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沈客专5标监控量测管理实施细则_第1页
京沈客专5标监控量测管理实施细则_第2页
京沈客专5标监控量测管理实施细则_第3页
京沈客专5标监控量测管理实施细则_第4页
京沈客专5标监控量测管理实施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局工程局有限公司京沈京冀客专标段指挥部 监控量测管理实施细则 (DK174+688-DK201+510) 编制: 审核: 批准: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京沈京冀客专标段指挥部2014年8月6日目录第一章 概述11.制定目的12.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编制依据13.主要监控量测内容14.监控量测的目的1第二章 单位职责及工作流程11.单位职责12.工作流程1第三章 通用要求11.实施项目12.实施方法13. 监控量测工作的基本方法14.监控量测的频次15.组织机构及分工16.人员设备配置17.信息反馈及处置内容18.监控量测组织管理及质量保证措施19.其他1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第

2、一章 概述前言:本实施细则适用于京沈铁路(DK174+668DK201+510)隧道线下工程监控量测标准化施工过程。1.制定目的为了使京沈铁路隧道工作施工安全、有序地进行,实现监控量测数据采集、传输分析、预警发布与处理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确保京沈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标准化目标的实现,特制定以下实施细则,确保施工处于安全受控状态。2.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编制依据(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2)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3)客运专线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14-2005);(4)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5)设计院印发的

3、CPI、CPII平面,高程控制成果及隧道施工图纸;(6)京沈公司下发的关于隧道监控量测的有关文件。3.主要监控量测内容量测项目一般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必测项目是隧道工程必须进行的日常监控量测项目;选测项目是为满足隧道设计与施工的特殊要求,根据围岩性质、隧道埋置深度、开挖方法等条件确定进行的监控量测项目。监控量测必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测试方法和仪表测试精度备注1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地质罗盘、数码相机2衬砌前净空变化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全站仪)0.1mm3拱顶下沉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钢挂尺或全站仪1mm一般进行水平收敛量测4地表下沉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1mm

4、浅埋隧道必测(H02b)5二次衬砌后净空变化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隧道激光断面仪)0.01mm注: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监控量测选测项目序号监控量测项目测试方法和仪表测试精度备注1地表下沉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1mmH02b时2隧底隆起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1mm3围岩内部位移多点位移计0.1mm4围岩压力压力盒0.001MPa5二次衬砌接触压力压力盒0.001MPa6钢架受力钢筋计、应变计0.1MPa7喷混凝土内力混凝土应变计108锚杆轴力钢筋计0.1MPa9二次衬砌内力混凝土应变计、钢筋计0.1MPa10爆破振动振动传感器、记录仪临近建筑物

5、11孔隙水压力水压计12水量三角堰、流量计13纵向位移多点位移计、全站仪注: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4.监控量测的目的(1)通过监控量测了解各施工阶段地层与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把握施工过程中结构所处的安全状态,判断围岩的稳定性、支护、衬砌的可靠性;(2)用现场实测的结果弥补理论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把监测结果反馈设计,指导施工,为修改施工方法,调整围岩级别、变更支护设计参数提供依据;(3)通过监控量测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事故和险情进行预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4)通过监控量测,判断初期支护稳定性,确定二次衬砌合理的施作时间;(5)对工程施工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监

6、控;(6)通过监控量测了解该工程条件下所表现、反映出来的一些地下工程规律和特点,为今后类似工程或该施工方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和指导作用。 第二章 单位职责及工作流程1.单位职责京沈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标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1.1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设计文件及京沈项目部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监控量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1.2 负责各种监控量测设备、仪器的购置与埋设,及其监控量测设施的保护工作;1.3 配置专业人员,按照规定观测项目的频次及精度进行全过程观测和记录,并按照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

7、靠性和全面性;1.4 参与及组织相应培训;1.5 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2.工作流程2.1 编制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经监理工程单位审批同意后,报公司核备。按照设计文件要求,进行观测点布置和观测;2.2 开展监控量测工作时严格按照右图工作流程进行操作;2.3 严格按照本实施细则,以及有关规定进行观测、记录及上传,确保记录数据真实、可靠。第三章 通用要求1.实施项目实施项目主要针对本标段内8座隧道(透风梁隧道、石门子隧道、冯营子隧道、黄土梁隧道、鸡冠山隧道、南平台子隧道、张孙龙沟隧道、小房沟隧道)2.实施方法2.1 建立监控量测平面、高程控制网隧道监控量测首先由精测队

8、建立洞外平面和高程控制网,每一开挖洞口附近都应设立不少于3个平面控制点及2个水准点, 控制点应埋设要牢固可靠,不易损坏,且在隧道地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内,埋设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以利于观测,这样将各开挖面联系起来,作为监控量测的依据。平面控制点利用洞口已有的CPI、CPII控制点和GPS加密点,且长隧道GPS加密点精度应该与CPII同精度,高程控制点应满足二等水准测量要求。2.2 监控量测断面和测点的布置要求(1)浅埋段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应按表要求布置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表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度纵向测点间距(m

9、)2BH02.5B2050BH02B1020H0B510注:H0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2)拱顶下沉、周边收敛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监控量测断面按下表要求布置洞内监控量测断面间距和每断面测点数量围岩级别断面间距(m)每测段测点数量净空变化拱顶下沉VIV51012条基线13点IV10301条基线1点III30501条基线1点 洞口及浅埋地段断面间距取小值; 各选测项目量测断面的数量,宜在每级围岩内选有代表性的12个; 软岩隧道的观测断面适当加密。2.3 拱顶下沉、周边收敛测点安装及编号规则2.3.1 收敛测点安装预埋测点由钢筋加工而成,采用冲击电锤或风钻钻孔,埋入钢筋采用直径不小于20m

10、m的螺纹钢,前端外露钢筋与埋入钢筋焊接,直径不小于6mm,加工成边长50mm的正三角形。测点用快凝水泥或锚固剂与围岩锚固稳定,埋入围岩深度不小于200mm,若围岩破碎松软,应适当增加测点埋入深度。2.3.2 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点的顺序号编码规则拱顶下沉测点的顺序编号,沿铁路里程增大方向,线路中线位置的测点编号为00,左侧编号为奇数(01,03,05),右侧为偶数(02,04,06),由中心线向外依次增大,见下图周边收敛测点的顺序号编码规则,沿铁路里程前进方向,中线左侧点编号为奇数(01,03,05,07),右侧为偶数(02,04,06,08),成对编号,由中心线向外依次增大见下图。 2.4 地

11、表沉降测点安装及编号规则2.4.1 地表沉降测点安装地表下沉主要在隧道浅埋地段进行,判断依据为H02b。其中H0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最大开挖宽度。横断面方向在隧道中线两侧每隔25m布设地表下沉测点,每断面设711点。地面沉降测量应在施工影响开挖面附近,每天进行及每周进行后期的沉降观测,直到沉降稳定。当观测值变化较大时或应监理工程师要求应增加观测频率。 2.4.2 地表沉降点的顺序号编号规则单洞双线隧道,沿铁路里程增大方向,线路中线位置的测点顺序号为00,左侧顺序号为奇数(01,03,05,07,09),右侧顺序号为偶数(02,04,06,08,10),由中心线向外依次增大,见下图3. 监控量测

12、工作的基本方法3.1 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3.2 每次观测时应符合:(1)参与监控量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2)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使用固定的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3)全站仪和手持设备连接完成后开始采集数据;(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7)对基

13、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4.监控量测的频次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确定。由开挖面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的频率按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监控量测频率(01)B2次/d(12)B1次/d(25)B1次/23d5B1次/7d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位移速度(mm/d)监控量测频率52次/d151次/d0.511次/23d0.20.51次/3d0.21次/7d说明:1.测点布置与地质和工程性质有关,监测采

14、用全站仪配反光板进行。 2.监测断面布置及测点见隧道收敛监测布置图。3.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3周结束。位移长期没有减缓趋势时,应适当延长量测时间。5.组织机构及分工项目部分为三层相互配合以确保高质量完成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标准化管理。(1)项目部成立监控量测领导小组,推动整体项目进度。(2)项目部精测队,组织培训并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各监测组工作正常进行。 (3)各工区监控量测组,认真阅读本实施细则,按实施细则所述按时按质量完成各管辖范围内隧道监控量测数据采集和上传工作督促各隧道内新开挖断面安装观测元件,加强对观测元件的保护。及时向项目部精测队反应所遇突发问题,坚持当天任务当天解决。

15、6.人员设备配置6.1 人员配置主要人员配置表序号姓名职称职务备注1工程师2助理工程师3助理工程师4技术员5助理工程师6技术员7助理工程师8技术员9技术员10技术员6.2 设备配置主要设备配置表设备名称型号精度备注徕卡全站仪TS15A1”一工区徕卡电子水准仪DiNi030.3mm一工区徕卡全站仪TS15A1”二工区徕卡电子水准仪DNA030.3mm二工区徕卡全站仪TS15A1”三工区徕卡电子水准仪DNA030.3mm三工区7.信息反馈及处置内容7.1 信息反馈每次监控量测后应及时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通过服务器后台专用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及发布预警信号。7.2 管理等级及处置措施7.2.1

16、管理等级(1)采用变形总量和变形速率对隧道安全进行等级管理。根据招标文件及有关施工规范,设立级管理制度作为量测管理方式。量测管理表见表 安全等级变形量/mm正常(绿色)预警二级(黄色)预警一级(红色)备注围岩级别III40488080不包括高地应力软岩和膨胀岩隧道IV5050100100V、VI7575150150注:“”含义为包括上、下限值(2)测点位移速率5mm/d时,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现场分析原因并采取处理措施;当速率连续2天10mm/d时,由监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原因分析和制定措施并上报建设单位批准;当速率15mm/d时,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进行原因分析和制定措施。7

17、.2.2 处置措施措施对应表安全等级处理措施正常(绿色)正常施工预警二级(黄色)加强监测,必要时采取网喷混凝土等措施进行补强预警一级(红色)暂停施工,增设横、竖支撑进行抢险,后续施工时,应加强支护,调整施工方法。8.监控量测组织管理及质量保证措施 (1) 实行分部组长负责制 分部组成员应服从项目组长的统一调配,并在日常量测工作中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及相关规范带领作业人员实施作业,并经常保持与业主、监理及设计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场地施工进度,安排与落实量测工作的步骤,配合施工的顺利进行。 针对本管段的工程规模、实施细则及工程量测项目的特点建立专业监控量测项目组,由具有丰富量测经验的工程师担任组长,

18、下设:量测小组,负责隧道的量测;负责本管段的量测管理、过程控制、数据处理及成果提交等。外业小组每组3人,组成3人的专业量测组。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小组长 ,配置熟悉量测业务的量测人员。各量测小组分别负责各分部隧道的量测测点布置、元件埋设、量测数据的收集及初步整理工作。施工方案监测设计量测参数隧道监测测组隧道监测组总工程师工程部长技术主管业主监理工程施工调整施工参数总工程师师:工程部长量测队长施工量测量测成果整理图8-1 量测施工组织及流程图(2) 量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作业人员应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及相应规范进行作业,发现超出允许误差时应及时纠正或进行重测。(3) 文件与资料的管理量测工作中的相关函件、以及日常量测工作中的内外业资料等应分类装订统一管理,或者有计算机备份以防丢失。提交的量测成果资料应统一格式并进行签收登记。9.其他 (1)观测元件保护: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