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味药:1、文蛤散( 伤寒论 ) 组成:文蛤; 功效:清热利湿。 2、甘草汤( 伤寒论 ) 组成:生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 3、一物瓜蒂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瓜蒂; 功效:祛湿散水。 4、苦参汤( 金匮要略 ) 外洗方 组成:苦参 功效:杀虫解毒,化湿敛溃。 5、矾石汤( 金匮要略 )
2、60; 外洗方 组成:白矾; 功效:清热解毒,祛湿止痒。 主治:脚气冲心。6、甘草汤( 肘后备急方 ) 组成:甘草; 功效:清热平喘,止咳下气; 主治:肺痿轻症。 7、皂荚散( 金匮要略 ) 组成:皂荚;(用酥炙,以枣膏和服) 功效: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8、大乌头煎( 金匮要略 ) 组成:乌头; 功效:破积散寒,温通止痛。 9、蛇床子散( 金匮要略&
3、#160;) 外用药 组成:蛇床子; 功效:暖宫燥湿,杀虫止痒。二味药:1、 枳实芍药散( 金匮要略 )组成:枳实、芍药; 功效:行气和血,缓急止痛; 主治:气血郁滞证。 2、 左金丸( 丹溪心法 ) 组成:黄连、吴茱萸; 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 3、 桔梗汤( 伤寒论 ) 组成:桔梗、甘
4、草; 功效:宣肺止咳,祛痰排脓。 主治:肺痈。 4、 六一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 组成:滑石、甘草; 功效:清暑利湿; 主治:暑湿证。 5、 参附汤( 正体类要 ) 组成:人参、附子; 功效:益气回阳固脱; 主治:阳气暴脱证。 6、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 组成:黄芪、当归;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
5、60; 7、小半夏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半夏、生姜; 功效: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主治:痰饮呕吐。7、 失笑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蒲黄、五灵脂; 功效: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瘀血停滞证。 8、二妙散( 丹溪心法 ) 组成:黄柏、苍术;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 9、 甘草干姜汤( 伤寒论 )组成:甘草、干姜; 功效:振奋脾
6、阳。 10、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 ) 组成:白芍、甘草; 功效:养血敛阴,和中缓急。 11、干姜附子汤( 伤寒论 ) 组成:干姜、附子; 功效:急救回阳。 12、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 ) 组成:桂枝、甘草; 功效:温通心阳。 13、栀子豉汤( 伤寒论 ) 组成:栀子、香豉; 功效:清热散结。 14、栀子干姜汤( 伤寒论
7、 ) 组成:栀子、干姜; 功效:清上焦,温中焦。15、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论 ) 组成:赤石脂、禹余粮; 功效:涩肠固脱止痢。 16、百合地黄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百合、生地黄; 功效:润肺滋肾,清热凉血。 17、百合知母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百合、知母; 功效: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18、百合鸡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百合、鸡子黄;
8、160;功效:养阴清热,安中和胃。 19、瓜蒌牡蛎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瓜蒌根、牡蛎; 功效:清热生津止渴。 20、百合滑石散( 金匮要略 组成:百合、滑石; 功效:滋阴润肺,兼以清热。 21、赤豆当归散( 金匮要略 ) 组成:赤小豆、当归; 功效:排脓除湿。 22、头风摩散( 金匮要略 ) 外用方
9、0;组成:大附子、盐;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止痛。 23、葶苈大枣泻肺汤( 金匮要略 ) 组成:葶苈、大枣; 功效:开泻肺气,行水祛饮。 24、薏苡附子散( 金匮要略 ) 组成:薏苡仁、附子; 功效: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25、走马汤( 外台秘要 ) 组成:杏仁、巴豆; 功效:泻寒散结通腑。26、泽泻汤( 金匮要略 ) 组成:泽泻、白术; 功效:利水祛饮,健脾和
10、中。 27、蒲灰散( 金匮要略 ) 组成:蒲黄、滑石; 功效:化瘀利窍泄热。 主治:热淋。 28、甘草麻黄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甘草、麻黄; 功效:发汗宣肺,散水和中。 29、枳术汤( 金匮要略 ) 组成:枳实、白术; 功效:健脾利水,行气散结。 30、硝石矾石散( 金匮要略 ) 组成:硝石、矾石; 功效:消瘀化湿; 主治:女
11、劳疸。31、半夏麻黄丸( 金匮要略 ) 组成:半夏、麻黄; 功效:通阳涤饮,降逆定悸; 主治:水饮致悸。 32、大黄甘草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甘草; 功效:荡热和胃; 主治:胃肠实热呕吐。 33、半夏干姜散( 金匮要略 ) 组成:半夏、干姜; 功效:温中助阳,化饮降逆止呕。 34、生姜半夏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半夏、生姜汁; 功效:宣散寒
12、饮,舒展气机。 35、橘皮汤( 金匮要略 ) 组成:橘皮、生姜; 功效:通阳和胃,理气散寒。 36、紫参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紫参、甘草; 功效:清热祛湿,安中止利。 37、葵子茯苓散( 金匮要略 ) 组成:冬葵子、茯苓; 功效:利水通窍,渗湿通阳。 主治:妊娠水肿。 38、矾石丸( 金匮要略 )
13、外用药 组成:矾石、杏仁; 功效:除湿热,止带下。 39、红蓝花酒( 金匮要略 ) 组成:红花、酒; 功效:活血行瘀,利气止痛。三味药: 1、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暴哑。 2、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 ) 组成:麻黄、附子、甘草;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3、小承气汤( 伤寒论
14、 )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 功效: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4、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5、大陷胸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芒硝、甘遂; 功效:泄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6、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
15、实证。 7、控涎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组成:甘遂、紫大戟、白芥子; 功效:祛痰逐饮; 主治:痰伏胸膈证。 8、泻心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 功效:泻火消痞; 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 9、戊己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 功效: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主治:肝脾不和证。10、香连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16、 组成:黄连、吴茱萸、木香; 功效:清热化湿,行气化滞; 主治:湿热痢疾。 11、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入粳米同煮)?算4味或3味? 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 12、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 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 13、碧玉散( 伤寒直格 ) 组成:滑石、甘草、
17、青黛; 功效:清解暑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14、鸡苏散( 伤寒直格 ) 组成:滑石、甘草、薄荷; 功效:疏风解暑; 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者。15、益元散( 伤寒直格 ) 组成:滑石、甘草、辰砂;(以灯心汤调服)?算3味吗? 功效:清心解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16、四逆汤( 伤寒论 ) 组成:附子、干姜、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心
18、肾阳衰寒厥证。 17、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 ) 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即四逆汤倍干姜) 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18白通汤( 伤寒论 ) 组成:附子、葱白、干姜; 功效: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19、生脉散( 医学启源 )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19、60;20、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 组成:防风、白术、黄芪;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21、桃花汤( 伤寒论 ) 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 功效:温中涩肠止痢; 主治:虚寒血痢证。 22、缩泉丸( 魏氏家藏方 ) 组成:天台乌药、益智仁、茴香; 功效: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膀胱虚寒证。 23、磁朱丸( 备急千金要方 )又名“神曲丸”
20、160;组成:神曲、朱砂、磁石; 功效:益阴明目,重镇安神; 主治:心肾不交诸症。24、甘麦大枣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甘草、小麦、大枣; 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脏躁症。 25、瓜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瓜蒌、薤白、白酒; 功效: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轻证。 26、金铃子散( 太平圣惠方 ) 组成:川楝子、延胡索; 功效:疏肝泄热,活血止
21、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 27、良附丸( 良方集腋 ) 组成:高良姜、香附子、生姜; 功效:行气疏肝,祛寒止痛;主治:肝胃气滞寒凝证。 28、大半夏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半夏、人参、白蜜; 功效:和胃降逆,益气润燥; 主治:胃反证。 29、下淤血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桃仁、蛰虫; 功效:泄热逐瘀; 主治:瘀血化热,瘀热内结。 30、牵正散(
22、60;杨氏家藏方 )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31、增液汤( 温病条辨 ) 组成:玄参、麦冬、生地; 功效:增液润燥; 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32、茵陈蒿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栀子、茵陈;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33、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 ) 组成:栀子、黄柏、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
23、; 主治:黄疸之热重于湿证。 34、三妙丸( 医学正传 ) 组成:黄柏、苍术、川牛膝;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 35、小陷胸汤( 伤寒论 ) 组成:半夏、黄连、瓜蒌;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36、三子养亲汤( 杂病广要 )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功效: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37、
24、枳术丸( 内外伤辨惑沦 ) 组成:枳实、白术、荷叶; 功效: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 38、瓜蒂散( 伤寒论 ) 组成:瓜地、赤小豆、香豉; 功效: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塞胸脘证。 39、三圣散( 儒门事亲 ) 组成:防风、瓜蒂、藜芦; 功效:涌吐风痰; 主治:中风闭证。 40、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 ) 组成:芍药、甘草、附
25、子; 功效:阴阳双补。42、栀子生姜豉汤( 伤寒论 ) 组成:栀子、香豉、生姜; 功效:清热散结,和胃止呕。 43、栀子厚朴汤( 伤寒论 ) 组成:栀子、厚朴、枳实;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44、三物小白散( 伤寒论 ) 组成:桔梗、巴豆、贝母; 功效:温寒逐水,涤痰散结。 45、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渍之) 功效
26、:清热除痞。 46、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 ) 组成:栀子、黄柏、甘草; 功效:清解里热,兼以祛湿。 47、猪肤汤( 伤寒论 ) 组成:猪肤、白蜜、白米粉; 功效:滋肾、润肺、补脾,除烦利咽。 48、苦酒汤( 伤寒论 )(苦酒即米醋) 组成:半夏、鸡子、苦酒; 功效:化痰敛溃,消肿止痛。 49、半夏散及汤( 伤寒论 ) 组成:半夏、桂枝、甘草; 功效:
27、散寒通阳,化痰开结。 50、枳实栀子鼓汤( 伤寒论 ) 组成:枳实、栀子、香豉;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下气。 51、滑石代赭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百合、滑石、代赭石; 功效:清心润肺,利湿除热。52、蜀漆散( 金匮要略 ) 组成:蜀漆、云母、龙骨; 功效:祛痰截虐。 53、瓜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 ) 组成:瓜蒌实、薤白、白酒; 功效: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28、;主治:胸痹。 54、茯苓杏仁甘草汤( 金匮要略 ) 组成:茯苓、杏仁、甘草; 功效:宣肺利气化饮。 55、橘枳姜汤( 金匮要略 ) 组成:橘皮、枳实、生姜; 功效:温胃理气散结。 56、桂枝生姜枳实汤( 金匮要略 ) 组成:桂枝、生姜、枳实; 功效:通阳化饮,下气降逆。 57、厚朴三物汤( 金匮要略 )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行气除满。 &
29、#160;58、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59、当归生姜羊肉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当归、生姜、羊肉; 功效:养血散寒止痛。 主治:血虚内寒之寒疝。 60、旋覆花汤( 金匮要略 ) 组成:旋覆花、葱、新绛; 功效: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61、厚朴大黄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
30、:涤饮泄热,行气开郁。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行气除满。 58、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59、当归生姜羊肉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当归、生姜、羊肉; 功效:养血散寒止痛。 主治:血虚内寒之寒疝。 60、旋覆花汤( 金匮要略 ) 组成:旋覆花、葱、新绛; 功效: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61
31、、厚朴大黄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涤饮泄热,行气开郁。 62、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半夏、生姜、茯苓; 功效:祛饮降逆,宣阳制水。 63、滑石白鱼散( 金匮要略 ) 组成:滑石、乱发、白鱼; 功效:化瘀行血,清热利尿。 主治:血淋。 64、茯苓戎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茯苓、白术、戎盐; 功效:补益脾肾,渗湿利水;
32、 主治:劳淋。 65、麻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麻黄、附子、甘草; 功效:温经助阳,发汗散寒。 66、柏叶汤( 金匮要略 ) 组成:柏叶、干姜、艾叶; 功效:温中止血; 主治:虚寒吐血。67、猪苓散( 金匮要略 ) 组成:猪苓、茯苓、白术; 功效:健脾祛饮。 68.薏苡附子败酱散( 金匮要略 ) 组成:薏苡仁、附子、败酱草; 功效:清热解毒排脓
33、; 主治:肠痈之脓已成。 69、干姜人参半夏丸( 金匮要略 ) 组成:干姜、人参、半夏; 功效: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70、当归贝母苦参丸( 金匮要略 ) 组成:当归、贝母、苦参; 功效:养血开郁,清热除湿。 主治:妊娠血虚热郁小便难。 71、下瘀血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桃仁、蛰虫; 功效:破血逐瘀; 主治:瘀血内结之产后腹痛。72、三物黄芩汤( 千金要方
34、60;) 组成:黄芩、苦参、干地黄; 功效:清热燥湿,滋养阴液。 主治:产后四肢烦热之湿热阴虚证者。 73、大黄甘遂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甘遂、阿胶; 功效:破血逐水。 主治:水血并结血室。“麻黄汤”(伤寒论)麻黄45 桂枝45 杏仁60 炙甘草20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方解: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为主药;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麻黄发表之力,并能解除肢体疼痛,为辅药;杏仁宣降肺气,助麻黄止咳平喘之功,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35、四药合用,共收发散解表、宣肺平喘之功。“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60 厚朴30 枳实30 芒硝250功用:峻下热结;用于阳明腑实证、热结胃肠。方解:寒邪内传阳明腑,郁化为热,或温热之邪入中焦,热邪伤津,致胃肠传化之功受阻,肠中燥粪相结,壅积于胃肠而形成里实证之便秘。热结产生燥、实,气滞产生痞、满,故治疗应以峻下热结为主,以收急下存阴之效。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荡涤胃肠而为主药;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为辅药;二药相须,峻下热结;枳实消痞散结,厚朴宽肠下气除满,治无形之积滞,共为佐使。四药合用,泻实、润燥、消痞、除满药力峻猛而奏峻下热结之效。“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30
36、附子45 细辛5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用于寒积里实证。证见腹痛便秘、胸胁胀痛、发热、四肢厥冷、苔白腻、脉弦紧。方解:寒邪与积滞结于肠道。寒性收引,致气血不通,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使肠道传化失职,故致大便不通;寒邪凝于厥阴,则胸胁疼痛四肢厥冷;积滞留阻,郁而化热,故见发热,苔白腻、脉弦紧皆为寒实之象。治当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法当温阳通便。方中重用辛热之药附子,温里散寒止痛,苦寒之药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主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去大黄苦寒之性而存其泻下之功,为辅佐之药。三药合用,温散寒凝、苦辛通降,共奏温下之功。“十枣汤”(伤寒论)芫花、甘遂、大
37、戟,各等份(约510),大枣10枚(约150)前三味碾细末,大枣煎汤调药灌服。功用:攻逐水饮,主治胸腹积水及水肿之实证。证见患畜咳嗽喘促,胸腹疼痛拒按,或下腹膨大,或肢体浮肿,苔白滑,脉沉弦。方解:水草停滞胃腑,致脾胃运化失职,应以逐水攻积为治则。方中甘遂善行经隧之水,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三药药性峻烈,合用后攻逐水饮之力甚著,共为主药;但三药均有毒,大毒治病,必伤正气,故以大枣十枚,益气护胃,缓和三药药性之峻烈,为佐药;四药合用,使水湿之邪得以消除而正气不伤。“白虎汤”(伤寒论)石膏250 知母60 甘草45 粳米100功用:清热生津,用于气分热和阳明证。证见壮热面赤、烦渴
38、贪饮、恶热汗出、脉洪大有力。方解:本方为阳明经证所设,热入阳明,邪传气分,皆呈现气分大热。此时虽有阳明气分实热,但未见腑证,故不宜攻下,又热邪必伤津液,故以甘寒生津之药为主组方。方中石膏辛甘大寒,透肌表之热,泻肺胃之火,又能除烦生津止渴,为主药;知母苦寒,能清热养阴,清肺胃之热,质润而有润燥之功,助石膏泻火之功而为辅药;甘草、粳米和中养胃又能护津,能制主辅药大寒伤胃之弊,共为佐使之药。四药合用,可凑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之功。“栀子豉汤”(伤寒论)栀子(擘)9 香豉(绵裹)9功用:清宣郁热,用于热郁胸膈证。证见身热、虚渴不眠、胸脘痞满、触之无形,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苔微黄,脉数。方解:本方为无形
39、之邪热留扰胸膈所致之气分窒塞不通而设,热郁胸膈二内扰,轻者心烦不得眠,重者身热懊憹(àonáo,烦躁、懊悔);上焦不畅,胃气失和则见胸脘痞满、似饥而不欲食等无可名状之症;内有郁热则现舌红苔微黄之象。法当清之、畅之,治宜清宣郁热。方中栀子苦寒质轻,入心肺三焦,上入心胸清透郁热以除烦,下达三焦导热下行以除热,为主药;淡豆豉气味俱轻,辛凉宣散,透邪畅中,既宣泄胸中之郁热而助栀子以除烦,又开壅散满而和胃,为辅药。二药合用,共凑清宣郁热而除烦之功。“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9 生地150 芍药60 丹皮45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用于热入营分和热入血分。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
40、热毒深陷于血分,或营热不解,深入血分而致。热入营分,心肝受病,上扰心神而致神昏谵语,烦乱不安,迫血妄行则上见吐血、衄血,下见便血、尿血;热邪外溢于肌肤,可见发斑,舌质红绛,为血分热盛之象。方中犀角直入血分,清心凉血解毒,使热清血宁而为主药;生地养阴清热、凉血止血,可助犀角解血分热毒、可复耗伤之阴血,并增强止血作用,为辅药;芍药行气而泻热、丹皮泻血中之伏热,或血散瘀而为佐药,芍药又可和营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同完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45 黄芩30 黄柏30 栀子45功用:清热解毒,用于三焦火毒热盛之证。证见患畜大热,或热甚发斑;或热入血分出现吐血、衄血;或生疮
41、黄疔毒,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方解:本方为热毒壅盛于三焦而设。火毒热盛,充斥三焦,表里皆热,神明被扰,故见大热烦躁;热邪迫血妄行,血随火上逆故见吐血、衄血、发斑;瘀热蒸熏,热壅于肌肉故见痈肿疔毒;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皆火热实证之象。火热炽盛即为热毒,故解毒必须清热泻火,而火主于心,故应以泻心火为主。方中黄连解热毒,兼泻心火,为主药;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共为臣药;又加黄连泻中焦之火,使三焦之火均得以清泻,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为佐药。四药合用,一派苦寒,使火邪去而热毒解,故名黄连解毒汤。“雄矾散”(三农纪)雄黄1 明矾5 甘草4功用:解毒逐疫,主治禽霍乱,亦可
42、用于预防某些疫病。证见禽只神少,少食,下痢。方歌:雄黄散中甘草末,杀虫解毒又避瘟。趣记:草原雄鸡鸣叫。草(甘草)原雄(雄黄)鸡鸣(明矾)叫。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苇茎500 薏苡仁120 冬瓜仁120 桃仁60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主治肺痈。证见身有微热,咳嗽痰多,鼻脓腥臭,或带血丝,呼吸喘促,舌红苔黄,脉滑数。方解:风邪热毒蕴结于肺,或过食温补食物,内生积热,热毒迫肺,以成肺痈,病机为痰热瘀血蕴结,治宜清热化痰、散瘀排脓。方中重用苇茎,甘寒而轻浮,入肺经而宣透,善清邪肺热而疗痈,又能宣肺利窍而化痰排脓,乃治肺痈之要药,为君药;冬瓜仁长于涤痰排脓,清热利湿,脓未成时可化痰,脓已成时可排脓,
43、是治内痈之要药,与苇茎相伍,清热涤痰排脓之力更加卓著,为臣药;桃仁活血行瘀,散瘀消痈,滑肠通下,薏苡仁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水湿而祛邪,使湿热去而痰无由生,有治病求本之意,同为佐药。四药配伍,清肺化瘀、逐瘀排脓,乃治肺痈之要方。白头翁汤(伤寒论)白头翁60 黄柏45 黄连30 秦皮45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痢疾。证见泻痢如脓血,赤多白少,排粪黏滞不爽,里急后重,腹痛,舌红苔黄,脉数。“葛根芩连汤”(伤寒论)葛根60 炙甘草12 黄芩35 黄连25功用:表里双解,清热止痢,主治表证未解,邪陷阳明之下痢。证见身热下痢,口干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六一散”(伤寒直格)滑石粉180 甘草
44、粉30功用:清热解暑利湿,用于暑湿之证。证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有泄泻。方解:方中滑石粉质重体滑,味甘淡而性寒,能清利小便,使暑热水湿之邪从尿而除,利湿清热解暑,为主药;甘草生用,清热和中,与滑石共甘寒生津之用,调和滑石之寒性,防滑石利小便而伤津液,为佐为使。二药合用,收清热解暑利湿之效。“理中汤”(伤寒论)党参60 白术60 干姜60 炙甘草60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证,为治中焦虚寒之要方。证见腹痛喜温、呕吐下痢、腹满不食、完谷不化、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等。方解:方中干姜大辛大热,直入脾胃,为温中散寒,振奋脾阳之要药而为主药;党参甘而微温,补气益脾,加强脾胃运化之功而
45、为辅药;白术苦温,健脾而燥湿,针对脾虚而出现的水湿兼证,配人参复脾运而调升降,为佐药;炙甘草甘温,滋补和中健脾,缓中止痛,调和诸药之味而为使药。四药合用,有补气健脾温中散寒之效。“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30 党参30 大枣20 生姜30功用: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用于肝胃虚寒证。证见肚腹疼痛、呕吐嗳气、口吐涎沫、舌淡苔白白、脉迟细等。方解:本方为治疗肝胃虚寒而严重呕吐的常用方剂。方中吴茱萸温胃散寒,开郁化滞,下气降逆,为主药;党参补虚益脾,为辅药;生姜为止呕之圣药,散寒温胃,降浊阴,消痰涎,为佐药;大枣甘缓和中,助吴茱萸、党参温胃补虚,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凑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效。“参附汤”
46、(校注妇人良方)人参30 制附子45功用:回阳救逆、益气;适用于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亡阳之证。证见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呼吸微弱,神昏气短,脉微欲绝。方解:本方为抢救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之垂危重证的名方。方中用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以固后天,使五脏之气复旺,而为主药;附子大辛大热,壮阳补肾,大补先天,兼温脾阳,使机体一身之阳复生,为辅为佐。二药相须,药专力宏,上助心阳,下补肾命,中温脾土,大补大温,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附子45 干姜45 炙甘草30功用:益气、回阳救逆;适用于少阴证、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亡阳虚脱之证。证见四肢厥冷,口色青紫,气息微弱,脉沉微。方解:本方为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阴
47、寒内盛、阳气衰微证之方。“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素问·厥论),寒盛则阳虚,内而脏腑,外而四肢,均不得温煦滋养,故见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冷过肘膝;阳气衰微,则神气失养,故见神疲欲寐;肾阳虚衰,火不生土,则脾阳虚衰,故见腹痛吐痢。方中附子大辛大热,壮阳补火,破阴逐寒,通行十二经脉,为补益先天命门之火的第一要药,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救逆,为主药;然附子之性,走而不守,单用难奏温阳祛寒之效,故辅以干姜,以温中散寒,守而不走,共同温补阳气,通彻内外,祛除阴寒;然附子、干姜均为辛热之品,阳虚骤然受到温补,浮越而不能内守,故以甘草为佐使之药,以温中益气,监制姜、附燥烈之性与峻猛之力,又制生
48、附子之毒性。三药合用,壮肾阳,补脾阳,相互资助,药简效宏,共凑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效。“四君子汤”(和剂局方)党参(人参30)60 炒白术60 茯苓60 炙甘草30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证见体瘦毛焦,神少,四肢无力,慢草,舌淡苔白,脉细弱。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脾气虚,运化无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凡补气必从脾胃着手,故当以益气健脾为治则。方中党参甘温,补中益气而为主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助党参补中益气之力,为辅药;茯苓甘淡,健脾渗湿,防止党参补益之壅滞,为佐使;白术茯苓合用,健脾除湿之功更强;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相合,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治疗脾气
49、虚弱的基础方。“四物汤”(和剂局方)熟地黄45 白芍45 当归45 川芎30功用:补血调血;主治血虚、血瘀诸证。证见神少易惊,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淡,脉细弱或细涩,或血虚兼有瘀滞。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血虚证,营血虚滞,脏腑形体失濡是其基本病机,故当以补学调血为治则。方中熟地味厚滋腻,为滋阴补血之要药,用为君药;当归甘温质润,补血养肝,和血调经,既可助熟地补血之力,又可行经隧脉道之滞,为臣药;白芍酸甘质柔,养血敛阴,与地、归为伍更强滋阴养血之力,为佐药;川芎辛散温通,上行头顶,下达血海,中开郁结,旁通脉络,入血分而行气活血,使补而不腻,为使药。四药相合,地、芍乃血中之血药,归、芎乃血中之气药,
50、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为治疗血虚证之基础要方。“归芪益母汤”(牛经备要医方)炙黄芪120 益母草60 当归30功用:补气生血,活血祛瘀;主治劳伤所致的气血虚弱及产后血虚、瘀血诸证。证见神少,头低耳耷,四肢无力,倦怠多卧,口色淡,脉细弱。方解:本方为当归补血汤加益母草组成,用于治疗气血虚弱和产后血虚、瘀血诸证。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滋生血之源,为君药;当归养血补血,使寅生阳长,气旺血生,为臣药;益母草活血祛瘀,疏血中滞气,为佐使之药;三药相合,共奏补气生血、活血祛瘀之效。“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白附子20 僵蚕20 全蝎20 黄酒100功用:祛风化痰;用于口眼蜗斜
51、。证见口眼歪斜,目不能正视,采食吞咽障碍。方解:方中用白附子辛散头面之风而为主药;僵蚕驱经络之风邪又可化痰,全蝎祛风止痉,皆助白附子祛风之功,为辅药;黄酒加强药力,助祛风通络之功,为使药。四药合用,达祛风化痰之目的,为治疗口眼蜗斜之要方。“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蒿120 栀子60 大黄45功用:清热、利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之黄疸证。证见皮肤结膜黄染、色泽鲜明如橘、口渴、腹微满、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或沉实。方解:本方为治湿热黄疸之主方。黄疸有阴阳之分,阳黄起于湿热,阴黄源于寒湿。湿热阳黄,因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郁蒸于肌肤,上染于目,故一身俱黄。法当发越其郁遏,通其淤滞,使湿热有其出路。方中重用茵陈,善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又能透表畅气,为治黄疸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质监测与评估体系构建-洞察分析
- 随机数加密技术-洞察分析
- 推送通知机制-洞察分析
- 药物联合用药疗效优化-洞察分析
- 隧道地质风险评估-第3篇-洞察分析
- 铁路运输装备智能化升级-洞察分析
- 铁路运输事故应急处理-洞察分析
- 预制构件经济性探讨-洞察分析
- 《汽车电路识图》课件
- 二年级下册《买鲜花》课件版
- 2024-2034年全球及中国药用菌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小学劳动技能大赛活动方案
- 2024年贵州铁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2024年)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胆碱能受体作用药》课件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
- 中医调节内分泌的方法
- 202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 JTG 3441-2024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 JJF(新) 106-2023 微波消解仪温度、压力参数校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