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洛阳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洛阳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洛阳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洛阳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洛阳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这说明先秦儒学家a. 认为“人性本善” b. 重视教化作用c. 主张“为政以德” d. 推崇仁义观念【答案】b【解析】孟子的主张是“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致;荀子的主张是“普通人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故答案选b。a是孟子人性思想;c是孔子的思想;d是荀子思想。【点睛】孟子提出“仁政”学说,

2、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地给人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缓和矛盾和促进社会发展,荀子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2. 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反对在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认为在法律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一学派是a. 道家 b. 墨家 c. 法家 d. 儒家【答案】c【解析】材料中强调君主和法律的作用,显然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c项之前;a主张无为思想;b是兼爱非攻思想;d倡导仁义和德治。3.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a. 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

3、说 b. 宣扬君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c. 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 d. 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答案】c【解析】西汉时期,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合道家思想对于传统儒学思想进行改造,形成新儒学,故c正确;新儒学是吸收法家思想,不是取代儒家思想,故a错误;董仲舒是神话君权思想,故b错误;d是理学思想体系。4. 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t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a.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c. 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 配合政治统治的需要【答案】d5

4、. 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唐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强调a. 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b. 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 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d. 佛道兴盛冲击儒家伦理道德【答案】a【解析】“君不君,臣不臣”显然是违背了传统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从而导致政权的不稳定,故a正确;材料中是伦理道德破坏,不是宗法制破坏,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故c错误;d与材料信息不符。6.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 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

5、是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致良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可知符合南宋朱熹学说的“格物致知”观点,认为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故a项正确。b项是陆九渊的主张;cd项是王守仁的主张。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格物致知7. 宋明理学思想包含了“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这说明宋明理学a. 以提高个人修养为根本目的 b. 注重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6、c. 使儒学逐渐完整并走向成熟 d. 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答案】c【解析】宋明理学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等伦理道德,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这一思想促使儒学系统的完善,故选c。理学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a错误;经世致用思想与理学思想相反,故b错误;d与材料意思不符。8.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要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这表明李贽a. 反对尊崇孔子 b. 提倡独立思考 c. 反对专制皇权 d. 批判程朱理学【答案】b【解析】“而不拘泥于其书,要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说明作者

7、反对孔子的权威,主张个性解放,独立思考,故b正确;a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c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批判程朱理学,故d错9. 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下列学术著作中属于“实学”范畴的是a. 论语集注 b. 本草纲目 c. 朱子语类 d. 四书章句集注【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实学是指为现实社会服务,本草纲目属于医药学,服务于现实民众需要,故b正确;a、c和d均属于儒家著作和言论,不属于服务现实需要,排除。10. 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

8、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从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知a. 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b. 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c.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d. 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答案】c【解析】西汉初期众多地方出现纸,说明造纸术发明不晚于西汉时期,故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造纸术的外传,故a错误;纸在魏晋时期是主要写品,故b错误;后汉书记载具有可信性,故d错误。11. 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文化教育的兴盛c. 重文轻武的政策 d. 印刷技术的进步【答案】d【解析】宋代时期

9、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导致印刷成本降低。故答案为d项。从宋代所印刷文献来看,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排除abc项。点睛:本题抓住时间信息“宋代”。宋代以前的雕版印刷术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字模可以多次使用,减少了印刷成本。据此作出正确选择。12. 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a. 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b. 实用科技居于主导地位c. 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 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答案】b【解析】我国古代的科技以天文、数学、农学为主,并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a错误;根据图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天文、数学、农学等占据主导地位

10、,而物理、化学等占的比例较小,说明我国古代的科技以传统的科技为主,b正确;材料中未说明我国科技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从事科技研究人员的多少,d错误。13. 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a. 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 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c. 南宋的词巾低迷感伤的情绪增多 d. 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答案】d【解析】市民阶层兴起导致世俗文学的兴盛,元曲正是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形式,故d正确;a和b均属于贵族文学;c不是城市发展导致文学体裁。14. 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a. 形象化

11、的发展方向 b. 逐渐走向繁复化c. 将写意发挥到极致 d. 实用性不断增强【答案】d【解析】材料显示古代书法字体由繁到简演变,故b错误;实际上体现出古代字体逐渐有欣赏到实用性,故d正确;c是草书特点。a是甲骨文的特点。15. 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反映的我国古代绘画风格是a. 表达主观情趣的写意画 b. 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c. 表现社会百态的人物画 d. 描绘贵族生活的宫廷画【答案】b【解析】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时期东京汴河沿岸商业发展的场景,属于市井生活的风俗画,故b正确;a是文人画特点;c是人物画特点;d是宫廷画特点。16. 钱乘旦评价某一事件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

12、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事件a. 体现了“体用统一思想” b. 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c.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 以建立共和国为根本目标【答案】c【解析】材料中评价的是洋务运动,该运动接受现代化,主要是西方的形式,借以维护封建统治,该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c正确;洋务运动是中体西用思想,故a错误;b是鸦片战争影响;c是辛亥革命。17. 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的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町能不存在。这说明a.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参考价值 b. 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

13、史的真实c. 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 d. 历史档案的史料价值高于回忆录【答案】c【解析】康有为提及的公车上书,遭到现代史学家的质疑,说明历史的真实需要多方考证,方能还原历史,故c正确;回忆录属于二手史料,有一定参考价值,故a错误;档案使用要和二手史料相互印证,故b错误;档案价值不一定高于回忆录,故d错误。【点睛】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历史的史料根据形式可分为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和出土文物等);文献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和报刊杂志等);口述资料(如神话传说、史诗故事和话本等);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图片、记录片和影视资料)。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

14、料)。在历史资料研究中,不管是文字还是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高考中常出现的诗歌、传说、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18. 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这一观点a. 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斗争 b. 说明园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c. 与民主革命的思想基本一致 d. 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中“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意思是说要有民权的意识,说明当时思想解放的必要

15、性,故b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思想解放,不是革命斗争,故a错误;c中基本一致错误;d中推翻儒家思想不符合事实。19.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这说明他a. 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 b. 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c. 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 d. 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答案】b【解析】普罗泰格拉强调感觉的作用,实质上是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故b正确;a属于苏格拉底思想;普罗泰格拉不反对雅典民主制度,故c错误;普罗泰格拉是反对神学为中心,故d错误。【点睛】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6、。智者学派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20.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统治阶层应过公社生活;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这一主张a. 体现了理性精神 b. 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蓝图c. 否定了民主政体 d.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鼎盛【答案】a【解析】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才能的人得到重用,而不是抽签选举,体现出理性的精神,故a正确;b是启蒙思想家提出;c中否定民主不符合材料主旨;d是伯里柯利改革时期。21. 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

17、的意大利,且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展开,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这一时期重视古典文化传统的主要原因是a. 领导阶层比较保守 b. 传统文艺内容丰富c. 封建教会势力强大 d. 古典文化保存完整【答案】c【解析】文艺复兴时期采用古罗马文化复兴,一方面说明封建教会势力强大,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所以借助古罗马文化的形式来宣传自己的思想,故c正确;a保守不符合题内涵;b和d均不是主要的原因。【点睛】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号称复兴古典文化,但只是借助其形式,内容主要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政治经济利益,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反封建斗争。22. 薄

18、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反映出a. 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 b. 文艺复兴倡导民主自由原则c. 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 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答案】d【解析】描述出身卑贱的人战胜封建主和贵族,显然是人文主义者对于封建特权的不满,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故d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主要内涵;民主和理性均是启蒙运动的主张,故b和c错误。23. 14世纪晚期,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威克里夫等人不顾教会禁令,将圣经译成英文,并大量选用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语,使英文版圣经广为传播。这一行为a. 强化了普通民众的

19、宗教信仰 b. 有利于削弱罗马教会权威c. 促使宗教融人民众日常生活 d. 加快了英国宗教改革进程【答案】b【解析】中世纪罗马教皇把圣经作为统治社会的神秘符语,英国人把圣经通俗化显然削弱了罗马教会的权威,故b正确;a属于宗教改革的措施;c中融入民众不符合事实;英国宗教改革是16世纪,故d错误。24. 马克思·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这里“新型的控制”指的是a. 虔诚的信仰 b. 教会的仪式 c. 国王的权力 d. 神父的指引【答案】a【解析】“新型的控制”是宗教改革的具体要求之一,也就是要对上帝虔诚的信仰,这种新

20、型的控制是不同于以往的中世纪形式上的信仰,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宗教改革反对繁冗的仪式,因此排除b选项;这种控制更多地体现在思想上,而不是行动上,所以不选c选项;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这种信仰在自己内心中,不应受神父控制,故不选d选项。25. 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崇尚自然神论,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秩序。这表明伏尔泰a. 偏离了人文主义方向 b. 借助宗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 认可宗教的教化功能 d. 主张用宗教来约束人的自由【答案】c【解析】据材料“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

21、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没有偏离人文主义方向,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宗教对人的约束,体现了宗教的教化功能,故c项正确;“约束人的行为”不等于“约束人的自由”,故d项错误。故选c。26.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上述材料体现了a. 天赋人权观念b. 人民主权观念c. 社会契约观念d. 三权分立观念【答案】a【解析】“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说明的主旨是天赋人权思想,故a正确;b、c和d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7.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

22、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a.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 批判宗教神学c. 提出民主制度构想 d. 促进思想解放【答案】c【解析】“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指的是人性的解放,即追求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反对外在束缚,由此可知,a、b、d三项依旧是外在的对“笼子”的撕裂,而真正要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指的是要约束统治者的权力,也就是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如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民主共和、三权分立等一系列学说的提出,其目的均在于此,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发展之处,故选c。28. 1894年,赫胥黎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

23、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这一主张a. 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理论渊源b. 是中国近代革命思想的理论渊源c. 认为生物界的物竟天择并不适于人类社会d. 强调生物界的物竞天择,宣扬社会进化论【答案】c【解析】“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说明生物进化论的规律不适应于人类社会,故c正确;a和b的理论渊源是西方民主思想;d属于生物界的进化论思想。29. 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学术组织“自然秘密协会”于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1601年,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拥有32名院士,包括物理学家伽利略。促使这一现象出

24、现的主要因素是a. 教会由研究神学转向研究科学 b. 意大利保留了丰富的古典文化c. 文艺复兴带来的社会文化氛围 d. 禁锢人们思想的神学已被推翻【答案】c【解析】据材料“自然秘密协会于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1601年,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包括物理学家伽利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意大利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推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教会没有由研究神学转向研究科学,故a项错误;“意大利保留了丰富的古典文化”只是文艺复兴的条件之一,故b项错误;当时神学还没有被推翻,故d项错误。故选c。30. 1900年4月物理学权威开尔文勋爵指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

25、成,未来的物理学家只需要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就行了”。下列发现打破了开尔文勋爵这一结论的是a.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b.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c.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d.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的物理学大厦是经典力学的建成,爱因斯坦从宏观物体高度运动下提出新的时空观,打破了传统物理学观点,故d正确;a是奠定近代物理学基础;b是材料中提及的大厦;c是科技成就。31. 爱因斯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的某物理学理论评价说:“这一发现成为二 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材料中的“这一发现”

26、a. 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 b. 奠定了研制发电机的理论基础c. 深化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d.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答案】c【解析】此题的时间信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对建立关于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物理理论是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现代量子论的直观基础就是物理量不连续,深化了人们对于微观世界认识,故选c;a进化论思想;b是电磁感应思想;d是相对论提出。【点睛】史实运用型选择题是在掌握历史史实基础上进行答题的体型,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外,还要有一定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认真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时候要抓住题中关键词、提

27、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2联系教材和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3.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多做题,培养史料阅读以及解题技巧的能力。32. 下表为不同时期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就业结构,导致表中数据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是a.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b. 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c. 美国出现了“新经济” d.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答案】d.【点睛】表格材料型选择题一般是以表格为呈现形式,通过定量分析数字或相关数值,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此类试题解题的方法一定要抓住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常用的解题方法有:1. 要看表头及出处

28、,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2. 要看表格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或数据中的文字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3. 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33题18分30题l2分35题22分。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

29、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他还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他所谓的“天下之法”,也就是使天下之人都能”自私”、“自利”,或都能“各得自私、各得自利”之法。 摘编自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材料二他(孟德斯鸠)批评共和政体容易走向“极端平等”,形成许多“小暴君”,“主张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建立开明君主立宪制,也就是受国家基本法律约束的君主执政。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来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他盛赞英国的政治制度用法律保

30、障了资产阶级自由发展,使国力日益强盛 摘编自王美芝浅析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主张及产生的历史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并分析二者思想主张产生差异的原因。【答案】(1)主张:反对封建专制、主张限制君权;重视民意,发挥学校的议政作用;中央和地方适度分权;以法律保障私有权利。背景:明清之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相同点:都主张通过分权来限制君权;都主张法治;都主张建立代表民意的机关;都维护君主制。不同:黄宗羲的思想本质上仍然是传统儒家思想;孟德

31、斯鸠的思想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原因: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限制君权的主张,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思想等角度分析回答。(2)本题考查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主张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并归纳可知,同:都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反封建民主因素(或都主张限制君主权力);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异:政治思想上,黄宗羲仍固守中国古代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孟

32、德斯鸠主张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提出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蓝图。法律思想上,黄宗羲的法制思想并未完全脱离传统人治轨道,其实质是主张推行儒家的德治;孟德斯鸠的理论延续了西方法治精神,主张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社会。思想体系上,黄宗羲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孟德斯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中西经济和经济力量不同回答。【点睛】比较型非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具体方法是:1.在解读材料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2.在做

33、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3.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近代化进程简表阅读上述材料,提取材料中有关中国近代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答案示例:论题: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论述:

34、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内部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他们冲破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愚昧思想束缚,积极主动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和新式学堂,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也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的君主立宪、进化论引入中国,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推翻封建的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以挽救民族危亡。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但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的覆亡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思想解放不断深入的过程。

35、若学生从救亡图存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近代化进程;思想认识水平影响近代化道路等方面答,言之有理皆可。对论题的论述着重从两个方面阐述即可。)【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解答要依据表格信息,围绕“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来提取观点,论证结合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回答,要结合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新思想萌发到中体西用再到维新变法和民主共和角度论证即可。【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

36、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徐光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有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述。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他“会通”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他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疏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