资建设的4500吨半导体高纯度多晶硅项目,浠水硅光电产业园投资建设的6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荆门高新区投资建设的3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湖北省多晶硅产业面临的问题是全国该行业的共性,原创性技术研发能力低、产品档次低、生产规模小,多晶硅生产线工艺设备落后,物料和电力消耗过大。4、 集成电路产业 4.1、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及其布局 中国集成电路从90年代开始就形成了“以IC设计业为先导,IC制造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思想。目前国内IC产品设计的门类,已涉及计算机与外设、网络通信、消费电子及工业控制等各领域,年销售收入过

36、亿元的IC设计企业近20家,在芯片制造方面,目前全国有芯片制造企业近50家,拥有各类生产线64条,总投片能力达每月60万片(按8英寸折算)。在封装测试方面,目前共有110家企业,年封装超过1亿块的企业逾20家。 就产业布局方面,中国已呈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及中西部四大地区集中分布的态势,其中,长江三角洲集中了全国55的IC制造企业、80的IC封装测试企业及近50的IC设计企业,已形成包括研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在内的完整IC产业链。4.2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技术水平IC设计方面。目前,我国设计业已基本形成前后端全程及分程设计服务、测试、委托加工晶圆、封装、甚至系统整机的配

37、套应用、全套工程产业链体系,设计能力已从0.35微米工艺跨升到0.25微米0.13微米,可设计开发几百万门至几千万门规模的集成电路,甚至开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并能提出系统解决方案。近年来,自主设计的芯片产品已涉及到了CPU、DSP、模拟逻辑器件、数字电视、多媒体、2G3G手机等高端领域,但深度不够,高端产品仍被国外企业垄断,如通用CPU一直被Intel、AMD掌握,内存芯片也被三星等厂商控制,国产IC还是以中、低端为主,IC卡芯片所占比重超过20。IC制造方面。随着国内多条8英寸生产线的建成并量产,生产主体正由5、6英寸及0.5微米以上工艺水平,向8英寸、0.250.18微米过渡,少数先

38、进生产线的制造水平已提升到0.18微米乃至0.13微米,最高生产技术已达12英寸、90纳米的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国内已有投产和在建的12英寸芯片厂4座,极大提升了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业中的分量,特别是Intel于3月份宣布在大连投资25亿美元建设12英寸、90纳米的CPU芯片组项目,引发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这也是Intel首次在亚洲建设独资芯片制造厂。纵观国内的芯片制造市场,还主要是以6/8英寸芯片为主,且多是以代工为主的圆晶厂,自主品牌欠缺。IC测试封装方面。随着国际大厂的进入,我国封装测试业的技术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目前,国内封装企业仍以DIP、QFP、SOP等传统封装形式为主,T/LQFP、

39、PBGA、CSP、多层叠式封装等先进封装,已在国内开始量产,如PBGA封装的企业有Intel、威宇、Amkor、IBM、现代、Motorola、飞索、三星、矽品科技、深圳赛意法;CSP的企业有Intel、飞索、三星等;多层叠式封装的企业有Intel、飞索、三星、矽品等;即将生产BGA、CSP的企业有苏州英飞凌、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等。国际大厂在华设立的制造厂,虽技术比较先进,但其大部分产品返销母公司,与国内市场脱节,大量的内资封装厂规模小、封装技术落后,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近年来,内资封装企业诸如长电科技、天水华天等才涉足高端封装市场。4.3湖北集成电路产业现状与问题分析IC设计方面。我省集

40、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在武汉地区,武汉邮电科学院、709研究所都是较早进行IC设计开发的科研单位,同时良好的环境和人才技术支撑,使武汉聚集了一批IC设计企业,如凹凸电子、亚芯微电子、群茂科技、尚吉、天喻、瑞达等企业。整体讲,湖北的IC设计业实力不强,规模小、产值小,没有核心竞争品牌,在芯片设计上还是追随的思路。IC制造方面。于2006年6月份开工建设的国内第三条12英寸生产线,总投资107亿元,代表着当今世界一流水平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它的建成投产,将带动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设备供应、光刻、化学耗材等相关企业集聚武汉,从而形成IC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也将为湖北省的移动通信、光通信、数

41、字电视、计算机网络和外设、仪表电子、光电子、家电、汽车电子等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对完善武汉的集成电路产业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IC封装方面:目前湖北尚无大型芯片封装企业,武汉709所开展芯片封装业务,但主要为其自身提供配套,规模较小;伴随中芯国际的即将投资,台湾华瑞科技在汉投资4000万美元建设月产15kk的芯片封装厂已启动,结束了湖北无大型芯片封装厂的历史,产业意思重大,同时众多台资封装厂前来洽谈建厂,形势良好。总的来说,湖北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尚不完善,除了中芯国际的落户,具有突破性,芯片上下游产业都没有形成配套规模,甚至是空白。集成电路产业是湖北省规划的“十一五”时期重点发展的电子信

42、息产业,推动产业链的完善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努力吸引国际高端设计人才,积极培养本地设计企业,是做强集成电路产业的根本出发点,中芯国际的建设投产是配套基础也是发展契机。5、 显示产业5.1 LCD产业的发展态势和市场需求2004年全球的显示器产值达820亿美元,其中FPD(平板显示)占七成达580亿美元,LCD为47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3,2005年达548亿美元。经过0305年的高速增长后,其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预计在未来5年LCD的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200亿美元,而CRT则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萎缩。到2010年,FPD的市场占有率为98%左右。TFT-LCD产业在过去的15年中经历

43、了多个阶段,而今的TFT-LCD已被广泛用于手机显示屏、笔记本和桌面电脑等大型显示器。LCD-TV也随着技术的成熟而进入了爆炸型增长期,日本、韩国和台湾现正在大量生产TFT-LCD面板。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共有27条五代和五代以上的TFT-LCD生产线,其中五代线有15条,5.5代1条,6代线6条,其他为7、7.5、8代线。6代及以上线的产品定位为液晶电视提供显示面板。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信息产业部将集成电路、液晶屏为代表的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列为“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按照规划,液晶屏投资的初步规划是全国10条左右,2008年前建设3-4条第五代液晶屏生产线,2010年陆续建设第六、第七代生产

44、线。目前有北京的京东方、上光电NEC、昆山龙腾和山东东营四条5代线。图8 2003年到2010年显示产业的增长率和市场规模5.2 中国LCD产业分布图9:中国LCD企业分布图 图10:中国TFTLCD产业链从上述图可以看出,中国TFT-LCD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中国电子工业较为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经济区域。目前长三角因为上海的半导体、微电子和IC产业链完整,形成了产业集群,对TFT-LCD产业具有良好的带动和配套作用,主要的大尺寸面板生产厂商集中在上海。同时加之无锡近年来对TFT-LCD产业的巨大投入和招商引资,目前无锡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制造加工基地,2005年TFT-L

45、CD产值达到了124亿元。下表为中国主流显示器厂商及其区域分布情况。 表4:中国主流显示器厂商及其区域分布情况地区厂商投资来源厂商现状及背景江苏苏州飞利浦荷兰国内自有品牌显示器销售前三强,拥有8条高科技流水线,年生产能力为600万台。高创台湾母公司台湾美齐科技公司是一家世界前十大的电脑相关产品OEM/ODM制造商。在江苏吴江开发区的显示器产能为550万台,组装线9条。明基台湾苏州厂是明基集团全球五大生产基地中最重要的一个生产基地,具有年产400万台彩色显示器。吴江诚洲台湾诚洲(ADI)是台湾显示器10大厂商之一。生产基地在江苏吴江,年产能780万台,成为ADI全球的生产重心。昆山仁宝台湾母公司

46、仁宝计算机公司是台湾一家上市公司, 也是台湾显示器10大厂商之一。昆山厂投资总额6550万美元,厂房近10万平方公尺。神达台湾神达电脑为台湾最大的电脑集团,业务涉及掌上型电脑、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等多种产品。在昆山、顺德和上海设有生产基地。南京LG同创韩国LG电子是世界五大显示器厂商之一。LG同创公司生产的显示器在中国市场名列第3。京津地区北京冠捷台湾冠捷与京东方合资企业。现年生产能力为350万台。一方面为联想、IBM、方正等电脑整机厂代工,同时也生产销售AOC的自有品牌显示器。天津三星韩国天津三星显示器产能650万台。三星显示器已经连续16年保持全球销售量第一的荣誉,全球市场占

47、有率为22%。现代韩国年产各类显示器100多万台,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市场,为NEC、富士通、康柏、IBM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代工。湖北武汉冠捷台湾母公司为台湾冠捷科技集团,目前在武汉有两家工厂,主要生产LCD显示器,产能为1000万台。目前正在规划LCD-TV和面板生产线。唯冠台湾母公司台湾唯冠控股是全球10大显示器厂商之一。唯冠在全球共有显示器生产工厂7家,年生产能力已达1000万台,拥有三个主要品牌PROVIEW、EMC及UIS。武汉工厂产能为400万台广东深圳唯冠台湾中强台湾台湾显示器10大厂商之一,2003年,CTX与硅感科技展开全面性战略合作,现在CTX的生产工厂大部分都己从泰国转移到硅

48、感集团设立于深圳的硅感高科技产业园。东莞源兴台湾母公司台湾光宝集团源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RT和LCD的产量居世界第5位。主要为IBM,HP,COMPAQ等代工。美格台湾曾是台湾显示器10大厂商之一,生产基地在东莞, 2000年被唯冠收购。福建厦门冠捷台湾2002年产量1420万台,产量位居全球第二。代工生产兼自有品牌。2002年度产值达129亿人民币,出口10.3亿美元,5.4 湖北省TFT-LCD产业链分析表5:湖北省显示产业企业有关情况汇总表(主要生产企业)单位名称主导产品名称总资产(万元)销售收入(万元)出口创汇(万美圆)主导产品产能新投资或开发项目04年05年10年冠捷科技有限公司显

49、象管显示器液晶显示器1625911666160000800000600002010年1000万台武汉唯冠科技有限公司CRT、LCD显示器81230116015230000500000500002010年400万台武汉中华光电有限公司OLED显示屏12000000800000300002010年4000万片10条2.2英寸手机显示频武汉光谷创业有限公司LED点阵模块、LED管芯、LED外延片等1010015001000030000015000芯片55亿粒、LED封装100亿粒LED点阵模块、LED外延片、芯片劲森照明电子有限公司液晶显示背景光源CCFL4628404215000200000020

50、10年3亿支2010年60条生产线武汉多普达通讯有限公司多媒体信息终端、智能手机300041600650002000000无线多媒体信息终端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通信设备、电力配电管理系统、LCOS光学引擎等781472363750001000002000LCOS数字电视、LCOS光学引擎湖北华光新材料有限公司光学玻璃材料71764231523200010000010002010年16500吨武汉恒生光电产业有限公司TFT模块,电脑显示器12012357004300091800100002010年TFT模块300万块盟信科技有限公司折叠式投影物镜、偏振棱镜、空心光管1162281861002

51、500010002010年LCOS光学引擎3万台LCOS光学引擎木林森电子有限公司发光二极管LED3595750010000250002002010年50亿支黄冈三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超亮宽温显示屏15003007000140000湖北省化学研究院生产基地各向异性导电连接材料80040050060000ACF武汉华之洋光电系统有限公司光电跟踪显示系统、军用加固显示器系列、建筑材料设备25009561200350002010年3000套光电产品产业基地武汉凌久图形图象有限公司军用加固显示器系列等34023036810500超大屏掖晶显示器随州波导NEO新光电武汉矽感科技襄樊杰森电子材料38种液晶材料

52、湖北省的显示产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显示产业也将会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湖北省从事显示产业的单位有30余家,其中从事各类显示器生产的企业主要有:武汉冠捷(500万台,占市场份额的70%)、武汉唯冠、华之洋光电(717所)、凌久图形图像(709所)、黄冈三能公司;从事各类显示器配套产品生产的企业有:瀚宇彩晶(TFT模组)、劲森照明电子(液晶显示背景光源)、恒生光电(TFT模块)、武汉光谷电子(LED点阵模块)、木林森电子(发光二极管LED)、湖北华光新材料(光学玻璃材料)、中原电子集团、盟信科技(LCOS光学引擎)、省化学研究院(各向异性导电连接材料)、名幸电子(印

53、刷电路板)等。表6 湖北平板显示产业链分析表环节从业厂商 上 游 材 料 玻璃基板 洛玻集团1.3mm光学玻璃基板,株洲冶炼厂ITO靶材ITO玻璃 洛玻1.3mm超薄玻璃。研发有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彩色滤光膜 外购偏光片 外购液晶 外购背光模组 劲森照明电子(液晶显示背景光源)驱动 IC 武汉IC设计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国家IC人才培养基地。中游面板电子元件双之铨(铁件)、贸联(信号线)、富鸿齐(转轴)、宝泰(转轴)、精艺印业、名幸电子(印刷电路板)SMT威佳(SMT)、Fiberhome、中原电子和龙安集团等TFT-LCD 瀚宇面板模组 恒生光电(TFT模块)、武汉冠捷、华中科技大学电子

54、系下游终端显示屏AOC、EMC、东风汽车、神龙汽车、蓝星电脑、手机(NEC、NEO和多普达)根据对13家企业调查数据统计,共有注册资本6.3亿元,总投资21.4亿元;2004年生产显示器172万台、CCFL500万只、TFT模块37.5万块、LED点阵模块18亿粒、LCOS光学玻璃1100吨(湖北新华光),共完成销售收入27.7亿元;2006年上半年冠捷生产226万台、出口120万台,唯冠生产100万台、出口20万台。预计今年生产LCD超过700万台规模,同比增长144%,CCFL1000万只、TFT模块200万块(瀚宇彩晶)、LED点阵模块32亿粒、LCOS光学玻璃1200吨。到2010武汉的LCD的产能将达到1400万,其中冠捷1000万台、唯冠400万台。随着冠捷、唯冠落户武汉,为其配套的福捷塑胶、万达物流、双之铨(铁件)、贸联(信号线)、富鸿齐(转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