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贵州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及营销我“指导”的一篇毕业论文 前段时间,财院市场营销专业好友,因热爱贵州民族旅游,毕业论文选题便选择了这个课题。在做这个课题时,他第一个把想法告诉了我,然后叫我“指导”他。可惜,我才疏学浅,未能“指导”,只作一点微不足道的修改。经过他一个多月的努力,完成此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在院报刊载发表。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它是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方向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文化风采的旅游活动和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是民族文化旅游能够得到大力发展的
2、两的优势,也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迅速脱贫致富的有利因素。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18个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世居其间。他们栖息在高山深箐、江河之滨、山间坝子里,创造、积淀着丰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着贵州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种类繁多而又呈立体分布的民族,造就了绚丽多姿的贵州民族文化。民族区域内封闭与交往并存,民族文化中个性与共性并生。古朴、独特的贵州民族文化植根于奇特的自然环境与悠久、深厚、特定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广、不可位移、是中华文化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奇葩。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将成为贵州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而我们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同时,
3、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有力的带动民族地区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旅游 旅游开发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touring not only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but also grows up it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service filed. at present, there is a trend that
4、 internationat touring develops to the cultural touring. 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the folk culture,much arr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folklore-tourism,which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two advantages of folklore-tourism, culrural tang and comsiderable economic benefit, promo
5、tes the development of folklore-tourism,which are the reason for the nation region to develop touring economic, and the shake off poverty and set out on the rood to prosperity. ffice:smarttags" />guizhou is more than nationalities' provinces during, 18 nationalities to greatly live toget
6、her with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e form world which, slightly lives together to occupy. they perch in the mountain canyon, the rivers and streams shore of, in the ravine dam, the creation, is accumulating the rich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s impelling the guizhou socie
7、ty history unceasing development. the type is many and also assumes the three-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the nationality, has accomplished the gorgeous varied guizhou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national region the seal and the contact coexists, in national culture individuality and general character par
8、allel intergrowth. plain, the unique guizhou national culture takes root to the unusu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glorious, deep, in the specific social history, characteristic bright, the inside story deep is vast, cannot move, is the chinese culture organic important composition department stabs is
9、in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e rare and beautiful flowers. but these will have the alone characteristic the national culture also to become guizhou to travel the development superiority resources. but we during development national culture traveling, must take the corresponding effective action, walk
10、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can found the balance point and the union spot in the travel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between th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obtains the good economy and the social efficiency, by powerful impetus multi-national area health stable development . keyword: nati
11、onal cultural 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tourist development lageng (2007-6-13 00:49:56) 第一章 选题与研究思路fficeffice"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
12、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通过对本地区旅游资源的把握,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应用科学的营销手段,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1)理论意义 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尤其是深度开发的理论仍然存在缺乏系统化、科学化、学科体系化,自 1992 年以来民族文化旅游以主题式开发的实践很多,对其成功得失进行理论总结的研究成果却很少,使得主题开发的理论远远滞后于实践,制约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总结和解释了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为补充完善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的理论体系起到了一定作用。(2)实践意义 民族文化旅游
13、开发具有特殊性,而中国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理论滞后于实践,如何更有效的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如何更深度开发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都需要理论来指导。文章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能够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意义。 1.2 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 到2001年为止,我国已经有27处世界文化遗址,居世界第四位(占3.6%)。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过度注重经济效益,我国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旅游文化的潜在价值没有被发掘或是低层次利用,甚至有的是破坏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限的世界
14、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面临旅游客数量倍增、超出旅游地承载力的危机和压力。2、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的退化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威胁。3、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受到冲击。民族特色受到严峻的挑战,旅游文化教育功能殛待加强。4、旅游科技水平低,发展滞后,是造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重要因素。 5、少数旅游者淡薄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不文明行为并存,提高游客、经验管理者素质与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迫在眉睫。6、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粗放经营并存,民族文化旅游基础薄弱。体制不顺,管理水平殛待提高。1.3 研究思路 val id=_
15、x0000_s1030 style="margin-top: 1.65pt; z-index: 5; left: 0px; margin-left: 154.05pt; width: 109.35pt; position: absolute; height: 30.6pt; text-align: left; mso-wrap-distance-left: 9.05pt; mso-wrap-distance-right: 9.05pt"> val>val id=_x0000_s1032 style="margin-top: 48.45pt; z-ind
16、ex: 7; left: 0px; margin-left: 145pt; width: 128.95pt; position: absolute; height: 33pt; text-align: left; mso-wrap-distance-left: 9.05pt; mso-wrap-distance-right: 9.05pt"> val> 第二章 民族文化旅游的概念2.1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先民们适应所生息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为该民族的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共同分享,深层认同,集体维护,世代相传。民族文化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衍生,由特定的族群所创
17、造并传承,集中体现了本民族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人生理想、审美旨趣、生活方式、智能水平和文化精神。民族文化有表层和深层的两种存在形式。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建筑与居住格局、语言与文字、民族工艺与艺术、生产与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外在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内在结构蕴涵着民族的心理、民族的感情、民族的信念、民族的意志和民族的自尊心,需要细致体察和真切感悟才能领会,在民族意识当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最为尊贵和神圣。民族文化的外在和内在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密切关系。2.2 民族文化旅游学者们在研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及相关问题时,“经常使用民族文化旅游、民族地区旅游、
18、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少数民族风情旅游、民族旅游、少数民族旅游、少数民族专项旅游、民族民俗旅游、以及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村、民俗旅游村寨、民俗特色旅游、区域民俗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学、民俗风情旅游、生态博物馆等概念。这些概念互有重复,有些则含义略有不同,反映了研究者们对一些基本概念的使用,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尚未达成一致。但总体上看,它们都以某一地区的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某种方式或从某种角度对民族文化形式及内涵加以产品化体现,构成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经历的一种吸引物。”2.3 民族文化旅游的特征民族文化旅游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兼容民族文化和旅游的
19、特征,与其他旅游产品相比,民族文化旅游的特征突出体现在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复合性和群体性等五个方面:(1)民族性特征。民族性是民族文化旅游最基本的特征。民族文化旅游是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而民族文化又是以民族为基础的,离开了民族这个社会历史群体,民族文化将失去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也将不复存在,所以,任何一种民族文化旅游,在它身上总能看到某个民族的烙印。正是这些烙印的存在,旅游者往往能够从民族文化旅游的活动中了解和认识某些民族。(2)文化性特征。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但民族文化旅游与其它旅游活动相比,这种文化性表现得特别突出,正因为如此,我们说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者
20、到一个民族地区去进行民族文化旅游,为的就是要体验那一地区的民族文化。置身于民族文化旅游的环境之中,旅游者会感到文化的氛围是如此的浓郁,似乎周围的任何一种事物都被赋予了不同于别处的民族文化特征,哪怕是当地社区的一草一木。(3)地域性特征。民族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的环境和相对独立的民族聚落中形成的,因而具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地域性特点。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民族文化旅游也必然具有地域性特征。民族文化旅游的地域性特征是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指其形成、发展均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制约,从而呈现鲜明的地方区域文化特色。(4)复合性特征。这里说的复合性,是指民族文化旅游包容性相当
21、宽泛,它集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宗教、民族艺术、民族技能、民族传说等于一体,贯穿“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之中。游客通过参与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可以洞察一个民族的各层文化风貌。(5)群体性特征。民族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民族文化旅游者到民族地区参与民族文化旅游,追求的是感受一种民族文化氛围、体验一种民族文化生活,而这种文化氛围的塑造,总离不开旅游者和接待地民族的人们共同参与。只有深入民族文化旅游社区的生产生活之中,与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居民共同参与的各项文化活动,才会深刻地体会到民族文化旅游的各种乐趣。正因为如此,我们说民族文化旅游具有明显的群体性。2.4 民族文化旅游的基本类型 民
22、族文化是一个丰厚的文化宝藏,作为旅游资源,它可作多层面、多用途的开发利用。就民族文化的形态结构及方便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而言,民族文化旅游可以分为“民族物质文化旅游”、“民族行为文化旅游”、“民族精神文化旅游”和“民族语言文化旅游”等。就民族文化生活的地理方位而言,民族文化旅游又可以分为“国外民族文化游”、“国内民族文化游”、“西南民族文化游”、“西北民族文化游”、“东北民族文化游”等。就民族文化旅游的客体而言,民族文化旅游又可以分为“华夏民族文化游”、“美利坚民族游”、“大和民族游”、“藏族文化游”、“壮族文化游”、“苗族文化游”等。就旅游产品性质而言,民族文化旅游又可以分为观览型、参与型
23、、休闲型、考察型、娱乐型、运动型等。针对不同审美情趣将民族文化资源划分为三个主题层次:“静态文化层、动态文化层和抽象文化层。每个层面的文化对应的主题审美层次以及其主题行为层次、主题旅游产品类型是有差异的”静态文化层静态文化层资源属于实体民族文化,处于民族文化资源系统结构的最基础层,主题旅游资源以文化景观资源和民族旅游商品资源为主,开发的产品主要是观光旅游,在旅游审美中处于感知阶段,能满足游客对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结构美、音乐美、清香之美等自然美的审美需求。动态文化层民族文化系统结构的中间层(核心层)资源是参与性很强的民俗风情,也是动态文化或活文化,属于社会氛围民族文化,它是民族文化主题旅游
24、能否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优势所在,这种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强烈的文化感染力,是最能满足旅游者“求知、求新、求异、求美、求奇”的精神文化需要。抽象文化层抽象文化层属于精神文化,它位于民族文化资源系统结构的最高层。2.5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一般原则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与其它类型旅游的相比,它的资源基础和产品内涵明显不同,因此它的开发原则也应当有所区别于其它旅游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开发与保护性并重勿庸置疑,民族文化旅游亟待开发,但是,在开发的同时必须强调对其资源的保护。民族文化虽然从形态上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但现实中它却是以民族的日常活动为载体
25、、紧密结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当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民族日常活动发生变化时,民族文化也将发生变化甚至消亡,消亡了的民族文化将变成只存在于历史的传统文化了,很难将其恢复使用。即便是那些以物质形态保存下来的某些民族文化和人为复古再现的某些民族文化,由于失去了本源的民族文化活动的依托,也将大大削弱了其本源的文化涵义。由于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旅游最基本的开发条件,因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尤其要强调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应该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发展。2、特色性与真实性相结合民族文化旅游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而鲜活的地域文化。旅游者之所以花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到边远的地区去参加民族旅游,一方面是
26、由于那里有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是由于那里的民族文化存在于活生生的民族日常生活之中,真实形象而丰富生动。因此,民族文化旅游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努力塑造自己的特色,即项目建设要有独特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旅游产品越有特色,吸引力就越大,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市场。但是,在追求特色的同时,必须强调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否则,它将因为“虚假”或“欺骗”的罪名而失去游客的信任,并最终失去市场。民族文化旅游的真实性,首先,旅游项目的建设要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其次,旅游项目的建设要符合民族文化旅游本身的古朴性特征,以真实、淳朴、亲切、乡土化地展现给旅游者,吸
27、引旅游者。3、专题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民族文化旅游的专题性是指为满足某一类民族文化旅游者的需求,或者民族文化旅游者的某一方面的需求而实施的专项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多样性则相对于专题性而言,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民族文化旅游类型要多样,项目要丰富;二是民族文化旅游要与自然、历史文化等其它旅游类型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要求专题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是因为现代旅游已经步入大众旅游的行列,民族文化旅游者涉及社会各个领域,不同领域不同旅游者的个人因素不同,兴趣和爱好也不相同,对旅游活动和旅游景观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只有将专题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起来,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才会获得更大的综合效益。4、文
28、化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通过经济上的付出,来换取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满足其精神文化享受需要旅游产品。民族文化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旅游,它的吸引力在于其本身所体现的独特而深厚文化内涵。民族文化旅游要吸引游人驻足,并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以旅游文化研究来促进人文景观建设,提高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艺术质量和文化品位。但是,仅仅强调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是不够的,要想使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有更大的吸引力,必须强调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与趣味性。要通过各种手段,让旅游者尝一尝,试一试,跳一跳,唱一唱,甚至提供他们与旅游地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乡村耕田、种地
29、、生产、生活的趣味性,体会民族生活的苦与乐,感受其情其景所体现的文化韵味,满足他们参与、尝试、体验、学习的需求。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三者相统一当前,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利用最重要目的在于改善民族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面貌,因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者要有经济头脑,争取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或在相同投资的情况下,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但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也必须强调其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一方面,通过旅游者深入民族社区,并与社区民众进行密切的接触,感受当地民族文化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社会和文化效益意识,努力消除民族文化旅游本身带来的各种社会和文化的消极影响,增强
30、积极影响,使民族文化旅游社区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获得同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利用只有将以上三者很好的协调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更大的综合效益。 lageng (2007-6-13 00:50:29) 2.6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支撑理论fficeffice" />2.6.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一般从出生起,经过成长期而进入老年期。产品周期理论考察的是新产品的产生、成长、成熟这一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传播的技术、比较优势和投资在国际间的变动过程以及每一阶段对贸易格局的影响。虽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最只是以一般家用产品为例来说明国际间贸易和国际投资,看
31、它确实与很多行业的经验相符,包括旧行业和新行业。旅游产品同样存在着生长发展周期。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本论文研究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这一新兴旅游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6.2 核心边缘理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由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核心区是由一个城市或城市聚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周围的界限有核心和外围的关系来确定。将核心边缘理论应用到旅游研究方面,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构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的认识模型。应用这种空间结构模型,在进行旅游资源区域整合、景区旅游土地利用功能配置与旅游圈层构造以及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方面可取得满意的实践成果。核心与边缘地区应该是一种平等竞争-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空间
32、关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中地区要注意培养核心区,形成旅游创新活动基地,带动边缘区域旅游发展,壮大整个区域的旅游竞争力。由此可见核心区域发展理论可作为贵州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理论依据。2.6.3 市场细分营销理论所谓市场细分理论,就是对某种产品的消费者按一定标准加以分类,使之分为具有不同需求特点的消费群体的过程。随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深入人心和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市场细分理论在实践中以成为产品推广决策者打开市场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在本论文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策划、开发、推广研究中,市场细分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6.4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
33、论主张,经济增长必须以无损于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可持续为特征,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它反对以追求最大利润或利益为目的,以贫富差距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旨在寻求经济与人口、资源、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也为本论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应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三章 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构建与评价3.1 贵州基本概况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繁衍生息了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等4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77%;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254个民族乡,民族
34、乡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4%。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历史,众多的民族,蕴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的一块绚丽的瑰宝。充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3.2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状况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从历史上看,贵州原来是几个行政区的结合部(明永乐十一年才设行省),是典型的族际区域,民族大走廊。几大族系的民族在这里汇合。贵州少数民族大抵渊于古代的百濮、氏羌族系包括彝族、土家族、羌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且牧且耕之农牧并重;南蛮族系包括苗族、瑶族、畲族,其的质文经特点是“赶山吃饭”的狩猎及山
35、地农耕型;百越族系包括壮族、布依放、侗族、水族、毛南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稻作文化型。 由于大山阻隔,交通不便,造成民间的自然隔离,不仅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而且在一个民族内部也往往因为支系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差异,与之共处的民族有别,以及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平衡性,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于是现成了丰富的民簇文化遗产。 1、山地农耕文化众所周知,贵州位于祖国西南云贵高原东端。多为高山深谷,河两岸为农田,沿城开辟梯田梯土。属亚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量充沛,宜于农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地农耕文化。(1)山地农耕饮食可口醇香山地农耕经济文化在饮食方面颇有特点。糯米粑、粽粑、汤圆、糕粑、糯米酒、
36、黔东南的酸汤鱼、威宁火腿荞酥、镇宁波波糖、兴仁的牛干巴、独山盐酸等。贵州酒文化名扬五洲,除了有享誉全球的茅台酒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酒。这不仅与古老农耕文化有关,而且与贵州山地文化有关。更令人陶醉的是民间那种意趣横生充满情调的酒礼酒俗,让进入酒乡的游客酒醉心醉。如:代表苗族人最高礼仪的十二道拦门酒,在村口苗族姑娘身着节日盛装,为远到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牛角酒。 (2)建筑文化别具一格 贵州的干栏式、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石板房等建筑,都富有亚热带山地农耕文化特征,且以工艺精致,建筑奇特,内凼丰富而扬名中外对中外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3)山地农耕节目文化贵州是多民族的省份民族节目文化丰富多彩,富有由地
37、农耕文化特色。许多重大的节日活动,集中展示了该民族的各方面的文化,因此,对国内外游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据研究节日文化的专家统计,一年中贵州民族节日集会共1046次(处),其中,苗族651次,布依族171次,侗族84次,水族43次,仡佬族1次,彝族231次,回放13次,瑶族2次,其他各族48次。其中,万人以上参加的224次“二月二”苗族敬桥节,“三月三”布依族祭山神社神,侗族栽树节,“四月八”各民族的“牛王节”(贵州的苗族纪念民族英雄),五月五各民族端午节,五月二十四日黔东南苗族“龙舟节”,“六月六”布依族节日,祭山神和谷神,青年对歌,六月二十四日彝族“火把节”,七月半,苗族姊妹节,芦笙节、米花
38、节,八月苗族赶秋坡节、九月九各族重阳节,九月十日水族端节,九月至十二月,黔东南苗族先一过苗年和芦笙节。有些节日日期与汉族相同,但其内容不一样。如春节、布依族的八月十五、九月九等。(4)山地吹出“西南风”在中国大地上,继“西北风”之后,歌舞之乡的贵州高原又刮起“西南风”。西南风:从贵州山地吹出表现山乡民族的粗犷神奇,农耕生活的抒情朴质。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也养一方人的艺术。贵州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有其共同之处具有山野风味的西南风俗。然而,再细分,各民族又有自己的特点。贵州各民族的歌舞,正各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成就而为中外客人喜爱。侗族的大歌,黔东南和黔西北的“飞歌”、布依族多住水边,其民歌曲
39、调具有田园牧歌似的明快清新风格、彝族住黔西北高寒的乌蒙山区,其民歌似在山一样的凝重和深沉。苗族芦笙舞、反排木鼓舞、布依族香花舞、水族的花架舞、瑶族打猎舞等在北京表演深受欢迎。2、各具特色的服饰、婚俗、体育活动(1)服饰工艺、琳琅满目民族服饰及其相关的民族刺乡、挑花、编织、银饰、蜡染等工艺品,绚丽多姿,十分精美,实为各族人民的杰作。服饰种类繁多,各个民族各个支系的服饰都不一样。苗族服饰图案多变,内涵丰富。黔东南服装多为花鸟虫鱼,象征吉祥幸福。黔西北苗放服饰的各种图案,记录着民族的历史,衣裙脚三横条表示祖先迁徒过黄河、长江、平源,其他图案表地过去居住地的城廓、田园、山田等。因此,人们称民族服饰为“
40、无字的史书”。 (2)婚恋习俗、奇特风趣 贵州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风趣的婚恋习俗。内容异常丰富,这里仅叙几则。苗族游方与姊妹饭节。苗族称自由恋爱方式为“游方”,也有叫“玩姑娘”,“踩月亮”的。除节日里游方外,多利用晚上游方。侗族“行歌坐月” 、瑶族“凿壁谈婚” 、布依族赶场、土家族的唱山歌。(3)体育竞技,热烈惊险苗族龙舟竞渡、侗族抢花炮、仡佬族“打蔑鸡蛋” (4)纯朴热情的待客习俗 贵州各民族人民都热情好客,礼尚往来,重情谊,讲礼节 lageng (2007-6-13 00:51:29) 第四章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拓展fficeffice" /> 4.1 贵州民族文
41、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利用是一项战略性很强的社会工程,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开发成果是否卓有成效、开发利用能否科学持续的发展,等等,一个关键性的前提是这项工程能否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大局。 跳出贵州看贵州,从大西南旅游板块中甚至在全国旅游版块中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突出自己的特色,打出自己的品牌,发展后发优势。 (一)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贵州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的要求,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出发,全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抓“民族文化工程”为载体,以民族文化精品景
42、点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发掘、提炼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使之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相得益彰,形成具有贵州族民族特色的、文化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二)开发的重点内容:(1)以国家级、省级历史潮流文化名城和文明古镇、历史古迹为依托,开发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景点。(2)以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村寨为依托,建设集民族建筑、民族活动、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村(园)。(3)以民族文化博物饱为依托,开发以展现贵州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风情各异的民族风情为主的观光旅游、体验旅游。(4)以开发各民族服饰、工艺品等为主,发展集生产、加工、销售、
43、参观、展览为一体的民族旅游商品。(5)开发民族歌舞、民族节庆、民族风情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三)开发的重点项目是:独具特色的贵州民族文化。东部有苗族和土家族的花鼓舞、摆手舞、傩戏和高台戏;东南部有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舞、铜鼓舞和鼓楼、吊脚楼、风雨桥等独特建筑;西部有布依族、苗族、水族的铜鼓、芦笙、对歌和马术表演等;中部有布依族、苗族、水族的铜鼓、芦笙、对歌和马术表演等;中部有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的石板房、地戏和屯堡人的生活风情;西北部队彝族、苗族的“撮泰节”、“火把节”等,全省东西南北中处处有风情。4.2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模式1、旅游管理运营的战略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所谓政府
44、主导型旅游开发战略,“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政府主导型战略脱胎于创造了东亚奇迹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体制或模式”,“目前仍是当今世界各国(地区)发展旅游业所首选的一种战略”。这些年来,我国国家旅游局一直以云南等省区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实践为例,积极在全国各省区推广和总结这一经验。政府主导型旅游开发战略是旅游业发展初级阶段最主要的战略模式,而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仍处于起始阶段,实施这一战略显得尤为必要。另外,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部门,为了切实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强化政府的引导及
45、宏观调控,即以政府为主导,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制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协调各部门,形成统一的政策,引导企业进行开发。实行政府主导型旅游开发战略,要求政府要真正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开发过程中,要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的前提下,全面实行政府主导,形成各级领导干部重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格局,加快大旅游、大市场、大管理的进程,以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速度。企业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具体单位,是在政府统一规划和引导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筹集资金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经营,并从中获得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开发,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民族
46、文化旅游开发机制,实现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有机统一。2、旅游产品培育的战略模式:“三优转化”模式“三优转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优势(自然)资源开发优势名牌产品,以优势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发展优势产业,把优势产业培植成主导产业,带动全地区经济的起飞。“三优转化”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是指将“三优转化”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其本质上是旅游资源导向型和旅游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的有机结合,是旅游产品开发的高级阶段。旅游产品开发只有采取“三优转化”的战略模式,才能培育出深受市场欢迎的旅游精品、极品、绝品,才能培育出优势的区域旅游产业。贵
47、州省具有优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所以,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很好的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我们应结合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动向和旅游者需求趋向,对这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进行规划,并积极引进具有强大发展实力的企业集团前来投资开发管理,通过企业化、集团化的经营手段,着力开发旅游“精品”和“绝品”,推动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3、旅游空间开发的战略模式:据点式开发和点轴式开发相结合。目前,旅游空间开发主要有据点式、点轴式和网络式等三种典型的开发模式,不同的空间开发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使用于不同的旅游开发阶段和不同性质的旅游开发地。据点式是指优先
48、开发旅游区内某个或几个城市、交通枢纽或资源富集地,它具有节省投资的优点,但其对整个旅游区的带动作用不够强,适合于旅游开发分早期阶段;网络式是指以交通网络为基础,对旅游地进行同时全面开发,其具有带动作用大的优点,但耗资也非常巨大,适用于旅游开发的高级阶段;点轴式是指优先开发交通线,海岸线或沿河地区,构筑产业带,其优缺点和适用阶段介于据点式和网络式之间。贵州省属于国家西部欠发达的省,虽然近些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于其它省份来说还很低,用于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再加上旅游开发依然处于早期阶段,旅游开发基础条件依然很薄弱。鉴于此,贵州省应采用据点式和点轴式相结合的空间开发模
49、式。一方面,着重加大对旅游资源最为富集、最有品位、最具特色的景区的开发建设,努力把它整个旅游区的发展“龙头”。同时利用它的带动作用,拉动其他景区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同时应逐步加强对其他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搞好旅游交通方面的建设。这样,当龙头区开发建设逐渐成熟的时候,其他景区的开发建设也将逐步走上正轨。这时,通过完善交通建设进一步将旅游区的各个旅游景区密切联系起来,利用龙头带动作用,建设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带。4.3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开拓策划4.3.1 贵州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十多年来,贵州旅游业虽然年年都有所发展,但市场从未真正的火过。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投入
50、不足,导致旅游产品老化,“行、穿、住、吃、购、娱乐”六大要素的发展水平都比较低,政府领导重视后扶持力度大大的提高,龙洞堡机场的建成和贵阳城市建设的新成就,大大改善了海内外旅游者对贵州的第一印象。几条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规划,也将改善省内的旅游交通。随着西部大开发,贵州旅游业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具体指出以下几点:(一)、政府在旅游业建设中的作用有待加强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吸引千千万万的旅游者的到来,将会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就业机会,对旅游目的地企业的效益提高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大大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具体地对于旅游企业而言,首先,一个城市
51、的旅游形象变好,会逐步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到这个城市来旅游。各个单个的旅游企业或旅游相关企业、个人都会受益。但是,倘若单个企业或个人去做整个城市的形象宣传乃至这方面的投资,他并不能收到这一行为全部或大部分的回报,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作为时常竞争主体的旅游企业,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形象建设,对大量的公益性的、对域内企业或个人都有好处的形象建设都不会有动力去做。旅游营销是一种公共产品生产行为,包括以下一些典型做法:城市发布旅游信息;印制和发放宣传区域旅游形象的文献资料;举办各种针对国内和海外时常的宣传推介和公关活动;促进本地旅游企业和外地旅游企业之间的协作;设计城市旅游形象的标志、口号并培育认同意识;争取重
52、大会议、赛事、展览的举办权等;交通条件的改善;上述各种行为,显然非单发企业或个人所能为之,必须借助政府的直接或间接介入才能完成。(二)、 营销观念落后1、相当多的中国旅游企业的市场观念十分落后,对于市场的核心精神缺乏深刻理解。2、相当多的中国旅游企业错误地理解旅游营销的根本含义,将起简单的理解为“促销”或“推销”。3、相当多的中国旅游企业没有引入先进的管理观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念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网络营销观念应运而生。虽然很多旅游企业热衷于网络营销,事实上,我国的网络营销还是停留在概念边缘。网上服务只局限于订票、订房、线路介绍、价格行情、景点介绍等。没真
53、正将营销的思想应用在网络中。(三)、 缺乏科学有效的营销战略与策略旅游市场营销不仅是单纯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开发和销售,也不仅仅是对各种促销策略的调整和组合,而是表现为一种应用各种手段,为实现和提升旅游产品价值,发挥、保持和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的过程。从我国旅游企业的营销实践来看,首先,大多数旅游企业忽视对旅游市场需求的调查和研究,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生产时,没有以市场需求为中心,闭门造车,一产待销售的观念依然占主导地位。其次对旅游企业进入市场缺乏整体的规划,市场特点研究不充分,没有科学地进行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的选择不当。进如市场后,没有科学地进行市场竞争战略。另外,在营
54、销策略的选择上,大多数旅游企业偏重于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的运用,忽视产品策略和渠道策略在成功营销中的巨大作用。在产品策略的应用时,不重视新产品的开发,未能根据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的不要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虽然市场竞争很激烈,但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竞争竞争策略应用不多。在定价策略的选择上,我国旅游企业基本上都是采用单一的竟价策略,非价格竞争手段运用得很少。在渠道方面,我国旅游企业不重视渠道的建设和管理,未能将科学技术的进步成功迅速地应用于营销实践中,营销渠道策略缺乏科学性。虽然大多数我国旅游企业非常重视促销策略的运用,但促销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促销媒体的选择不要太适合旅游者的需求心理,促销工作做了
55、很多,促销的费用投入也很多,但促销的效果不理想,没达到企业的营销目的。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忽视旅游品牌的问题。竞争导向营销的经典竞争策略正是品牌的竞争。因此,迅速从简单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入品牌经营战略是当今我国旅游企业的重要任务。然后,大多数我国旅游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没多少企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更别说创立品牌和利用品牌了。(四)、 产品单一、雷同、缺乏创新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利用知识、人力、资金等推进要素,挖掘资源潜力,高起点、高品味、高水平地开发和组合设计旅游产品,创造出丰富的内容、独具特色、质量上乘、竞争力强的旅游产品。然而,我国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五)、 促销力不足无论是政府还是旅
56、游企业,都存在对旅游产品的促销无力。旅游这事先无法看到旅游产品本身。而旅游产品又无法被运出去,那么惟一的办法就是依靠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市场宣传促销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其他商品市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宣传促销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当部分的从业者还认为可有可无,不够重视;其次,不知如何进行宣传促销,我国旅游业促销的方式单一,手段落后。没有考虑到市场全球化、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传播手段网络化、信息化的需要;最后,宣传促销的投入太少。(六)、未能将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充分运用于营销活动我国旅游营销的科技化步伐依然很慢,投入严重的不足,科技含量低,系统性不强,没有把网络技术的优势充
57、分运用到旅游市场营销中。制约了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许多旅游企业在经营运作中,手工劳动较多,缺乏对高科技、新技能的运用。旅行社日常业务最多的还是电话和传真。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可以利用目的地营销系统开展查询、了解旅游信息,规划旅游行程和预算,帮助记录和管理自己旅游资料,如导游册、旅行日记和照片等。利用信息化手段,低成本、高效率地与朋友或客户即时沟通,咨讯传递。企业加如目的地营销系统后,可在该网上建立自己的企业级旅游营销系统,发布客房、餐饮、娱乐和旅游线路等产品信息,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和网上交易,还可以利用目的地营销系统的信息平台获得各类信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4.3.2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一)、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外部环境机会1、稳定的gdp的增长旅游业是一个和经济发展相关性非常强的行业,因此宏观经济的走势对旅游业有具大影响。由于中国国内经济保持稳定高速增长,未来5年,中国的经济将维持7.5%的增长速度,中国人均gdp预计将从现在的800美元逐步增长到1200美元左右。国际上一般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产养殖技术操作指南
- 智能化农业种植数据平台建设
- 医疗健康法规及伦理测试题
- 游戏美术设计规范及优化方案
- 《放大镜里的世界》少儿美术教育绘画课件创意教程教案
- 环保行业污水处理技术方案
- 2024年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下午卷)
- 2025年小学英语毕业考试模拟卷:英语阅读理解技巧与词汇积累试题
- 2025年注册会计师《会计》全真模拟试题解析汇编
- 2025年注册建筑师专业知识考核试卷:建筑室内外空间设计理念试题
- 网格员矛盾纠纷培训
- 2025年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2024年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国家开放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2024年江苏省肿瘤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4年护士资格证考试三基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共650题)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养老照护组”赛项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SLAM介绍以及浅析》课件
- 药物过量病人的护理
- 第十七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技术样题1学生赛
- 物理治疗电疗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