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南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指南_第1页
2011年江南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指南_第2页
2011年江南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指南_第3页
2011年江南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指南_第4页
2011年江南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年江南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指南一、指南说明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意见(财教2008233号)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9173)号文件精神,自2009年起我校设立自主科研计划项目。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攀登计划和科研工作实际,以及各学院重点发展方向,汇总整理形成2009年我校自主科研计划项目指南。经校自主科研领导小组讨论决定,今年继续延用该指南。二、指南内容1. 新材料技术领域101.纺织材料功能技术本方向通过与材料学科交叉,利用现代物理(包括纳米)和化学技术,对传统纺织材料进行改性和功能化,推动学科方向从传统纺织结构材料研

2、究为主逐渐转向结构功能复合化和一体化;发展生物功能纺织材料、电子纺织材料、智能纺织材料和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功能纤维材料;(2)纺织材料功能化技术;(3)纺织结构复合材料;(4)可生物降解的生物质基光电功能材料。102.新型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与应用以绿色化学为导向,发展新型催化剂,合成功能性杂环化合物与有机高分子、有机金属材料,促进新型功能材料的快速发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设计、合成高效的催化剂,并应用其发展高效、高选择性、高产率的催化反应;(2)合成新型功能性杂环化合物,并检测其特定的生物药理活性;(3)设计并合成新型功

3、能性有机高分子与有机金属材料,开展对有机高分子与有机金属材料基本性能的测定。103.新型绿色分离技术及其集成化研究现代工业迫切需要节能、资源的可再生和循环利用,对分离过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研究新型绿色分离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开发高效色谱分离技术,包括色谱分离过程的集成。(2)研制新型抗污染的膜材料和膜组件,以及组合式膜分离、色谱-膜分离、结晶-膜分离、发酵-膜分离等的集成技术。(3)研究不同杂质浓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开发新型节能结晶技术与工艺。104.分子物理学研究从微观角度研究生物及材料分子物理特性,实现对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机理以及材料

4、特性的深入理解。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适合描述水分子团簇及离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微观模型用于研究生物分子、水分子结构和热力学性质。(2)建立光谱特性与分子结构关系的理论模型,由此对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的毒性机理、使用安全性等作出合理推断,发展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光谱技术。(3)运用光谱技术研究新型发光材料及由此而成的器件发光的物理机理。105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构建适合于人工皮肤和人工软骨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支架材料的制备和表征;(2)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研究;(3)支架材料的应用研究。106可生物降解的生物质基光电功能材料以可再生的、原料廉价易

5、得的木质纤维材料(如纤维素、木质素)为原料合成具有优越光电功能且能生物降解可用于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二次电池、晶体管、新型平板显示及照明器件、高密度存储以及生物传感等领域的材料,并探讨出这些反应的机理和调控机制,为生物质基材料在能源、信息领域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以缓解能源危机实现能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 机械科学技术领域201.食品包装技术与安全应用现代食品、生物、化学、物理以及机械等科学与技术研究食品(农产品)保质包装新技术、物流过程中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开发相应产品,为食品包装与质量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食品保鲜保质包装机理、理论及其试验方法。

6、(2)食品活性包装技术、功能性与环保型包装材料研制。(3)食品包装质量与安全检测、监测技术与智能化产品研发。(4)农产品物流减损包装及工程化技术。202.轻工装备技术面向轻工装备、过程单元的关键装备及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开展研究,形成有竞争优势的创新技术和产品,为现代化轻工装备设计开发提供重要技术基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食品加工关键装备技术。主要包括节能高效的粉碎均质机理、工艺与关键装备技术;粉体材料制备新技术等。(2)过程单元关键装备技术。主要包括干燥、杀菌、成型、充填灌装、分拣、供送等过程单元关键装备技术;过程集成技术等。(3)轻工装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轻工机器人技术、轻工自

7、动化装备与自动线、轻工装备及过程单元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203.先进的机械设计制造理论与应用研究机械结构动态优化设计、精密加工与先进表面处理技术、设计制造过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等,取得重要理论与技术突破。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精密加工及耐磨机理、工艺和先进表面处理技术;(2)CAD/CAE/CAM与制造系统信息化技术;(3)机器人及并联机构理论研究与应用;(4)复杂机械系统动态设计与仿真优化。3. 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301.工业微生物物种资源的开发优良的微生物菌种或新型生物催化剂(酶)是发酵工程技术发展的资源性基础,工业微生物资源开发和菌种选育是发酵工程的上游研究阶段,重点研究:(1)工

8、业微生物资源挖掘、规范化管理和信息共享;(2)工业菌种目的基因表达及重组优化体系研究与开发;(3)工业微生物育种新方法和新策略。302.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组学技术研究典型工业微生物的基因网络,从分子水平对工业微生物资源进行深度的信息挖掘和整理;应用蛋白质组学定量分析技术和代谢物组学分析方法,实现定量预测基因改变和环境变化后生物代谢网络的变动规律,按照生产目标设计新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网络;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多种独特的、适用于各种工业微生物宿主的高效表达系统,突破工业微生物菌种改良的关键技术。重点研究:(1)微生物功能基因组与信息挖掘技术;(2)微生物蛋白组学与代谢组学研究;(3)微生物菌种改

9、造和功能优化。303.高效节能的发酵工程平台创新技术现代发酵工程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工业发酵技术体系,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针对发酵工程中的共性和关键问题。重点研究:(1)高菌体密度、高发酵强度的发酵生产技术;(2)高效的生物反应耦合发酵系统;(3)研究和开发适合极端微生物和基因改造微生物发酵的生物体系和发酵技术;(4)固态发酵技术研究;(5)再生资源工程技术;(6)大宗发酵产品的技术提升与改造。304.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的研究以可再生生物资源为原料,以微生物细胞或酶为生物催化剂进行物质转化和合成,大规模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是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资源、能源及环境危机的有效手段之一,已引起了人

10、们广泛的兴趣和很高的期望。重点研究:(1)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生物催化剂的筛选和酶分子的定向改造;(2)生物催化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3)重要生物化工产品的生物催化技术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4)大品种手性药物中间体的生物转化与生物合成。305.发酵过程工程技术研究微生物发酵过程控制与系统集成是支持发酵工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技术平台。在对微生物代谢网络进行分子和细胞水平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发酵过程的优化与控制。重点研究:(1)微生物发酵过程的数量化分析方法及模型化技术及智能控制;(2)大规模微生物发酵过程的在线检测、模式预测与优化控制技术;(3)节能型个性化生物反应器及放大工程技术;(4)生物炼

11、制工程和清洁生产技术研究。306. 长效重组药物和药物新靶点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重组药物成药性差问题,达到稳定性好、体内半衰期长和高生物利用度的高药学品质原料药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长效重组药物的分子设计;(2)长效重组药物高效表达系统的建立和人源化宿主的改造;(3)长效重组药物的制备方法学;(4)长效重组药物的成药性评价。药物新靶点研究是新药研发的重要内容,围绕药物靶点的确认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新结构药物为探针,通过对药物分子药理学的研究搜寻新药物靶点;(2)已知结构药物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研究确认药物新靶点,分析药物新的适应症

12、;(3)药物新作用靶点的药物设计和成药性评价。4. 食品科学技术领域401. 食品组分与物性(1)食品蛋白质基础;(2)碳水化合物化学与工程;(3)食品组分修饰与物性调控。402. 食品生物技术(1)食品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2)食品生物化学;(3)益生菌与乳品生物技术;(4)食品发酵技术。403.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1)食品功能因子;(2)营养代谢与调控;(3)分子营养与应用;(4)食品营养分析技术。404.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1)食品安全评价与质量控制;(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405. 食品加工与配料(1)食品加工技术;(2)食品化学;(3)食品酶学。406. 谷物与淀粉工程(1)谷物功

13、能成分与健康食品;(2)谷物化学与工程;(3)淀粉及其衍生物;(4)方便食品及品质改良。407. 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1)脂质化学;(2)油脂深加工;(3)植物蛋白;(4)功能性脂质。408. 食品资源与综合利用工程(1)生鲜食品加工保鲜及综合利用;(2)动物资源开发。409.食品中蛋白组分在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以及对食品品质、安全性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旨在从分子水平上揭示食品中主要蛋白组分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机理以及对于食品品质、安全性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1)阐明食品蛋白组分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自身结构变化以及与食品体系中其他组分的相互作用机制;(2)探讨蛋白组分的变化对于食

14、品及配料的加工性能和品质(质地和风味等)的影响;(3)揭示蛋白组分自身变化或与其他组分及功能因子形成复合物后对于食品的安全性和人类健康的影响。410.基于表层关键分子的食源性病原菌致病机制及其检测与控制研究针对微生物细胞膜和细胞壁中关键分子,分析其结构组成,探索其合成和转运途径,研究其在食源性病原菌危害过程中的多重角色,揭示其介导群体效应调控细菌致病性的机制,开发基于表层关键分子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控制策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菌膜的形成机制和控制技术研究;(2)噬菌体侵染识别和控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机制研究;(3)食源性微生物耐药性基因水平转移的机制和控制研究;

15、(4)基于食源性微生物表层结构改造来控制毒素的技术研究。411.食品生物催化剂的挖掘、功能优化及高效制备技术从现代分子酶学、发酵工程、以及食品工程的角度出发,立足于食品安全、有效、营养的生物催化过程,研究新型食品酶源、酶功能改造、高效表达以及发酵过程放大的多层次调控集成技术,实现高效节能与环保的食品生物催化剂的工业化制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食品酶的挖掘与功能优化;(2)利用分子发酵工程技术进行重组酶的高效表达与制备。412.碳水化合物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通过应用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系统掌握将碳水化合物降解产物转化为特定功能食品配料与添加剂的技术路线

16、与控制手段。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典型多糖水解动力学及改性重组技术;(2)糖苷酶的可控、定向、高效转化技术;(3)功能性单糖生物转化制备技术。5信息及控制技术领域501.智能识别技术及其工业应用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和传感技术的发展,数字图像和视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与互动的一种重要媒介,通过对相关信息的识别、分析、监控、处理、控制等,在军民工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视觉认知机理与图像视频质量评价;2、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包括医学图像的处理和分析,异常行为检测、识别与干预;3、异构数据的规则挖掘技术研究;4、普适计算中的模式识别问题和人工智能应用。502.集成

17、电路、微系统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研究与应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感知信息的传感器、微系统和相关电子元器件,信息采集、处理、控制的电路、芯片以及通信网络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为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拟开展以下三个方向的研究:1、MEMS微机械陀螺仪和组合惯性传感系统研究与设计; 2、带有内置集成电路芯片的低成本USB有源加长电缆的研发;3、新型半导体纳米器件及阵列的研究与应用。503.群体智能技术及在轻工、医药中的应用群体智能算法是模拟自然界生物的群体行为来构造随机优化算法,是人工智能及社会、生物等交叉学科的热点,它利用群体优势,为复杂问题提供更具有健壮性、灵活性和更经济的解决方案。研究内容

18、包括四个方面:1、生化代谢途径建模与优化研究;2、酶的定向分子进化的生物信息学研究;3、高通量药物分析与设计平台研究,化学数据挖掘新方法与药物设计;4、面向大规模生物信息数据处理的高效群体智能计算模型研究。504.传感网及优化控制技术随着传感器技术、机器视觉、嵌入式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大量具有微处理能力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的无线传感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它具有自组织性、动态性、可靠性和以数据为中心等特点,可用于人员无法到达或难以兼顾的地方。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于FPGA的高速机器视觉处理及其在数字化纺织中的应用;2、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设计;3、网络安全态势

19、预测。505.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考虑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性、流量模式的多样性和信道参量的强约束性等,构建气象无线传感器网络;构建粮库安全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攻克物联网平台下粮库温湿度测控、存量检测等关键技术;构建国家电网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主要研究内容:(1) 网络体系结构、跨层设计和安全通信模式;(2) 网络动态组合决策模型及算法;(3) 异构传感器网络互联模型及应用技术。506.工业过程监测及优化控制针对发酵、食品等间歇生产过程,寻求多模态、多变量、多尺度模型化方法、质量监测、系统评估与过程诊断技术,开发检测装置,实现产品的自动监测与过程的优化

20、控制。主要研究内容:(1)工业过程在线监测评估理论与诊断方法;(2)发酵过程的多模型融合建模与多目标优化控制;(3)食品与环境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与仪器;(4)间歇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与软件。507.复杂系统控制理论与智能化技术以复杂动态系统、智能工业装置及机器人为对象,研究网络化、分布式、不确定、非线性及随机性等条件下建模与控制理论;考虑嵌入式计算、多信息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机器视觉、类人机器人控制与智能感知。主要研究内容:(1)复杂动态系统控制理论与辨识方法;(2)网络化与分布式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3)嵌入式机器视觉关键技术及应用;(4)类人机器人智能控制与异类多传感信息融合研究。

21、508.绿色能源的优化、储存与监控技术利用多目标优化控制技术、储能技术、动态监控技术从系统性能、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适合于多风况的风电系统多目标优化控制方法体系和混合储能技术方案,构建基于物联网的风电系统远程智能监控平台,实现对新能源前沿技术的突破。主要研究内容:(1) 各种风况下并网型风电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控制、组网及混合储能技术;(2) 基于物联网的风电系统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3) 风电并网与电力有源滤波器的优化设计与控制技术。509.基于高精度感知和智能计算的展示技术利用最新的高精度感知和智能计算方法,结合展示设计要求,研究更具现代展示效果的展示新技术,并将这些技术

22、应用于实际展示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多类高精传感器的数据综合获取集成系统;2、多源感知数据的综合智能处理技术。3、实时感知后数据的多效展示技术。4、高精感知数据实时展示示范系统研究。510.基于射频技术的企业质量感知系统1开发适用于企业级质量感知系统用各种类型的电子标签; 2. 开发电子标签读取仪器。3. 建立物管网的新型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采集端口及系统的网络。4. 企业质量感知系统的数字媒体展示技术的研究。511.数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数学和生物学交叉产生的数学生物信息学致力于研究这两个学科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生物学定量研究中的分子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等,使生命科学成为抽象的和定量的科学,属

23、于信息科学范畴。本研究将在分子水平上,以酵母等模式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各种角度对模型建立,模型分析,模型模拟,模型应用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向:(1)生物分子基因调控网络的建模和分析;(2)生物分子复杂动力系统建模和逻辑分析;(3)生物分子的代数与组合结构的建模和分析。512.数字化纺织技术数字化是纺织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本方向通过与信息学科、控制学科的交叉,利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系统、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和企业间协同网络化系统研究纺织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检测、销售和服务各环节的信息化技术,特别是纺织生产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在线检测系统和纺织产品设计的CAD系统

24、。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纺织CAD技术;(2)纺织过程智能控制技术;(3)基于图像处理的纺织品分析技术。6. 资源及环境技术领域601.基于国家能源新战略的锂资源开发及应用在锂的绿色萃取、精制等方面开展研究:(1)盐湖的合理综合开发;(2)从高镁锂比的卤水中稳定、高效提取锂盐;(3)电池级高纯碳酸锂及其它锂化合物的研制;(4)锂同位素分离技术的深入研究;(5)高性能锂动力电池研究。602.基于国家能源战略的三次采油用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设计和产品群开发主要研究内容:(1)通过分子结构与性能定量关系研究,发展采油用表面活性剂分子设计理论,充分利用天然油脂基、芳香环结构等特色结构,为新品

25、合成提供理论指导。(2)从分子设计入手,结合绿色化学发展趋势,开发Gemini型、双尾型、两性型、阴-非离子复合型等针对三采的新型表面活性剂产品群。(3)在弱碱甚至无碱条件下使用时仍达到耐高矿化度、耐硬水、耐高温,配伍性能好、产生超低界面张力且廉价的目标;开发产品群及其生产工艺;并投入现场试验。603.纺织清洁生产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本方向利用现代生物、化学和物理科学与技术研究减轻从纤维原料、纺织、印染加工整个纺织生产过程中的高资源消耗、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水耗等问题,实现纺织工业诸环节的生态化、清洁化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非传统生物纤维的开发与应用;(2)纺织品

26、的生物加工技术;(3)生态染整加工技术。604.废弃物厌氧发酵及资源化关键技术通过厌氧发酵技术对有机废弃物(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渣、废料等)进行资源化处理,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有效地获得资源和能源。深入研究高浓度有机废弃物深度资源化发酵过程中不同发酵阶段的酶学特征、定向产酸、关键微生物种群群落演替及高效二元厌氧反应器运行参数及调控技术。1)厌氧发酵产甲烷过程酶学表征;2)连续产氢产甲烷过程关键微生物种群演替;3)厌氧发酵定向产酸;4)高效厌氧反应技术研究开发及运行过程调控。605.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灾害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赋存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中。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

27、推进,必须充分认识工程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以实现土木工程造福人类的目的。鼓励开展的研究方向:1)淤泥含水形成机理与其脱水关键技术及资源再利用研究;2)基于生物降解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库容量预估及场边坡渐进失稳机理与安全性评估研究;3)城市地铁施工对邻近建筑影响与隧道结构生命全过程可靠度研究;4)强风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物失效机理研究。606.快速城市化新区水环境综合保护技术1、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消减和资源化技术;2、城市雨水分质收集和减污技术;3、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保证技术。7. 法学701.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立法研究1、推进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2、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网络;3、

28、推行食品质量追溯和召回制度;4、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5、完善食品安全相关认证;6、建立完善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7、强化科学管理。702.食品安全问题研究1、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法的基本理论,包括立法必要性、价值基础、法律属性等;2、立法现状反思;3、相关的域外经验;4、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立法构建体系,包括立法目的、基本原则、主要制度等。8. 管理学801.基于团队胜任力特征的科技创新创业主体、环境、模式研究1、科技创新创业团队胜任力模型研究;2、科技创新创业环境的构成。802.建立未来低碳城市的系统仿真问题研究1、低碳城市仿真系统的框架结构设计; 2、Multi-Agent系统及

29、分布式人工智能低碳城市的问题研究; 3、Multi-Agent可计算模型与低碳城市仿真映射关系设计; 4、低碳城市复杂网络仿真研究; 5、低碳城市五种形式熵产生(组分熵、结构熵、功能熵、合时熵与环境熵)的SWARM仿真研究。9. 教育学90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江南大学创建“至善学院”的探索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特点、“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互动以及对“精英人才”培养要求的宏观理论研究;2、“精英教育”的界定、历史梳理、学理基础以及“精英人才”的选拔、培养、评级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3、江南大学创建“至善学院”的行动研究;4、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

30、养基地班”的个案研究。902.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理解性教学及实践研究1、以理解为目标的知识建构过程和机制研究;2、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理解性教学理论研究;3、支持理解性教学的教学技术开发;4、理解性教学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研究。90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1、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大学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构建一个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大学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系统架构;3、定量确定大学信息化建设绩效。10. 经济学1001.基于农产品安全视角的中国典型区域农药投入与农户施用行为的实证分析与政策研究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基于农产品安全的视角,着重从以下几

31、个方面入手:农户施用农药行为影响农产品安全的因素研究、我国典型区域农户农药施用行为影响农产品安全实证研究、农产品安全下政府对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规制研究以及政策建议,主要是利用实证分析的结论,针对不同的典型区域,从建立农产品安全标准、资金支持制度和监督管理三个层面,提出制定适当的政府和有关组织的政策措施,有效地实现对中国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引导、支持和管理的标准化。1002.江苏城市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可接受性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的重点在于:一是通过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实地调研,得出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认知、需要与可接受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有意义的结论。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利用实证研究结论,

32、充分结合江苏省消费者需求层次逐步提升但仍低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和经济承受能力不同的食品消费情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规制企业行为和引导支持消费者行为的经验,从宏观层面上探讨政府和相关组织引导和支持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可追溯食品的作用,切实推动江苏省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进程,保证食品安全,建立政策支撑体系。1003.超市主导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契约协调研究:信任、公平和可追溯性1、契约双方相互信任(trust)的研究;2、契约设计时如何保证公平(fairness)的研究;3、契约设计中如何体现可追溯性(tractability)的研究。1004.长三角开放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潜

33、力及其国际比较研究1、长三角开放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分析研究;2、长三角开放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实证分析;3、长三角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产转型研究;4、长三角城市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5、长三角开放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国际化比较。1005.江苏省民间美术与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产业运作1、江苏省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2、典型项目的产业化开发模式与运作探讨。1006.开放条件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问题研究1、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2、不同类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机制;3、不同类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特征与管理机制;4、不同类型新型

34、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模式;5,开放条件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与发展。11. 历史学1101.中国食品文化史研究1、中国食品制度史研究;2、中国食品观念史研究;3、中国食品审美史研究;4、中国食品文献史研究12 马克思主义1201.理性与直觉新儒家方法论考察对于新道德领域中通过转识成智而得到的形上智慧,我们如何来确证其真理性?超越理性的、理智后的直觉与非理性直觉是否为一事?理性是否等同于逻辑,逻辑与理性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历久弥新,重新思考它们对于伦理学的开新无疑有理论上的深远价值。1202.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研究本项目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为主题,

35、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密切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实际,特别是结合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概括提炼出当代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带有区域性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与理论成果,由此推动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新的发展。13. 社会学1301.复杂系统研究与社会管理创新1、以城市社区为平台开展大量的社会调查,获取社区成为一个自组织系统的基础数据资料,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研究;2、用系统的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等研究城市地域性基础上自驱性主体间的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作行为产生与

36、进化机制;3、探索计算机模拟城市社区复杂适应系统的内部结构模型,科学、有效地实现城市社会发展预测与管理。1302. 东亚视野中的日本国民性研究1、关于日本国民性的形成;2、日本国民性的具体特征;3、日本国民性的影响;4、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日本传统国民性的影响。14. 体育学1401.构建有中国特色学校拓展训练理论的研究1、拓展训练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2、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学校拓展训练比较分析。3、我国学校拓展训练实施情况调查研究。4、学校拓展训练的内涵、分类、价值、功能、理论基础等问题研究。5、学校心理拓展原理与方法研究。6、中国特色的拓展训练理论体系构建。1402

37、.北京奥运会后进一步繁荣中国群众体育研究以环太湖地区为例本研究立足于环太湖地区群众体育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的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对环太湖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及其特点进行研究,然后对影响环太湖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的干扰因素、环太湖地区体育地域文化特点研究、环太湖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的大环境;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环太湖地区群体体育发展趋势的影响进行研究,归纳总结以往奥运会举办经验,最后对环太湖地区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展望环太湖地区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15. 外国文学1501.西方现当代文学(影视文学)的多模态解读1、针对自觉使用多模态话语叙事的西方现当代著名作家;2、探讨西方现当代著名影

38、视文学作品中的多种符号资源和意义生成过程;3、也可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重新审视西方现当代文学中一些虽仍以语言文本为主但其文字视觉形象和文字音乐效果特别强烈的作品。对其作品多方面的功能解读,探讨从不同角度分析此类作品的可行性。16. 新闻传播学1601.苏南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模式、问题与对策1、苏南动漫、网络游戏产业研究;2、苏南信息产业研究;3、苏南传统文化产业研究;4、苏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5、苏南创意产业园区研究1602.网络传播内容的积极管理研究1、网络信息传播的现有机制研究;2、网络传播的参与主体研究 ,价值标准研究,文化背景研究;3、传统媒体与网络传播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具体方案设计与路径建设研究;4、管理机制建设与网络传播秩序的研究;5、立法与网络传播信息的管理的关系研究;6、基于模糊识别的网络信息监控系统研究17. 艺术学1701.基于物联网的交互式产品创新设计研究1、研究以传感技术和无线射频识别为技术特征的交互式产品新设计方法,包括产品交互设计系统的组成、设计原则与方法;2、从人-产品-环境空间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多向度关系来分析研究产品与人的交互行为,从而使现代产品设计在技术、审美与情感上获得有机统一,以提升产品的整体价值属性;3、将现代数字技术、传感技术等与人的生理与心理行为相结合,从而使技术转化为用户易识别、感知与体验的物化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