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天赋科学的训练方法努力成功运动生理学 11级1班 肖文杉稳态:4页稳态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兴奋:5页兴奋性:5页反应:5-6页适应:6页能量的直接来源ATP(ATP 的分解放能 ATP 的再合成吸能)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质 无氧代谢过程CP将能量转移给ATP、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脂肪的氧化分解。ATP的生成过程三个供能系统供能特点及意义 :n 磷酸原系统(phosphagen system):底物为CP,不需氧,供能总量少,能量输出功率大。可为几秒内完成的运动提供能量。n 乳酸能系统(lactic acid system):底物为糖类,不需氧,供能总量较磷
2、酸原系统大,能量输出功率较磷酸原系统小。可为1分钟内完成的运动提供能量。 n 有氧氧化系统 (areobic oxidation system):底物为糖类或脂肪。需氧,供能总量大,能量输出功率小。可为长时间的运动提供能量。 消化: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在消化管中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有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胃内消化:1)化学性消化:由胃液中三种成分完成 胃酸,有四种主要作用 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成蛋白胨和蛋白shi 。粘液,中和胃酸,润滑。2)机械性消化,有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和蠕动三种运动形式。通过胃运动可促进胃排空。小肠内消化:Ø 化学性消化:靠胰液和
3、胆汁、小肠液(含肠致活酶)。Ø 胰液中含四种消化酶分别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胆汁含胆盐,可乳化脂肪,使脂肪酶与脂肪充分接触便于分解脂肪。Ø 小肠的机械性消化: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吸收: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吸收的部位及吸收物质:22页 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适应吸收功能的结构 : 环状皱襞 绒毛 微绒毛肌肉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自学、粘滞性肌肉生理特性 兴奋性和收缩性阈强度的概念: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引起兴奋的三个刺激条件:(1)强度达到阈强度、(2)刺激作用时间、(3)强度-时间变化率 静息
4、电位(resting potential):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每种细胞的静息电位是一定的) 极化状态: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细胞受到刺激时膜内外发生的膜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过程分以下两个阶段: 1)去极化,即除极相(depolarization):细胞膜内电位升高(负值减小),由静息电位时的-70 -90mv上升至+20 +40mv。2)复极化,即复极相(repolarization):细胞膜内电位降低重新回到静息电位水平。肌节(sarcomere):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肌节的组成部分:1/
5、2明带 + 暗带 + 1/2明带 肌管系统(sarcotubular system):1、横管系统(T管、T小管),由肌细胞膜内陷形成。2、纵管系统,由肌细胞滑面内质网形成。 三联管:横管、终池三联管是将肌细胞膜的电变化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的传递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接头前膜、 接头间隙、 接头后膜 (递质乙酰胆碱。)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概念:以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
6、介过程。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三个步骤(38页) :(三)肌肉的收缩(肌肉收缩第二环节)与舒张(肌肉收缩第三环节)过程证据: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肌丝滑行学说)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 由肌球蛋白组成,其横桥具两个重要功能特征:第一,有ATP结合位点和ATP酶活性,并能在横桥与细肌丝结合时激活。第二,能与细肌丝发生可逆性结合,摆动牵引细肌丝向肌节中央滑行。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直接参与收缩舒张,是收缩蛋白;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起控制作业,是调节蛋白。 肌肉收缩形式: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掌握三种收缩形式的概念及收缩时张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理解三种
7、收缩形式在运动中的作用。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张力与速度关系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张力- 速度曲线说明: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速度呈负相关关系;后负荷增加到某一值时,张力达到最大,收缩速度为零,肌肉作等长收缩;后负荷为零时,肌肉收缩的张力在理论上为零,但收缩速度达到最大。(二)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长度与张力的关系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就已施加在肌肉上的负荷,使肌肉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改变前负荷就能改变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可增大肌肉收缩力量。长度张力曲线说明: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张力与其初长度成正相关,
8、超过一定范围肌肉收缩的张力随初长度的增加而减小。适宜初长度:引起肌肉收缩最大张力的初长度。人类肌纤维的类型:型:收缩速度慢,称慢肌纤维;型:收缩速度快,称快肌纤维。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特征:1、快肌纤维:粗、肌浆少肌红蛋白少,接受大运动神经元的支配;2、慢肌纤维:较细、肌浆多,肌红蛋白含量多,接受小运动神经元支配。两类肌纤维的代谢特征:46页两类肌纤维的生理特征:1、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张力大;易疲劳。2、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张力小;不易疲劳。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u 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很大程度决定于遗传。u 维持身体姿势或紧张性工作的肌肉中慢肌组成较高;快速位相性工作的肌肉快肌组成较高。
9、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肌纤维与专项运动能力关系密切。运动单位募集:运动过程中不同类型运动单位参与活动的次序和程度。感受器的定义: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形式。如:眼的适宜刺激是光,听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光感受器:1、视杆细胞感受弱光,无色觉 2、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具色觉位觉感受装置及其功能:(1)直线正负加速度的感受 囊斑 (2)旋转加速度的感受 壶腹嵴前庭反应(67页):前庭(功能)稳定性:67页前庭功能稳定对运动能力的影响:67页本体感受器:1.肌梭:感受肌肉收缩时长度和速率的变化。
10、2.腱器官:感受肌肉收缩时张力的变化。脊髓反射:1、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肌肉反射性缩短。(1)动态牵张反射(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感受器肌梭、效应器同一肌肉中的肌纤维;主要发生于快肌纤维;特点是时程短、产生的肌力大,发生位相性收缩。)(2)静态牵张反射(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受牵拉的肌肉的紧张性收缩。(感受器、效应器同腱反射。主要发生于慢肌纤维。肌肉收缩力不大,不表现出明显动作,可维持躯体姿势。)2、屈肌反射(flexor reflex)动物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的一侧肢体出现屈肌收缩伸肌弛缓。激素
11、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允许作用作用特征(81页):激素作用的机制:1、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2、固醇类激素的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GH(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促进生长发育:(幼年时缺乏GH会造成“侏儒症”,幼年时GH分泌过多会造成“巨人症”,成年人分泌过多将引起“肢端肥大症”。)(2)促进代谢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的动员和分解利用减少组织对葡萄糖的消耗,升高血糖。甲状腺激素的作用:1、对新陈代谢的影响:(1)对能量代谢的影响:能促进产热。(2)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正常剂量可促进蛋白质合成,表现正氮平衡;剂量过大使蛋白质分解增强;可升高血糖。(3)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12、分泌量过少可引起“呆小症”。(4)对器官系统的影响,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肾上腺皮质激素:1、糖皮质激素(1)主要生理作用:促进肝脏合成代谢,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促进肌肉、脂肪组织分解代谢。具有“允许”作用。 (2)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应激反应的概念: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包括剧烈运动)时引起的一系列与刺激无直接关系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2、盐皮质激素,调节水盐代谢,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保Na+排K+保水”作用。肾上腺髓质激素1、对平滑肌、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肾上腺素扩张血管,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前者使心脏活动加快加强。2、在应急反应中的作用:应急反应的概念:机体遭到紧急情况或环境突变
13、时紧急动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的过程。血液(全血)的组成: 一、血浆:1、水和电解质 2、血浆蛋白:清(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其中球蛋白是抗体。二、血细胞 :1、红细胞:红细胞比容;含量有性别差异。其中的血红蛋白可运输O2和CO2。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细胞膜上有决定血型的凝集原。 2、白细胞:含量无性别差异。参与机体的保护与防御反应。分5种。3、血小板:促进止血,加速凝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的男女区别:(一)血液的氧的运输1、O2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红细胞运输氧的功能):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前者量少,是前提;后者量多。A、物理溶解:1.5% B、化
14、学结合:98.5%,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结合(氧合)2、血氧饱和度、氧容量和氧含量 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液中Hb与O2结合的程度。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 血红蛋白氧含量/血红蛋白氧容量×100%氧容量:血液的氧饱和度达到100%时,每L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氧含量:每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注意:一般氧容量大氧含量3、氧解离曲线(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定义:反映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关系的曲线。氧解离曲线的生理意义:(1)曲线上段:PO2在10060mmHg间(正常动脉血),曲线平坦,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并且变化不大,保证动脉血
15、能携带足够的O2。(2)曲线中段: PO2在6040mmHg间(正常静脉血)曲线较陡,血氧饱和度变化幅度较大, PO2降低,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即能让HbO2解离出大量的O2,保证正常组织细胞O2的供应。(3)曲线下段: PO2在4015mmHg间,曲线更陡, PO2 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更明显,即能让HbO2 解离出更多的O2 ,使组织细胞能从血液中获得更多的O2,保证代谢旺盛的组织如运动的肌肉获得足够的氧。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1)PCO2和pH值;(2)温度(血液温度、体温); (3)2,3二磷酸甘油酸氧解离曲线右移说明什么以及右移使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急性的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使红
16、细胞数量增加比耐力性运动更加明显,但此增加为暂时性增加,经12h即恢复至正常水平。长期耐力性运动训练可致使安静时血浆容量增加,单位体积红细胞数量和Hb含量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更易通过小血管,减小血流阻力,有利于血液对物质的运输。运动性贫血:110页运动员贫血:110页注意运动性贫血与运动员贫血的区别:110页呼吸(respiration):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从外界摄取O2并排出CO2的过程。即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三个环节:1、外呼吸:外界环境与肺部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O2、CO2随血液循环得到运输。3、内呼吸:血液与组织
17、细胞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通道:呼吸道。动力:呼吸肌节律性运动(呼吸运动)造成的肺内外气压差。肺通气原理 :呼吸过程中胸内压的变化吸气时负压增大,呼气时负压减小。胸式呼吸:主要由肋间外肌收缩、舒张引起。腹式呼吸:主要由膈肌收缩、舒张引起。注意理解不同运动项目中呼吸形式对运动的影响。肺总容量:包括四个部分 Ø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约500ml)。 Ø 补吸气量:平静吸气后再作尽力吸气所 能吸入的气量(约1500-2000ml)。Ø 补呼气量:平静呼气后再作尽力呼气所 能呼出的气量(900-1
18、200ml)。Ø 余气量:最大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量(约1000-1500ml) 。 肺活量(vital capacity):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反映肺的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l):每分钟吸入肺泡,真正参与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 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注意:一定范围内慢而深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运动中肺通气量的变化规律):117页u 不同运动强度下肺通气功能的变化规律 :u 运动过程中不同时期肺通气功能的变化规律:
19、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原理:人体肺泡内、血液、组织中 PO2 、 PCO2不同,彼此间存在一定的分压差值,该差值促进气体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即动力:分压差)气体交换过程及分压差指向(135页):运动时呼吸运动的调节:122页运动时通气量调节的机制 :1、运动开始前:条件反射性增加;2、运动过程中:(1)快速增加:神经调节。(2)缓慢增加:体液调节。(3)稳定状态:神经、体液因素趋于稳定。 3、运动结束后(1)快速减少:神经调节。(2)缓慢减少:体液调节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心肌的生理特性:1、兴奋性(excitability);2、收缩性心肌细胞的生物电:其
20、动作电位分五个时期:0、1、2、3、4去极化过程(0期):膜内电位由-90mv迅速升高至+30mv左右。持续12ms。(机制:Na +内流。)复极化过程(14期): 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动作电位由顶峰迅速降低至0mv左右,持续10 ms。机制: K+外流。2期(平台期):复极化过程缓慢,特别长,这个时期膜内电位变化不大,停滞在0mv左右,记录波形为平坦的曲线,持续100 150ms。机制:Ca 2+内流,K+外流。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复极化速度加快,膜内电位较快地下降至-90mv,持续100150ms。机制: K+外流。4期(静息期):借助离子的主动转运将内流的Na+ 、 Ca 2+
21、排出将K+摄回,恢复膜内外正常的离子浓度。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1)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0期去极化到3期复极至-60mV(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2)相对不应期:复极化-60mV至-80mV期间(3)超常期:膜内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期间自动节律性(automaticity):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心肌细胞以外)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最强。其自动兴奋频率最高(100次/分)。是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起搏点,引起窦性心律。心脏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126页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脏收
22、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次心动周期。平均0.8S。其中有0.4s 为全心舒张期。心率(heart rate): (平均75次/min,因人而异。)每搏输出量(strock volume):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平均70ml。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每分输出量(cardiac output):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排出的血量。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每分输出量决定因素:因不同性别、年龄、生理状态而不同。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影响因素):1、心泵功能的异长自身调节的调节(前负荷的调节) starling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回心
23、血量(舒张末期心室纤维的长度或前负荷)与每搏输出量成正相关的关系。 回心血量越多,心肌受到的牵拉程度越大,初长度越长,则心肌的收缩力量就越大。 2、 动脉血压(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1)动脉血压升高,先减后正常3、 动脉血压降低,先升后正常3、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调节等长调节:心肌收缩能力与搏出量成正相关关系,心肌收缩力与下列因素有关:胞浆内钙离子的浓度、活化的横桥数目、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心率对心泵功能(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增加,每分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达到180次/min时,使收缩力降低。(消耗较多供能物质,舒张期缩短,充盈时间短),心输出量降低。血压(blood pressure)
24、:血管中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形成:Ø 前提:血管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Ø 条件:心脏的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每搏输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5、循环血量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途径及其生理意义:1、迂回(营养)通路:是机体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的主要途径。(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2、直捷通路:几乎不进行交换,让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回心。(微动脉后微动脉通
25、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3、动静脉吻合支(动静脉短路):不进行交换,与体温调节有关。(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心脏的神经支配:(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快,心肌收缩力加强。(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 :(一)心输出量的反应:运动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一定范围内心输出量与运动强度或耗氧量成正比。(二)血流量的重新分配:运动时肌肉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腹腔、皮肤血流量减少。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的意义:1、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向运动的肌肉;2、使平均动脉压不下降,促进肌肉血流量增加。血压的改
26、变(对运动的反应):Ø 动力性运动主要使收缩压升高,升高幅度与运动强度相关;Ø 静力性运动舒张压升高更明显,升高幅度与主观用力程度有关。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一)运动性心脏肥大Ø 耐力性运动员:全心扩大,左心室壁厚度轻度增加(离心性肥大);Ø 力量性运动员:左心室壁增厚为主,左右心室腔扩大不明显(向心性肥大)。(二)运动心脏功能改善:1、安静时心动徐缓有力2、亚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的节省化3、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储备大 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一)碳酸挥发性酸成人CO2产生量:300400L/天,释放H+ 1520mol /天运动时CO2及碳酸生成
27、也增加。(二)固定酸,生成量:70mmol/天核酸、蛋白质、磷脂分解产生的磷酸;糖代谢产生的乳酸、丙酮酸;脂肪酸氧化产生的酮体;肌肉糖酵解产生的乳酸是运动时酸性物质的重要来源。体内碱性物质的来源:主要来源:含有机酸盐、无机盐的蔬菜、瓜果。成碱食物: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CO3 - 含量的食物;成酸食物: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含量的食物。排泄(excretion): 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及进入人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途径(157页):肾脏泌尿过程:3个环节1、肾小球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从毛细血管滤入肾小囊囊腔
28、的过程。动力: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压)影响滤过作用的因素:1、滤过膜的通透性:分子筛效应和静电屏障效应;2、 滤过面积;3、肾血(浆)流量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滤液中的成分经过肾小管上皮细胞重新回到其周围血液中的过程。重吸收具有选择性。肾糖阈: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1.6g/L1.8g/L。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1)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如H+)分泌到滤液中的过程。(2)排泄: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如某些药物)直接排入滤液中的过程。运动性蛋白尿:健康人
29、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肌肉力量:肌肉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肌肉力量分类:1、按肌肉收缩形式分Ø 静力性力量(static strength):肌肉在等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可使身体维持或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和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Ø 动力性力量(dynamic strength ):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可使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2、按表示方式分:Ø 绝对力量: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Ø 相对力量:以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肌肉横断面积等为单位的最大力量。3、按表示方式和构成特点分: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
30、量、力量耐力。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一)肌源性因素1、肌肉横断面积(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Ø 横断面积越大,肌肉力量越大。两者成正比关系。Ø 肌肉力量训练可增大肌肉横断面积,从而提高肌肉力量。2、肌纤维类型(哪种肌纤维百分比组成高有利于肌肉力量发展?)3、肌肉初长度 (初长度如何影响肌肉力量?)4、 关节运动角度 (二)神经源性因素1、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中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缺乏训练的人只能动员60的肌纤维同时收缩,训练良好的人肌纤维的动员可达90。)2、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不同中枢之间协调关系改善可提高肌肉和肌群之间
31、的协调能力,在参加工作时能发挥更大的收缩力量。(三)其他因素1、年龄 ;2、性别;3、激素作用睾酮、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属运动违禁物质) 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原则:(一)超负荷原则: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Ø 超负荷是一个持续过程不断渐增负荷Ø 方法:负荷15,练到20; 负荷10,练到15; 负荷8, 练到12; 负荷1, 练到5; (二)专门性原则 (特异性原则, specificity)Ø 发展肌肉力量的抗阻练习应包括直接用来完成某一技术动作的全部肌群,并尽可能使肌肉活动的类型、能量代谢类型、肌肉收缩速度
32、、力量练习的动作结构及时间-动作关系与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要求一致。(三)安排练习原则1、练习顺序(合理顺序原则):先练大肌群,后练小肌群;多关节肌训练在先,单关节肌训练在后;大强度练习在前,小强度练习在后。2、训练节奏强度、量、频率 需氧量(每分需氧量):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每分钟所需的氧量需氧量随运动强度变化而变化:1、运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总需氧量小,每分需氧量大。;2、运动强度小,持续时间长每分需氧量小,但总需氧量大。摄(吸)氧量:在肺换气中,每分钟由肺泡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最大摄氧量: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
33、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1)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Ø 中央机制: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肺功能)Ø 外周机制: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及其代谢特征)摄氧量=心率×每搏输出量×动静脉氧差 (2)遗传因素,遗传度达93.4%。 (3)年龄、性别因素 (4)训练的影响 氧亏:人在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增加而增大,需氧量与吸氧量之间的差异。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为偿还氧亏,以及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运动后过量氧耗不等于氧亏而大于氧亏。 乳酸阈:渐增负荷运动中,随运动强度增
34、大血液乳酸浓度开始急剧升高的开始点。 (掌握) 乳酸阈的生理意义: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1)评定耐力水平;(2)制定训练强度;(3)制定运动处方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一)氧运输系统的功能1、肺通气和肺换气机能影响吸氧能力,提高、掌握有效的呼吸方法,增强呼吸机能可提高有氧耐力。2、心脏的泵血功能增强可提高心输出量。3、红细胞数量影响血液的载氧能力。(二)骨骼肌的特征;(三)神经调节能力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稳定性(四)能量供应特点Ø 供能物质的储存量大糖、脂肪Ø 肌肉有氧氧化效率高Ø 氧化酶活性高
35、Ø 脂肪的动员能力强 速度: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速度的三形式及其生理基础:(一)反应速度(reaction speed):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反应速度的生理基础:1、反应时的长短2、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灵活性和兴奋状态良好3、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运动技能熟练程度高(二)动作速度(movement speed):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的长短。动作速度的生理学基础:1、肌纤维类型快肌纤维百分比组成大2、肌肉力量大3、神经和肌组织的机能状态兴奋状态良好4、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运动技能熟练程度高(三)位移速度(displacement speed
36、)以跑为例:跑速取决于步频和步长。前者决定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灵活性和各中枢间的协调性;后者决定于肌力大小、肢体的长度及髋关节的柔韧性。无氧耐力:机体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1、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肌糖原含量高;无氧酵解酶活性高。2、缓冲乳酸的能力强3、脑细胞对血液pH变化的耐受力强平衡(213页):灵敏: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柔韧: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赛前状态(special physical state before competition):人体在参加比赛和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
37、射性变化。赛前状态的三种表现及其特点:Ø 良好的赛前状态准备状态特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得到一定的克服。 有利于发挥机体工作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 常见于:优秀运动员Ø 不良赛前状态起赛热症 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表现为过度紧张,常有寝食不安、四肢无力、全身微微颤抖、喉咙发堵等不良生理反应,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常见于:初次参加比赛的年轻选手,或参加特别重大的比赛,或运动员过分重视比赛结果。 Ø 不良赛前状态起赛冷淡 特点:赛前兴奋性过低,表现为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不能在比赛时充分发挥机体工作能力。通常是起赛
38、热症的继发反应。常见群体与起赛热症相同。准备活动 :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地进行的身体练习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为即将进行的剧烈运动或正式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228页):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时间(10-30分钟)、强度(45%VO2max强度、心率达100-120次/分)、内容和形式(因不同运动项目而异)、与正式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不超过15分钟;在一般性教学课中为2-3分钟。与正式练习间隔时间45分钟后“痕迹”效应全部消失)此外,还应根据项目特点、个人习惯、训练水平和季节气候等因素适当加以调整,通常以微微出汗及自我感觉已活动开为宜。进入工作状
39、态(gradualy entering the best working state ):在运动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的工作能力逐渐提高的机能变化过程。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1、反射时;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极点”(230页): “极点”产生的原因: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缺氧或供氧不足,乳酸堆积,运动动力定型暂时破坏。“第二次呼吸”(230页):“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内脏器官生理惰性得到逐步克服,极点出现时引起运动速度下降致使每分需氧量减少,内环境得到改善,氧运输系统机能活动增强,动力定型得到恢复。注意:第二次呼吸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的结束和稳定状态的开始。稳定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变化范围不大水平上,这段机能变化即称稳定状态。注意: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的区别:231页运动性疲劳1: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的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身心疲劳。运动性疲劳2: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疲劳发生的部位 :1、中枢疲劳;2、外周疲劳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5种学说):234页恢复过程:人体在体育运动中及结束后,各种生理功能和能源物质恢复到运动前状态的一段功能变化过程。恢复过程的阶段特点:第一阶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农田租赁合同模板(含农业科研合作)
- 2025年度房产抵押债务清偿与产权收益分配合同
- 水利工程借款居间协议样本
- 2025年度专业厨师团队雇佣协议
- 2025年度企业间保密协议电子版服务合同
- 汽车玻璃运输安全协议
- 2025年度调味品新产品研发与市场试点合同
- 2025年度体育场馆清洁工专业服务协议
- 沟通中的洞察力从观察他人到改进自身演讲的途径
- 2025年度夫妻共同财产管理及家庭责任分担协议书
- 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审批表
- 成品油运输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体育赛事直播服务投标管理办法
- 高三冲刺毕业家长会课件2024-2025学年
- 【申报书】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申报书
- 《美特斯邦威公司财务现状及其盈利能力问题探析(10000字论文)》
- 餐饮服务电子教案 学习任务4 摆台技能(4)-西餐宴会餐台摆台
- 河南省公安基础知识真题汇编1
- 2024年江苏常州市教育基本建设与装备管理中心招聘3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护理交接班规范》课件
- 2022年新高考I卷读后续写David's run公开课课件-高三英语一轮复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