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B产品培训资料》ppt课件_第1页
《CMMB产品培训资料》ppt课件_第2页
《CMMB产品培训资料》ppt课件_第3页
《CMMB产品培训资料》ppt课件_第4页
《CMMB产品培训资料》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CMMBCMMB产品培训资料产品培训资料一、一、CMMB各种产品概述各种产品概述二、二、CMMB直放站的作用直放站的作用三、三、CMMB光纤直放站设备及运用光纤直放站设备及运用四、四、CMMB微型直放站设备及运用微型直放站设备及运用五、五、CMMB干线放大器设备及运用干线放大器设备及运用六、六、CMMB无源器件及运用无源器件及运用七、终了语七、终了语CMMBCMMB产品引见产品引见 一个完好的CMMB覆盖系统由设备部分和无源部分组成设备部分主要指直放站和干放,无源部分只需指功率分配器,天线,馈线,馈线衔接器;直放站按照任务方式可以分为宽带直放站和光纤直放站。 CMMBCMMB室内直放站作用室内

2、直放站作用 处理覆盖:利用直放站处理由于地形、建筑物处理覆盖:利用直放站处理由于地形、建筑物的阻挠而呵斥的盲区或阴影区的覆盖。的阻挠而呵斥的盲区或阴影区的覆盖。 室内覆盖的信源引入:在城市,利用直放站作室内覆盖的信源引入:在城市,利用直放站作为室内覆盖的信源引入设备。为室内覆盖的信源引入设备。CMMBCMMB室内宽带直放站特点室内宽带直放站特点特 点A. 采用空间信号直放方式B. 输出信号频率与输入信号频率一样,透明信道C. 工程选点需思索收发天线的隔离D. 增益普通在93103dBE. 输出功率普通在3743dBmF. 设备安装简单G. 投资少、见效快设备安装点所需条件 A.安装点能满足设备

3、要求的电磁环境B.安装点能满足覆盖系统的要求CMMB室内宽带直放站原理图室内宽带直放站原理图发射天线覆盖系统发射天线覆盖系统低噪放低噪放P C 接 口DOWN LINKRC2输入滤波器输入滤波器接纳天线接纳天线电 源 模 块Card Phone选带器选带器下行功放输出滤波器输出滤波器监 控 单 元低噪声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是一种前置放大器,对小信号有很强的放大才干,为功放和 其他有源器件提供足够的输入功率。同时它的噪声系数很小,用于放大链 路的前级,可以很好的控制输出噪声。滤波器滤波器是一种带通滤波器件,能有效的滤除任务频带以外的无用信号,从 而防止带外无用信号对直放站的干扰以及直放站产生的带外

4、杂散信号干扰其他任务频带的设备。频带选择器频带选择器可以选择规定的任务频带,并且能有效的滤除任务频带以外的无用号。功率放大器功放置于放大链路的末级,它可以提供较大的输出功率从而满足产品的工 作需求,直放站运用的功放需求有较宽的任务频带和稳定的线性增益。CMMB室内光纤直放站性能目的室内光纤直放站性能目的输出功率:33dBm2W/ 37dBm5W/ 40dBm10W/ 43dBm20W频率范围:470-860详细频点可由用户指定CMMB室内宽带直放站运用室内宽带直放站运用CMMB室内光纤直放站特点室内光纤直放站特点特 点采用空间耦合或者总站直接耦合方式,经光纤中继设备将信号传输到远端覆盖区。输出

5、信号频率与输入信号频率一样,透明信道。覆盖区天线可根据地形情况选择全向或定向天线。不存在直放站收发隔离问题,选点方便。一个光中继设备可同时与多个覆盖端机衔接。设备安装点所需条件 光中继端到覆盖区远端,需一对单模光纤。CMMB室内光纤直放站原理图室内光纤直放站原理图低噪放低噪放P C 接 口DOWN LINK光路光路输入滤波器输入滤波器接纳天线接纳天线电 源 模 块Card Phone选带器选带器监 控 单 元光发射模块近端机近端机CMMB室内光纤直放站原理图室内光纤直放站原理图光路光路低噪放低噪放P C 接 口DOWN LINK输入滤波器输入滤波器电 源 模 块Card Phone选带器选带器

6、监 控 单 元光发射模块近端机近端机总总站站耦合器P C 接 口DOWN LINK发射天线覆盖系统发射天线覆盖系统电 源 模 块监 控 单 元光接纳模块功率放大器远端机远端机CMMB室内微功率直放站特点室内微功率直放站特点具有单向放大数字多媒体广播的下行链路信号,有效扩展覆盖范围,填补数字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盲区和信号弱区的功能,可对较小覆盖区域进展有效的覆盖。CMMB室内微型直放站性能目的室内微型直放站性能目的输出功率:17dBm选频方式:470-860详细频段及带宽可由用户指定CMMB室内干线放大器特点室内干线放大器特点放大CMMB分布系统的下行信号,有效补偿室内分布系统射频电缆的信号损耗,

7、以较低本钱扩展分布系统的覆盖范围,实现室内分布系统的网络优化。CMMB室内干线放大器原理图室内干线放大器原理图 滤波器一体化功放模块滤波器供电单元监控单元信源端天线端CMMB室内干线放大器性能目的室内干线放大器性能目的输出功率:33dBm2W/ 37dBm5W/ 40dBm10W/ 43dBm20W选频方式:470-860详细频段及带宽可由用户指定无 源 器 件简简 介介无源器件像滤波器、分配器、谐振回路等以实现信号匹配、分配、滤波等有源器件 像微波晶体管、微波固态谐振器等以实现信号产生、放大、调制、变频等 各种无源、有源元器件是微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功能是对微波信号进展必要的处置和变

8、换关键技术参数器件选型关键技术参数任务带宽插入损耗回波损耗带外抑制无源交调功率容限 微波元器件按性质分为三类: 线性互易元器件 线性非互易元器件 非线性元器件 线性互易元器件只对微波信号进展线性变换而不改动频率特性,并满足互易定理 主要包括:衔接匹配元件、功率分配元器件、微波滤波器件及微波谐振器件等线性非互易元器件包括:隔离器、环行器等非线性元器件能引起频率的改动从而实现放大、调制、变频等从工程运用的角度重点引见衔接匹配元件功率分配元器件衔接匹配元件: 终端负载 微波衔接元件 阻抗匹配元件 终端负载: 衔接在传输系统终端实现终端短路、匹配、规范失配等功能的元件匹配负载:是一种几乎能全部吸收输入

9、功率的单端口元件。 同轴线匹配负载是由在同轴线内外导体间放置圆锥或阶梯形吸收体构成 微带匹配负载普通用半圆形的电阻作为吸收体,具有频带宽,功率容量大的特点。失配负载:既能吸收一部分微波功率又反射一部分微波功率,普通制成一定驻波的规范失配负载,主要用于丈量。性能目的:任务带宽回波损耗无源交调功率容限接头类型馈线和器件及设备的衔接器件,俗称馈线接头。衰减器是二端口互易元件衰减器最常用的是吸收式衰减器工程中通常运用的是同轴型衰减器同轴衰减器通常有固定及可变衰减两种衰减器主要用于检测系统中控制微波信号传输能量、耗费超额能量,因此扩展信号丈量的动态范围,诸如功率计,频谱分析仪,放大器,接纳器等。衰 减

10、值: 规范衰减值从0分贝至 60分贝,在0至20分贝的范围内可以0.5分贝递增,20至30分贝范围通常以1分贝递增,更大的衰减值由用户指定频响与带宽 :同轴衰减器通常任务于标称的宽频带内。平均功率 :为使器件特性不发生改动或免受永久性损坏所允许的最大延续功 率值,衰减器的能量耗散单元具有热转换功能,高功率衰减器需求散热片、散热 器或二者的结合运用。 在微波系统中,需将微波功率按一定比例分成两路或多路,必需运用功率分配器件。 功率分配器包括:定向耦合器、功分器定向耦合器是一种具有定向传输特性的元件,是由耦合安装联络在一同的传输系统构成的。如图示:耦合安装的耦合方式有孔、分支线、耦合线等构成不同的

11、定向耦合器。耦合安装P4P3P2P1(1) 耦合度输入端“的输入功率P1与耦合端“的输出功率P3之比定义为耦合度,记作C。 C=10 lg dB31PP(2) 隔离度输入端“的输入功率P1与隔离端“的输出功率P4之比定义为隔离度,记作I。 I=10 lg dB41PP任务带宽 任务带宽是指定向耦合器的上述C、I等参数均满足要求时的任务频率范围。用途:信号注入功率流监测测定驻波比信号采样主要技术参数任务频带插入损耗回波损耗耦合度方向性功率容量接头类型无源交调在微波电路中,为了将微波功率按一定比例分成两路或多路,必需运用功率分配器。功率分配器类型很多,有同轴线型、带状线型或微带线型等。功率分配器的主要目的有:功率分配比、任务频带、输出口隔离、输入电压驻波比等。在大功率系统中还有功率容量的要求。主要任务参数:任务频带插入损耗分配比隔离度驻波比功率容量无源交调接头类型插入损耗 是分配损耗以外的不可复原的损耗,当分配器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