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地球的运动_第1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地球的运动_第2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地球的运动_第3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地球的运动_第4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地球的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一、教材简析:教科书从让学生让学生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人手,来解释昼夜现象。学生的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所有的解释都要求得到模拟实验的证据支持。通过实验,学生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解释和解释的共同性:只要地球和太阳处于相对圆周运动都有可能产生昼夜现象。第一部分:昼夜交替的假说 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关注学生是否从地球和太阳运动的角度来提出昼夜现象的假说。 学生一开始可能只会提出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观点。教师可启发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教科书列举的四种情况都可能发生昼夜

2、交替现象。这些举例日的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来解释昼夜。 第二部分: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的作用在于检验假说。要求学生了解如何做模拟实验是必要的。即首先要找出模拟对象的特征,然后用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或物体来代替所要模拟的对象,通过对材料或物体的研究来形成认识。 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也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问学生,我们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地方相似? 让学生选取几种假说来做模拟实验,在实验中要提示学生:观察到什么,才能说明乒乓球上发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太阳”和“地球”在如何运动?教科书是用乒乓球代表地球

3、。如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小地球仪来代表地球,这样更逼真,效果更好。在使用地球仪时,一定要将球体从旋转支架上取下来,这与后面的教学内容相关。在模拟实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其他可能性。如地球绕另一圆心公转;地球在自转,太阳绕另一圆心公转;地球和太阳在同一轨道上,地球自转等。 可以让学生用示意图的方法来记录模拟实验。示意图直观形象,便于全班交流。 第三部分: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让学生在模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释,借此可以观察学生:是否有了新的解释方法?解释时是否用模拟实验作为证据来支持解释?是否能批判性地质疑或接纳别人的观点? 让学生学着分析各种解释,从中找到这些解释的共同特点:

4、地球和太阳作相对的圆周运动,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让学生把有代表性的解释张贴出来,或将学生认可的各种解释整理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上。这对后面的教学将有积极的作用。二、教学背景: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但大多数学生还不能。本课主要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学活动开始时,让学生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原有的有关地球运动的认识。学生的解

5、释可能有多种,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将有机会评估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前有关地球运动的原有知识,学生也会在交流过程中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借鉴和批判。 做模拟实验的活动,是让学生借助光照射到球体上,会在球体上形成亮面和暗面,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探究形成球体上亮暗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性一发光物体与球体的多种运动模式。这一活动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 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日地运动的示意图可以较直观地表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的分析。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现象。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

6、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二)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给每组学生准备的材料:小球一个、蜡烛一支(或电筒一个)、火柴、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等。配套课件教学流程昼夜现象提出假

7、设模拟实验实验解释做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共同点活 动 过 程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一)谈话导入 1、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她孕育生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它就是(地球)。2、地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球体,它本身能发光吗?。(不会)3、那么地球上生命万物需要的光明是哪里来的呢?(是太阳),太阳是地球在宇宙中最重要的伙伴。4、请同学们想一想:当地球处在怎样的情况下是白天,在怎样的情况是黑夜呢?(板书)5、古代文学上通常把白天与黑夜各用一字来表示,它分别是什么?(白天是昼,黑夜是夜)(板书)追问学生:昼与夜会不会不断地交替出现呢?(能)。请同学们带着这个肯定回来:今天我们就沿着科学家的足

8、迹一起研究一下“昼夜交替现象”(板书)是怎样产生的?(二)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1、像上面这样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吗?(这样有昼夜,但不会出现昼夜的交替)2、思考:昼夜交替现象可能跟哪几个因素有关系?(运动、太阳与地球有关)3、请同学带着刚才那几个因素来思考:昼夜交替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给大家一些时间交流一下,要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会出现哪几种现象?温馨提示:请不要被前科学家的思维所禁固,要有自己大胆的想法,才是我们向科学家迈步的重要一大步。4、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即时了解学生的动态。5、交流反馈并板书:(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

9、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公转。(三)模拟实验1、大家讨论出来昼夜交替现象有以上几种可能,但我们光说没用,不能纸上谈兵,得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你们觉得这些实验该如何设计?学生交流设计师追问:如果要验证,把什么当太阳、什么地球、昼夜又该怎么来判断呢?结合师生交流小结:把手电筒发出的光当作太阳,地球仪当地球,被阳光照射到的一面是白天,背朝阳光的一面是黑夜。2、分组实验,记录或画出实验现象。温馨提示或实验要求:(1)在对这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中,把看到的现象与结果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四)有多少种可能的

10、解释。1、汇报交流。(可以文字描述也可以图片解释,或演示解释。)结合学生的交流把结果即时板书展示。2、师反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这些假设用模拟实验来检测都是行得通的,这是我们共同的学习成果。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已经成功迈向了科学领域的一大步,所以老师要祝贺你们。只是有一点大家都应该明白,在真实的宇宙空间里,这些假设不可能都是对的。那么根据你的知识或者你的经验,你认为其中的哪些假设明显是站不住脚的,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3、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发表不同的想法与观点。师点评:谢谢这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之前,我们还不能断然否定任何一种假设。这是不同

11、的假设,不同的假设里地球和太阳处于不同的运动之中,那么这些看似毫不相同的运动到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谁能发现这一点,谁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最大功臣。生:面朝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朝太阳的一面是黑夜;昼夜交替现象是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做相对圆周运动所产生的。(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宇宙和地球知识的学习,我们围绕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运动,进行充分假设,开展模拟实验,积极提出质疑,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进行了集中性的研究。到现在,虽然最终没能得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结论,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昼夜交替现象,一定是由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圆周运动产生的。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一直关注这个

12、问题的解决,直到得出正确的答案。板书设计课外活动适当的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太阳、地球、月球相对运动的一些知识。生成预见学生可能会对提出的假设与实验设计过程理解或描述有所偏颇,需要老师引导正确引导。课堂评估1 学生能正确认识昼夜交替现象。2 昼夜交替现象是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做相对圆周运动所产生的。3 能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与想法,并对它们进行合理解释与辩论。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教材简析:本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 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

13、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二、教学背景学生已经在本单元第一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

14、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并能找证据解释观点。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3、  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4、学习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

15、日心说”两种观点的异同点。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师学生说明与提醒课件、地球仪课前收集关于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几大观点及其具体内容。教 学 流 程复习引入了解人类在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过程中的几种观点交流讨论、修正观点活 动 过 程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一、复习引入: 我们上节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哪几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过渡:想要把地球的昼夜现象解释清楚,首先必须先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在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认识过程中,我们人类进行了长期、艰难的探索,当然也免不了激烈的学术争论。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这段历史。板书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二、了

16、解人类在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过程中的几种观点: 1、课件出示“天圆地方说”、“盖天说”、“浑天说”这几个观点。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为什么?2、过渡:后来又出现了两个著名的观点和学说,你们知道是哪两个吗?3、自学教材P75-76,请用线条在书上划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4、再阅读一遍,思考、讨论:“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太阳是

17、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地心说”和“日心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三、交流讨论、修正观点。 1、“地心说”和“日心说”能合理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如果能,相当于我们前面模拟实验中的哪一种。2、根据上面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你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3、小结布置拓展作业:刚才,大家对“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进行对比总结,知道各自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及这两种观点对昼夜现象的解释。同时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不断补充和修正。因此课外请大家继续收集有关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内容,看看那些科学家对地球运动的观点和证据。板书设计2、人类

18、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天圆地方说 盖天说 浑天说 不正确 不正确 不正确(相同) ( 不 同) 地心说:地球是球体 地球不运动 太阳运动 (托勒密) (中心)×日心说:地球是球体 地球在运动 太阳不动 (哥白尼) (自转) (中心)课外活动继续收集有关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内容,看看那些科学家对地球运动的观点和证据。生成预见学生对地心说和日心说有所耳闻,但如何用语言表述其具体内容可能比较困难。课堂评估课堂作业本3证明地球在自转一、教材简析:这是小学科学五下第四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与前面的两个课时有密切联系,当学生在前面理解了地球的现象,并试着与地球的运动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态度来证明地球是

19、在自转,而且是自西向东运动。教材主要是两部分:第一部分:傅科摆的研究。这里也包含了三部分的内容,首先是对“摆的特点”用类似的实验证明“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然后是“傅科摆的研究”从资料和老师的演示实验中认识到“地球在自转”,确保实验效果良好,摆锤应稍重一些,摆线应稍长一些,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要平稳而缓慢地转动底盘;最后是“生活中其他现象来证明地球在自转”第二部分:对昼夜现象的解释。这也是对地球自转的解释。对于前面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种种可能,现在我们将排除哪些?保留哪些?学生可以分组实验。二、教学背景: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2、“傅科摆”摆动后

20、,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过程与方法:1、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2、通过提供的有关“傅科摆”的资料,理解人类是如何直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地球自转是需要实证的。2、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地球在自转。 教学难点: 傅科摆的原理。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教学课件、两个摆、一根标尺、一个沙盘、一个地球仪、一块白板摆、一个沙盘吹塑纸摆的实验做的要比较仔细,下面的沙不能太多,只要看得到摆留下的痕迹可以。其他的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身参与,

21、并总结。教 学 流 程导入-认识傅科摆-怎么证明地球在自转-模拟昼夜交替法证明地球在自转-拓展活 动 过 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 导入 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太阳落到地平面下面,天就黑了。也有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嵌在天幕上,由于天幕不停地转动才引起太阳东升和西落。知道16世纪,“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 今天,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证明的。1851年,法国有个年轻人叫傅科,他偶然间找到了一个方法。 二、 认识傅科摆 1活动一 这儿有一个挂在吊扇上的摆,旁边放了张凳子。现在我让摆摆动起来,假如我打开开关,转动一下吊扇的叶片,你猜会

22、发生什么现象? 让学生试摆。请所有同学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一下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发令,分二次进行实验验证。现在我们发现摆摆动起来后有什么特点?归纳后板书上。 2活动二 请两位同学来忙。介绍这个摆:你看,下面多了个沙盘,这摆动一下就会在上面留下一条的痕迹。但你发现没有,这底盘是会动的,如果一边让摆摆着,一边我把底盘向东边转,会发生什么现象?请其它同学来猜测,并请进行猜测的同学上来在底盘上用笔划出自己的猜想示意图。让两同学在大家的口令下进行演示。3了解傅科摆实验 大家应该发现了: 其实简单的摆里面也有许多学问吧!其实不只是我们小朋友爱玩,大人也爱玩,就连大科学家也爱玩。(1)根据投影讲解逐一出示:在1

23、851年的法国巴黎。 一位叫傅科的科学家宣称:将在万神殿进行一项有趣的实验。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看。他从巴黎万神殿中间高高的穹顶部,挂了一个摆。这是一个巨大的摆。摆长有67米,锤重28公斤。他又在摆下面的圆形地砖上撒上厚厚的一层沙子。他把摆摆动起来后。摆尖一次又一次地在沙层上划出了痕迹。你猜:会留下怎样的痕迹 在学生略作回答后,用板纸画出。出示:在场的人们亲眼看到了这样的结果。许多人目瞪口呆。你能解释吗?出提示一、二、三进行提示。提示一:请联系我们刚才玩过的两个游戏,再想一想提示二:1、这痕迹缓慢地旋转,说明了摆的方向在改变?提示三:既然摆能保持摆动方向一致。那么谁在偏转?出示:在傅科实验的当时

24、,许多人惊讶不已,有人甚至在久久凝视以后说:“确实感觉到自己脚底下的地在动!”(2)得出“地球在自转”后板书。让我们也来找一下“地动”的感觉。让学生观看演示傅科摆的实验。提示:可再靠近一点、蹲下进行细仔观察。如果有什么发现可举手。(3)可能老师做的这个摆太小了,效果不太明显。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现在的科学家的操作录像。科学家们用事实证明了地球在自转出示课题:证明地球在自转三、 怎么证明地球在自转 1. 除了傅科摆,你还有什么方法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2. 学生讨论、汇报。(课前可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附: (1) 重力加速度法 地球时刻在不停地自转,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地面的重力加速度必然是赤道最小

25、,两级最大:地球不可能是正球体,而必然是赤道略鼓、两级略扁的旋转椭球体。重力测量和弧度测量的结果,证实了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因而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2)探井测量法 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那么,由于自转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自高处下降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必然具有较高的向东的自转速度,因而必然坠落在偏东的地点为了证实这一点,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物体,总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撞。这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3)炮弹法 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那么,地面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必然相对地发生持续的右边(北半球)或左边(南半球)。根据这种观点,人们分析射出炮

26、弹运动的方向,结果证实了上诉观点的正确性。 (4)吹塑纸条法 取直径为50厘米的白色搪瓷面盆1只。为便于观察,用特种铅笔,在面盆边缘沿顺时针方向每隔30度作一标记,将其12等分,分别为0度,30度,60度,90度。360度,为防止外界震动和干扰,将盛满清水的面盆置于底楼的水泥地上。取一张吹塑纸,用刀片剪裁成宽0.10.2厘米,长8厘米的纸条。将吹塑纸浮于面盆水面上,两端平稳地指向0度和180度。为防止风吹和外界影响在面盆上盖一薄板。经过34小时,轻轻打开薄板,你会惊奇地发现,吹塑纸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个角度。由于面盆随着地表作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浮于水面的吹塑纸条并没有转动,其指示的转动角度,

27、恰恰验证了地球的自转。 四、模拟昼夜交替法证明地球在自转 1. 选择昼夜交替模拟法,让学生详细研究证明的方法、步骤。 2. 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由学生得出结论: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才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五、 拓展 1.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 2. 地球自转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板书设计证明地球在自转自转方向:自西往东 傅科摆、重力加速度法、探井测量法、炮弹法、吹塑纸条法、昼夜交替模拟法课外活动证明地球自转的实例除了傅科摆以外,其实我们生活的一些现象也能来证明,只要你能仔细观察。如果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发现,可以把收集到的资料或直接写成小论文,也许你一不小心就成了一名“傅

28、科”。生成预见傅科摆的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对现象的解释有点问题。能理解地球是在自转的。课堂评估作业1、理解地球自转现象2、作业本 4谁先迎来黎明一、 教材简析: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

29、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 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二、 教学背景: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概念也比较难理解。如何把抽象难懂的概念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是需要好好再研究的。这一课有很多抽象的

30、概念,比如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顺时针旋转、相对运动等等,需要学生对空间有很好的想象力,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不能过于死板教条,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可能一下会搞混,对于他们理解地球自转方向会带来一定混淆。上课前,教师利用在教室四边的墙分别贴上东南西北,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到什么样是自西向东运动,什么样又上自东向西运动(随时结合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三、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l 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l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l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l 不同地区所处的

31、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科学词汇:东升西落 逆时针(自西向东) 顺时针(自东向西) 时差(二)过程与方法:l 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l 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科学方法:模拟实验、观察实验、课外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l 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l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核心价值观: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于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难点:理解相对运动。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给全班学生准备:课件、解剖的地球仪一个、转

32、椅一把、东南西北方位字各一个。给每小组学生准备:两张白纸、水彩笔、地球仪一个、世界时区图。1、东、南、西、北方位字各一个贴在教室相应墙面上。2、课件操作适时联网。教学流程课前谈话认识相对运动模拟实验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认识时区及时差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课前谈话:智力大冲浪 北京 乌鲁木齐 问题一: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什么方向?看图查阅 说明理由。问题二:北京坐车去乌鲁木齐。引出相对运动二、教学流程:(一)认识相对运动:1、课件演示: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 2、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

33、物又是怎样运动?(二)模拟实验:1、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板书 谁先迎来黎明A、猜测谁先见到太阳?B、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上面两种转法,哪一种像钟表指针的转法,因此,把自西向东叫逆时针,自东向西叫顺时针。 模拟实验记录单请把你们组转动地球仪的方向在地球仪上用箭头画出来? 我们组发现, 先迎来黎明。(三)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1、思考:地球的自

34、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2、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3、阅读教科书P80页。4、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四)认识时区及时差: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开通视频,问乌鲁木齐现在是几点?对照北京时间。)2、课件 网络摄像头 观看世界各地的情况。(引出问题,如果不是打电话,视频,也没网络摄像头,还有其他办法吗?)标准时区:为了方便人们的旅行和记时,国际上设立了标准时区。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到东十二区,西十二区至西一区。A、图中的每一种色块代表一个

35、时区。“0”代表零时区,零时区以东为东区,零时区以西为西区。北京所在版图的颜色与东八区的颜色相对应,所以北京在东八区。那纽约、巴黎、东京都在哪个时区?请学生找一找,然后说一说。B、相邻的两个时区,时间相差整整一个小时。如:北京在东八区,东京在东九区,这两个时区是相邻的。当我们是北京时间10点整的时候,东京是几点钟呢?11点钟对,往东,时间要加;往西,时间要减。越往东,时间就越晚;越往西,时间就越早。难一点,当北京时间10点钟的时候,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分别是几点钟?组内同学可以查看“时区图”,快速地计算一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英国伦敦:凌晨2:00 美国:昨晚21:00今晚还是昨晚?2、出示世界

36、时区图(模型),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3、分组查阅世界时区图,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4、通过对“世界时区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北京、巴黎和纽约这三个城市现在具体的时间。下面,让我们来猜推测下,这三个城市的小朋友可能在做什么? (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最后,就让我们把这几天所学到一起来总结一下吧。地球的形状自转的证据自转的方向自转的周期球形傅科摆自西向东(逆时针)24小时(一天)板书设计谁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逆时针) 周期为24小时(一天)地球的形状自转的证据自转的方向自转的周期球形傅科摆自西向东(逆时针)24小时(一天)课外活动1、利用橡皮筋制作一

37、个橡皮筋秤2、对弹簧缩短的规律作一番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生成预见学生已知:地球在自转;北京和乌鲁木齐是在不同位置;坐在车上看到树往后退是车往前进。学生未知: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对位置:北京在东而乌鲁木齐在西。相对运动难点:从车和树的相对运动迁移到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从而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搜集证据解决谁先迎来黎明。科学教育的课堂要以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思想是大家所公认的。当然,作为小学科学内容之一的地球和宇宙单元,也应该体现科学探究的内涵与本质,并且更有必要体现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因为本主题单元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教学时会不自觉地搞满堂灌,学生容易在理解上模棱两可、半生不熟。再说现在科普类书籍琳

38、琅满目,学生要获得表面性的知识并不难,难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理解知识的获得过程,学会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做到入心入脑,实实在在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宇宙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在判断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生活中的“相对运动”概念,坐上“地球”大转椅亲自体验,从而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这样,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真实的自我活动的课堂,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化的探究过程得以确立。课堂评估1、 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即逆时针);2、学生是否知道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3、不

39、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4、从作业情况分析课堂教学成效;5、课外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度。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一、教材简析:本单元昼夜交替现象、证明地球在自转、谁先迎来黎明三课中探讨的“地球自转”与“自转的方向”是本课学习的基础。北极星“不动”的秘密一课的主要科学概念目标有“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和“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两块。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 “概念目标的达成需要建立在星星运动情况与地球运动特点结合起来推理”的基础之上。二、教学背景: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适当地降低学习的要求,用体验验证活动代替探究

40、活动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好动、好玩的性格特点。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2、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地球运动的特点,合理解释北极星为何“不动”。2、根据星星的运动情况、模型和生活中的事例,推测地球自转的特点地球绕地轴运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2、认识到多方面、多角度筹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解释。3、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难点:

41、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北极星运动的简单视频资料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A4纸(每生一张)教学流程谈话导入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轴是倾斜的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晚上观察过星星吗?老师经常观察天上的星星,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天文观察学家也发现这种现象,同时他们又发现无论在南极还是北极都看到这种现象,他们还把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片拍摄下来,请你仔细观看,有什么发现?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点击播放,学生

42、观看从地球上看到的北极星空的运动情况。教师问:谁来描述一下,看到了什么现象?请一至两个学生描述看到的情况。(预测学生说出:有一颗星星看上去没有动,天空中其它的星星围着它在做圆周运动)三、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师设问:你觉得这颗星星和地球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小组讨论一下。教师谈话:讨论好的,请把它画下来。提示星星怎么画。交流学生画的位置图。教师问学生:现实中这颗正对着北极上方的星星叫什么名字呢?(预设学生:北极星)学生讨论如何设计这个模拟实验模拟实验一:师出示一个上面画着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纸板,将图钉钉在北极星中,然后转动纸板,让学生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模拟实验二:地球在

43、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全班学生体验:眼睛盯着天花板上电风扇的中心点,自西向东转动身体,看到什么现象?电风扇不动,周围的灯、电风扇围着这个中心转。)模拟实验三:在一个地球仪上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地球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黑板上的“北极星”不动。学生体验。学生发现:当地轴对着北极星的时候,地球上的小人都能看到北

44、极星。回顾本节课研究了谁的秘密?它有什么秘密?板书课题: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师问;为什么教材的“不动”加了个“双引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提供补充资料,介绍北极星的运动。(到4000年后,仙王座星则会成为北极星。14000年前后,天琴座星(织女星)则成为北极星。)将4000年后一个人的生命进行比较。四、地轴是倾斜的在黑板上贴出太阳、公转轨道和北极星,让学生上台试着在夏至位置贴上地球。出示太阳、公转轨道和北极星,教师指着夏至点谈话:现在这里有地球、太阳的模拟图,你能在这个位置贴上地球吗?让一位学生上台试一试,其它学生点评。如果上台的学生贴时,地轴没有指向北极星,引导发现问题,纠正重贴。如果学

45、生贴时地轴指向了北极星,问学生:为什么这个地球贴得有点斜呢?(66.5°)引导学生说出,如果地轴是竖直的,就不能对着北极星了。教师谈话:现实中的地轴就是有点倾斜的,哪些现象能证明地轴是倾斜的,这个小小的倾斜又给地球带来了哪此奇妙现象,我们将在下一课中继续学习。板书设计北极星“不动”的秘密现象:北极星不动,周围的星绕北极星转动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倾斜指向北极星生成预见由于学生平时并没有经常观察星空,加上星星旋转现象用肉眼不易察觉,学生们都是第一次听到北极星不动,其它星星会旋转的说法。所以学生对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是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和验证的,可能部分学生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课堂评估对

46、北极星不动的解释,我采取给学生三个模拟的方法。实践证明,学生能够根据提示找到答案:北极星处于地轴延长线上,所以不动。    通过本课教学我发现,给学生具体、形象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的教学方法更容易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6地球在公转吗一、教材简析:这是小学科学五下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的教学,教材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如何证明地球的公转。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地球公转的初始想法。第二部分:周年视差的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圆圈(模拟公转的轨道)上观测远近不同“星星”的位置变化。 第三部分:恒星的周年视差。教科书进一步提供资料,

47、让学生了解天文学家贝塞尔等观测恒星周年视差的工作,从而证明地球确实在公转。第四部分:总结昼夜现象的解释。让学生再次对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进行处理。本课通过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了解天文学家们是如何证实地球公转的,了解天文学家们在没有条件离开地球来直接观测地球运动情况下,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运用科学的思维和客观的观察来证实地球公转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素材。二、教学背景: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了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有变化的,称之为恒星自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地心说”中天育旋转恒星不动的谬论。1748年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得雷发现了光行差,即恒星的星象位置在一定极小范

48、围摆动,也间接证明了地球在公转。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发现了恒星周年视差,冲破了“日心说”反对者的最后一个阵地,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确凿证据。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周期为约365天(一年)。2、知道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能观察到距离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过程与方法: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科学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学会求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教学难点:认识恒

49、星的周年视差。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记录表,两根木杆(或跳高之架),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1、注意两颗星星的之间的位置间距2、最好是分组实验教 学 流 程引入学习-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整理归纳活 动 过 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

50、,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3、模拟实验。(1)谈话:天空中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2)模拟实验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

51、置,并做好记录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4、交流汇报:(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1)阅读书本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三、整理归纳: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

52、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板书设计地球在公转吗公转周期为一年课外活动请孩子们阅读相关科学资料,撰写实验收获。生成预见1、几乎90%的学生都认为地球在公转,但他们的前概念不足以提供科学证据证明地球公转,更多地是描述地球公转的特征。因此重点就应放在寻找科学证据证明地球在公转,体验科学家探索的历程。2、实验相对说比较容易操作,但要注意两颗星星的之间的位置间距。如果距离太远的话,学生观察到的数据都是自己估计出来的,误差比较大。课堂评估作业1、解释地球在公转现象2、作业本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教材简析:为什么会有四季是五下科学第

53、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第7课,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已探究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本课教材即以所学知识为基础,提出本课的探究主题“为什么会有四季?” 教材首先从介绍古人研究四季的方法入手,设计模拟实验模拟地球的运动,根据影长的不同来判断四季,并由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来思考四季的成因,最后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二、 教学背景: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通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本课则是让学生根据不同季节杆影变化的特点来推测地球所处的季节及四季的成因。在本课的探究中,学生将明白,四季的成因与太阳直射或斜射有关,即与太阳的高度有关,从而纠正了四季的形成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远近有关的错误认识。学生将从探究中发现,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地球仪上将无杆影长度的变化,无太阳高度的变化,从而明白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三、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