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_第1页
“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_第2页
“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_第3页
“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_第4页
“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Aug. . 2007Vol. 39 No. 82007年8月第39卷8月号学术月刊Academic Monthly“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批判彭启福(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I 1伽达默尔的与见域融合论”因其哲学诠释学的本体论取向而 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它仅仅揭示了文本理解和解释过程中'视域融合” 的生存论事实但对于如何达成'视域融合”缺乏足够的方法论分析和 反思。因此有必要提出视域融合度”来深化对文本理解和解释中的 视域融合问题的方法论思考。'视域融合度”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文 本契合度,即与文本之间在语义学上的契合度,

2、以及与作者原初意图之 间的契合度。要提高文本契合度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文本语境的 还原包括文本学还原、历史学还原和心理学还原。其二是现实相关 度即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融入现实、影响现实的程度。能否在文 本所代表的普遍性与读者现实处境的特殊性之间建立起一种批判性关联成为制约文本现实相关度的关犍。I诠释学文本诠释视域融合度文本契合度现实相关度I彭启福(1963 ),男.福建省长汀市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诠释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JB516.59A)0439-8041 (2007)08-0051-061994-2009 China Aca

3、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Aug. . 2007Vol. 39 No. 8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Aug. . 2007Vol. 39 No. 8随着当代西方诠释学的影响日益扩大,德国诠 释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 1900 一 2002)有关文本理解和解释中的'视域融合论”被学 界广泛接受。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光见域融合

4、论” 由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本体论取向所具有的局 限性。笔者关注到这一局限性并作出相关方法论思 考.试图通过提出飙域融合度”概念实现对与见域融 合”的方法论补正克服其局限性。伽达默尔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继承了海德格 尔“此在”诠释学的诠释学本体论路向。其哲学诠释 学撇开文本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问题着力于阐明 文本理解和解释的本体论维度。这使他嬴得了赞書 也招致了诸多的批评。因此.要谈论文本的理解和 解释与'7见域融合”的问题我们就不能不考察伽达 默尔哲学诠释学的这种本体论取向。 51早在19世纪上半叶.德国神学家、诠释学家施 莱尔马赫(Friedrich Ernst Daniel Sch

5、leiermacher , 1768-1834)创立了一般诠释学理论.促成了西方诠 释学从理解和解释的技艺向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之 转换。后来.在狄尔泰(Wilhelm Dill hey, 1833 1911)的努力下.诠释学被奠基为整个精神科学的一 般方法论基础。这种方法论取向的诠释学,是以正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哲学关注确把握文本中蕴涵的作者的主观意图为基本追求 的。施莱尔马赫甚至明确地把诠释学看成是一种 “避免误解的艺术”。毫无疑问这种方法论诠释学

6、已经意识到作者 和读者有着各自不同的视域如果读者从自身视域 出发展开理解和解释.将会遮蔽文本中蕴涵的作者 的意图。因此在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读者应 该努力借助于“心理移情”方法来实现视域的转换, 即像作者那样去思考。施莱尔马赫指出:“我们必须 想到,被写的东西常常是在不同于解释者生活时期 和时代的另一时期和时代里被写的:解释的首要任 务不是要按照现代思想去理解古代文本而是要重 新认识作者和他的听众之间的原始关系。”唯施莱 尔马赫看来尽管读者和作者之间存在着诠释学距 离.存在着视域的差别但这种距离和差别却是可以 消除的:'在一个人想理解另一个人的任何情况中都 存在这样一个前提即这种差别

7、是可消除的。心理 学解释任务就是精确地进入讲话者和理解者之间区 别的根基里。'9所以,不同于传统的语法解释方法 和历史解释方法施莱尔马赫把心理学解释方法引 入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以此来实现读者视域向作 者视域的心理转换。这种转换的前提是读者放弃 自身的视域。可以认为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方 法论诠释学所主张的是一种以作者中心论为特征 的網域转换论”。但是伽达毆尔却通过为读者的“先入之见”的 合法性蒋护的方式强调了不同视域之间转换的不 可能性。所谓的“先入之见” 是读者在展开新的理 解和解释活动之前获得的'视域” 它与人的主观因 素有关但却并不是可以完全由人的主观加以控制 的。实际上

8、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之后就已经不由 自主地成为某种被规定的、被赋予的东西,并在此基 础上展开新的生成活动。我们的文化和传统的历史 性和流动性、我们个人生活的差异性决定着我们成 为彼此相异的个性化的存在物。因此,我们的一切 理解和解释活动都只能在“先入之见”中展开。“先 入之见”不仅不是理解和解释活动的障碍相反,它 是理解和解释活动展开的必要条件。在此意义上. 传统的方法论诠释学把诠释学的基本任务归结为帮 助人们消除误解以追寻作者原意是不合适的因为 这一任务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从伽达默尔的理解本 体论来看理解并不是一种以追寻文本作者意图为 目的的工具性活动。它实际上是读者自身的生存和 生成活动是读者

9、自身的存在方式。因此,伽达默尔 一再强调他不是要像传统方法论诠释学的继承者 艾米略贝蒂(Emilio Betti, 18901968)那样,'褪 供一种关于解释的一般理论和关于解释方法的独特 学说”他“不想炮制一套规则体系来描述或指导 精神科学的方法论程序”“也不是研讨精神科学工 作的理论基础以便使获得的知识付诸实践”.而是 要揭示一种理解和解释的生存论:“什么东西超越我 们的愿望和行动与我们一起发生。”从这种生存论 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伽达默尔强调理解和解释的过 程应该是一个建立在读者和作者双方的“诠释学对 话”基础上的视域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 是不可能完全摆脱自己的视域而转换到文

10、本作者的 视域中的。伽达默尔在对理解的应用性问题的分析中,强 调了真正的理解只能在应用中实现(understanding by application).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具有建 设性的“诠释学对话”的展开不能局限在文本内部 而是应该引入对读者自身独特的诠释学情境的反 思以促成文本的创生性意义的实现。这种分析或 多或少具有某种方法论的意味.但从总体上来说.其 哲学诠释学的视野毕竟是本体论的因为它更多地 揭示了理解和解释中“视域融合”的生存论事实,而 对如何达成'视域融合”缺乏足够的方法论分析和反 思。伽达默尔引领人们关注理解和解释中的本体论 维度,有意冋避了诠释学的方法论维度。但

11、是这种 回避却无法让我们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即读者的 理解和解释确实是指向某个对象一定的文本 的其理解和解释正是对特定文本的理解和解释。 况且读者的这一活动不是一个非自觉的无意识的 行为,而是与读者的主观性心理取向和心理控制密 切相关的。我们同样无法否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即读者在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过程中总是力图采取某 种方法论即便是回避诠释学方法论维度的伽达默 尔本人,在其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也自觉地应用了 一定的方法比如现象学方法和辩证法方法。因此. 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问题并不是一个可以真0X2)施莱尔马赫:诠释学讲演(1819-1832)».见洪汉鼎:理解与 承释一释学经典文选

12、第55-56.71页北京东方出版 社,2001 o63)伽达默尔:莫理与方法(第2版序言)第8 .4页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J999.正回避的问题。如果套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 一书中关于“诠释学循环”牺说法我们可以这样 说:关健不在于回避方法论问题而在于正确地解决 方法论问题。显然像伽达默尔那样仅仅停留在对与见域融 合”的生存论事实的揭示上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对 如何实现'视域融合”作出一定的方法论反思和方法 论澄明以进一步彰显理解和解释过程中存在着的 “视域融合度”问题。任何理解和解释都无法摆脱读者自身的先入之 见之影响。理解和解释只能在先入之见所提供的视 域中展开并突破先入之见的疆域

13、与文心所提供的 视域形成融合产生出新的视域。因此理解和解释 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看成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由对话 走向融合的过程。以往的方法论诠释学忽略了读者 发言的权利片面强调读者倾听的义务消解了文本 理解和解释的对话性质。但是对读者“发言的权 利”之申明,不能反过来成为剥夺文本的“发言之权 利”的理由。发育和倾听的交互性是构成诠释学对 话的必要条件。问题的关键在干,诠释学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并 不是自然发生的。在人们的理解和解释实践中,大 量存在着“独白”现象或“不平等的对话”现象。要真 正实现伽达默尔意指的平等的诠释学对话,在理解 和解释的过程中就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论。虽然海 德格尔和伽达獣尔的生存论

14、诠释学指出不要奢望完 全把握到作者的“原初意图” 但是通过方法论的控 制却可以让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变得富有成 效.或者说可以有助于提高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视 域融合度”。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度”,首先取决于 读者的理解和解释与文本的语义学关联。文本的产 生基于作者自我表达的需要是作者表达自身生活 体验的工具和媒介.由此它就成为读者把握作者生 活体验的一种媒介和工具。当亚里士多德提出“口 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刑他 显然注意到了语言性文本的媒介性和工具性。读者 与作者处于不同的时空关系之中,只有借助于语言 性文本(特别是文字)的媒介和工具,两者之间的対 话”和交流才得以展

15、开。所以,语言性文本成为了不 同时空关系中的读者和作者展开“对话”的必要条 件。因此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必须首先 建立在读者对文本的语义学把握之基础上。理解和 解释与文本之间在语义学上的契合度乃是读者与 文本之间光见域融合度”的标志之一。缺乏对文本的 语义学把握将导致以读者的视域替代文本的视域 和作者的视域也就很难说得上是一种真正意义上 的利域融合”。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各种诠释方法中,语义学方 法最早为诠释学家所关注。早在亚里士多德的解 释篇中语义分析方法就成为论述的一个主题;而 圣经淞释学倡导的“诠释学循环”原则实际上 也是一种文本理解和解释中的语义学循环原则。值 得注意的是

16、尽管伽达默尔囿于生存论诠释学的立 场对诠释学的方法论建构持淡然态度.但他却并不 反对诠释学中的方法论建构。他明确声称自己“完 全不是想否认在所谓精神科学内进行方法论探讨的 必要性”.并认为E 贝蒂在诠释学的方法论建构方 面的工作是“卓越的”。其次,'视域融合度”不仅涉及读者的理解和解 释与作者文本的文意之契合而且涉及与作者的原 初意图之间的契合。文本的含义与作者的意图之间 并不是自然吻合的而是必然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 差异。法国诠释学家利科(Paul Ricoeur, 1913 2005)曾经提出坟本的自主性”的三种形式.其中之 一就是相对于文本作者原初意图(主观精神)的文本 自主性:&

17、#39;文本所意味的东西不再与作者所意指的东 西一致:语词的意义和精神的意义具有不同的命 运。”钿此视域融合度还应该从与作者的原初意 图(主观精神)的契合这一层面来考量。从西方诠释学的发展进程来看,施莱尔马赫的 一般诠释学重点关注的怆是文本中隐含的作者主观 精神。他显然意识到文本的字面含义与作者主观精 神之间的诠释学距离因而主张把心理学中的情(D海徳格尔在存在与时问中说道"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 脫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二海德格尔:存在与 时间第179页北京住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亚里士多德:解释篇见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軍第I 卷第4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18、社J990 (3)这一原则可以表述为:文本的一切个别细节都应当从上下文 (contextus)即从前后关系以及整体所指向的统一意艾即从目的 (scopus)加以理解(伽达默尔舆理与方法第227 -228页) 伽达默尔:熹理与方法(第2版序言)第5页。 利科尔:诠释学与意i只形态批判见洪汉鼎:理解与解释 一 诠释学经典文选第464页 方法”引入到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试图重建作者的 主观精神。尽管施莱尔马赫没有看到读者自身视域 的不可消解性而是奢望读者借助于“心理移情”将 自己的视域完全转换为作者的视域从而未能像伽 达默尔那样睿智地把理解和解释的过程看作是一种 为话”和'视域融合”的过程但

19、他强调理解和解释 应当把握作者的主观精神的意图却是无可厚非的。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能停留在文本的字 面含义上而应该深入到作者的思想深处,把握其精 神实质。作者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主观精神究竟是 什么样的?对此仅仅停留在文本本身是很难把握到 的。因为语育乃是一种兼具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媒 介。作者的文本总是蕴涵着他对公共语肓的私人性 应用。所以要理解和解释语言深处的作者精神对 文本的理解显然不能停留在对文本语言的公共性内 涵的层面上而是必须超越文本的限度走进作者的 生活世界。施莱尔马赫也注意到:'垃口果没有关于语 言的最一般的知识我们不能理解所讲的话同时, 如果我们没有理解个人所想的和独特

20、被表达的东 西我们也不能理解所讲的话。”进一步讲读者与作者主观精神之间的契合度 实际上取决干读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做到文本理解 和解释中的作者语境还原。一般而言这种语境还 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D文本学还原;(2)历史 学还原;(3)心理学还原。所谓文本学还原,是将作为理解和解释对象的 文本置于作者的文本系列之中并置于与作者相关 时代的其他作者的文本系列之中,在单个文本与文 本链的诠释学循环中展开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 这种文本学还原有助于把握文本之间的逻辑关联 彰显作者的主观精神得以形成和演进的思维性联 系O作者的主观精神之演进不是一个纯逻辑的过 程.它必定与历史本身的变化关联在一起,因此,

21、就 需要以历史学还原来澄明这种关联。所谓历史学的 还原即是借助于对历史留存物(古迹、文物、相关的 文字记栽、图片及音像资料)的发掘和考察尽可能 重建作者的生活世界在文本与相关历史语境的诠 释学循环中挖掘出作者的主观精神。马克思和思 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沖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 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 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 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 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 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 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 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啦一论述显示了 从

22、与历史情境的关系中来把握文本作者的主观精神 之重要性。所谓心理学还原.即是在历史学还原的基础上. 进一步追溯作者主观精神产生的心理过程。作者主 观精神的产生不是一个对客观历史事件的机械刻写 过程,而是渗透着作者对历史事件的个性化体验。 因此作者个人的意志、情感、情绪等非理性因素必 然与理性因素一起.影响作者主观意图的形成。也 就是说无论是作者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还是对内在 经验的反思或者是对这种认知和反思结果的语言 化表达都不是一个纯理性化的过程。因而我们对 作者主观意图的理解和解释不能局限在理性因素的 范围内而必须考虑到作者的意志、情感、情绪等非 理性因素的作用。如果说历史学还原侧重于揭示 文本

23、与客观历史情境之间的联系那么心理学还原 则更多着重于追寻文本与作者的主观心理层面的关 联。由此可见语义学的方法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 解释与文本含义的吻合,而文本学还原、历史学还原 和心理学还原等方法则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解释 与作者的主观意图之间的契合。这些方法在理解和 解释过程中的应用是提高'觌域融合度”的重要保 证。'独域融合”关注文本及其所代表的作者的'视 域”与读者的与见域”之间的融合。而'视域融合度” 不仅顾及文本和作者的立场更重要的是,还必须从 读者的立场来考量。虽然伽达獸尔的件见域融合论” 囿于其本体论视角而未能深化到对,视域融合度”的 考察但他倡导的

24、文本理解和解释中的憶义创生” 维度却为我们从读者的立场思考“视域融合度”问 题开启了思路。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很重 视理解和解释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在他看来,真 施茉尔马赫:诠释学箴W>X 1805-1810) 见洪汉鼎:理解与解 释 释学经典文选沢第29页.马克思思桔斯选隼.第1卷第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3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Avwv哲学关注正的理解(有积极的创生性意义生成的理解)能否达 成很

25、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是否有“问题意识” 即读 者能否找到合适的问题把文本的普遍性与读者自 身的特殊性结合起来。这是读者在理解和解释中开 启文本创生性意义之关键。而要找到合适的问题. 就必须对读者自身的诠释学处境有深刻的反思。仅 仅面向文本根本无法生成哲学诠释学意义上的合 适的问题意识。这里还有一个如何从文本与现实的 相关性角度来深化'视域融合度”的问题。黄勇教授曾经把诠释学划分为两种类型:为己 之学和为人之学。他认为,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当 代诠释学和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启蒙诠 释学都属于为己之学其目的在于帮助解释者达到 一种自我认识、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而他本人则倡 导一种为人之

26、学的诠释学意在达到对他者的一种 理解找到与他者相处的合理的道德方式。姑且 不论黄勇教授的这种划分是否合理但他的确注意 到了诠释学理解和解释中的读者立场。无论是为己 之学还是为人之学其理解和解释都是从读者的立 场来展开的。这也就意味着读者的理解和解释活 动必然与读者自身的诠释学处境联系在一起。所谓 的網域融合度”不可避免地涉及文本与读者诠释学 处境(即现实)的契合问题。贝蒂曾经谈到过“理解的现实性原则”。他认 为按照诠释学的这条规则,“解释者的任务是回溯 创造过程在自身之内重构创造过程重新转换外来 的他人思想、过去的一部分、一个记忆的事件于我们 自己生活的现实存在之中:这就是说通过一种转换 调整

27、和综合它们于我们自己的经验框架内的理智视 域里。这种转换是基于一种有如我们能重新认识和 重新构造那个思想的同样的综合”。他甚至谈到 了历史学家与作为他的理解和解释对象的历史现象 所蕴涵的精神之间的“对话”。这是一种吸纳伽达 默尔哲学诠释学思想来改造传统的方法论诠释学的 努力。贝蒂明确地把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看成一种 作者与读者之间经验和思想的综合.这其实就是一 种芍见域的融台”。但是贝蒂同样没有能够阐明文 本与现实之间关联的具体形式也未能揭示应该建 立何种形式的关联以保证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视域 融合度” 保证读者对文本中他人思想的转换能够最 大成效地综合到“自己的经验框架内的理智视域 里”。当然

28、,他更未能清楚地阐明文本与现实在读者 的理解和解释中发生的双向作用。笔者认为文本与现实的关联通常有两种基本 形式:解释性关联和批判性关联。所谓解释性关联,是指文本与现实之间的关联 主要是通过一种解释性的联系来实现。早期的特殊 诠释学以及施莱尔马赫开创的一般诠释学所关注和 强调的便是文本与现实之间的这种解释性关联。其 诠释学旨在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把握作者的原意并 应用到对现实的理解和解释之中。先理解、后应用. 是这种文本与现实之间解释性关联的基本模式。在 这种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既有的文本特别 是经典文本就成为我们观察现实的'洙镜” 成为我 们解释现实的理念框架和图式。文本成为神圣的

29、东 西现实反而成了文本的注脚,成了证明文本神圣性 的证据。与此同时.在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也还存 在着另外一种相反的期望: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被 规定为替现实的合理性寻找理论的依据。无论是对 文本的顶礼膜拜还是对文本的任意剪裁都是不妥 当的,因为都没有能够在文本和现实之间建立起平 衡关系。所谓批判性关联是指文本与现实之间的关联 主要通过一种批判性的联系来实现。文本作为作者 对过往现实的某种体验总是与当下现实之间存在 着诠释学距离。文本与现实之间很难自然吻合,两 者之间必有沟壑存在。因此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过 程内在地隐含了一种双重的批判性的维度:在与现 实的交接中既达到对现实的批判性反思,也达到对 文

30、本的批判性解释。由此在文本与读者的诠释学 情境的现实之间形成了一种诠释学循环:文本作为 普遍性的一环读者的诠释学情境作为特殊性的一 环它们在读者的理解和解释中彼此相互促进不断 生成新的意义。在这里怡如伽达默尔所说的文本 的理解和解释与文本的应用不再是先后相继的两个 阶段而是互不可分的统一过程。在应用中理解构 成了这种批判性关联的基本模式。总而育之.在考察7见域融合”的时候,不能满足 干思考文本的视域和读者的视域是否存在融合的问 题而要进一步思考文本与读者的视域融合是以何 种方式实现的问题。不同的融合方式所实现的'视 黄勇:解释半的两种类型: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栽复旦学 报(社矣科学版).

31、2005(2) 3)贝蒂:作为辖神料学一般方法论的诠释学(1962) 见洪汉鼎:理解与解樟一全释学经典文选第134 T 35、143 T4 页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ki.ncl学术月刊 2007 8域融合度”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在文本与现实之间 建立解释性关联读者在文本理解与解释过程中所 实现的最多只是一种低度的光见域融合”,因为此时 读者的出发点本质上只是一种'純域转换”,无论是 否承认读者的先入之见在文本理解和解释中的影 响.都

32、很难开启文本的有价值的创生性意义。唯有 自觉地在文本与现实之间建立起批判性关联才有 可能实现文本与读者之间高度的'视域融合” 开启 文本有价值的创生性意义。如果撇开文本阅读中的 纯粹考古学兴趣的话.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总是与解 决读者面临的某种生存与发展问题这一目的相关 的.也就是说总是与文本的应用联系在一起的。从 诠释学角度看契合文本含义和作者意图的理解和 解释当然应该是一种有效的理解和解释但*必是 一种有价值的理解和解释。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存 在着另外一种价值性的考量即这种理解在契合文 本含义和作者意图的基础上.是否契合读者自身独 特的诠释学情境,是否有助于解决读者面临的生存 和发展问

33、题。这种与读者的诠释学情境密切相关的价值性考 量与前述的事实性考量有着显蓍的不同。作为一 种事实性考量文本契合度的标准是相对统一的尽 管由干横亘干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诠释学距离以及语 言本身的流动性,不同读者对文本语义和作者意图 的理解和解释有所不同但在客观的最基本的方面 是可以达成一致的.由此我们才可以讨论所谓的“i吴 解”或“曲解”问题。相应地求同也就成为文本理解 和解释中事实性考量的基本取向。而与此不同的 是作为一种价值性考量现实相关度的标准却是相 对多元的。不同的读者往往处于不同的诠释学情境 之中面临不同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文本的理解和 解释必须与这些读者面临的不同现实高度关联,因 此它始

34、终要面对一般性与个别性、普遍性与特殊性 的合理结合问题。用统一的标准根本无法测量文本 的解释与多样化的现实之间的相关度.于是存异自 然也就成为文本解释中价值性考量的基本取向。1 无疑问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 都要面对其发展历程中某些永恒的问题.寻求人类生 活的共同性的一面但我们却不能忽视这些永恒的 问题在不同的时空中有其不同的具体表现并由此表 现出人类生活的差异性的一面。如果说人类生活中 的共同性因素是不同时空中的人们能够展开对话的 基础同时也是人们能够追求文本契合度的依据那 么差异性的因素正是使这种对话成为必要、并且文 本的理解和解释必须关注现实相关度的原因。(责任编辑:文

35、慧)#©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A学术月刊 2007 8#©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A学术月刊 2007 8Interpretation of Text and Level of Fusion of HorizonsPeng QifuAbstract: Restricted by its ontological view , fusion of horizons ,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Gadamc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 has its essential limits. It shows us only the fact of fusion of horizons, which exists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